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黎世的教堂與宗教改革

2020-12-26 騰訊網

蘇黎世市區有四座主要教堂,因為老城區很小,都走到了,不過進去看的只有一座聖彼得教堂。這是蘇黎世老城區的地標,蘇黎世大教堂。

蘇黎世大教堂(Grossmünster),據說最初是查理大帝(查理曼)建造的,現在的教堂主體基礎始於12世紀初。教堂後面的主體屬羅曼式風格,不過從外觀看,少不了近代的維修,所以並沒有中世紀教堂的感覺。

前面的兩座新哥德式塔樓,建成於1787年,之前15世紀的塔樓毀於大火。

教堂的背面

教堂前的小廣場,幾位工人正在維修地磚。

教堂的正門前,左右兩側的立柱確實還有中世紀教堂的特點。

1950年製作的青銅門看上去很新,青銅門上的浮雕主題是聖經故事和人物。

教堂南側的銅門,以茨溫利命名,叫做茨溫利門。主要講述的是教堂歷史以及與蘇黎世宗教改革有關的事件。

茨溫利門上方,希臘字母XP表示耶穌基督,XP組合成相當於十字架,兩側的A和Ω來自啟示錄第一章第8節,「神說,我是阿拉法(α),我是俄梅戛(ω)」。這兩個希臘首末字母表示上帝的永恆存在。通常這一符號組合會出現在基督教合法化後的羅馬墓地或石棺上。

門上方的小字出自馬太福音,表示茨溫利最初在這裡就是從馬太福音開始講道的。

青銅門上有很多組浮雕,分別講述了蘇黎世和教堂的歷史。其中一個是查理大帝的像,意寓查理大帝與教堂的關係。當地有個傳說,喜歡狩獵的查理大帝曾經追趕一隻鹿,從他的首都亞琛一路追到了蘇黎世,當時他的馬突然跪下來向一座墳墓致敬。原來這裡是蘇黎世的守護人,聖菲利克斯和雷古拉(3世紀在蘇黎世殉道的基督教聖人)的墓,於是查理曼下令在墓的位置修建了修道院和教堂。現在教堂內還有查理曼的坐騎跪在聖人墓前的雕塑(我沒進去看)。

還有一組浮雕,是茨溫利布道的場景。

提到宗教改革,多數人首先想到的是德國的馬丁路德,其實在瑞士蘇黎世,還有比路德更激進的茨溫利,而在日內瓦,還有比茨溫利更激進的加爾文(等我們到日內瓦再說),當然他們都是受了伊拉斯謨和馬丁路德的影響。

1518年底,烏利希.茨溫利被授予這座教堂的受薪神父之職,並於1519年的元旦在此大教堂內做了他的首次布道。一年多前,馬丁路德在維滕貝格的城堡教堂大門上貼出了他那著名的《95條論綱》。1523年,由於茨溫利的鼓動使蘇黎世議會決定與羅馬教會斷絕了關係(當時蘇黎世屬康斯坦茨教區)。蘇黎世隨後的宗教改革,將教堂的祭壇和聖像都拆除,連主保聖人的墓穴及遺骨也被挖出並毀壞,同時所有修道院被關閉,或拆除或改做他用。所以這座教堂在蘇黎世乃至瑞士宗教改革史上都具有非常重大的意義。

這是距教堂不遠的茨溫利像。與馬丁路德一樣,茨溫利也反對羅馬教廷的腐敗,反對贖罪券,反對偶像崇拜,不相信聖人,反對齋戒,主張教士可以結婚。總之,一切皆以《聖經》為基礎。茨溫利與馬丁路德有過會面,但因為聖餐禮的分歧沒有走到一起。茨溫利與伊拉斯謨的交往也較多,算是伊拉斯謨的信徒,不過日後也產生了分歧。

當時瑞士13個州中,反對宗教改革的佔多數,因此新教州和天主教州之間時常發生戰爭。1531年,茨溫利作為隨軍牧師,在與天主教的瑞士州的一次作戰中戰死,他的屍體被對手肢解並焚燒。不過對於他的死,伊拉斯謨和馬丁路德都表示了慶幸,認為是上帝的「天意」。

