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奇峰: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

2020-12-27 網易

  

  父母是什麼人比父母怎麼做更重要,這句話是自體精神分析學家科胡特說的。

  很多父母問的與育兒有關的問題,都與怎麼做有關。假如有一本包含所有「怎麼做」的書,你全部按照書上說的做,還是有可能會製造出一個有問題的孩子。而人格健康的父母,根本不知道這本書的存在,卻可能培養出一個健康的孩子。「什麼人」指的是父母的人格,那麼,具備何種人格的父母才是好父母呢?

  有很多說法,比如好玩的人、健康自戀的人、粗心而陽光的人等。我們這裡說個新的:清爽的人。這樣的人的特點是:在關係中邊界清楚,不黏黏糊糊;能夠自得其樂,不太依賴他人;處理事情果決,不拖泥帶水;尊重他人的邊界,不搞模糊不清的關係;等等。

  

  如果你問,怎麼達到清爽的人格境界呢?

  我給一個總的回答,我能夠想到的人格變化只有三種途徑:

  一是有意識地訓練自己的覺察能力,包括覺察自己的情緒、想法、願望和行為,並且去理解這些狀態後面的意義;

  二是去跟各種人打交道,在新的人際關係中使自己人格中僵化的部分變得鬆動;三是找精神分析師。

  關於最後一點,我說兩個被精神分析幫助過的還活著的名人。一個是瑞士生物學家、2017年諾貝爾化學獎得主雅克•杜波謝(Jacques Dubochet),他曾是瑞士沃州官方認證的首例失讀症患者,從29歲開始,接受了為期6年的「十分經典」的精神分析治療;另外一個是現在的梵蒂岡天主教教皇方濟各(Pope Francis),他在42歲時有半年每周見一次精神分析師,他說那位女精神分析師「幫了我很多」。

  

  我們可以想見,他們去找精神分析師,並不是要解決某些具體事情該怎麼做的問題,而是「我是什麼樣的人、想變成什麼樣的人」這個級別的問題。當然,怎麼做也重要。

  我覺察到自己在拉名人來支持精神分析的有效性。這樣做背後有個反科學的邏輯:名人相信的,就是正確的。但科學的結論還是應該建立在循證的基礎之上。

  父母某一方未處理的早年分離創傷,可能使其害怕跟孩子分離,孩子的成長會被其看成是對自己的拋棄,所以會不自覺地做出阻礙孩子成長的事情。對孩子來說,遊戲是他們的全部世界,也是他們學習成為自己和跟他人打交道的唯一重要的途徑。但在有些家庭中,看起來無意義的遊戲被禁止,或者成為孩子「受虐式」學習之後的賞賜。有時,孩子快樂地遊戲還被賦予懶惰甚至墮落的意義。

  廣義地說,一切皆遊戲,學習和工作都是遊戲。嚴格區分遊戲和學習的界限,既破壞了遊戲的快樂,也削弱了學習的動機。那些把學習當成遊戲的孩子,學習的動力永遠不會衰竭。但這些動機是指向遠離父母的方向的,會激活父母的創傷,所以會遭到父母的打壓。

  這樣的父母能夠享受跟孩子相處的悲情,臨床上見到的很多有問題孩子的家庭,令人唏噓:他們無力享受孩子成長之後的彼此「相忘於江湖」。

  如果父母人格層面有過度控制的傾向,就會不自覺地打壓孩子的各種能力,避免對孩子失控。比如有的家長隨口制定的規矩是:大人說話,小孩子不要插嘴。這可能打壓孩子以下的能力:對環境的敏感和做出相應的反應;在權威面前發表自己的意見;孩子的直覺能力是高於大人的,以大人身份壓制孩子,等於直接壓抑孩子的直覺能力。

  如果父母要討論真正的大人的事情,就找個孩子不在的地方吧。否則,就是邀請他參與,又不讓他參與,這就使他陷入了雙重束縛的境地。有研究證明,這是製造嚴重精神障礙的環境的特徵,過度控制給孩子的感覺就是怎麼著都不行。

  有個關於雙重束縛的段子:有個人養了一隻狗,給狗取名為「別動」。這個人經常這樣對狗說話:「別動,過來」或「過來,別動」。據說,那隻狗後來瘋了。

  也許你會說,這點小事值得這樣過度分析嗎?回答:不值得。但是,很多這樣的小事加在一起,就是大事了。我們還是以結果論動機:沒出問題,你當年做的都沒問題;如果出了問題,那就要梳理所有大小事情——即使從人類大歷史的角度來看,影響歷史進程和結局的,並不全是驚天動地的大事情。蝴蝶效應也告訴我們,初始條件的微小變化,對結果有非常巨大的影響。孩子就處在對「初始條件」敏感的狀態中。這也是精神分析為什麼會那麼在意人的早年經歷。

  父母對孩子的過度擔心會起到詛咒的效果。當你想像孩子車禍後血肉橫飛的畫面時,你正在催眠他接近那個場景。看到你焦慮或恐懼的面孔,孩子在潛意識裡會想:讓這一切發生,你會不會就放鬆了?

