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行山中的三線老廠 曾經擁有的火紅年代 一代人封存的久遠記憶

2020-12-22 王喜慶

在我的記憶中,上個世紀70年代初期,一個班的同學並不是一起畢業一起分配的,而是今天有幾個參軍走了;明天有幾個去建設兵團了;或者又有誰回老家了;最後可能就是有下鄉的、有進廠的、還有去油田的。無論去哪裡大家都是背著行囊、一臉榮光、義無反顧走出校門,少年時代就這麼煙消雲散了——

一個周末幾個同學一起吃飯聊天,有趣的是這幾個同學都是當年坐在教室前排的同學,這可能就是所謂的人以群分吧。而後一起驅車來到了太行山深處井陘縣南漳城的一個三線老廠。至於這個廠是幹什麼的、叫什麼恐怕都不重要了,畢竟是曾經的軍工廠,對於軍人出身的我來說不提它的名字更符合自己的職業習慣。

這個廠依山傍水,當年門前可謂是一條大河波浪寬,而某年發大水堪稱是一條大河浪滔天。現在就和這個老廠一樣寂寞的坐落在太行山區嘶吼的野風裡,河道裡的落葉則無聊的打著旋兒竄來竄去,追逐著自然的快樂。

廠區的單身宿舍可能是當年受蘇聯建築的影響,和我們在北京當兵時的宿舍大同小異,一眼上去有種莫名的親切感。當年的軍工廠都是軍事化管理,依稀聽得到當年的起床號響起,跟著就是帶著地方口音哇啦哇啦的廣播和咣擊咣擊的音樂,一天就這樣開始了。

這些宿舍樓裡孕育了多少故事、多少愛情,或者是睡在上鋪的兄弟,無論結局如何,現在都成了曾經的回憶。不管是幸福或者是心酸,都成了自己的經歷,回頭數著自己塵封的腳印,誰又說得清是對是錯?

高大的廠房裡曾經有數不清的工友和師傅,他們陪著你走過了一段坎坷的初期人生。我想當年大多數人是有恨的,但是回過頭來再看,所有的教益幾乎都來自他們,他們是自己走入人生最初的老師,甚至有的人並沒有長你幾歲。現在一地破碎的玻璃就像當年一地飛舞的雞毛,有些想的起來有些根本就想不起來了。而一旦同齡人坐在一起,似乎就掀開了記憶的魔盒,什麼都栩栩如生的展現開來。

我相信食堂是年輕人最喜歡的地方,別管是從班上下來還是從籃球場下來,一身臭汗的你,從來不會拒絕饅頭大鍋菜的誘惑。二兩一個的大白饅頭,我就是在這個年代創下了五個的記錄。

辦公樓對於一般新工人來說是神聖的,那是領導辦公的地方,即使是到裡面開會也得是車間主任以上才行吧?唯一對新工人有吸引力的恐怕是這裡的醫務室,熟悉這裡的老同學現在回憶起來,嘴中的話題依然是永久的話題:「誰為她盤起長發」?

逐漸離開這裡的人們,大多告別了自己無疾而終的愛情和唧唧歪歪的情詩,成長為一個老成幹練的漢子。雖然從山溝裡出來未必練就一身真功,卻也能夠忍受人生的痛苦,敢於在另外一個世界開始帶血的打拼。

我曾經在興隆的大山裡也遇到一個這樣的老廠,並遇到一個成功的奇人。他別出心裁的把空寂的老廠中的宿舍做了簡單的裝修,使之具備了居住的條件,而後向已經離開老廠的工人們發出邀請,這裡便成了老人們休閒避暑的基地。而所有的費用都在老人們能夠承擔的能力之內。這樣既盤活了廢棄的老廠又為老人們提供了相聚和消夏避暑的場所。在自己人生起步的地方養老,是否有點落葉歸根的感覺?說實話,我是有點羨慕的。