茨溫利像後面的教堂叫做Wasserkirche,意思是「水邊教堂」,得名於利馬特河邊。教堂的位置據說就是聖菲利克斯和雷古拉殉道的地方。

教堂牆上的這個雕像是海因裡希.布林格(Heinrich Bullinger,1504–1575),他是茨溫利的繼承者,茨溫利死後,他繼續在蘇黎世實施宗教改革,不過瑞士的宗教改革中心轉到加爾文主導的日內瓦。與馬丁路德、加爾文和茨溫利相比,布林格的重要性被遠遠低估,最近的研究則認為他是16世紀的宗教改革運動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與英文亨利八世、愛德華六世和伊莉莎白一世,以及其他一些新教君主都有過通信。

與蘇黎世大教堂隔利馬特河相對的教堂,是聖母大教堂。兩座教堂之間的石橋,是19世紀建的明斯特(大教堂)橋。

聖母大教堂前,利馬特河邊,有尊製作不是很精良的騎馬像,騎馬像的主人是漢斯.沃爾德曼(Hans Waldmann,1435-1489),15世紀的騎士,軍事貴族(男爵),做過老瑞士聯邦的聯軍司令,神聖羅馬帝國下的蘇黎世市長。由於出色的軍事才能,尤其是與勃艮第公爵大膽查理的戰績,使得沃爾德曼在當時的歐洲名聲顯赫,他組織帶領瑞士僱傭軍在歐洲各國之間作戰。1489年,由於政治鬥爭,沃爾德曼被判處死刑,並葬在聖母大教堂內。1937年,蘇黎世人為紀念這位歷史人物而造了這座騎馬像(雖然有爭議)。

聖母大教堂牆壁上的一幅壁畫(複製品),據說就是1478年由沃爾德曼捐贈給教堂的,畫面的內容是三位一體與兩位前面提到的3世紀殉道者,菲利克斯和雷古拉,他們抱著自己腦袋的傳說與法國巴黎的主保聖人聖德尼的神跡非常相似。我猜這類傳說是不是在中世紀很流行,因為這已經是我不止兩三次見到類似的傳說了。

這是聖母大教堂的正面,但更容易被人當做是後面。

聖母大教堂(Fraumünster)的得名,可能與翻譯的錯誤有關。Frau在德語中是已婚婦女(Women)的意思,這與教堂之前的本篤會女修道院有關,Women後來就演變成Our lady(聖母)了。女修道院是由東法蘭克國王,日耳曼人路易(Louis the German)為他的女兒希爾德加德修建的(公元853年)。說到日耳曼人路易(路易二世),還要再說幾句。很多人都知道著名的《凡爾登條約》,查理大帝(查理曼)的三個孫子在843年將法蘭克王國平分為東、中、西法蘭克(當然是打出來的結果),其中的東法蘭克王國就是歸了這位日耳曼人路易,即東法蘭克王國的首位國王,而東法蘭克王國也可以大致理解為後來德國的雛形。

另外兩個是羅退爾的中法蘭克王國(日後的義大利雛形)和禿頭查理的西法蘭克王國(日後的法國)。他們三人的父親是虔誠者路易,禿頭查理與羅退爾和日耳曼人路易是同父異母。

13世紀時,修道院升格為皇帝(神羅)直屬修道院,連蘇黎世的市長都要由修道院院長指派,修道院甚至一度還有鑄幣權。到了14世紀,修道院的地位逐漸下降。16世紀,茨溫利的宗教改革,將蘇黎世的所有修道院關閉,修女和修士都被遣散。修道院的建築在日後逐漸被拆除,只留下修道院的教堂。教堂歷史雖然久遠,但建築主體則在18-19世紀被改建,所以看上去並沒有歷史感。

鐘樓始建於12-13世紀,18世紀改建為現在的樣子。

在老城區林登霍夫邊緣,老城商業街和居民區環繞中,還有一座聖彼得教堂。

蘇黎世聖彼得教堂(St. Peter, Zürich)所在的位置,是羅馬時代朱庇特神廟的地方,羅馬人居住的地方通常會建一座主神丘比特的神廟,而神廟的位置一般會選在居住區不遠的高處,即蘇黎世發源地林登霍夫的南邊。

8到9世紀時,法蘭克人在羅馬朱庇特神廟的舊址上,修建了一座10米長7米寬的小教堂,約在10-11世紀,改建為羅曼式教堂,1230年重建,1460年,又重建了哥德式的中殿,不過現在已經看不出了。

