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大視界 鈔券雕刻家孫文雄

2021-02-28 刻畫 凹版雕刻

退休後的孫文雄,持續將凹版雕刻這項獨特的藝術發揚於民間。

 人生於世,多少都得為五鬥米折腰,但也有另一種人,不僅樂在工作,更將工作內化為一種生活態度,鈔券雕刻家孫文雄便有幸屬於後者。在臺灣中央印製廠服務半世紀的他,除了任職期間堅守崗位,更將工作上習得的技能轉化成個人的志業,退休後仍創作不輟。

自古以來,人們為了商貿往來的便利,發明了貨幣,紙鈔即是其中一種。相傳,紙鈔起源於中國的宋代,首見於商業發達的四川,當時的紙鈔又被稱作「交子」,遠比西方最早由斯德哥爾摩銀行所發行的紙幣,還要足足早上了600年。

工作室裡工具齊備,讓孫文雄從雕刻到印刷完全不假他人之手。

---

凹版雕刻與有價證券

雖說鈔票起先並不都由官方發行,但因仿冒事件層出不窮,為了平穩經濟,後來才逐漸轉由政府統一管制,而就選用的紙張、油墨,或者印刷技術與圖紋的設計,都不斷提升難度,用以杜絕外人仿冒。

在這其中,凹版雕刻藝術可說是最具藝術價值的一項。精細的線條與複雜的凹印技術,都是凹版雕刻的重要特色,1661年,瑞典銀行便將這項起源於西方的藝術使用在製版技術上面,正式開啟凹版雕刻與有價證券結合的濫觴,如今全世界,如鈔票、股票、債券、郵票上頭,都能見到凹版雕刻的身影。

只不過,也因為應用項目的特殊,技術也主要流傳在特定的商業體系或國營機構裡,因為極少在正統的藝術體系裡現蹤,造成鮮少人知道,原來在政府部門裡頭還有這麼一群默默創作的藝術家存在。

當代的宮廷雕刻師

退休後仍舊創作不輟的孫文雄,發明壓克力雕版畫,透明材質在黑色背景的映襯下格外絢麗。

「凹版藝術與我們似乎毫無關係,但是鈔票卻與我們息息相關。」孫文雄說。

也許你不認識孫文雄,但卻與他有所聯繫。打開皮夾,或藍或紅的新臺幣,100元鈔票上的中山樓、500元上拋帽歡呼的棒球小將,甚至是1,000元的國寶鳥帝雉、2,000元上的兩尾櫻花鉤吻鮭,這些精細的圖案,都來自他的手筆。他就像古時宮廷御用的藝術家,長年低調伏案工作,直到退休後才逐漸走到鎂光燈前,為人所注意。

1942年出生於苗慄銅鑼的他,年僅16歲就考進中央印製廠工作,2007年退休,職涯期間,除了經由場內的前輩指點,更曾向日本雕刻家押切勝造、中國大陸雕刻家趙俊等知名前輩學習,也曾經赴歐洲學習滾筒技術,豐富的經歷與紮實的學習過程,造就他成為極少數的凹版雕刻專家。

始終樂在工作的他,回憶起這一段黃金歲月,孫文雄可說是滿懷情感,甚至服務的單位一度歷經改組,他特地將舊單位「雕刻組」的廢棄牌子攜回,珍重保存至今。

對昔日工作充滿情感的孫文雄,特地將「雕刻股」的牌子留存在工作室中。

---

針尖上的絕技

凹版雕刻與素描、針筆畫類似,都以線條作為主要構成的元素,但創作者無法直接作畫,必須運用工具在鋼板或銅板上雕刻,以勻稱、剛勁的線條,且藉由點、線的表現方式,以粗細、疏密的手法,勾勒出圖像的紋理變化與光影變化的巧妙。

除了鏤雕的過程,格外需要耐心與毅力,刻好的版還得經上墨、擦墨的手續,再送到特殊的壓印機,以高壓(每平方公分平均得承受80噸的壓力)才能印出明晰的圖像。作品因受壓力與油墨的堆疊,觸摸起來能感受到細微的浮雕,有著凹凹凸凸質感,也有著一番獨特韻味。