  父母的潛意識傾向於讓孩子嘗嘗自己童年各種痛苦的味道,把孩子打造成最理解自己的人。被拋棄過的,會拋棄孩子;被粗暴對待過的,會粗暴對待孩子。讓人傷感的是,這樣做的動機是愛,因為愛一個人,才會讓他以某種形式跟自己一樣。但是,這是不健康的、沒有分化的愛。健康的、分化的愛,是使孩子擺脫父母的命運。

  父母壓抑的東西,會讓孩子代替自己表達。如果父母當年學習的目的只不過是要超越自己所處的有些屈辱的社會階層,這種屈辱感不被覺察的話,那他也會讓孩子的努力學習過程充滿屈辱的味道,孩子反抗,就會變成厭學。潛意識裡形成了這樣的公式:學習等於屈辱。要孩子爭氣,那是直接在傳遞屈辱感了。

  家族創傷有時候像個傳家寶,父母似乎有責任把它傳給孩子。比如,重男輕女是常見的文化級別的家族創傷。在不少的臨床案例中,一代又一代女性被迫害的景象駭人聽聞。很多女性的一生,毀於這種滅絕人性的文化傳統。讓人悲喜交加的是,多子女家庭中,如果有重男輕女的傳統,結局往往是女性發展得很好,男性反而很弱。專業人士對此的精神分析解釋是:重視男性就是製造了過高濃度的關係,在效果上等於閹割了男性,而被忽視的女性卻獲得了自由發展的空間。

  

  我相信女性並不需要這樣「莫名其妙」的所謂好處。美好的家庭環境應該是不論性別,每個人都有能夠充分發展自己的條件,包括經濟上和態度上的。

  理想的文化環境是男孩和女孩的利益和權利不是此消彼長,而是均等的,更理想的情況是都足夠充分。

  父母分權,即在對與孩子有關係的事情上,雙方都有發言權,而不是某一方獨斷專行。臨床上常見的案例是父親被排除在決策層之外,這會使孩子滯留在母子或母女二元關係中,無法發展到父—母—子女的三元關係中,並繼續影響到子女的社會化。

  對孩子嚴格要求,可能源於父母對自己的父母失望,以及對自己失望。對自己滿意的父母不會有哀怨,也就不會要求用孩子的成就來消除自己的哀怨。說狠一點,那些在自己的生活中把其他成年人搞得一敗塗地的人,是不會在家庭生活中打敗自己的孩子,以補償缺失的優越感的。對他人的失望,本質上是對自我缺憾的補償:我對你失望,就忘記對自己失望了。

  為使孩子不覺得自己成長是背叛父母,我們做父母的要掌握什麼大原則,才能在孩子「拋棄」父母之前搶先「拋棄」孩子?既然是說大原則,數量不應該很多。我現在想到的是,父母不應該把成長的壓力完全放在孩子身上,而是應該讓自己也成長。

  如果父母在孩子面前呈現的是一個飽滿的生命狀態,也就是不需要通過對孩子做出很多犧牲來證明自己存在的狀態。我們雖然是你的父母,我們也是人,我們需要自己的生活。我們不完全是為了你活著。這種姿態本身就在告訴孩子,你也可以過自己的生活。

  但是如果父母總是以一種犧牲的態度來跟孩子打交道,這種犧牲後面其實是包含了一種交易,就是我們為你付出了這麼多,你也需要用某種不成長來陪伴我們。

  對孩子不耐煩,是因為融合了恐懼或亂倫焦慮。輔導孩子作業,已經是現象學級別的社會問題。孩子學一遍甚至三遍還不會,會激活父母的融合焦慮:跟孩子在一起的時間超過了閾值。警報響起,要用不耐煩在情感上離開孩子。耐煩的能力,幾乎等於一個人的人格獨立程度。因為一個人格足夠獨立的人,他跟他人在一起多長時間都不會影響他的情緒,他還是他,不會那麼急著用不耐煩把他人推開。

