雲南省玉溪陶瓷製作技藝傳承人、雲南省民間工藝傳承協會會員——王子強、李萍 (陶瓷技藝)

2021-02-08 雲南省民間工藝傳承協會

王子強、李萍,雲南省青年陶藝家,雲南省玉溪陶瓷製作技藝傳承人,雲南民間工藝品知名品牌—雲溪陶品牌創始人,雲南省民間工藝傳承協會會員。多年來一直致力於雲南民族原創陶瓷雕塑創作,主要創作方向以非遺瓦貓傳承與創新以及陶瓷繪畫為主。其中部分作品聯合雲南省博物館開發製作。在雲南獲得諸多獎項,也被多家藝術機構收藏。在這個現代化的城市,需要一份靜謐的傳統文化,讓人們感受非遺手工藝的溫度,雲溪陶正在砥礪前行。

每一件作品,不僅藏著陶藝家讀過的書、走過的路和愛過的人,還來自他們搬陶泥勞損的腰、堪比吸塵器的肺以及被修坯刀割傷的手,還有經常被人鄙視的那一直洗不乾淨的指甲縫……正是這樣的生活,使得他們的人生別樣的精彩。

個人榮譽:

2015舉辦玉溪師範學院首個陶瓷展覽

2015雲南省文博會「工美杯」金獎,銀獎各一項

2016玉溪市工藝陶瓷比賽二等獎

2016雲南省工藝杯二等獎

2016第三屆雲南省雕塑展入選獎和三等獎2016玉溪市工藝陶瓷比賽二等獎

2017年玉溪市陶瓷工藝作品大賽一等獎兩項2017年玉溪市陶瓷工藝作品大賽二等獎兩項2017年雲南省旅遊產品設計大賽一等獎,三等獎

2017年作品入選雲南省美術作品展

2018年雲南省工藝美術工美杯金獎銀獎

2019年李萍女士榮獲玉溪陶瓷製作技藝代表性傳承人的稱號

20019年獲雲南省民間工藝傳承協會「工匠杯」金獎

2019年獲由雲南省民間工藝傳承協會舉辦的「我與我的祖國」文創大賽金獎

2019年入選創意工美中國工藝美術作品大賽

2019年兩件作品入選中國西部陶藝雙年展

2019年「雲溪陶」榮獲雲南省民間工藝品知名品牌

《南疆瑞獸·瓦貓貯貝器》

作品賞析:

相關焦點

  • 時代記憶:穿越千年的時光——傣族慢輪制陶技藝非遺傳承人巖罕滇
    編者按: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本期非遺傳承匠人:時代記憶·非遺地圖」平臺合作匠人——巖罕滇巖罕滇,西雙版納傣族慢輪制陶技藝傳承人,1951年6月生於西雙版納州景洪市允景洪鎮曼閣村,1999 年被雲南省文化廳授予「雲南省民族民間美術師」稱號,並榮獲雲南省2016年「十大最具影響力手工藝老年傳承人」稱號。
  • 傳承景德鎮陶瓷古彩技藝,「守」藝人黎敏才有話說……
    生命因傳承而精彩,在「時代記憶·非遺地圖」上,來自全國各地的非遺傳承人、時代匠人們用自己獨特的技藝展示著非遺文化的魅力,踐行著傳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使命。中國古彩陶瓷非遺傳承人官窯復燒者,國際古彩顧問專家老師,江西昌南官窯文化發展有限公司特聘陶瓷藝術高級顧問總監,億圖文化發展有限公司合作畫家,一帶一路絲綢之路已被二十個七個國家籤約國際合作推廣中國瓷畫臻品畫家,受聘各大大拍賣行非遺傳承官窯臻品當代拍合作畫家,南昌航空大學特聘客座教授。景德鎮,是一座文明世界的藝術之城。
  • 江西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
    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現場為更好地保護和傳承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景德鎮市陶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協會成立大會暨首屆會員大會在景德鎮市非遺中心會議廳召開。景德鎮市有國家、省、市三級非遺傳承人有800多位,這在全國地級市沒有第二個城市有這麼大規模。也正是因為有這樣一支龐大的隊伍,景德鎮市陶瓷非遺保護協會才會有新生力量。協會有生機,才會有更好的光輝和未來。希望協會成立後能夠團結團體會員使組織發展壯大,在全國有更大的影響力。希望協會要立志與全國對話、與世界對話;同時要與全國的非遺議協建立更多的聯繫,走出去,把景德鎮非遺的軌跡走向世界。
  • 非遺項目|銀器製作技藝(祥雲汪情)
    汪情銀器製作是一項傳承了上百年的民間傳統手工技藝,早在1900年,汪情村汪氏銀器製作技藝第二代傳承人汪桂龍就成立了「汪氏銀器」家庭作坊,並在製作和經營上有了一定的規模。早年間就已成為古雲南茶馬古道上享譽一方的文化明珠。2013年11月,被雲南省人民政府公布列入第三批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名錄。
  • 閩侯縣技藝傳承大賽12日決賽
    12日上午9點半,閩侯縣技藝傳承大賽決賽將在閩都民俗園舉行。大賽由閩侯縣委宣傳部、閩侯縣文化體育和旅遊局主辦,閩侯縣文化館、福州晚報承辦,閩侯閩都民俗園管理服務中心協辦。屆時,融合了現代設計與非遺工藝的作品將向前來的人們講述閩侯傳統技藝的故事。
  • 青花瓷成就玉溪新風景
    一直以來,讓玉溪青花瓷技藝傳承並發揚光大,成為玉溪人的夢想和追求,恢復燒制傳統的青花瓷器的研製活動一直在延續。  紅塔區文化和旅遊局副局長楊婧說:「玉溪青花街片區是雲南青花瓷文化的發源地,歷史可追溯到元代。這裡的百姓世代口口相傳玉溪古窯歷史,對玉溪青花瓷、玉溪窯感情深厚,為打造青花街項目積澱了深厚的人文情懷。」
  • 重續800年窯火,撫順大官窯陶瓷文創園揭牌成立
    12月9日,撫順市舉撫順大官窯陶瓷文創園揭牌儀式。在這裡可以了解撫順大官窯歷史、觀看大官窯陶瓷的製作過程、欣賞眾多精美的大官窯陶瓷作品、接受大官窯陶瓷製作培訓,進行大官窯陶瓷的設計研發、生產銷售大官窯陶瓷。當日 ,首窯400餘件器形各異的大官窯陶瓷產品華採面世。
  • 玉溪峨山:彝族四弦愛好者切磋技藝
    原標題:彝族四弦愛好者切磋技藝 為進一步傳承發揚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加大非物質文化的保護與傳承力度,近日,峨山縣舉辦了2020年彝族四弦民間藝人(雕刻·彈奏技巧)培訓班,吸引了眾多四弦愛好者踴躍參與。
  • 劉建:都江堰傳統金銅製作技藝傳承人!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認識, 「銅」心未泯,堅守傳統磨礪心性的成都市級傳統金銅製作技藝傳承人劉建。成都精廬雕塑美術藝術研究所位於蒲陽工業區鶴鳴路17號,這裡庭院深深,佳木英英,用一個字形容——「幽」。陳列室內,精美銅器錯落擺放,琴棋書畫穿插其間,讓人不由嘆一聲——「雅」。與精廬主人,成都市級傳統金銅製作技藝傳承人劉建攀談,看他創作,莫不是秉承一個——「精」字。
