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四川:三線軍工明光廠(338廠)和「珠江」牌相機

2020-12-26 回味記憶中的四川

今天我們先從「珠江牌」相機講起,攝影界的老前輩們應該都知道這款在上世紀很出名的國產相機,其中珠江201相機曾經連續五年獲得國家優質產品獎。在贏得很好口碑的同時,也為「珠江」這個品牌贏得了前所未有的聲譽。

這款相機就生產於四川省華鎣山中的三線軍工廠,今天要講的就是曾經總裝這款相機的兩個三線工廠之一-國營明光廠(338廠)。20世紀60年代中期,出於戰備需要,一場轟轟烈烈的國防、科技、交通、基本設施建設運動在我國西南、西北廣大地區展開,史稱「三線建設」。在「三線建設要抓緊,就是同帝國主義搶時間」「備戰備荒為人民」「深挖洞、廣積糧、不稱霸」等戰鬥口號和「靠山、隱蔽、分散」的布局方針指導下,山高林密的華鎣山成為常規兵器的輻射配套基地。

1965年,國營明光廠開始在四川省南充地區的華鎣山區雙河鎮(今天華鎣市區)落地生根,出於保密原則,工廠對外使用338廠。最開始的明光廠主要生產槍械和光學瞄準儀器。

國營明光廠曾經很出名,在對越自衛反擊戰初期,越南軍隊使用的狙擊步槍曾讓中國軍隊吃虧不小,國營明光廠組織技術人員緊急攻關重大任務,在很短時間內就成功仿製了蘇聯的SVD狙擊步槍,在前線戰事中立下了赫赫戰功。

從1972年起,軍品任務大幅度下降,企業於是響應國家「保軍轉民」的號召,開始進行民品開發。其中明光廠最早涉足照相機領域,並且研發生產了第一臺相機,「美多」牌單眼相機。

1973年,國家制訂了照相機工業「四五」規劃,指出為加快我國照相機工業的發展,力爭接近和趕超世界先進水平。於是華鎣山地區6個軍工光學儀器廠開始聯合研製、生產反光照相機,最後生產出了我國國產相機「珠江」牌,當時的國營明光廠和金光廠為「珠江」牌相機的總裝廠。

在上世紀,國營明光廠生產的「珠江」牌照相機,由於屬於軍工製造,過硬的質量,曾在市場上供不應求,並獲得過國家頒發的金質獎章。

到了90年代,「珠江」牌相機陸續從市場上消失,最後無影無蹤,箇中曲折又是一段很長的故事了。

從90年代開始,國家開始對「三線」建設企業進行大規模調整搬遷,華鎣山各光學廠相繼被列入調整名單,迎來了「返城」高峰。搬遷之後,各企業經歷了「關、停、並、轉」的改革,徹底改變了過去山溝裡的生產和管理模式,從此各企業之間的凝聚力、約束力驟然下降,各自為政,失去了聯手生產相機的可能。至此,華鎣山地區的相機生產逐漸成為一段歷史。

雖然,最後國營明光廠曾一度想挽留「珠江」牌照相機,但是由於各種原因,最後還是大勢已去。

1999年國營明光廠選擇整體搬遷至重慶市南岸區南坪光電路18號,改名為重慶明光儀器廠。2003年企業實行改制重組,更名為重慶珠江光電科技有限公司至今。雖然此時的「珠江」滄桑之後歸於沉寂,已經只不過是一個歷史符號了,但對曾經的明光廠來說,改名為「珠江」仍然有著不同尋常的意義,因為這個稱謂,代表著一段光榮歲月,更是一個長久的心願。

2010年工廠整體搬遷至九龍坡區巴山二郎工業園,隸屬西南兵工集團下屬企業。現在的338廠,已經是集精密光電儀器的研製、生產、銷售為一體的新型軍工光電企業。

目前,位於華鎣市中心原明光廠舊址,其廠區建築大多不存,僅存廠房建築三棟。現在華鎣市用了曾經的明光廠名字來命名了市區的幹道,足見國營明光儀器廠在華鎣歷史發展中的地位。

今天,當我回望「珠江」往事,總感到它是一個那麼奇特的混合體,軍工與民品,創新與封閉,得到與失去,無奈與抗爭……「珠江」傳奇已經離我們遠去,只有一臺臺老舊的珠江牌相機在收藏者手中流轉著。但請讓我們記住,在這些露著點點老銅的相機身上,標刻著中國曾經三線工業的輝煌,見證著中國的軍工質量,更凝聚著一代三線時期建設者揮之不去的記憶……

記憶中的四川:「甜城」—內江糖廠

記憶中的四川:三線時期的268廠(國營金光廠)