元旦是個辭舊迎新的日子,新的一年來了,我們期待著人生每天的不同。回憶只是人生的一部分,更多的還是在未來。

相關焦點

  • 這個六十年代的「小三線」,是一代人的記憶!
    上海「小三線」 原寧國勝利水泥廠遺址 一代人的記憶! -上海「小三線」-
  • 記憶中的四川:三線軍工明光廠(338廠)和「珠江」牌相機
    這款相機就生產於四川省華鎣山中的三線軍工廠,今天要講的就是曾經總裝這款相機的兩個三線工廠之一-國營明光廠(338廠)。20世紀60年代中期,出於戰備需要,一場轟轟烈烈的國防、科技、交通、基本設施建設運動在我國西南、西北廣大地區展開,史稱「三線建設」。
  • 尋找都勻橋梁廠子弟 他的「三線」情懷讓朋友圈沸騰了
    這位網友在帖子中說: 「有都勻橋梁廠的子弟嗎? 很快,一些熱情的都勻網友給了他回覆: 網友「漢庭候」:橋梁廠快拆了 現在還剩點辦公樓還在, 橋梁廠老職工都是些老人了, 從貴陽來乘高鐵吧 很快的 以前的都勻城只有南北 現在有東西了 這邊有共享汽車 掃一個 開出去轉轉 拍幾張老人曾經的記憶 給他們帶回去吧 對了
  • 記憶中的四川:仁壽縣的國營慶光廠(4403廠)
    今天我們繼續來講講三線的故事。在四川省眉山市仁壽縣東南端的祿家鎮榮威山中,曾經有一座三線時期建設的4403廠。為了三線建設,1966年決定選址仁壽縣建設省屬的4403廠。4403廠曾經是專門生產坦克和飛機配件的保密工廠,為我國國防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因為工廠屬於保密單位,工廠的對外聯繫都使用郵政信箱代號102信箱,因此為了方便稱呼,大家都習慣地叫102工廠。隨著三線工廠的改制,4403廠也於1981年進行了軍轉民,改制為國營慶光電工廠。
  • 記憶中的四川:三線時期的268廠(國營金光廠)
    今天我們繼續來聊聊關於三線的故事,這一集我們講講268廠(國營金光廠)。當時的268廠,是以位於西安的248廠資源為主,西安847廠、山西304廠的資源為輔協助建設。當時定為炮兵觀測儀器製造廠,對外使用軍工代號268廠。第二廠名,使用金光儀器廠。曾經的268廠規模也很大,從四面八方來的人們把冷清的鄉村一下就變成了繁華熱鬧的小鎮。
  • 代號9103:太行淶源,抗戰迫擊炮擊斃日軍中將,三線再東方炮彈廠
    給河北小三線迫擊炮彈廠劃了一個圈, 讓淶源這個太行山裡的革命老區,再次與「迫擊炮彈」邂逅結緣。三線備忘在寫三線廠的援建歷史記錄時,總在思索:當年我們父輩的三線建設歷程,這段上千萬普通人創造的工業遷徙,到底會我們後輩留下什麼樣的精神財富?整理這個太行山深處的小三線迫擊炮廠資料過程中,我們三線備忘編者看到一個人名,讓我們有所感悟。
  • 多少兵工廠曾經叫紅衛?從輕機槍到魚雷,揭秘三線廠的那段歷史
    01楔子:「紅衛廠」一個時代的符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開始的「三線建設」已經成為幾代人的記憶。三線備忘·只為了不遺忘今天我們的編者,帶大家一起從東北到大西南,從白山黑水間到黃土高原山,去尋找曾經的「三線紅衛廠」記憶,揭秘三線建設的一段往事。
  • 「山西541廠記憶」父輩的三線腳印,青島、太原、絳縣55號
    二十世紀六十年代的人,畢業後是很難自己選擇留在青島的,十八歲的父親便開始遠離家鄉走上了。六十年代期間,父親一直在太原新華橡膠工作或者叫化工部第十橡膠廠,後來在六十年代稱之為太原908廠。那段時間的歷史,我尚未出生,只有家中殘留的文件夾上封面和少量的語錄封面上,了解那個廠的名稱。
  • 愚公家住太行山下的兵工廠,70年建起的網紅酒店,真美!
    這裡是一代人的記憶,這裡是一個時代的印記,雖然軍工廠已經消失在歷史的長河中,但現在它換了一個身份與我們見面。這個兵工廠起源於上世紀70年代,濟源這個偏僻的太行山山坳來了一支龐大的建築隊伍,他們用一磚一瓦建起了這個代號為"531"的兵工廠,設施包括廠房、門市部、住宅樓、郵局、禮堂、食堂、澡堂、冰淇淋廠等,它有一個神秘的代號叫"7號信箱"。
  • 記憶中的四川:三線國營東河印製公司(成都印鈔廠)
