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憶中的四川:三線時期電子工業部4所職工醫院,現在去哪兒了?

2020-12-23 回味記憶中的四川

在上世紀5、60年代,由於國家提出三線建設,很多服務於三線建設的配套企業和生活單位也陸陸續續建立了起來。那個時候,由於三線工廠眾多,為了職工醫療的便利,當時電子工業部在四川建立了5所部屬職工醫院,分別為綿陽的404醫院、宜賓的405醫院、青神的408醫院、廣元的410醫院、永川的412醫院。

這些醫院在當時都發揮了很大作用,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現在5所職工醫院完全保留代號的只有404醫院了。其它醫院去哪裡了呢?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曾經位於四川的4所電子工業部職工醫院的情況!

電子工業部第404職工醫院

404職工醫院位於綿陽市。曾經在綿陽,為了三線建設,國家在這裡布局了很多軍工單位,1964年404醫院由此誕生。404醫院主要服務於綿陽科技城的三線企業。曾經是電子工業部部屬重點醫院

1994年,電子工業部第404職工醫院交由綿陽市管理,並且更名為四川綿陽404醫院。是四川4所電子工業部職工醫院中現在唯一保留代號的醫院。現在404醫院,佔地70餘畝,除躍進路本部外,建有四0四醫院豐谷病區。開放床位1500張,是一家集醫療、教學、科研、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電子工業部第405職工醫院

405職工醫院位於川南宜賓市。曾經是為了配合在宜賓的三線企業金川電器廠(899廠)、紅星電器廠(799廠)而於上世紀60年代興建的,1997年,宜賓撤地設市,電子工業部第405職工醫院被併入新的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現在宜賓市第二人民醫院為一所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電子工業部第408職工醫院

408職工醫院位於眉山市青神縣黑龍鎮。是4所電子工業部職工醫院中唯一一所位於縣級城市的醫院。在三線建設時期,青神縣為重要的生產基地,曾經擁有建華儀器廠(863廠)、星華儀器廠(867廠)、紅華儀器廠(869廠)、建川機器廠(4501廠),可以說,青神縣也是一座因為三線建設而誕生的城市。

1999年,眉山地區以電子工業部第408職工醫院為基礎,聯合眉山縣人民醫院組建了眉山地區人民醫院。後來,因為原有醫院體制、機制上的碰撞,在2002年被迫解體。解體後的電子工業部第408職工醫院更名為「眉山市第一人民醫院」。原眉山縣人民醫院更名為「眉山市第二人民醫院」。2008年7月,兩個醫院又進行了徹底的資源整合,重新組建了眉山市人民醫院。現在的眉山市人民醫院為一所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電子工業部第410職工醫院

410職工醫院位於川北廣元市。曾經的廣元也是三線建設的重鎮,其中廣元縣擁有10座三線工廠、青川縣擁有2座工廠,當時廣元還有一所電子工業部直屬的職工技術學校。410醫院建成於1966年,原系三線建設時期由南京軍區總醫院等一大批全國知名醫療專家組建的國家部委直屬重點醫院。