相關焦點

  • 記憶中的四川:三線時期的268廠(國營金光廠)
    三線時期建設的軍工268廠,最初選址在達縣萬源,由於考慮到萬源山區太深,交通不便,生產、生活物資供應比較困難,1965年2月21日批准,確定選址廣安華鎣山西北側槽谷內的觀音溪,利用已經停產的鐵廠和農機廠進行改建。同年3月開始籌建工作。7月23日正式開始建設,全廠佔地12公頃,生活設施一應俱全。1967年正式建成投產。
  • 記憶中的四川:仁壽縣的國營慶光廠(4403廠)
    今天我們繼續來講講三線的故事。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東南端的祿家鎮榮威山中,曾經有一座三線時期建設的4403廠。為了三線建設,1966年決定選址仁壽縣建設省屬的4403廠。經過勘測和規劃,選擇在了榮威山中。當時工廠建設規模很大,配套齊全。1971年工廠正式投產。4403廠曾經是專門生產坦克和飛機配件的保密工廠,為我國國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為工廠屬於保密單位,工廠的對外聯繫都使用郵政信箱代號102信箱,因此為了方便稱呼,大家都習慣地叫102工廠。
  • 備忘錄:代號850華陽廠,四機部三線軍工,輾轉津晉冀的半個世紀
    #這裡所寫的,這裡所記錄的,是發生在半個世紀前的往事,只能在殘存的片段中,努力讓更多的人想起,曾經發生過的往事。楔子:三線廠,一個漂泊的代名詞「三線廠」,這個帶著二十世紀特殊時期色彩的名詞,對於三線人和三線子弟來說,提起往事總會五味雜陳。
  • 我與青海「三線」核工業705廠的不了情
    這些承載著幾代人夢想、奮鬥和記憶的歷史空間在產業轉型和城市發展中逐漸被人遺忘,亟待搶救性保護與再利用。青海光明化工廠(代號705)就是其中一例。這個坐落於青海大通縣老爺山腳下的昔日「三線」軍工企業雖已倒閉荒廢多年,卻有著鮮為人知的顯赫是國戰功。
  • 成都記憶:生產雷達的錦江電機廠(784廠)
    曾經在成都東郊有很多三線時期建設的工廠,今天我們首先來講講曾經的國營錦江電機廠。國營錦江電機廠(784廠)是「一五」時期156個重點工程之一,當時是由蘇聯專家一起援建我國的重大工業項目。當時一起建設的還有715廠和719廠。
  • 記憶中的四川:三線時期電子工業部4所職工醫院,現在去哪兒了?
    在上世紀5、60年代,由於國家提出三線建設,很多服務於三線建設的配套企業和生活單位也陸陸續續建立了起來。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曾經位於四川的4所電子工業部職工醫院的情況!電子工業部第404職工醫院404職工醫院位於綿陽市。曾經在綿陽,為了三線建設,國家在這裡布局了很多軍工單位,1964年404醫院由此誕生。404醫院主要服務於綿陽科技城的三線企業。
  • 記憶中的四川:高密級軍工企業-東方紅機械廠
    上世紀三線時期,位於四川的成都曾經是三線軍工企業的重地,在成都郊區也布局了很多不為人知的重量級軍工企業。其中在成都金堂縣就有一個三線時期規模很大的軍工廠,代號為成都342信箱,最初叫東方紅機械廠。也許很多人對這個工廠的代號和初名都會感到陌生。
  • 鍾祥記憶|在江漢平原北端建設9603廠 現遺址尚存
    鍾祥縣(市)雙河公社(鎮)位於焦枝鐵路旁,此地山巒起伏,溝壑密布,非常符合「山、散、洞」的三線建廠條件。上世紀六十年代,三線建設時期,原國營江北鑄造廠(9603廠)在此落戶。1967年,國營9603廠建設於雙河公社夏衝大隊,屬地方軍工企業(俗稱小三線廠),隸屬湖北省國防工辦和總參工程兵部雙重管轄。
  • 「山西541廠記憶」父輩的三線腳印,青島、太原、絳縣55號
    六十年代期間,父親一直在太原新華橡膠工作或者叫化工部第十橡膠廠,後來在六十年代稱之為太原908廠。那段時間的歷史,我尚未出生,只有家中殘留的文件夾上封面和少量的語錄封面上,了解那個廠的名稱。第二個原因:可以家庭團聚當年我的父母和父親在青島和太原兩地,到三線可以把母親跨省調到山西,也應該是當年父母考慮的因素吧。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記上海小三線績溪燎原模具廠
