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遺地圖 | 方寸之間雕刻大千世界,且看手藝人張志新的寫意人生!

2020-12-23 騰訊網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張志新,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 、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核舟記》

每每讀起《核舟記》常會感嘆那時候人們的心思奇巧和技藝精湛,一個不足盈寸的核桃核上不僅面面俱到的刻畫了「蘇東坡夜遊赤壁」的場景,還將各個人物刻畫的靈動傳神,單就這份技藝就足以令人驚嘆。

核雕,作為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是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它的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雕刻出複雜的題材作品,雕刻手法也細緻入微。

早在明清年代,核雕技藝就已出現,其中明代的作品多以神仙人物、闢邪神獸等為主,把這些核雕垂掛在衣袋、紈扇或是繡袋下面的墜物,作為裝飾和點綴的作用,到了清代以後,核雕的物品就不單單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了,創作後的工藝品專門供文人雅士或者富家子弟在手中用來摩挲把玩。

古人精妙絕倫的技藝我們雖已無從觀賞,但在東陽也有一位核雕大師,他雕刻的作品山水靈秀,人物逍然如生、動靜皆宜、雅俗共賞,他便是浙江雕刻界新生帶領軍人物之一的張志新。

張志新,當代傑出的青年藝術名家,雕刻生涯已10年有餘。師從核雕傳承人劉向前和工藝微雕大師盧國朝,2012年創辦了樂生緣手工藝創作室。

他自幼喜愛繪畫和雕刻,十六歲拜師學藝,學藝多年繼承了東陽木雕的雕刻優點,注重細節,不斷創新,秉承的宗旨是樂享生活、學無止境、用作品表達情感,一切隨緣,從生活中尋找靈感。

核雕雖然體積小,但是構思縝密,雕工精細,非一時所能練成。張志新的每一件核雕作品都堪稱精品,別看這個作品小,但是他花費的時間與精力卻很多,有時一件作品的雕刻周期長至數月方能完成,為了一件作品的成形他甚至挑燈夜戰,雖然作品的創作時間很長,但是完工後的核雕作品依然受到五湖四海收藏者的喜愛。

他的代表作品有《神仙類》、《十八羅漢類》、《武將類》、《達摩類》、《鍾馗類》、《財神類》、《文人雅士類》。在2014年8月,又一作品《鍾馗嫁妹》參加首屆全國民間核雕藝術大賽榮獲銅獎;2015年作品《佛界至尊-西遊記》經組委會評審團評定「2015琢藝杯文玩藝術品大賽」銀獎;2018年11月,創作的《核雕鍾馗-驅邪氣·揚正氣》榮獲2018中國(蘇州)首屆「舟山杯」核雕大賽優秀獎;

2018年12月,新的核雕藝術品《核雕鍾馗-驅邪氣揚正氣》被蘇州核雕藝術館收藏;2019年4月,作品《戲獸達摩》榮獲2019中國「蘇藝杯」國際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銅獎;2019年11月,手工雕刻《核雕-三國演義》在第十四屆木雕竹編工藝美術博覽會工藝美術作品創作大賽中榮獲銅獎;2020年11月,製作的核雕《二十四孝》榮獲2020年中華大師匯第十五屆中國木雕竹編工藝美術博覽會優秀工藝美術作品創作大賽銀獎......

從藝多年的張志新依然不忘初心,一步一個腳印,用他的雙手雕刻出更多更優秀的核雕藝術品,為非遺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助力!