孫文雄對於自己費時費神終於完成的創作,每一件都相當地珍視。他的代表作,如虁龍、傅正的郵票;臺中港的印花稅票;以及最知名的,在1998年推出新版新臺幣上的圖案。

在這其中,最具挑戰性的當屬百元鈔上的中山樓。孫文雄說,人的肉眼,1毫米只需刻上4條線,看上去就足夠流暢自然,但鈔票的製版,則要求每毫米必須有5條線。

但雕刻中山樓的難主要並不在於精細度,而是建築複雜的細節,與透視的立體感。尤其,當我們拿起放大鏡觀看,便能發現畫中每一筆都是一線到底,既沒有斷裂,也沒有重疊,孫文雄特別指出,斜屋頂上的細線尤其不容易,因屋瓦並非順暢的直線,因此在雕刻上,「不能以平行線的方式雕刻,每一條線的角度,都得計算得剛剛好。」而這每一下刀都是起手無回,倘若刻錯了,只能前功盡棄。

 

凹版雕刻以細膩精湛的線條以及浮雕一般的凹凸觸感最具代表性。

---

退休後創作不輟

許多人都以為,孫文雄能身懷絕技,是因為天賦異稟,但他說:「我不認為我有這個天分,但是我有興趣。其他的我競爭不贏別人,那只有找到一個喜歡的項目,從中下功夫。」

踏入孫文雄的個人工作室,小小空間裡,劃分為工作間與展示區,除了作品以外,就是雕刻刀、實體放大鏡、縮刻機、壓印機等工具、機器,擺設相當樸素,可見藝術家心無旁騖的嚴謹與專注。

如今雖說是退休,但孫文雄的日子仍過得規律又充實,他每日固定4小時的創作時間,就像還在工作一般,他也不斷鑽研不同的媒材、技法,嘗試挑戰自己的極限,雖然得經過許多漫長的努力,「但只要有新的作品完成,就會特別高興。」如今已年近80歲的他,談到創作,依舊神採煥發。

在2012年,他獨創了以壓克力作為媒材的「透明壓克力立體雕刻畫」,利用透明壓克力正反面均可雕刻的特性,以及壓克力本身的厚度,創造3D立體效果,尤其在純黑的背景烘託之下,更顯現出美感。

他也受人委託,創作林志玲肖像,嘗試在4×3 平方公分的絕小尺寸之間,挑戰1毫米間放入13根細線,成品玲瓏精巧,人物的髮絲更顯柔軟飄逸。這件精工的創作,足足花上了一年的時間。

盡情遨遊在方寸大千的孫文雄,也嘗試書寫「毫芒微書」,下筆時,「筆幾乎不能動,手指也幾乎不能動。」孫文雄說。他在髮絲上寫嶽飛〈滿江紅〉,1平方公釐可寫7~8個字,也在芝麻上寫李清照的〈武陵春〉,1平方公釐寫10個字,打破吉尼斯世界紀錄,尤其工整的字跡更讓人驚嘆。

雖說科技日新月異,今日鈔票製版的方式,已逐漸從純手工演變為部份由電腦製版來取代,但人的創作能力與手工的靈動筆觸,仍有難以取代的價值。而卸下官方身份的孫文雄,近年頻繁舉辦展覽、講座,或者不藏私地將創作技巧傳授給後輩晚生,讓這門在過去猶若籠罩著面紗的藝術,被更多人了解,能在民間薪傳不息。

本文作者:蘇俐穎  (圖/林旻萱提供)

(本文摘自《臺灣光華2021.02》)

鈔券雕刻家孫文雄部分作品欣賞

即傳統凹版印刷,印紋部分具凸出感,油墨濃厚、結實。適用於有價證券、鈔票的印刷上。「Intaglio」這來自義大利的詞主要指的是雕刻木板,用於裝飾的目的(如家具)。有時也用來指雕刻印章,其在印在要蓋章的材料上,留下凸起的圖文。雕刻凹版印刷的優點是,運用不同形狀的線條和點子組成畫面,表現圖案深淺明暗的層次,剛勁有力,如同一幅小型的版畫,藝術性很強。原版是手工雕刻而成,且製版工藝複雜,印刷難度很高,故防止複製偽造。它的缺點是色彩比較單調,層次比較簡略,不宜表現細膩的色彩和層次。由於雕刻凹版的版紋深、含墨量大,印在紙上的油墨呈凸起狀,用手指輕輕撫摸時有明顯的手感;在光線下用放大鏡觀察雕刻版印的點子和線條,有折射反光,猶如浮雕一樣。

宣傳推廣凹版雕刻(孫文雄凹版雕刻技藝)

記錄點滴進步與雕刻師共成長!


