霧山石刻技藝傳承人周敏:以刀為筆 刻寫「石韻」人生

2020-12-26 湘湘愛旅行

OR 點標題下方藍字「綿陽旅遊」關注

在綿陽,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霧山石刻技藝,是一個獨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符號。

霧山石刻技藝,因選材江油觀霧山出產的霧山石而名,最早起源於唐代,民國時期盛極一時。現在,江油從事霧山石刻技藝的石刻藝人不多,今年46歲的周敏就是其中之一。

1

石刻故事

走進江油城區李白紀念館,照壁上一方巨型的霧山石刻作品《李白故裡勝跡圖》總是會吸引前來參觀的遊客駐足。作為霧山石刻技藝第四代傳承人,周敏每天上班都會忍不住會看上幾眼。

江油霧山石刻起源於唐代,有民間石刻藝人取海拔1300米左右的觀霧山上的霧山石為材料,雕刻製作成硯臺等工藝品。出生於江油的唐代大詩人李白揚名天下,當地人為了紀念這位偉大的詩人,遂將硯臺取名「學士硯」。

經代代相傳,霧山石刻到民國時期更為興盛。民國4年(1915年)6月,江油霧山石刻條屏與江油產的黑木耳在巴拿馬國際賽會獲二等獎,更是讓霧山石刻名噪一時。當時的江油武都鎮,「有一條街都在加工、經營霧山石刻」。

再後來,霧山石刻逐漸衰落,曾經一條街的盛景再也不見,很多石刻藝人為了生計而選擇轉行,讓霧山石刻雕刻工藝瀕臨滅絕。為了拯救這門民間工藝,當時的江油縣人民政府於1979年將武都鎮的霧山石刻藝人鄧文請進李白紀念館,從事霧山石刻雕刻的同時,也招收學員進行霧山石刻雕刻工藝培訓。

1982年,鄧文的兒子鄧國軍被招進李白紀念館。1983年,李白紀念館職工彭耘拜鄧國軍為師,學習霧山石刻雕刻工藝。十多年後的1997年,周敏進入李白紀念館,成為鄧國軍的弟子。在這裡,他一幹就是二十多個年頭。

2

手藝之外

站在鄧國軍面前,周敏的心裡有點緊張,也有年輕人的煩躁,怎麼也靜不下來。

那是1997年11月,23歲的周敏根據父親提出的「學一門手藝」的要求,進入李白紀念館拜霧山石刻藝人鄧國軍為師。那天,鄧國軍告訴他,「可以先試一下,做這門手藝,先要看人品,還要靜得下心」。

當時,鄧國軍正在創作《飲中八仙圖》,讓周敏刻字練手,也磨石頭鍛鍊耐心,但「總是磨不平」。周敏想過放棄,老師告誡他,「這點苦都吃不了,你還想幹成別的事?要學就認真學」。

年輕周敏不願意認輸,他找來毛筆、字帖練習書法。這一招還真管用,那以後「再也不想東想西了」,比著鄧國軍的樣稿雕刻,先是平雕,後是浮雕。翻來覆去的就是那些動作,周敏又忍不住了,好幾次問鄧國軍,「學得出來不」,師傅告訴他,「你的性子還要再磨」。

最終,周敏的性子就像打磨硯石一樣「被磨了下來」。2000年前後,師傅許可他可以單獨上手了,「自己設計圖樣,自己雕刻」,第一件作品是單硯《松鼠葡萄》,師傅評價「還可以」。

興趣,就這樣培養起來了。2005年8月,周敏設計的霧山石刻硯臺《延年益壽》,參加四川省旅遊商品設計大賽獲得銀獎。那以後,他的霧山石刻作品不斷在各級展賽中獲獎。

3

雕刻之功

在江油李白紀念館內,一排不起眼的平房裡,隱約傳出一陣叮叮噹噹的聲音。

這是2020年11月下旬的一天,周敏把自己關在屋子裡,對一件硯臺進行收細雕琢。退休後返聘的師傅鄧國軍也在一幫的工作檯上忙碌。師徒二人偶爾也會交流,更多的時候,他們所有的注意力都專注於石料和手中的工具。

霧山石刻主要用於硯臺製作,近幾年也製作屏風。霧山石刻硯臺選用色黑如墨、質地圓潤的霧山石製作,「容易起墨、保墨,七天不幹」,選料時還要「用刀刻看硬度,用錘子敲打聽聲音,聲音清脆最佳」,再用水淋,「如果晶體太多,會影響畫面效果」。