|時代·鄉創周刊 |

相關焦點

  • 非遺地圖|以刀為筆,以竹為紙,雕刻出他的非遺人生!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非遺傳承】洛邑古城:比手藝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什麼?是「守」藝人!
    【非遺傳承】洛邑古城:比手藝人更難能可貴的是什麼?是「守」藝人!▌米雕一米一世界,一粒一人生一位六旬老人,一顆細小米粒,一把尖嘴鉗,一柄自製刻刀,一手絕活。刻刀遊走米粒之間,雕刻了「中國米雕第一人」閆交生傳奇的藝術人生。
  • 方寸葉片展大千世界 鄭州一中學學生樹葉上雕刻抗疫英雄
    該校學生在樹葉上雕刻出了一幅幅作品,向抗疫英雄們致敬。 「相比一本正經的講藝術,學生們更喜歡新奇有意思的校本課程。」該校葉雕課陳老師說。學生樹葉上雕刻抗疫英雄在展示的50餘幅葉雕作品中,不僅有京劇、花鳥、動漫的生動刻畫,還有絲綢之路、抗疫英雄等家國情懷的作品。抗疫,是2020年的一個關鍵詞。
  • 赫山記憶·非遺|紙影傳承人朱龍:方寸之間塑造光影傳奇
    日前,紅網時刻記者將鏡頭對準赫山區非遺傳承人,深入了解非遺的過去、現在,關注非遺的未來,並推出《赫山記憶·非遺》系列報導,感受匠人不變的初心。紅網時刻記者 王新鳳 通訊員 皮尉人 益陽報導摸進街頭的小門臉,轉身拐過一條巷子,踩著狹小逼仄的樓梯登上二樓,迎面看見牆上掛著「龍居滄水紙影坊」的牌子。
  • 探訪山東核雕藝人 方寸桃核上雕出「迷你版」世界盃
    探訪山東核雕藝人 方寸桃核上雕出「迷你版」世界盃 (1/4) "← →"翻頁
  • 方寸之間見精神
    鐵肩擔道義(篆刻)盛健霖心有蘭花濟蒼生(篆刻)蘇文治眾志成城(篆刻)嶽峰信心比黃金更重要(篆刻)張奕辰此心安處是吾鄉(篆刻)王義驊一方印石、一把刻刀,在方寸之間以刀代筆在這個特殊時期,全國的篆刻藝術家們和來自各行各業的篆刻愛好者們沒有缺席,通過舉辦「印記·抗疫」大眾篆刻作品網絡展等活動,用一枚枚精心雕刻的印章,記錄舉國抗疫中可歌可泣的感人故事,鼓舞人民群眾共克時艱的勇氣,表達著對祖國抗擊疫情強大力量無比信任和鼎力支持的心聲。方寸之間,氣象萬千。
  • 奇人匠心X木偶頭雕刻 非遺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
    非遺項目木偶頭雕刻國家級傳承人——季天淵人物簡介 季天淵,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木偶頭雕刻代表性傳承人,上海戲劇學院特聘木偶教師,從事木偶造型設計製作,戲劇舞臺道具設計製作,泰順車木藝術設計製作。季天淵與木偶頭雕刻 泰順木偶頭雕刻,是傳統美術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為我國木偶戲研究提供了寶貴的實例,具有深厚的歷史文化內涵、收藏價值和審美價值。以「雕工精細簡練、機巧構思巧妙、開相文靜秀美、臉譜描繪簡潔樸素、粉彩工藝細緻講究、木偶人物性格各異」而著稱。
  • 山水牌——將山水刻畫在方寸之間
    從古至今,我國的很多文人墨客都喜歡寄情於山水,並創作了很多文辭斐然的詩詞,就比如《醉翁亭記》裡歐陽修寫的「醉臥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山水之樂,得之心而寓之酒也」,這些都表達出作者的祖國大好山水的熱愛。
  • 《大千世界》地圖掉落一覽表
    《大千世界》地圖掉落一覽表 在大千世界手遊中地圖掉落裝備的位置還有不少玩家並不是很清楚呢!
  • 方寸大視界 鈔券雕刻家孫文雄
    人生於世,多少都得為五鬥米折腰,但也有另一種人,不僅樂在工作,更將工作內化為一種生活態度,鈔券雕刻家孫文雄便有幸屬於後者。在臺灣中央印製廠服務半世紀的他,除了任職期間堅守崗位,更將工作上習得的技能轉化成個人的志業,退休後仍創作不輟。自古以來,人們為了商貿往來的便利,發明了貨幣,紙鈔即是其中一種。