    在傳統印象中,印鈔廠是個非常神秘的地方,因為這裡生產的「商品」太過特別。說到鈔票,有意思的,世界上第一個使用紙幣的國家就是中國,而中國最早出現紙幣的地方居然是身處內陸的成都,據考證,在北宋時期成都地區就出現了紙幣—「交子」。關於四川印鈔,最早要追溯到上世紀30年代。
  • 我與青海「三線」核工業705廠的不了情
    這些承載著幾代人夢想、奮鬥和記憶的歷史空間在產業轉型和城市發展中逐漸被人遺忘,亟待搶救性保護與再利用。青海光明化工廠(代號705)就是其中一例。這個坐落於青海大通縣老爺山腳下的昔日「三線」軍工企業雖已倒閉荒廢多年,卻有著鮮為人知的顯赫是國戰功。
  • 備忘錄:代號850華陽廠,四機部三線軍工,輾轉津晉冀的半個世紀
    #這裡所寫的,這裡所記錄的,是發生在半個世紀前的往事,只能在殘存的片段中,努力讓更多的人想起,曾經發生過的往事。本文所記錄的這個代號850的三線軍工廠,也是一個漂泊的企業。數十年間三線人從渤海之濱的天津,轉戰太行之西晉東南的晉城,最後走出大山,落地於太行之東石家莊。這也算是眾多小三線的「漂泊」歷程的一個縮影吧。下面請跟隨我們三線備忘編者的腳步,一起去尋找曾經的晉東南華陽廠的漂泊記憶。
  • 記憶中的四川:三線時期電子工業部4所職工醫院,現在去哪兒了?
    在上世紀5、60年代,由於國家提出三線建設,很多服務於三線建設的配套企業和生活單位也陸陸續續建立了起來。今天我們就來講講曾經位於四川的4所電子工業部職工醫院的情況!電子工業部第404職工醫院404職工醫院位於綿陽市。曾經在綿陽,為了三線建設,國家在這裡布局了很多軍工單位,1964年404醫院由此誕生。404醫院主要服務於綿陽科技城的三線企業。
  • 成都記憶:生產雷達的錦江電機廠(784廠)
    曾經在成都東郊有很多三線時期建設的工廠,今天我們首先來講講曾經的國營錦江電機廠。國營錦江電機廠(784廠)是「一五」時期156個重點工程之一,當時是由蘇聯專家一起援建我國的重大工業項目。當時一起建設的還有715廠和719廠。
  • 「541記憶」三線子弟:中條山下荒冢、夜半歌聲中的童年片段
    因為寫三線備忘錄認識了眾多的三線子弟,交流中我才知道這種深埋在心底的童年陰影,不止一人有而且還很多。荒冢與大禮堂中的夜半歌聲這是深埋在我心底的真實故事,發生在上個世紀七十年代的山西絳縣的磨裡鎮(麼裡公社)。
  • 難忘在3531的那個火紅年代
    我很慶幸,從十九歲到三十歲這個芳華之年,激情燃燒的歲月,獻給了國家三線建設事業,能在祖國飛速發展和建設中用自己的青春貢獻微薄之力。這還得從50多年前說起,那是60年代文革初期,初中畢業後,趕上上山下鄉到農村勞動了一年多。在那個火紅年代,人們對解放軍是崇拜有加,誰要是有一頂軍帽和一件綠軍裝會讓人羨慕不已。
  • 一起走進射洪3536軍工廠舊址,重溫三線建設的火紅歲月
    「80年代,著名軍旅畫家敬庭堯曾經回鄉省親,為3536工廠理髮室畫過一幅長發美少女的畫。」中國三線建設研究會理事鄧龍介紹說。左邊是3536軍裝體驗館,裡邊展示的是3536工廠曾經生產的65式軍裝。65式軍服是1965年我軍取消軍銜制後中央軍委批准裝備的制式軍裝。
  • 老照片:80年代的煙臺,老罐頭廠是煙臺人永遠難忘的記憶
    下面的這組老照片拍攝的是80年代的煙臺,跟隨著這組老照片,去看看曾經的煙臺的樣子。圖為80年代的煙臺街景,馬路寬闊,街面非常乾淨,綠化也很好。有認得這是煙臺哪條大街的嗎?80年代的煙臺山的海邊,漲潮時一輛小汽車從漫上道路的海水中疾馳而過。80年代的煙臺火車站廣場,看上去當時的火車站已經很繁忙了。80年代的煙臺老罐頭廠,位於環山路和上夼西路交叉口附近。
  • 三線軍工廠
    這群人就是三線軍工人!這群人都在帶有軍字的單位上班,單位叫「三線軍工廠」,為了便於管理,這些工廠都有一個特別的代號,這些代號代表著神秘與自豪。三線軍工廠始建於上世紀六零年代末期,在那個燃情歲月,為響應中央三線建設的號召,「好人好馬上三線」,各路精英告別故土家園,投入三線建設。
  • 解密三線:講述黑龍江八個軍工廠,在哈爾濱周邊,密林中神秘往事
    很多朋友很奇怪,一個從未在林海雪原中生活過的人,竟然寫完了上個世紀六十年代解密三線·一份備忘錄記錄八個廠理由一:三線遺址,離我們最近的工業遺址三線建設始於二十世紀六十年代中期,止於上個八十年代,在短短的十餘年時間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