現在的教堂是1706年重建的,是蘇黎世的首個新教教堂(其他教堂都是由天主教堂改變的)。蘇黎世現存的老教堂大多曾隸屬於修道院,而這座聖彼得教堂則是單獨的教區教堂。

比較有意思的是,教堂的塔樓不屬於教堂,而是屬於蘇黎世市,最初的目的是用於消防觀察。教堂則屬於蘇黎世福音派歸正會聖彼得堂區。

教堂有個歐洲之最,那就是直徑8.7米的大鐘錶盤,是歐洲最大的教堂鐘面。分針的長度為5.73米,時針的長度為5.07米。

蘇黎世四座主要教堂,我們也只進了這個教堂。教堂門上貼的什麼字也看不懂,只能看出伊拉斯謨和茨溫利的名字。

教堂內部,很新教。

沒有祭壇,沒有聖像,不過還有管風琴。

一幅馬丁路德的畫像,雖然茨溫利與馬丁路德走的路不完全相同,甚至最後產生分歧,但馬丁路德對瑞士乃至歐洲宗教改革的影響力是毋庸置疑的。更多關於馬丁路德,等我寫到維滕貝格再說(那裡有他的95條論綱、他的故居以及他的墓)。

關於鹿特丹的伊拉斯謨的生平介紹,其實我在鹿特丹,除了一座伊拉斯謨大橋,並沒有看到什麼與他有關的內容,因為他很早就離開了鹿特丹。伊拉斯謨的人文主義思想,影響了馬丁路德和茨溫利等人,只是後來的路走的不盡相同而已,所以有人形容說,伊拉斯謨下的蛋,由馬丁路德來孵。關於伊拉斯謨,等到了巴塞爾大教堂(他的墓在那裡)再說。

不知道這能不能叫做新教教堂的布道臺。

教堂內還能看到一些之前建築的痕跡。

這面牆很有點中世紀的感覺,上面還有點壁畫的痕跡。

蘇黎世四座主要教堂的第四個,就是這座普雷迪克教堂(Predigerkirche,Prediger在德語中是傳教士的意思),始建於1231年,是多明我會修道院的教堂,現在屬於蘇黎世大學的教堂。

前面在奧古斯丁教堂時曾說過,1270年,四大託缽修會之一的奧古斯丁修會來到蘇黎世,城市當局批准他們在此建修道院,但條件是需要承擔一部分城牆的建造工作。同屬四大託缽修會的多明我會,比奧古斯丁會來的還要早四十年,也是在答應修建一部分城牆的前提下,獲得了免費的地盤建修道院和教堂。14世紀,多明我會被驅離蘇黎世,修道院改作他用。19世紀修道院幾乎全部毀於火災。