  • 成都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鴯鶓蛋上雕刻9個飛天舞女
    在甘肅展館,蘭州拉麵師傅手指翻飛,將麵條拉長到細如髮絲;磚雕藝人在冰冷的青磚上勾勒線條,一幅荷塘月色圖躍然而出;蛋雕藝人握著雞蛋和刻刀,在蛋殼上小心翼翼地作畫。還有嗩吶演奏《隴原情》、文縣土琵琶合奏《十二花》、兩當號子《山歌好唱難排頭》……絲綢之路上的甘肅歷史文化源遠流長,500多平方米的展廳裡,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讓人目不暇接。
  • 他、80後,用手篆刻10餘年光陰,專注堅持皆在方寸之間!
    然而,在當今藝術速成的時代,尤其是機器雕刻印章的出現,堅守傳統篆刻藝術愈發顯得彌足珍貴了。篆刻需要耐心,愛好篆刻的人大都是上了年紀的人。但是,當您看到李文杰的篆刻作品時,很難想像這些或樸拙端莊或圓潤勁秀的印章是出自一個80後之手。當別的年輕人在燈紅酒綠間陶醉時,李文杰卻在清寂的鬥室中與印石為伍,在方寸之間堅持自己的篆刻藝術追求。
  • 核雕上的人生百態|雕刻|核桃|微雕|核雕|王紅斌|梁山伯與祝英臺
    王紅斌的秦派核雕有別於平面雕刻,是立體微雕,形態各異,惟妙惟肖,形神兼備。作品中往往需要用剜、刻、撥、挑、刮、削等數十種特製的專用刀具與技法,根據果核結構中空的特點設計題材,在一核上雕琢大千世界,一平方釐米之內山水魚蟲、人物鳥獸活靈活現,微乎其微之間展現了故事起伏和形態情景。
  • 佛山非遺登上央視《匠人匠心》欄目
    1月1日晚21:33,佛山木版年畫、佛山剪紙、南海金箔等非遺項目登上中央電視臺十套《探索·發現》之《匠人匠心》欄目,非遺傳承人劉鍾萍、饒寶蓮、吳深龍成為第39期佛山專輯《節味嶺南》的主角,他們通過解讀一件件佛山年俗工藝品,講述非遺匠人匠心的故事。《探索·發現》是央視一個大型人文歷史與自然地理類的紀錄片欄目。
  •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
    傳承——讓「非遺」文化活起來!千百年來,皮影戲成為了大眾喜聞樂見的戲劇表演形式,方寸之間,折射出大千世界的熙熙攘攘,深深地印記在人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中。三峽人家藝術團表演皮影戲的「魯家班」,原名「太和班」。「魯家班」的班主魯邦文,正是省級非遺傳承人。班中還有一位市級非遺傳承人,魯邦臣。他們兩兄弟為皮影堅守了一生。
  • 《大千世界》碎石山怎麼過 碎石山地圖通關攻略
    導 讀 遊戲大千世界中有很多地圖,其中有張地圖是碎石山地圖,很多玩家對這張地圖很感興趣,但又不是很清楚它,接下來就由小編為大家帶來大千世界手遊碎石山地圖介紹
  • 霧山石刻技藝傳承人周敏:以刀為筆 刻寫「石韻」人生
    江油霧山石刻起源於唐代,有民間石刻藝人取海拔1300米左右的觀霧山上的霧山石為材料,雕刻製作成硯臺等工藝品。出生於江油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揚名天下,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遂將硯臺取名「學士硯」。經代代相傳,霧山石刻到民國時期更為興盛。
  • 【視頻】雲·看蘭州文化之——魅力非遺
    蘭州刻葫蘆,融詩書畫於一體,主要是以刀和針為工具,運用雕刻技法加以表現,是中國工藝美術百花園中的一枝奇葩。其刻繪之線條多源自中國傳統白描繪畫,圖案豐富,許多好的作品要在國家級博物館才能見到。蘭州刻葫蘆,凝集了歷代蘭州葫蘆藝人的文化修養、藝術遐想、精湛技藝和高潔的情懷,是中國民間工藝中的珍品。
  • 雕刻大師的搖籃!「河北文化名片」易水硯舉辦非遺技藝培訓
    12月6日,原中國文房四寶協會會長、著名書畫家寒石先生以《硯雕大師的修養》為題為百餘名易縣易水硯雕刻藝人授課,拉開了易水硯非遺技藝提升培訓活動序幕。這項活動對於弘揚非遺文化,傳承非遺技藝,推動非遺發展將起到積極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