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以為天是圓的,地是方的,「地方」一詞由此而來。但是「方圓」的「方」並非是方的本義。方的本意是兩船並列。後引申為竹木編成的筏。
《莊子山木》:「方舟而濟於河。」《漢書酈良其傳》:「蜀漢之果,方船而下。」無論是「方舟」、「方船」都是併船(兩船併合),並非船是方形的。再如《詩經漢廣》:「江之永矣,不可方思。」是說「長江的水呀,不能乘筏渡過的。」
方是併船後又引申為「方駕」、「方輦」、「方軌」。《後漢書馬援傳》,「臨洮道險,車不得方駕。」這裡「方駕」是併車而行。由於「方」是併船,這就有比較的意思,打比方的「方」,就從此而來。
「方」也作為時間副詞,有一個值得注意的情況,它既可以表示進行式,又可表示過去式和將來式。就是說它既可以表示正在進行的時間,又可表示剛剛過去的時間和將要來到的時間。一個字表示三個時間概念,這在漢語中還是少見的。
如沈括的《採草藥》:「有五月方生者,謂之晚生。」其中「方」,表示剛剛、剛才的意思。《李愬雪夜入蔡州》:「守門卒方熟寐。」意思是說守門的士兵正在熟睡。方當作「正在」的意思講,這是最常見的。
《赤壁之戰》中,「今治水軍八十萬眾,方與將軍會獵與吳。」其中「方」是將要的意思。這是說訓練了八十萬水軍,將要與你在吳國作戰。「方」表示三種時間概念,究竟屬哪一種,要根據前後文意語境而定,不能根據自己的想法隨意搭配。
「方」的意思,從併船到方圓之方,物體之「方」。「方」相對於「圓」,它四邊正直,因而有「不動」、「穩重」及「正直」的意思。後來方又引申為人品的方正,人品的剛直不阿,是褒義詞。
所以說,做人應當「方」,不應當「圓」。方,為方正;圓,為圓滑。孟郊《上達奚舍人》:「萬俗皆走圓,一身獨學方。」就是這個意思。方、圓本來都是相對的,這裡圓是帶貶義的,但也僅限於此,並不是所有的」圓」都是帶貶義的。
如「圓明園」之「圓」,就屬褒義。雍正《圓明園記》中說:「圓明意志深遠,殊未易窺……」趙光華在「圓明園遺址茶話」中解釋說,「圓」當指品格修養達到博大精深且邃密周純,無所不至的地步,明則指賢明不惑,洞察民隱……
「方」後又引申為「法」,與」法」組成」方法」一詞, 「學而無方」就是學習不得法。
以上就是關於漢字「方」的詞義演變,你明白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