  完美的父母會製造有問題的孩子。完美主義者的本質,是人格弱小,絲毫不能承受不完美,或者說某種缺憾帶來的屈辱感,這種屈辱感會投射給孩子。地陷東南,天高西北,天地尚無完體。60分的父母,是孩子健康成長的最佳環境。

  完美的母親,還會遏制孩子的創造力。母親的缺點是孩子創造力的來源。創造力是在幻想層面彌補母親的不完美,如果母親完美了,就不需要創造了。面對完美的母親,創造力就是攻擊。

  過度焦慮的母親會把不能消化的情緒投射給孩子,孩子不能消化,就會把孩子的人格「容器」撐破,各種能力都會受損。比如孩子的社交功能受損後,就會宅在家裡,逃入網絡中,在虛擬世界裡把自己「不能消化的情緒」投射給他人。

  對孩子的信任是健康的冒險。信任是父母能夠給孩子的最好的禮物。人本主義的基本信念是:所有人都有自動朝符合主流社會要求的方向發展的需要,比如遵紀守法、盡義務、愛人類等,如果有人不這樣,那是因為他的這種傾向被打擾了。

  對孩子不信任,是父母對自己不信任向孩子投射的結果。他們也不清楚自己為什麼跌跌撞撞就到了現在這個樣子,他們那些對社會的不滿沒有被象徵化或意識化,於是投射給孩子,就變成了這樣的理念:孩子不被嚴格管教就會變成罪犯。

  或者,父母功成名就的動力,來自要擺脫早年非常糟糕的環境,他們就想當然地認為,給孩子糟糕的環境才能讓孩子努力。他們不知道,時過境遷,那些被信任的孩子一定會比「雪恥」的孩子有更持久的戰鬥力,也更有讓自己幸福的能力。

  讓孩子擁有秘密,是他們長大的前提和證據。除了事關孩子被虐待、自殺和殺人的「秘密」,父母不可以看孩子的日記、微信和QQ記錄。父母侵入孩子的私人領地,會令他在以後被別人侵入時覺得理所應當。

  如果父母覺得自己不理解孩子了,就想想在同一個年齡的自己:你在想什麼、要什麼,以及希望父母怎麼對待自己。不理解孩子,本質上是不願意去理解,而不是不能夠理解。我清晰地記得20年前的一幕,一個事業有成的中年男人對我又憤怒又哀怨地說,我實在不知道我16歲的兒子在想什麼、要什麼、幹什麼。我回應說:「以你廣泛的閱讀、豐富的江湖經驗、對人性的深刻思考,以及你自己曾在那個時段走過,你竟然不知道一個小你二十幾歲的小男孩在想什麼?如果他是你的敵人,你會不知道他在想什麼、要什麼嗎?」他很快覺得自己好像知道了。再次強調一下,不是不知道,而是不想或者不敢知道。

  所謂的代溝,是在為情感隔離找理由。沒有代溝這回事兒,「代溝」這個詞可以廢除了,因為它代表的是人在理解他人方面的懶惰,而不是事實。或者說,它是懶惰製造的事實。人性從有文字記錄算起,並沒有什麼改變。所謂的代際差別,就算了吧。

  讓自己活得快樂、輕鬆,是所有父母能夠送給孩子的最好禮物。因為這樣的父母能使孩子敢於遠走高飛。

  不要太多地用對和錯、好和壞來判斷孩子的言行,也不要讓他用這樣的眼光看待他所面對的人和事。世界上大多數事情是不好不壞的,或者說是處於黑和白之間的灰色。過於在乎對和錯,是人格停留在4歲前的發育水平上的表現,也會使孩子的人格缺乏足夠的靈活性。

  父母過於強調什麼,往往會事與願違。有個開玩笑的說法:醫生的孩子容易生病,老師的孩子容易學習成績不好。過度強調什麼的時候,孩子為了保護自己的獨立意志,迴避屈從權威所導致的屈辱感,潛意識裡會朝著相反的方向努力。還有,父母的強調本身可能是反向形成,比如一個母親反覆跟青春期的兒子說要多交朋友,可能是害怕孩子多交朋友後拋棄自己;更「巧妙」的地方還在於:是我說的要你去交朋友,如果你真的去了,也是我主動要你去的,我「被」拋棄的感覺會減弱。所以,你對他交朋友的「鼓勵」,就變成了他宅在家裡「陪你」。