選好材料後,就是開型,也可利用石塊的自然形狀進行製作。原來開型是手工打磨,現在則藉助機械切割,再下刀雕刻,左手握鏨子右手執錘,一點點敲打出坯,再進行繪畫雕刻,涵蓋平雕、浮雕、圓雕、鏤空雕、線雕等技法。

製作霧山石刻硯臺,一般的9寸硯耗時一個月,稍大點的兩個月到三個月不等,大部分時間都耗費在繪畫雕刻上。繪畫雕刻完成,還要進行鑲嵌雕刻,根據畫面意境雕刻詩詞作品並題款。之後進行局部「收細」,這才算基本定型,這些工序考驗的是眼力和手上的巧勁。

基本定型後,還需要打磨。先是用粗砂,再用水砂,最後是細水砂,這三道打磨工序同樣是純手工完成,直到手摸起來細膩、無刻痕和砂痕後才算成功。之後再拋光、打蠟,這樣一件作品才算完成。

4

藝術之道

在周敏的工作室內,幾件以李白文化為主題的屏風曾經在省市展會中亮相,引起各方的廣泛關注。

霧山石刻屏雕,早在民國時就聞名一時,甚至進入文物商店銷售。從事霧山石刻技藝二十多年,周敏認為,霧山石刻的技藝繁雜,耗費的功夫也不少,而「硯臺的局限性太大」。相比之下,霧山石屏雕的觀賞性強,更適應當前人們的審美需求。

從幾年前開始,周敏將更多的視覺將投放到屏雕製作,以山水為主,並提出「小寫意」的想法。在他看來,「小寫意」是中國傳統的繪畫技法,但將「小寫意」以石刻技藝進行呈現,其工藝難度更大。他琢磨了好久,認為從設計樣稿時開始「做減法」,可以很好地解決這個難題。

多年來,江油霧山石刻的取材都是江油本地的人文風光,但周敏認為選材應該突破「地域限制」,正如出生於江油的詩仙李白,也是「世界的李白」一樣。因此,在未來的創作中,他的作品題材依然以江油文化為主,但藝術視覺會跳出江油進行選材創作。

「突破地域限制」的創作,是上月底開始的。這是一件以紅軍長徵為題材的霧山石屏雕作品,是周敏為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而創作的。他認為,作為一名非遺傳承人和民間文藝家,創作不僅僅是為了迎合市場,也應該有服務於時代的藝術作品,這也是時代賦予的使命。

(來源:綿陽市非遺保護中心)

-或許你還喜歡看-

這,就是綿陽!

重啟跨省旅遊!風光靜候緣客來,綿陽今始為君開。

仲夏晝日長,開軒納微涼~綿陽暑假出遊攻略出爐,快來這裡安放你家的「熊孩子」!

【來源:綿陽旅遊】

聲明:轉載此文是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來源標註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繫,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郵箱地址:newmedia@xxcb.cn

