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本期非遺傳承匠人:張志新,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
「明有奇巧人曰王叔遠,能以徑寸之木,為宮室、器皿 、人物,以至鳥獸、木石,罔不因勢象形,各具情態。嘗貽餘核舟一,蓋大蘇泛赤壁雲。」——《核舟記》
每每讀起《核舟記》常會感嘆那時候人們的心思奇巧和技藝精湛,一個不足盈寸的核桃核上不僅面面俱到的刻畫了「蘇東坡夜遊赤壁」的場景,還將各個人物刻畫的靈動傳神,單就這份技藝就足以令人驚嘆。
核雕,作為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是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它的藝術特點是在較小的果核上雕刻出複雜的題材作品,雕刻手法也細緻入微。
早在明清年代,核雕技藝就已出現,其中明代的作品多以神仙人物、闢邪神獸等為主,把這些核雕垂掛在衣袋、紈扇或是繡袋下面的墜物,作為裝飾和點綴的作用,到了清代以後,核雕的物品就不單單作為墜物裝飾和點綴了,創作後的工藝品專門供文人雅士或者富家子弟在手中用來摩挲把玩。
古人精妙絕倫的技藝我們雖已無從觀賞,但在東陽也有一位核雕大師,他雕刻的作品山水靈秀,人物逍然如生、動靜皆宜、雅俗共賞,他便是浙江雕刻界新生帶領軍人物之一的張志新。
張志新,當代傑出的青年藝術名家,雕刻生涯已10年有餘。師從核雕傳承人劉向前和工藝微雕大師盧國朝,2012年創辦了樂生緣手工藝創作室。
他自幼喜愛繪畫和雕刻,十六歲拜師學藝,學藝多年繼承了東陽木雕的雕刻優點,注重細節,不斷創新,秉承的宗旨是樂享生活、學無止境、用作品表達情感,一切隨緣,從生活中尋找靈感。
核雕雖然體積小,但是構思縝密,雕工精細,非一時所能練成。張志新的每一件核雕作品都堪稱精品,別看這個作品小,但是他花費的時間與精力卻很多,有時一件作品的雕刻周期長至數月方能完成,為了一件作品的成形他甚至挑燈夜戰,雖然作品的創作時間很長,但是完工後的核雕作品依然受到五湖四海收藏者的喜愛。
他的代表作品有《神仙類》、《十八羅漢類》、《武將類》、《達摩類》、《鍾馗類》、《財神類》、《文人雅士類》。在2014年8月,又一作品《鍾馗嫁妹》參加首屆全國民間核雕藝術大賽榮獲銅獎;2015年作品《佛界至尊-西遊記》經組委會評審團評定「2015琢藝杯文玩藝術品大賽」銀獎;2018年11月,創作的《核雕鍾馗-驅邪氣·揚正氣》榮獲2018中國(蘇州)首屆「舟山杯」核雕大賽優秀獎;
2018年12月,新的核雕藝術品《核雕鍾馗-驅邪氣揚正氣》被蘇州核雕藝術館收藏;2019年4月,作品《戲獸達摩》榮獲2019中國「蘇藝杯」國際工藝美術精品博覽會銅獎;2019年11月,手工雕刻《核雕-三國演義》在第十四屆木雕竹編工藝美術博覽會工藝美術作品創作大賽中榮獲銅獎;2020年11月,製作的核雕《二十四孝》榮獲2020年中華大師匯第十五屆中國木雕竹編工藝美術博覽會優秀工藝美術作品創作大賽銀獎......
從藝多年的張志新依然不忘初心,一步一個腳印,用他的雙手雕刻出更多更優秀的核雕藝術品,為非遺文化的發展和傳承助力!
|時代·鄉創周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