  對孩子的某些錯誤,特別是經常犯的錯誤,不要立即做出反應,而要延遲反應。因為你的立即反應可能會使孩子對用這種方式調動你的情緒和行為成癮。我們都有這樣的經驗:自己一發出刺激,對方立即就有反應,這是一件多麼爽的事情啊。

  把孩子都當成心理學上的存在,這就是所謂的心智化。生物學的存在,意味著他們需要水、食物和空氣;心理學的存在,意味著他們需要愛、信任、自由、獨立,和有一個自己可以說了算的人生。

  魯迅說過,「我向來是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推測中國人的」,我們知道魯迅是智慧而深沉的愛國者,他這樣說是為了警醒國人。這句話改一改,就變成「我從來不忌憚以最壞的惡意揣測父母」,這樣說,是為了警醒父母。

  我這裡說的父母不是我們的父母,而是作為父母的我們。我無意聲討我們的父母,我只是希望我們自己在「父母」這個角色上,能夠阻止家族甚至民族的創傷向我們的下一代傳遞。

  精神分析的任務是:讓所有孩子都不後悔來到這個世界。

  以上文章選自曾奇峰老師新書《曾奇峰的心理課》,該書根據曾奇峰老師《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音頻課整理,還收錄了老師在武漢疫情期間對心理健康的思考。

  曾奇峰SHOU個大眾實用心理課,總結30年臨床經驗,歷時1年打磨,原汁原味的曾氏心理學幫你快速入門心理精神分析流派。

  精神分析,是一門真正意義上的成功學。人生最大的成功,莫過於充分地成為自己,擁有健康和強大的人格。精神分析可以幫助我們解放被壓抑和扭曲的人格,獲得真正意義上的自由。

  本書應用4大生活場景

  覆蓋自我認知+關係洞察+情緒管理+科學育兒

  囊括精神分析核心理念,針對性解決生活中的最重要議題,為你寫下治癒心靈的藥方;

  系統講解心理諮詢真實操作流程,是送給每一位諮詢師和來訪者的心理自助手冊。

  ★一本書講透生活中的心理難題,你可以成為自己的心理諮詢師

  ★DU家收錄對武漢疫情心理健康的思考,給每一個處於困難時期的你以溫暖和勇氣

  曾奇峰老師是武漢人,疫情期間正在武漢,疫情會增加我們的情緒,解決情緒的方式,就是增加我們的思考。尋找確定性,我們尋找到確定性的東西越多,我們的內心就越安穩,相信自然的痊癒力量。

  ★曾氏金句重現江湖,獲得知識同時感受作者幽默風趣的獨特魅力

  自戀者的自救,是把愛自己變成愛他人。

  什麼是理想的人生?一個回答是:認知和情感生活都是飽滿的。

  精神分析的任務是:讓所有孩子都不後悔來到這個世界。

  活著最大的價值就在於選擇,由自己來選擇還是由別人來選擇,是決定一個人生命的品質的最重要的因素。

  所謂的自我成長,就是把自己變成一個處理各種各樣人生問題的老司機。

  ★雙封設計,封面專色+燙金工藝,展示專業實力和品質感

  直接點擊下方連結購買

  RECOMMEND

  為什麼你對他越好,他越不愛你?

  2020-11-27

  你會過什麼樣的人生?人生腳本早就註定了

  2020-11-22

  《隱秘的角落》被忽視的真相:父親缺位,對一個人的影響有多大?

  2020-11-04

  什麼樣的女人,會讓人覺得很有氣質?