90年代初期,由電子工業部交由廣元市管理,改名為廣元市第一人民醫院,現為一所國家三級甲等綜合醫院。

相關焦點

  • 記憶中的四川:三線時期的268廠(國營金光廠)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聊關於三線的故事,這一集我們講講268廠(國營金光廠)。三線時期建設的軍工268廠,最初選址在達縣萬源,由於考慮到萬源山區太深,交通不便,生產、生活物資供應比較困難,1965年2月21日批准,確定選址廣安華鎣山西北側槽谷內的觀音溪,利用已經停產的鐵廠和農機廠進行改建。同年3月開始籌建工作。7月23日正式開始建設,全廠佔地12公頃,生活設施一應俱全。1967年正式建成投產。
  • 記憶中的四川:三線國營東河印製公司(成都印鈔廠)
    今天我們就來講講三線時期,關於成都印鈔廠(國營東河印製公司)有關的故事。你現在使用的鈔票說不定就是成都印鈔廠生產的!如果說,世界上有一種永遠不擔心工資拖欠的工作,那肯定就是印鈔廠職工了。在傳統印象中,印鈔廠是個非常神秘的地方,因為這裡生產的「商品」太過特別。說到鈔票,有意思的,世界上第一個使用紙幣的國家就是中國,而中國最早出現紙幣的地方居然是身處內陸的成都,據考證,在北宋時期成都地區就出現了紙幣—「交子」。關於四川印鈔,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
  • 我與三線建設研究:四川大學團隊所做的工作
    2017年11月,受攀枝花學院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學院邀請,本人到攀枝花學院參加「貫徹黨的十九大精神,弘揚中國三線建設文化」學術研討會,會上本人以「搶救歷史記憶,弘揚三線建設文化」為主題,從「搶救三線建設歷史記憶的重要性」、「四川大學口述歷史實踐與探索」、「攀枝花三線建設口述歷史項目設想」三方面內容進行交流。
  • 從參與者到研究者:我與三線建設
    1955年8月1日,我和李安營同學(學校學生黨支部書記)帶隊與180多位同學一起,從鎮江坐船至武漢,沿長江三峽去重慶,再經成渝鐵路去成都,等船、等車整整走了17天才到達成都,到784廠籌建處報到。 那時,新中國正在實施第一個五年計劃,蘇聯援助我國156個建設項目,國家第四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前身)將蘇聯援助的電子3個廠,784廠、715廠、719廠定點在成都東郊。
  • 記憶中的四川:仁壽縣的國營慶光廠(4403廠)
    今天我們繼續來講講三線的故事。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東南端的祿家鎮榮威山中,曾經有一座三線時期建設的4403廠。為了三線建設,1966年決定選址仁壽縣建設省屬的4403廠。隨著三線工廠的改制,4403廠也於1981年進行了軍轉民,改制為國營慶光電工廠。1986年為了配合生產改制,實施調遷建設成都新廠。1989年8月正式整體從仁壽縣搬遷至成都市新都縣工業區。搬遷至成都後,國營慶光電工廠(4403廠)主要生產電真空器件、電火源、軍用特種光源、軍用特種顯示器、環保產品、電真空專用設備等。
  • 記憶中的四川:三線軍工明光廠(338廠)和「珠江」牌相機
    這款相機就生產於四川省華鎣山中的三線軍工廠,今天要講的就是曾經總裝這款相機的兩個三線工廠之一-國營明光廠(338廠)。20世紀60年代中期,出於戰備需要,一場轟轟烈烈的國防、科技、交通、基本設施建設運動在我國西南、西北廣大地區展開,史稱「三線建設」。
  • 國家戰略:20世紀六七十年代的三線建設(中)
    1966年,四川又落地56個項目,當年的建設項目目標也全部實現。經過幾年的努力,四川的工業面貌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一共有3.7萬名職工(包括科技人員)內遷入四川,5000餘臺設備註入四川,使四川成為中國重要的常規兵器製造工業基地,同時也使四川的基礎工業得到了很大的發展。1967年初,四川最大的水電站龔嘴水電站攔洪築壩。1966年10月,位於成都的長城鋼廠煉出第一爐鋼水。
  • 「山西541廠記憶」父輩的三線腳印,青島、太原、絳縣55號
    但我所了解的是在太原那段時間,我父親主要從事的是橡膠防毒面具的研究;至今我家中尚有父親留為紀念的,防毒面具的鋁殼一枚,極為難得的是,在歷經數次搬家,經歷了我的母親,我的愛人把它當肥皂盒,用了50餘年之後,它至今還在。現在真正思考一下,想來沒有丟失大約是他當肥皂盒的實用價值吧。
  • 備忘錄:代號850華陽廠,四機部三線軍工,輾轉津晉冀的半個世紀
    #這裡所寫的,這裡所記錄的,是發生在半個世紀前的往事,只能在殘存的片段中,努力讓更多的人想起,曾經發生過的往事。本文所記錄的這個代號850的三線軍工廠,也是一個漂泊的企業。數十年間三線人從渤海之濱的天津,轉戰太行之西晉東南的晉城,最後走出大山,落地於太行之東石家莊。這也算是眾多小三線的「漂泊」歷程的一個縮影吧。下面請跟隨我們三線備忘編者的腳步,一起去尋找曾經的晉東南華陽廠的漂泊記憶。