相關焦點

  • 佛光石韻——大興善寺古代佛教石刻藝術精品展
    中國古代石刻藝術是中國優秀的歷史文化裡程碑,它以凝固的瞬間,追求流動的永恆,銘刻了中國上下五千年的燦爛文明。佛教於兩漢之際傳入中土,魏晉南北朝是佛教發展的黃金時期,隋唐時期佛教發展達到興盛的頂峰。它與中國文化碰撞融合,佛教信仰一躍成為當時的主流文化,對當時的政治、經濟、文化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這個時期的佛教石刻造像藝術已取得了輝煌的成就。西安作為十三朝古都,這裡尚存著大批優秀的古代佛像石刻藝術遺產,這些石刻大多保存和收藏在漢唐陵墓周邊及各大博物館,亦有少量流散石刻為民間愛好者所收藏。
  • 湛江雷州灰塑省級非遺傳承人莫承遠:「屋頂匠人」的刀筆神功
    雷州灰塑省級非遺傳承人莫承遠:「屋頂匠人」的刀筆神功曹龍彬 蔣生 李忠文/記者曹龍彬 通訊員蔣生 圖/記者李忠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雷祖祠的「鰲魚拱脊」、「翹角瑞獸」,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雷州夏江天后宮脊頂的「雙龍戲珠」、醫靈堂的「墀頭仙女圖」,市級文物保護單位麻章通明村宣封廟的「108位神仙祝壽圖」……提及湛江的知名灰塑
  • 以瓷為「紙」,以刀代「筆」,瓷器上的雕刻藝術
    後來,因為戰亂,這門技藝逐漸失傳。解放後,刻瓷技藝已經鮮有人掌握,因此更加顯得彌足珍貴。刻瓷,是釉面上遊走的刀刻藝術,是中國陶瓷歷史文化中一顆璀璨的明珠,它將詩、書、畫融為一體,人物、山水、花鳥,凡是筆墨描繪之物無一不可訴諸釉面瓷器之上,充分展示了傳統瓷雕的藝術魅力。好的刻瓷,不僅能讓觀賞者感受到金石氣的刀味,更能展現出中國畫的水墨韻味。
  •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亢秀奎:一支火筆 一生傳承
    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亢秀奎:一支火筆 一生傳承 2020-07-09 11:1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非遺地圖|以刀為筆,以竹為紙,雕刻出他的非遺人生!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
  • 探訪清徐邊山摩崖石刻
    中隱山,四周高峰,其山中隱,閉合縈繞,有寺曰中隱,或以水名,謂清泉寺,地處小峪溝,俗稱小峪寺,寺後山崖石壁因有多處摩崖石刻書法而獨樹一幟。其摩崖石刻,橫亙裡許,起於何時,無明確記載,最晚的是民國年間的。
  • 【1007預告】人物專訪:毛筆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石慶鵬
    在中國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制筆、用筆,是最富中國特色的文化傳承之一。  從制筆工藝來看,揚州的水筆和安徽宣州的宣筆、浙江湖州的湖筆、北京的李福壽毛筆並列為中國毛筆四大流派。而咱們揚州的制筆歷史可以追溯到1100多年前,以其麻胎作襯而獨樹一幟,享譽400餘年。    本期節目,我們特別採訪到了毛筆製作技藝國家級「非遺」傳承人、中國文房四寶協會副會長石慶鵬。
  • 彌足珍貴的佛教石刻拓片
    《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是方筆露鋒之典型代表,因此最顯見用筆之妙。起筆都將鋒穎露在畫外,有的角稜若刀,有的細鋒引入,煞有情趣;即使畫也挺直有力,折筆顯見方稜;收筆處,有時斂毫便止,有時放鋒犀利,有時如《寶子》之上揚。筆畫或大或小,大者縱矛橫戈,如虎奔龍吟,小者輕微一點,如蜻蜓掠水,皆能順勢合情.絕無率意輕發。整篇看來,嚴整肅穆,端莊雋潔。
  • 永葆初心,這位非遺傳承人一生為「筆」狂!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1967年,山東省昌邑縣宋莊公社東堤村成立筆刷作坊,入場學習毛筆製作技藝。1982年,組建東堤毛筆廠,出任廠長。1994年,成立昌邑市陳元年毛筆工藝館,任館長。1997年,兼採南北制筆工藝之所長,首創「魯筆」工藝。2012年,「魯筆」,「陳元年」兩商標正式註冊。
  • 雲南省玉溪陶瓷製作技藝傳承人、雲南省民間工藝傳承協會會員——王子強、李萍 (陶瓷技藝)
    王子強、李萍,雲南省青年陶藝家,雲南省玉溪陶瓷製作技藝傳承人,雲南民間工藝品知名品牌—雲溪陶品牌創始人,雲南省民間工藝傳承協會會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雲南民族原創陶瓷雕塑創作,主要創作方向以非遺瓦貓傳承與創新以及陶瓷繪畫為主。其中部分作品聯合雲南省博物館開發製作。在雲南獲得諸多獎項,也被多家藝術機構收藏。
