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歐洲的這三年,好像去了太多地方,現在我決定慢慢把他們寫下來。也許有一點點攻略,也許有一點點見聞感想;想分享一些歷史和人文,一些建築和藝術;不過總的來說,我希望它們是溫暖的。"
如果我們來分對蘇黎世的三個層次印象。其一,瑞士名表,投資銀行,班霍夫大街(Bahnhofstrasse);其二,原來它風景宜人,接著山光水色,瑞吉山(Rigi),琉森湖(Lucerne);其三,也是身臨其境以後,我相信你會愛上蘇黎世湖上的隱士情懷遠勝於塞納河畔的愛情故事,會流連這處水鄉的恬淡寧靜將威尼斯拋之九霄雲外。
赫爾曼·黑塞(Hermann Hesse)搬去蘇黎世的那一年開始了《悉達多》(Siddhartha)的創作,可見這委實是一個思考人生的去處噢。在歷史的進程裡,由大自然迸發出的崇高之意總會適時地激發文明的發展。1848年瑞士聯邦宣布成立,此前,思想啟蒙家高舉旗幟;此後,現實主義與田園文風如雨後春筍,競相生長。加之躲過兩次世界大戰,又高歌著自由主義,瑞士理所應當躋身文學家避難所的排位,象徵著「和平」與「幸福」。
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的遺作,也是他留在蘇黎世唯一的作品。機械美學,色彩,玻璃,屋頂,是它的關鍵詞兒。
比起驚世的朗香教堂(Chapel in Ronchamp),薩伏伊別墅(Villa Savoye),柯布留在故鄉之國的建築好像不值一提,以至於他名聲在外得像是一位法國建築師。這位偉大現代派建築師留給我的印象是:房子與人一樣,可以與外界交流。如果有興趣,一定要搜搜看我最喜歡的骨骼清奇的朗香教堂。
從海蒂館走出來,可以看見蘇黎世湖,六月的蘇黎世正逢雨季,天氣陰沉,不時一陣兒瓢潑。若在荷蘭呆得久了,便也不怕;如果剛從國內過來,可要出門帶好雨傘,蘇黎世溫柔的天氣不會像荷蘭一樣把傘柄吹斷的。
都說武大依山傍水,位於蘇黎世的兩所著名高校也算如此了。前者在東湖邊兒上,收了珞珈山、獅子山;後者比鄰而居,建在老城區的山丘上,ETH(蘇黎世理工)更是在主樓外建起一個平臺(見上圖),從平臺上可以俯瞰流經城市的利馬特河(Limmat),很近,從山上下來不過步行10分鐘。ETH這種學術的金字塔頂端,還真是叫人肅然起敬呀。
從上圖的這個角度看過去,10點鐘方向就是羅曼式(Romanesque-style)雙塔建築的蘇黎世大教堂了(The Grossmünster),如果你對瑞士早期的政權執掌感興趣,或者想要了解宗教變遷,這裡便值得一去。隔岸相望的聖母教堂(The Fraumünster)就更顯秀氣了(見下圖)。噢,上面照片裡的青山遠黛便是阿爾卑斯。
陽光出來的時候,仗著宜人的溫度,傲人的藍天,蘇黎世開始肆無忌憚地釋放它美不勝收的氣息。正趕上瑞士的超級鐵人三項(Ironman),成群結隊的人們在湖光山色裡盡情揮灑汗水,我看著數步之遙的他們,清楚感受到生命的躍動。
我住的青旅房間裡有一個巴西來的警察大叔,不遠千裡專程來參加鐵人三項。我猜是警察的使命感,他曾十分嚴肅地跟我說,小女孩兒一個人跑出來不怕危險嗎,父母知道嗎。我說,因為瑞士安全啊,因為我過18很久了。還有一個旅客是挪威來的不愛講話,在我面前拿著吉他彈起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歌(我之後會去各種雲端找找是否還存有視頻,期待一下吧)。青旅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上一次碰見一個美國爺爺,他拿大麻當藥物,他說他的家因為一場火災沒了,所以他來了歐洲,走哪裡算哪裡吧。
在世界上最貴的街-班霍夫大街上(用貴這個字真是簡單明了),我看見了華為一個樓高的廣告海報,街上再沒見過其他這麼慷慨不知收斂的贊助商,不得不承認這個國內手機品牌在歐洲叱吒的角色。
對瀑布的喜愛與生俱來,喜歡它激流而下的水勢,周圍漾起的氤氳,還有那蓋過人喧馬嘶的振聾發聵,在我一次還沒見過真正瀑布的時候,便給自己營造了它們這樣美好的形象。
萊茵瀑布(Rhine Falls)是歐洲境內流量最大的瀑布,我從沙夫豪森小鎮(Schaffhausen)過去,那裡有很多山,地面滲上來的涼氣在夏日沁人心脾。準備坐火車回蘇黎世市區的時候,我不想找來時的路,想著走一個不一樣的吧,便真的走去了一條又漫長又靜謐最主要是很陌生的路。但現在我想告誡後來獨自旅行的朋友,任何時候一定要保障自己的人身安全,這是基本的責任感。後來好心村民穿隧道上小山地把我送進了火車。即使是瑞士,小村落的英文也不普及,遇見的村民聽不懂我在講什麼只能靠手勢和地圖交流,但熱情度不輸南歐人民~
如果你想要找一處安靜的村莊呆上幾天,或者單純想要去感受下大自然的包容與親近,瑞士會是不錯的選擇;如果計劃妥當,那就登頂少女峰吧。不過,踏入這個國度,我一定會備好泡麵和麵包的。
(攝影圖片均來源作者一杉,不喜歡被不註明轉載哦;如果你私信我你想分享的故事,寄還你高清明信片,不管你在哪~)
聞嗆萍水之逢
熱酒添壺一杯
趣話卻道尋常
關於主頁君:
兩隻珞珈山來的天秤
浪跡在亞歐大陸
做著產品和設計
關於新的名稱:嗆酒話
有人說:「七分釀成了元氣,餘下的三分嗆成生活。」
有人說:「我們總能共舉一杯酒,敬彼此遇見的搖曳。」
有人說:「喝下這杯酒,又是元氣滿滿的一天呢。」
我也想聽你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