緊鄰教堂的是蘇黎世中央圖書館,過去的位置也是修道院,1917年建成了圖書館。

這是從蘇黎世大學的平臺上看到的普雷迪格教堂。蘇黎世最高的教堂尖塔。

相關焦點

  • 動漫《討厭的慈運理一家》另類紀念宗教改革
    宗教改革結束了教堂的豐富裝飾,使教堂變得更簡樸了,試圖回到耶穌時代的簡樸信仰運動,這是植根於巴勒斯坦農村的運動,其追隨者由窮人組成。可以說宗教改革是回歸簡樸的運動。當時許多人定期要交稅給教堂,對許多窮苦的農民來說,這是一個沉重的負擔,自己生活在水深火熱中,還要給富裕的教會交稅,這極不合理。宗教改革是一場貧農的社會改革運動,他們反對腐敗的社會制度。宗教改革也意味著要教會貼近貧窮人,重新強調社會和經濟正義。慈運理的主要目標是恢復符合聖經的信仰和習俗,放棄一切沒有聖經根據的習俗。
  • 行走於畫中的蘇黎世
    這裡有歷史悠久的小巷和中世紀教堂,這裡有湖光山色、歸園田居,這裡還有燈火闌珊、繁華喧鬧,這就是蘇黎世-瑞士最大城市。《翻譯官》裡楊冪和黃軒在這裡相遇,《遇見王瀝川》中高以翔和焦俊豔在這裡相愛,這是一個與愛情相關的城市,仿佛來到了這裡就遇見了愛情。
  • 【 知古鑑今】宗教改革運動 從東羅馬帝國亡至十六世紀宗教改革
    馬丁路德與宗教改革      以上所述中世紀晚期的教會亂象與種種改革的嘗試,成為孕育十六世紀「宗教改革」的土壤。對教皇教會的不滿,普遍存在社會各階層中。率先在德國起義,引發「抗議宗Protestant宗教改革Reformation」的是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1483-1546)。
  • 曼兒帶大家去瑞士,領會奧林匹克精神,遊覽蘇黎世聖母大教堂
    瑞士國家博物館位於蘇黎世車站北側,曼兒覺得外形很像巴登城門,又很像城堡,氣勢磅礴。瑞士博物館裡面有四大主題展覽,曼兒最喜歡的是中世紀的騎士文化。裡面展示的武器、軍旗、宗教飾品等物件,很有歷史感。曼兒第二喜歡的是家具展廳。家具展廳別具一格,也很有趣。有16-17世紀的衣服,18-19世紀藍領階層的服飾,向遊客們全面展示瑞士的生活風貌。
  • 教堂「錄音棚」、「還俗」教堂、教堂長夜……這些教堂不只有宗教音樂
    奧斯陸主座教堂音樂會 ©Ultima唐若甫 文/攝長久以來我一直覺得作為宗教場所的教堂裡演出的音樂一定是宗教音樂後來隨著周遊列國,參加大量音樂節,聽了諸多音樂會後發現,西方的教堂有些甚至已經褪去了宗教的光環而融入到城市文化生活。作為文化會客廳的教堂煥發出勃勃生機。教堂辦起節日盛會巴洛克時代及之前,西方對宗教音樂和世俗音樂的嚴格分類也意味著在教堂裡可以演出的必然是遵照某種程序、為某類儀式服務的音樂。
  • 瑞士蘇黎世——盛世金融,富貴無極
    在克裡特語裡的蘇黎世意思是「水鄉」,可見水對於蘇黎世的重要程度。市區的東南端蘇黎世湖猶如一彎新月,利馬特河穿城而過,蔚藍的天空映著碧綠的水,白色的帆對著搖曳的樹,這便是蘇黎世最平常的美。它是蘇黎世湖北端的碼頭,面向明媚的蘇黎世湖,交接著蘇黎世現代繁華與自然風光。
  • 4.1.6宗教改革
    同宗兄弟會是在宗教改革前就出現的宗教集體,這一派別反對繁瑣禮儀,主張信徒能與神直接交流。由於身體原因,路德僅僅在這兒呆了一年便轉到愛森納赫著名的聖喬治中學。聖喬治中學是一所教會學校,路德因家境貧寒能夠免費讀書,學校還允許他到濟貧院免費住宿。在這裡,路德加入了一個唱詩班,以便賺取一些小費貼補自己的生活開支。也就是這一時期,路德父親的事業漸漸有了起色。
  • 《世界宗教源流史》基督教之四十八:農民的宗教改革2
    基督教之四十八:農民的宗教改革2 (2)建立農村社區教會 古代的教會也許是農民宗教改革家的一種理想。他們要求去掉教會的神秘性和貴族傳統,把教會變成一個基督徒之家。
  • 瑞士的第一大城市——蘇黎世,號稱「全球最佳商務旅行城市」
    在聖母教堂我們蘇黎世的活動列表中,德國國王路德維希於公元852年為他的女兒建造了這座建築,之後,這個修道院在改革後成為了這個城市的所有,今天屬於蘇黎世的福音派改革教會,這是教堂的遊客和遊客受歡迎的目的地,合唱團是夏加爾設計的,包含了1970年設置的5個漂亮的彩色玻璃大窗戶,每個窗戶都有不同顏色的主題,描繪著聖經的故事,合唱團下的地下室裡,包括了改革教會、建築和當地的歷史展示,今天的教會有蘇黎世最大的器官
  • [在歐洲] 蘇黎世的從前