更多孫文雄凹版雕刻作品 請看公眾號目錄


版權所有 轉載請註明出處

相關焦點

  • 雕刻家沈逢吉其人其事——孫文雄發表文集三
    一八四零年英國雕刻了極小型的凹版女王像,稱之為「郵票」,美國也在數年後跟進模仿,日本則在一八六八年發行手雕「龍郵票」,我國遲至一八七七年有所謂的「大龍郵票」,但是,當時這種雕刻鈔郵券的技術,鹹非國人自力完成,直至一九零六年,上海商務印書館始聘請日本雕刻家教授雕刻,而一九零九年財政部北京印刷局也聘請美國雕刻家海趣教導雕刻,一九二二年中中華書局則聘請中國名雕刻家
  • 底面真鈔夾大量「練功券」 換錢黨借賭場專用錢袋過橋
    犯將每疊港元大鈔底、面各置一張真鈔,但內裡全是印有「練功券」的偽鈔。 (劉凱輝攝)  司警昨日公布案情時稱,事發本月12日晚上11時許,一名報稱商人的20多歲內地男子在路氹一賭場門外,與涉案三男及一名在逃同黨進行非法兌換,雙方協議好以51萬9,000元人民幣兌換60萬港元。
  • 練功券詐騙大沓碼中招,騙500萬碼賭
    群組搵食扮豪客  魚目混珠爆三宗   練功券詐騙大沓碼中招
  • 充斥淘寶網「練功券」流入香港變偽鈔?
    近日網上社交網絡流傳,一張500元滙豐偽鈔,驟眼看幾可亂真,不過該偽鈔上印有簡體字「練功券」字眼。
  • 方寸之間見精神
    鐵肩擔道義(篆刻)盛健霖心有蘭花濟蒼生(篆刻)蘇文治眾志成城(篆刻)嶽峰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篆刻)張奕辰此心安處是吾鄉(篆刻)王義驊一方印石、一把刻刀,在方寸之間以刀代筆在這個特殊時期,全國的篆刻藝術家們和來自各行各業的篆刻愛好者們沒有缺席,通過舉辦「印記·抗疫」大眾篆刻作品網絡展等活動,用一枚枚精心雕刻的印章,記錄舉國抗疫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鼓舞人民群眾共克時艱的勇氣,表達著對祖國抗擊疫情強大力量無比信任和鼎力支持的心聲。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 《第五人格》雕刻家怎麼樣 雕刻家伽拉泰亞加點推薦
    導 讀 第五人格雕刻家技能是什麼?
  • 山水牌——將山水刻畫在方寸之間
    在玉雕界很多玉雕師傅為了記錄祖國的山水之美,就將祖國的山水雕刻在玉石上,並將其取名為「山水牌」,下面大家就跟我一起認識一下這山水牌。山水牌在傳統的玉雕行業,屬於標新立異的一種。畫家是用筆墨將山水定格在白紙間,而山水牌是玉雕師傅用刀代替筆墨將山水融入到方寸的玉石之中。
  • 探訪山東核雕藝人 方寸桃核上雕出「迷你版」世界盃
    探訪山東核雕藝人 方寸桃核上雕出「迷你版」世界盃 (1/4) "← →"翻頁
  • 雕刻欣賞——國石印章
    點擊雕刻 一鍵關注雕刻行業第一門戶網站,提供木雕、石雕、浮雕、根雕、銅雕、冰雕、玉雕、核雕、篆刻、泥塑等藝術資訊。
  • 竹刻名家李宗賢的扇骨雕刻時光
    烏木扇骨《鳥巢》扇骨方寸之間,有大境界扇骨竹刻又名箑邊竹刻,「箑」即是扇,「邊」即是大邊,也就是摺扇的大骨,扇骨竹刻是將竹刻技藝運用於摺扇大骨上的一門雕刻藝術當時形成了著名的嘉定、金陵兩派,而金陵派由於本身就處於摺扇興起的南京,其淺陰刻的竹刻技法主要運用於扇骨雕刻上,因此可以說金陵派首先開創了扇骨竹刻。
  • 非遺地圖 | 方寸之間雕刻大千世界,且看手藝人張志新的寫意人生!
    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核舟記》 核雕,作為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是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它的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雕刻出複雜的題材作品,雕刻手法也細緻入微。