  • 顆顆酸甜,傳承青島糖球製作技藝——高士湘
    作為青島非遺活態傳承的重要承載者和傳遞者,三十一位非遺代表性傳承人既掌握著各領域豐富的知識,又身負精湛技藝。為鼓勵並支持非遺傳承人開展非遺傳承傳播活動,推動其成果轉化及創新性發展,進一步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現大眾網·海報新聞大型網絡公益傳播平臺——「海報志願雲平臺」推出非遺文化傳承人系列報導。
  • 在上海之巔展示陶瓷技藝的「中國高度」
    來自中國15個陶瓷窯口的18位國家級陶瓷大師匯聚於此,集中展示各大窯口精湛技藝創作的最新成果精品共計54件,向世界展示了陶瓷技藝的「中國高度」。 陶瓷是中國的一張名片,當代陶瓷工匠在精心保護傳承傳統陶瓷技藝的基礎上,不斷推陳出新。
  • 絞胎陶瓷 瓷中君子
    張二孬品味收穫的喜悅  項目:傳統技藝類——絞胎陶瓷燒制技藝  級別:孟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  中國陶瓷藝術文化內涵豐富,源遠流長。陶瓷種類及製作工藝可謂百花齊放,各有所長。經過潛心鑽研與辛勤實踐,他掌握並傳承了絞胎陶瓷燒制技藝。2011年,這項技藝入選孟津縣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傣鄉風情|記錄傣族大鼓製作技藝
    在電鋸出現以前,傣族段木都是用傳統的手拉鋸景洪市勐罕鎮、著名景區「西雙版納傣族園」曼春滿村民小組的波應光,1960年出生,1982年,他跟當地的波罕溫、康朗天兩位師傅學習製作「傣族大鼓」。通過學習,波應光掌握了傣族大鼓手工製作技術,2013年被列為西雙版納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2014年被列為雲南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代表性傳承人。
  • 永勝琺瑯銀器:銀器製作工藝的奇葩
    由此可見,元代永勝已開始有外來人口實施屯田實邊,其中不乏漢族「軍匠」定居,並在民間傳承琺瑯銀器技藝。到了明、清時期,永勝琺瑯銀器已銷往緬甸、印度等地。元朝至元年間,朝廷在雲南行省「各路設人匠提卒司」,管理全省地方手工業。為了路、府、州的手工業發展,元朝還從軍中抽調一些「軍匠」,並規定手工業者不得轉業,「匠戶」世襲生產手工藝品,其中也成就了麗江路北勝州(府)的琺瑯銀器技藝。
  • 汝意堂傳承汝瓷工藝精髓 培育新時代工匠精神
    北宋末年,金兵入侵,宋室南遷,由於長期兵災戰禍,前後20年間,汝窯盡廢,汝瓷盡毀,技藝失傳幾近千年。在新時代有以復興宋汝文明為己任的使命的新星正在冉冉升起,他們就是汝瓷燒制技藝非遺傳承人、「汝意堂」品牌創始人郭廣現、邢俊傑 。
  • 「非物質文化遺產展」亮相4樓,吹糖人等20餘項技藝齊聚中百
    項目名稱:吹糖人 厚貴良德州第四代吹糖人傳承人項目名稱:祥寶齋毛筆製作技藝黃紹祥 泰安市非物質文化遺產第四代傳承人黃氏制筆有100多年的歷史,為了傳承制筆文化,齋主黃紹祥是第四代傳承人,從事毛筆製作45年。現為泰安市非文化遺產傳承人。
  • 新老匠人探尋惠州陶瓷復活之路,傳承創新東平窯文化
    「漕運交通的便利,使得製作原料的進入十分方便,同時對陶瓷成品的外銷也有重大的幫助。」惠州市工藝美術行業協會會長、惠州市東平窯陶瓷藝術研究院院長餘小倫介紹,地處東江中遊的惠州,大小船隻四通八達,上遊可達河源紫金、龍川,下遊可達增城、東莞、廣州。水運的便利,再加上陸運的發達,能大大減少運輸成本,使得產品更易於向外輸送。
  • 傳承非遺文化 賦能特色育人——無錫工藝職業技術學院申報案例
    學校建校初衷就是為了對接地方陶瓷產業,為地方陶瓷產業服務。宜興以「紫砂」為代表的產業和文化資源,對學校傳承和弘揚非遺文化起到了良好的支撐作用。2、平臺優勢。依託獨特的區域優勢和人文歷史資源,學校創建了高水平、高規格的非遺傳承平臺,學校現為全國普通高校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紫砂陶)、中國工藝美術大師傳承創新基地院校、全國職業院校民族文化傳承與創新示範點。3、師資優勢。
  • 銅官窯的一隻茶壺 傳承了千年柴燒技藝
    一爐窯火點燃少年執念 劉嘉豪說:「小時候父母在外地從事陶瓷工藝品製作出口工作,每逢回家探親時,會給我帶一些陶瓷的小玩意兒,所以童年最好的玩具就是陶瓷工藝品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