  • 走進「宛馮寶劍」傳承人,探究「末代刀客」傳承古法鑄劍的技藝
    因此,位於廣武山之陽、黃河水之陰,瀕池泉淬火之便利、傍滎澤輸運之快捷的馮池以其具天時、得地利之優勢,合劍魂人和之鼎力便成了鑄劍師的首選之地。古滎鎮人賈懷進是「宛馮寶劍」第七代傳承人,有「中國古法漢劍復原第一人」之譽。早在二○○○年,就開始了鑄劍的摸索。
  • 彌足珍貴的南北朝時期石刻拓片
    《魏靈藏薛法紹造像記》是方筆露鋒之典型代表,因此最顯見用筆之妙。起筆都將鋒穎露在畫外,有的角稜若刀,有的細鋒引入,煞有情趣;即使畫也挺直有力,折筆顯見方稜;收筆處,有時斂毫便止,有時放鋒犀利,有時如《寶子》之上揚。筆畫或大或小,大者縱矛橫戈,如虎奔龍吟,小者輕微一點,如蜻蜓掠水,皆能順勢合情.絕無率意輕發。整篇看來,嚴整肅穆,端莊雋潔。
  • 五月,壽山石韻北京綻放
    十多年來,我們堅持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以習近平總書記對壽山石文化的重要指示為引領,不忘初心,砥礪前行,積極推動壽山石文化的當代傳承與創造。舉辦此次展覽,即是對歷史文脈、雕刻技藝、傳承發展等壽山石雕刻藝術的內涵和當下壽山石雕作為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以及富於活力的工藝美術產業,進行全景式地呈現。
  • 刀筆春秋 「印」上人生
    刀筆春秋 「印」上人生
  • 山東齊筆「守藝人」制筆50餘載 讓千年技藝重煥光彩
    年過六旬的郭明昌是山東省級非遺廣饒齊筆製作技藝傳承人,從14歲開始學習手工製作齊筆。 趙曉 攝隨著現代信息技術的發展,越來越多人依賴手機、鍵盤打字,而逐漸遺忘毛筆等傳統書寫工具,毛筆製作技藝因此受到冷落。
  • 藏刀藝人普達瓦:堅守傳統技藝的非物質文化傳承人
    這裡是當地最著名的藏刀技藝傳承人普達瓦的家。普達瓦是著名的拉孜藏刀匠師,他15歲向父親拜師學藝,迄今已有39年的時間了;他家裡到他為止,六代打刀,有100多年的歷史。普達瓦做的藏刀,從刀刃的鍛造、打磨、拋光,刀鞘的制坯、刻花、上色等各個工藝流程均為純手工製作,就連為爐子鼓風的風機都是手搖式的,這樣便於更好的掌握火候,經過不斷鍛造打磨,一件10多釐米長的藏刀需要兩三天才能完成。普達瓦不僅繼承了既有的藏刀製作技藝,還增添了龍、鳳、錦花等圖案的雕花工藝,使得藏刀更加精緻美觀。
  • 愛你所愛,烙畫夫妻檔以技藝繪人生……
    在重慶北碚區,有這樣一對夫婦,被人稱為烙畫夫妻檔,技藝繪人生……劉光紅(圖右)和丈夫餘樹元探討宣紙烙畫製作技藝。今年56歲的劉光紅是北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北碚烙畫」第六代傳承人。2013年,以劉光紅為代表的「北碚烙畫」入選重慶市北碚區非物質文化遺產目錄。「烙藝不絕」烙畫工作室,劉光紅在整理牆上的烙畫作品。劉光紅在木質餐具上創作烙畫烙畫,也稱「火針刺繡」,是中國古代一種獨特的繪畫方式。傳統的烙畫主要是在葫蘆、木板等材質上通過電烙筆繪製完成。
  • 石刻記憶 傳承幸福
    這也是由石刻藝人一代一代傳承下來的,阿日扎鎮為了將石刻技藝發揚光大,同時徹底摒棄「等、靠、要」思想,消除窮根,開辦了石刻技藝培訓,組織貧困戶積極學習石刻技能,依靠勤勞致富,目前合作社的石刻藝人基本上都是衝花的學生。衝花告訴我們,自己育有6個子女,其中有3個子女選擇了 「子承父業」。
  • 烏石山、於山摩崖石刻及造像:書法和石刻藝術的寶庫
    於山摩崖石刻於山原有宋至近代摩崖石刻167段,現存110段,主要分布在鰲峰頂、獅子巖、廊然臺、蘭花圃、戚公祠等處,包括宋代程師孟、陳襄,明都御史林廷玉,清閩浙總督李率泰等人石刻。鰲峰頂上的北宋淳化元年(990年)呂文仲題名刻石,是福州最早的宋代崖刻。
  • 延平區評選茶洋窯製作技藝非遺傳承人
    日前,由延平區文化體育和旅遊局組織開展的茶洋窯製作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評選活動在南平市博物館舉行,28名茶洋窯工匠報名參評。茶洋窯製作技藝是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其遺址已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十批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茶洋窯製作技藝區級非遺傳承人評選活動是承載和傳遞非物質遺產的重要環節,自今年8月開始籌備,歷時4個月專業資格紙質材料審核,篩選出28名茶洋窯工匠參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