相關焦點

  • 沈嘉柯讀書會:曾奇峰《幻想即現實》
    我做雜誌的編輯部主任,和曾奇峰合作過心理專欄,編發他的文章。書中有的文章,曾經就是我編輯後,在《心理輔導》雜誌卷首或專欄刊發的。人到中年,我特別懷舊。包括介紹熟悉的文章。這樣的書,其中的文字和作者,我知根知底。
  • 曾奇峰:心理學最好玩的地方,是滿足我們對自己的好奇心
    《曾奇峰的心理課》曾奇峰 著中國友誼出版公司沒有人願意成為一座孤島文 | 曾奇峰如果你問我,心理學有什麼用?比如,父母希望孩子學習成績好,為此做了很多事情,但孩子的學習成績總是不好。事與願違,在意識層面是沒辦法理解的,但在潛意識層面,則清清楚楚。解釋之一是:在潛意識層面,父母並不希望孩子成績好,因為孩子成績好了,父母就顯得無事可做了,當下會產生被孩子拋棄的感覺。當然,成績好的孩子未來將遠走高飛,更會使父母產生被拋棄感。
  • 思維導圖學習《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之「看見」
    今天,繼續分享第二十一課「看見:理解孩子的那些毛病」,曾奇峰老師在課程講了孩子的所謂的「毛病」。關於「毛病」受到先天的遺傳、早年經歷的影響。對於先天遺傳,曾老師說無需改變也不必改變,應該尊重每個人不同的天然的特性。在課程中,曾老師講的是和父母關係有關的孩子的所謂的「毛病」。
  • 孩子犯錯後,你第一句話說的是什麼?很重要,很多父母說錯了
    然而小孩犯錯後,家長的第一句話說什麼是很重要的,但很多父母都說錯了。在網上一個論壇裡,一個媽媽發了一個帖子表示說:以前她的小孩是非常乖巧的,只是偶爾會犯錯。但面對小孩犯錯,這位總是會很嚴厲地教訓小孩,並且責罵他。
  • 孩子需要的是陪伴,那麼父母怎麼做才能有效的陪伴孩子呢?
    孩子從出生到長大的過程中,父母的角色是非常重要的,因此父母一定要好好的陪伴孩子成長。高效的陪伴是一種高質量的互動模式,這個模式中有兩大主體,一是父母,二是孩子,如何才是高效,我們需要從這兩大主體出發。
  • 【星座控】當十二星座的愛情被父母反對,他們會怎麼做?
    但戀愛中的寶貝總是期望能得到周圍人的祝福,尤其是來自父母的祝福,可人生不如意,十有八九,不是所有人的愛情都能被父母祝福,甚至某些小夥伴的愛情可能會被父母反對。當十二星座的愛情被父母反對,各自會有怎樣的反應呢?
  • 思維導圖學習《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之「復盤答疑」
    昨天,分享了《曾奇峰的30堂心理課:深入潛意識,解密你不知道的人生》第二十九課「如何成為一名心理諮詢師」,我對這個案例記憶很深,感覺人的潛意識會做出的變化真的無法預料。愛可以成為恨,恐懼也可以變成喜歡。
  • 意志力對孩子多重要?培養意志力父母該怎麼做?
    尤其是當今社會,競爭能力這麼大,意志力是非常重要的。性格剛毅堅強的人才會充分的發揮出自己的潛力!有一孩子做事情經常龍頭蛇尾,半途而廢,一丁點困難就退縮,不知道迎難而上,這明顯就是意志力不足。其實跟現在我們生活的條件和環境有很大的關係,這種狀況也實在是令家長擔憂。有些家長就會覺得可以讓孩子自己去搏一搏,到外面闖闖,但是又不知道應該放手放到哪裡。
  • 孩子越來越不願意跟父母交流?父母的指責與否定,讓孩子關上心門
    有沒有什麼重要的事情想跟我說?」沒想到孩子面對王先生的提問,竟然一言不發,深沉著臉走回了臥室。 看到孩子表現出這樣的一幕,王先生感覺到很疑惑,為什麼孩子不願意對自己敞開心扉呢?
  • 男孩比女孩更讓父母操心?做好這4點,孩子更優秀,父母更輕鬆
    數據調查表明,2019年教育男孩的書籍比教育女孩的書籍買出具的數量,多5倍之多,也就是說「男孩媽媽」比「女孩媽媽」多操心5倍,養育男孩更費心、更費力、更費神、更費嘴、更費錢,因此男孩也被稱為「5費人員」。
  • 什麼是最好的父母
    因為這樣的孩子無論是孤獨還是悲傷,都比同齡人更深刻,不容易解決。青春期的孩子可以盡情向父母傾訴苦惱,能發展出這樣的親子關係就太好了。「萬一有什麼事一定跟我講啊」,就算父母嘴上這麼說,但如果原本就沒有建立這樣的關係,那孩子是沒法跟父母開口。所以說,在孩子小的時候就建立這樣的關係非常重要。
  • 看《奪冠》,學怎麼做教練型父母