  • 「541記憶」三線子弟:中條山下荒冢、夜半歌聲中的童年片段
    因為寫三線備忘錄認識了眾多的三線子弟,交流中我才知道這種深埋在心底的童年陰影,不止一人有而且還很多。三線建設時荒山裡有著很多荒冢而後來大禮堂建好了,調皮的我似乎忘了之前的恐懼,即使是不放電影的時候,也常常偷偷溜進俱樂部後臺去玩。不止一次地被職工俱樂部的管理員揪著耳朵趕出去。
  • 三線時期,山西的管涔山和太行山區曾是京津的戰略後方基地
    從1965年到1970年,山西國防軍工建設的主要項目有:建設管涔山區的寧武高炮廠、晉東南山區的電子工業基地、晉南坦克基地、晉西南的總後生產基地和呂梁山區的地方軍工基地。此外,還有航天工業部所屬的國營清華機械廠、晉宇科學儀器廠的其他建設項目。管涔山,又名燕京山,《水經注》載"燕京亦管涔之異名也"。《淮南子·地形訓》記載"汾水出燕京。」
  • 記憶中的四川:高密級軍工企業-東方紅機械廠
    上世紀三線時期,位於四川的成都曾經是三線軍工企業的重地,在成都郊區也布局了很多不為人知的重量級軍工企業。其中在成都金堂縣就有一個三線時期規模很大的軍工廠,代號為成都342信箱,最初叫東方紅機械廠。也許很多人對這個工廠的代號和初名都會感到陌生。
  • 【往事】曾經的三線 2348的前世今生
    【往事】曾經的三線 2348的前世今生——當年我軍大型石化「合成纖維」基地建設概況      位於湘北嶽陽的中國石化巴陵有限責任公司(簡稱嶽化)的前身是中國人民解放軍2348工程指揮部,其歷史至少要追溯到上個世紀60年代的「三線建設」時期。
  • 五十年前的高科技,28家「光」字號,四機部電子軍工有多少
    楔子:從五機部到四機部三線建設,一個曾經的時代符號,在現在世人眼中是如此的陌生;遠不及「三線城市」這樣一個舶來的詞引人注目。三線備忘寫三線是從山西晉南的541工程開始寫起的,那裡是編者的第二故鄉,也是全部的童年。
  • 解密晉東南:代號4402,沁水縣端氏古鎮,春光軍工廠三線備忘
    #,去尋找當年的4402廠的三線記憶。774廠籌建於1953年,是中國第一個五年計劃時期由蘇聯援建的156個重點項目之一,也就是現在的京東方科技集團。774廠(北京電子管廠)曾經是中國最大、最強的電子元器件廠。當三線建設開始時,責無旁貸的擔負起數家三線企業的包建與援建任務,地處山西晉東南的4402廠就是其中之一。
  • 四川有幾所專科院校,分數線竟然比本科還高
    2010年11月23日,教育部和財政部聯合下發了《關於進一步推進"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計劃"實施工作的通知》,在原有已建設100所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的基礎上,新增100所左右國家骨幹高職院校,以此繼續推進國家示範性高等職業院校建設,至此,國家示範性(骨幹)高等職業院校共計200所。
  •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和杭州電子科技大學,誰的實力更強
    桂林電子科技大學辦學歷史:學校始建於1960年,1980年經國務院批准成立桂林電子工業學院,2006年更名為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學校先後隸屬於第四機械工業部、電子工業部、機械電子工業部、中國電子工業總公司、信息產業部。
  • 我在追尋三線歷史中的愛與際遇
    如今,我們已經了解了三線建設時期的大時代,看到了忠誠、信仰與奉獻,現在,我們要打開小窗,看看個人生活的小時代,了解是什麼樣的人物在撐起一個時代的脊梁。我們都在歌頌英雄,我們總說英雄不問出處,但英雄有家,英雄的每一次選擇也都會給家庭帶來震動。這是《再問滄桑——三線人物口述紀實》的寫作初心。
  • 千山紅樹萬山雲:我為三線建設拍了二部紀錄片
    我特地跑到北京的中國社科院當代中國研究所,請教了我之前就熟悉的一位專家,也是曾經的採訪嘉賓,當代所第二研究室的陳東林主任。他一直研究共和國的經濟史,還曾經寫過《三線建設:備戰時期的西部開發》,對於三線這段歷史,可以說相當熟悉。在陳老師的辦公室,這位湖南老鄉給予了我這樣的後輩很好的鼓勵,給我們提供不少的創作思路。
  • 從「近」到「進」:我與三線建設的距離
    漸漸地知道了除了061的代碼工廠外,長徵電器等也是外來的工廠,他們和061系統的工廠有很多相似之處,明白了當地最好的那所醫院為什麼叫大連醫學院(後更名遵義醫學院,現為遵義醫科大學)。二、課題與專著2013年5月我主持了貴州省哲學社科一個關於三線建設的課題。於是我開始收集三線建設的資料,在收集的過程中也認識了不少三線建設研究者和經歷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