今天我們先從「珠江牌」相機講起,攝影界的老前輩們應該都知道這款在上世紀很出名的國產相機,其中珠江201相機曾經連續五年獲得國家優質產品獎。在贏得很好口碑的同時,也為「珠江」這個品牌贏得了前所未有的聲譽。
這款相機就生產於四川省華鎣山中的三線軍工廠,今天要講的就是曾經總裝這款相機的兩個三線工廠之一-國營明光廠(338廠)。20世紀60年代中期,出於戰備需要,一場轟轟烈烈的國防、科技、交通、基本設施建設運動在我國西南、西北廣大地區展開,史稱「三線建設」。在「三線建設要抓緊,就是同帝國主義搶時間」「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等戰鬥口號和「靠山、隱蔽、分散」的布局方針指導下,山高林密的華鎣山成為常規兵器的輻射配套基地。
1965年,國營明光廠開始在四川省南充地區的華鎣山區雙河鎮(今天華鎣市區)落地生根,出於保密原則,工廠對外使用338廠。最開始的明光廠主要生產槍械和光學瞄準儀器。
國營明光廠曾經很出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初期,越南軍隊使用的狙擊步槍曾讓中國軍隊吃虧不小,國營明光廠組織技術人員緊急攻關重大任務,在很短時間內就成功仿製了蘇聯的SVD狙擊步槍,在前線戰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從1972年起,軍品任務大幅度下降,企業於是響應國家「保軍轉民」的號召,開始進行民品開發。其中明光廠最早涉足照相機領域,並且研發生產了第一臺相機,「美多」牌單眼相機。
1973年,國家制訂了照相機工業「四五」規劃,指出為加快我國照相機工業的發展,力爭接近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於是華鎣山地區6個軍工光學儀器廠開始聯合研製、生產反光照相機,最後生產出了我國國產相機「珠江」牌,當時的國營明光廠和金光廠為「珠江」牌相機的總裝廠。
在上世紀,國營明光廠生產的「珠江」牌照相機,由於屬於軍工製造,過硬的質量,曾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並獲得過國家頒發的金質獎章。
到了90年代,「珠江」牌相機陸續從市場上消失,最後無影無蹤,箇中曲折又是一段很長的故事了。
從9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對「三線」建設企業進行大規模調整搬遷,華鎣山各光學廠相繼被列入調整名單,迎來了「返城」高峰。搬遷之後,各企業經歷了「關、停、並、轉」的改革,徹底改變了過去山溝裡的生產和管理模式,從此各企業之間的凝聚力、約束力驟然下降,各自為政,失去了聯手生產相機的可能。至此,華鎣山地區的相機生產逐漸成為一段歷史。
雖然,最後國營明光廠曾一度想挽留「珠江」牌照相機,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最後還是大勢已去。
1999年國營明光廠選擇整體搬遷至重慶市南岸區南坪光電路18號,改名為重慶明光儀器廠。2003年企業實行改制重組,更名為重慶珠江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至今。雖然此時的「珠江」滄桑之後歸於沉寂,已經只不過是一個歷史符號了,但對曾經的明光廠來說,改名為「珠江」仍然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個稱謂,代表著一段光榮歲月,更是一個長久的心願。
2010年工廠整體搬遷至九龍坡區巴山二郎工業園,隸屬西南兵工集團下屬企業。現在的338廠,已經是集精密光電儀器的研製、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新型軍工光電企業。
目前,位於華鎣市中心原明光廠舊址,其廠區建築大多不存,僅存廠房建築三棟。現在華鎣市用了曾經的明光廠名字來命名了市區的幹道,足見國營明光儀器廠在華鎣歷史發展中的地位。
今天,當我回望「珠江」往事,總感到它是一個那麼奇特的混合體,軍工與民品,創新與封閉,得到與失去,無奈與抗爭……「珠江」傳奇已經離我們遠去,只有一臺臺老舊的珠江牌相機在收藏者手中流轉著。但請讓我們記住,在這些露著點點老銅的相機身上,標刻著中國曾經三線工業的輝煌,見證著中國的軍工質量,更凝聚著一代三線時期建設者揮之不去的記憶……
記憶中的四川:「甜城」—內江糖廠
記憶中的四川:三線時期的268廠(國營金光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