    原燎原模具廠廠房燎原模具廠在小三線建設初期,是由上海梅林飲料公司提供管理人員和小部分技術工人,而大部分真正的技術工人,還是後來陸續招進來的。57高炮和57榴彈,是上海小三線涉及企業最多、生產規模最大的一個軍工產品項目。
  • 記憶中的四川:三線國營東河印製公司(成都印鈔廠)
    在傳統印象中,印鈔廠是個非常神秘的地方,因為這裡生產的「商品」太過特別。說到鈔票,有意思的,世界上第一個使用紙幣的國家就是中國,而中國最早出現紙幣的地方居然是身處內陸的成都,據考證,在北宋時期成都地區就出現了紙幣—「交子」。關於四川印鈔,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
  • 從旁觀者到探索者:一位社會學本科生參與的三線建設研究
    他輕輕地叫了我一聲,問我是否願意為他們的獎盃拍照,我立馬答應了,並和同學一起用紙巾不停地來回擦拭著布滿灰塵的獎盃銘牌,緊張和酸澀充斥著我的內心,我端著相機的手都在發抖,因為我想拍好這堆布滿灰塵卻又承載著他們熱血回憶的獎盃。
  • 黑龍江小三線軍工紀實之八:松峰山太平溝,不該遺忘的阿城軍工廠
    就像凡德伊的七重奏一樣,其中的兩個主題:毀滅一切的時間和拯救一切的記憶對峙著——普魯斯特 《追憶似水年華》下面我們隨被編者稱呼為老叔的三線前輩李震,一起穿越時光,回到半個世紀前,去找回黑龍江九二二五廠,那些最不該被遺忘的三線記憶。
  • 探尋9246廠:黑龍江葦河林區,佔地兩萬畝機槍廠遺址|哈爾濱尚志
    ——三線備忘《黑龍江小三軍工紀實》黑龍江小三線機槍廠軍工代號為:9246廠。建於1965年,早期對外廠名:國營興龍林業修配廠,六十年代末成為:國營紅衛機械廠。主要生產大名鼎鼎的一代神槍56-1式班用輕機槍(56-1式7.62毫米輕機槍)。下面我們就按照習慣稱他為:尚志9246機槍廠。
  • 太行山中的三線老廠 曾經擁有的火紅年代 一代人封存的久遠記憶
    在我的記憶中,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一個班的同學並不是一起畢業一起分配的,而是今天有幾個參軍走了;明天有幾個去建設兵團了;或者又有誰回老家了;最後可能就是有下鄉的、有進廠的、還有去油田的。而後一起驅車來到了太行山深處井陘縣南漳城的一個三線老廠。至於這個廠是幹什麼的、叫什麼恐怕都不重要了,畢竟是曾經的軍工廠,對於軍人出身的我來說不提它的名字更符合自己的職業習慣。這個廠依山傍水,當年門前可謂是一條大河波浪寬,而某年發大水堪稱是一條大河浪滔天。
  • 「小三線」軍工企業——瑞昌國營人民機械廠的前世今生
    江西在三線建設整體規劃中雖不是全國大三線建設的重點地區,卻是華東局「小三線」建設的重點規劃地區。  所謂「三線」,一般是指當時經濟相對發達且處於國防前線的沿邊沿海地區向內地收縮劃分的三道線。「一線」指位於沿海和邊疆的前線地區;「二線」指一線地區與京廣鐵路之間的安徽、江西及河北、河南、湖北、湖南四省的東半部;「三線」一共13個省區,包括四川、貴州、陝西、甘肅、寧夏、青海等西部省區以及山西、河南、雲南、湖南、湖北、廣東、廣西等省份的後方地區。其中西南的川、貴、雲和西北的陝、甘、寧、青俗稱為「大三線」。一、二線地區的腹地俗稱為「小三線」。
  • 陝西銅川,代號337三線兵工廠,生產迫擊炮和彈體配套過百萬
    下面請隨我們腳步,回到1964年,重溫這家陝西小三線炮擊炮廠的選址以及建設往事,找回被時間衝蝕的歷史記憶。 到了1964年12月,開始要求「省自為戰」的地方軍工小三線建設時,陝西省即以此車間為基礎,在原銅川市耐火材料二廠舊址,建立起陝西小三線迫擊炮廠。
  • 這個六十年代的「小三線」,是一代人的記憶!
    上海「小三線」 原寧國勝利水泥廠遺址 一代人的記憶! -上海「小三線」-
  • 尋找都勻橋梁廠子弟 他的「三線」情懷讓朋友圈沸騰了
    這位網友在帖子中說: 「有都勻橋梁廠的子弟嗎? 很快,一些熱情的都勻網友給了他回覆: 網友「漢庭候」:橋梁廠快拆了 現在還剩點辦公樓還在, 橋梁廠老職工都是些老人了, 從貴陽來乘高鐵吧 很快的 以前的都勻城只有南北 現在有東西了 這邊有共享汽車 掃一個 開出去轉轉 拍幾張老人曾經的記憶 給他們帶回去吧 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