    "如果我們來分對蘇黎世的三個層次印象。其一,瑞士名表,投資銀行,班霍夫大街(Bahnhofstrasse);其二,原來它風景宜人,接著山光水色,瑞吉山(Rigi),琉森湖(Lucerne);其三,也是身臨其境以後,我相信你會愛上蘇黎世湖上的隱士情懷遠勝於塞納河畔的愛情故事,會流連這處水鄉的恬淡寧靜將威尼斯拋之九霄雲外。
  • 宗教改革與你_2020 宗教改革紀念日_上
    宗教改革與你_2020 宗教改革紀念日_上主講:林慈信牧師_校對:劉加立弟兄_文字:劉姐妹弟兄姐妹平安
  • 世界三大宗教的由來
    佛教第二,基督教。基督教是對奉耶穌基督為救世主的各教派統稱,亦稱基督宗教。基督宗教發端於公元1世紀羅馬帝國統治下巴勒斯坦地區的猶太團體。1至5世紀是基督宗教創立並從以色列傳向希臘羅馬文化區域的時期,是基督宗教發展的早期階段,是使徒和早期教父建立基督宗教基本教義和神學學說的時期。這一時期常被稱為基督宗教發展上的第一個階段。到了476年,羅馬帝國在內部的矛盾和外族的入侵下分裂為以義大利的羅馬城為中心的西羅馬和以君士坦丁堡為首都的東羅馬。
  • 法國和瑞士的宗教改革:茨溫利的學說以及加爾文主義
    1518年,茨溫利開始在蘇黎世傳教,說服了資產階級中最有影響的那部分人。1523年,蘇黎士議會通過了他的改革,改革擴展到巴塞爾和伯爾尼。但宗教爭執使瑞土城邦之間的傳統對立更趨惡化。5個天主教派地區,在琉森領導下,組成基督教聯盟,並在卡佩爾戰役(1531年)中擊敗新教徒」,茨溫利在戰役中死去。
  • 蘇黎世湖邊(瑞士蘇黎世)
    蘇黎世湖因蘇黎世而得名,但沿湖並非只有蘇黎世一座城市。利馬特河由蘇黎世湖流出,一路向北,最終匯入萊茵河。蘇黎世也是在利馬特河畔而形成於兩千多年前。
  • 帶著媽媽去瑞士,蘇黎世我們這麼玩
    「 比較順的參觀順序是: 瑞士國家博物館- 蘇黎世大教堂- 蘇黎世聖母大教堂- 蘇黎世聖彼得教堂-林德霍夫 - 蘇黎世聯邦理工學院、 蘇黎世大學。個人覺得很值得花個兩小時細細品味,可以了解到史前時代、凱爾特時代、羅馬時代、中世紀(哥德式, 宗教雕像), 文化歷史遊、 民族服裝、一直到現代與瑞士相關的種種。
  • 瑞士蘇黎世的春天也就正式來到,全世界僅此一處
    每年四月的第三個星期一,是當地市民們歡聚和期待的一天,大家期盼著老天賞臉,給個好天氣,在陽光普照的春日一起度過屬於蘇黎世的六鳴節。古歐洲的生活與信仰息息相關,教堂位於城鎮中心,是人們精神的仰望之處,宗教規範著生活細節。
  • 世俗宗教運動中,反映了教堂建築上,有了哥德式的教堂建築
    本期故事:世俗宗教運動中,反映了教堂建築上,有了哥德式的教堂建築(網絡配圖)歷史的故事,大家是否全都知道呢?今日小編給大家了解你們肯定有所不知道史件,在歷史中,基督教教會中堅持守貧的修士會的建立,各個異端教派的產生,世俗基督徒閱讀《聖經》的現象日益普及,新神秘主義者通過布道對教義的詮釋,所有這些都在13世紀匯集為一種世俗宗教運動。世俗宗教運動中的各種宗教思潮都反映在這個歷史時期的教堂建築上,有了哥德式的教堂建築。(網絡配圖)哥德式的教堂建築最早出現在法國。
  • 善惡之爭  第9章 瑞士的改革家
    他在愛因西敦工作了三年之後,就被召到蘇黎世的一個大教堂去擔任傳道士。蘇黎世是當時瑞士聯邦的一個主要城市。在這裡所發出的影響能普及遠近各地。那邀請他來蘇黎世的教會當局想要阻止任何新的設施,因此將他的本分訓示他。{GC 176.2}  他們對他說:「你要盡一切的努力募集教堂的經費,不可稍為疏忽。你要從講臺上和認罪會上勸勉忠心的教友付納一切當納的什一和捐獻,藉以顯明他們對教會的愛心。
  • 東正教的宗教改革,你聽說過嗎
    而對基督教世界同樣重要的俄羅斯宗教改革卻鮮為人知。這場運動從中世紀開始一直持續到近代,對「戰鬥民族」造成了不小的影響。 一、基督教東西教派與西歐宗教改革 基督教對西方文明的影響可以說深入骨髓。基督教教會由於東、西羅馬帝國的大分裂而分出了兩個宗派。
  • 克裡斯蒂安三世為何進行宗教改革?政治目的:構建民族國家的需要
    鎮壓了反對派之後,他立即開始在丹麥推行宗教改革,並取得了成功。在整個歐洲都被羅馬天主教統治的背景下,為什麼克裡斯蒂安三世要反抗「權威」,支持宗教改革呢?改革背景:贖罪券引發宗教改革,資產階級崛起擁護改革500多年前,羅馬教廷教導信徒們除了信仰神之外,還必須做功德才能有得救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