  • 「藝遊方寸間」主題篆刻文化進軍營活動
    印章古稱璽,是一種憑信工具,同時也是書法與雕刻相結合的一門藝術。為進一步豐富軍營業餘生活,提升官兵文化修養,加強軍地溝通聯合,近日,白銀市會寧縣博物館的篆刻老師走進武警甘肅省總隊白銀支隊會寧中隊,組織「藝遊方寸間」主題篆刻文化進軍營活動。
  • 從印章國禮看方寸間的文化內涵
    而刻一方好的印章,其文字涉及古文字學,布局安排又涉及藝術造詣,篆刻時的刀法又要根據石材的硬度而變換,要將所有藝術變化融於方寸之間絕非一日之功,作者傾注的精力與時間不亞於創作一幅好的書畫作品。方寸之間包含眾多文化內涵。
  • 知禮大師 | 觀無量壽佛經疏玅宗鈔(2/20)
    【鈔】佛是極聖,故稱為大;佛慈下被,名之曰垂。託韋提請,布所證理,名乘機演法。曜玉相等者,經云:「爾時世尊放眉間光,徧照十方無量世界,還住佛頂,化為金臺,如須彌山。」雖廣示等者,經云:「十方妙國皆於中現,或有國土七寶合成,復有國土純是蓮華。」乃至云:「時韋提希白佛言:『是諸國土雖復清淨,我今樂生極樂世界阿彌陀佛所。』」
  • 「蛋雕」大師的方寸匠心:於指尖傳承毫釐技藝
    「蛋雕」大師的方寸匠心:於指尖傳承毫釐技藝 2020-05-27 14:54:26   孫復山家住浙江省湖州市吳興區飛英街道米行街社區,十多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他接觸到蛋雕,從此便對這門「蛋殼上的藝術」愛得一發不可收拾。這些年,他創作了不下一千件蛋雕作品,如今還有許多品在外展出。孫復山在蛋殼上打洞。 焦楚悅 攝  談起這一份堅持,孫復山只用兩個字回答——熱愛。孫復山並非學雕刻出身,在成為「蛋雕」大師之前,他做了30多年服裝外貿生意。
  • 知禮大師 | 觀無量壽佛經疏玅宗鈔(1/20)
    >宋 四明沙門知禮 述觀無量壽佛經疏玅宗鈔卷第一【鈔】此經義疏,人悕淨報,故說聽者多矣。故竭鄙思,鈔數千言,上順玅宗,略消此疏。適時之巧,非我所能。願共有情,即心念佛,乃此鈔所以作也。天禧五年,歲在辛酉,重陽日下筆故序。【疏】佛說觀無量壽佛經疏【鈔】此之疏題,佛等八字,備舉經目,皆是所釋,唯疏一字是能釋也。今之五章,釋其八字,義稍委悉,入文自見。若欲預知,可陳梗槩。經是通號,餘是別名,今且明別。
  • 方寸葉片展大千世界 鄭州一中學學生樹葉上雕刻抗疫英雄
    該校學生在樹葉上雕刻出了一幅幅作品,向抗疫英雄們致敬。 「相比一本正經的講藝術,學生們更喜歡新奇有意思的校本課程。」該校葉雕課陳老師說。學生樹葉上雕刻抗疫英雄在展示的50餘幅葉雕作品中,不僅有京劇、花鳥、動漫的生動刻畫,還有絲綢之路、抗疫英雄等家國情懷的作品。抗疫,是2020年的一個關鍵詞。
  • 大師謝幕,作品永存 雕刻師高振宇先生去世
    高振宇先生1949年北平解放以後第一批進入北京印鈔廠,他從事手工雕刻工作四十餘年,雕刻了大量的鈔郵卷原版,是一位多產的凹版雕刻大師。他的作品本身就是一部新中國四十年的奮鬥史。作為自海趣以來傳承至第三代的中國鋼版雕刻大師,他在鈔票和郵票領域,刻畫了無數栩栩如生的畫面。
  • 雕刻家技能,或與「入殮師」相似
    首先出現的就是雕刻家的背景故事,前不久官方還發布了雕刻家的PV短片。看完這個PV之後,我們對於雕刻家的技能也有了大概的認識!即便是雕刻家被層層束縛,還是有人不放心,畫面一轉之後我們發現雕刻家被關在了一個牢籠的深處,看樣子是醫院的醫生很害怕她逃出去一樣。雕刻家頭頂上的這個裝置之前我們也在機械師的詭笑症皮膚看到過,應該是用來進行電擊治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