    很多時候,我們都會認為榜樣很重要,但無論再重要,我們都成為不了榜樣。榜樣的重要之處,是因為它能在關鍵時刻給你堅持下去的力量,而不是讓你去成為它。作為父母,有的時候,我們想孩子去向某某某學習,不要忽略了這個學習的本質是什麼。學習的本質是為了向上,成為更好的自己,而不是去成為對方。
  • 父母應該怎麼做?
    曉麗不斷地催促豆豆,每個人都看著豆豆。我看見豆豆拿了兩頁小玩具「順手」放在我的口袋裡,這一幕是曉麗的全景。低下頭,靜靜地站著。我的朋友聽到後說:「沒關係,喜歡就拿走吧!」但曉麗不同意,在她的反覆指導下,豆豆返回了玩具。
  • 孩子要經歷什麼,才懂得學業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
    有家長問:孩子到底要經歷什麼,才懂得學業的重要和父母的不易?孩子的年齡,如果是能有這麼深的感悟,那經歷應該不是我想要的,這種經歷多是負面的。這對孩子來說是殘酷的,等於逼迫他成長。在心智還不夠成熟的孩子身上,強行發展一點,另一點可能會遭到壓抑。過度的壓抑某種欲望,比如對快樂的追求,可能對未來造成不良的影響,凡事講平衡。
  • 包容孩子的錯,比成就孩子的好重要得多,父母的理解比什麼都重要
    包容孩子的錯,比成就孩子的好重要得多,父母的理解比什麼都重要父母們或許只會一昧地想著怎樣才能讓孩子學到更多東西,怎樣才能讓孩子達成更大的成就,但相比起來,父母學會包容孩子的錯更加重要孩子成長路上,不多不少都會犯下大大小小的錯,面對這樣的錯誤時,不知所措的孩子最看重的或許是父母對自己的看法,在犯錯後,父母是否能包容孩子,正確重新引導孩子,這都是非常重要的一件事。很多孩子做了什麼事都不敢跟父母說,或者孩子滿嘴的謊言,這可能都跟父母的處事方法脫不了干係。假如孩子犯錯了,父母不問原因就只會破口大罵或者是抄起雞毛撣子就一通打的話,孩子就會有陰影。
  • 背後父母更重要
    然而他們背後的父母才更加重要。零零後的父母一般八零、九零後的。他們剛好趕上了獨生子女的時代,所以家裡也只有一個孩子,當這些人在教育自己孩子的時候,又是一番不同的景象。很多人稱現在的零零後都太早熟了,看起來根本就不像孩子,而且言談舉止都透露著「土氣」,更別說修養內涵。
  • 智慧父母課堂 | 疫情下的生命教育——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
    大家好,我是「守護心田」的金盈老師,今天我們分享的主題是:疫情下的生命教育——沒有什麼比生命更重要。2020年的開篇,我們是否因為新冠疫情感到無助、不安呢?是否因為這突如其來的超長假期感到迷茫空虛呢?「人究竟為什麼而活?我們該如何生活?我們怎樣才能活得更安全、更長久、更幸福、更有價值?」這些我們平常很少深思的問題被來勢洶洶的疫情帶到了我們面前。幾乎每一個父母都會面對孩子關於生命的「終極三問」:「我是從哪裡來的?」「人為什麼會生病?」「人死了會怎樣?」
  • 孩子表達能力差是什麼原因 父母該怎麼做
    原因是什麼?咱們來了解一下。孩子表達能力差原因是什麼?1.孩子一開始學習語言只是簡單模仿父母,所以說父母一定多和孩子交流說話,讓孩子對語言有一定的熟悉感,為以後的語言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3.當孩子對一些事情提出自己的想法時,不管孩子說的是對的還是不對的,家長都應該積極的面對,不要抹殺孩子表達積極性,而且要知道說出來才是最重要的,對不對是次要的。孩子語言表達能力差怎麼辦?
  • 「媽媽,我被人打了」孩子在學校被欺負怎麼辦?父母的做法很重要
    小雨哭著回家,媽媽看到小雨身上的青紫痕跡,連忙詢問小雨在學校發生了什麼事情?小雨把自己至於為同學欺負的事情一說,小雨媽媽氣的頓時在群裡,艾特了打人孩子的家長,希望讓他第二天帶著孩子來學校給小雨賠禮道歉。
  • 兒童運動損傷後,父母第一時間應該怎麼做?
    當孩子在操場上運動時受了傷,父母應該知道如何評估傷勢並找到最佳的治療方案。父母具體應該怎麼做?什麼情況下需要去看醫生? 兒童運動損傷的類型 根據美國衛生研究院(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兒童中常見的運動損傷包括: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