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涯海角」一詞,原本的意思是非常遙遠、非常荒涼的地方,一般認為,這個成語的出處為韓愈的「祭十二郎文」:「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生而影不與吾形相依,死而魂不與吾夢相接……」
韓愈字退之,是唐代中葉時的偉大文學家,幼年時先後父母親離世,依靠三個哥哥(會、弁、介)中的大哥韓會夫妻生活。韓會有一個嗣子(介之子,出繼與韓會),年紀比韓愈小兩歲,小名叫十二郎。
其後,韓愈的三個哥哥相繼離世。韓會四十二歲病死在韶州時,韓愈只有十一歲,能夠傳宗接代的、只剩韓愈和十二郎兩人,他們兩個相依為命生活了一段時間。
十九歲時,韓愈前往京城,此後十年間只和十二郎見過三次面。後來他打算回家和十二郎一起生活時,十二郎死了。韓愈知道消息後,悲痛欲絕,寫下了這篇「祭十二郎文」,可謂一字一淚,令人讀來心酸。
這篇祭文中的「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後來被人縮略為「天涯海角」一詞。
不過,現在的人們對於天涯海角的理解,和以前大不相同了,漸漸地有了一些神秘浪漫、芳草明珠的意味。這大概和韓愈之後、特別是現代的很多文藝作品中,情侶間誓約時都用「生死相依,天涯海角心不變」之類的表達話語有關。
比如抗戰時期著名電影《馬路天使》中的主題曲《天涯歌女》,就有「家山北望」「天涯海角覓知音」的歌詞,一直流傳至今。
尤其是在1984年的春晚上,沈小岑一首熱情洋溢的歌曲「請到天涯海角來」,更是一改之前人們心目當中對於天涯海角的印象:原來天涯海角是個四季如春、花香果甜,並且熱情好客的地方。
事實上,這首歌裡表達的是對海南島的讚美。時值今日,說起天涯海角,大家第一時間往往想到的就是海南島,很大程度上就是受到這首歌的影響。
在海南島南端的天涯海角遊覽區,有兩塊巨石,一塊上面刻有「天涯」兩字,一塊刻有「海角」二字。「海角石」也叫「幸運石」,「天涯石」又稱「平安石」,此二石成為天涯海角的標誌。
事實上,不止海南,在我國的其他沿海省份也都有類似含義的地理標誌。如山東,也有「天涯海角」。
在山東威海榮成市的成山鎮,有一個地方叫做「成山頭」,這裡因地處成山山脈的最東端而得名。據《史記》記載,成山頭古時是日神所居之地。公元前219年、210年,秦始皇曾2次駕臨此地,並稱這裡為:「天之盡頭!」
當年,始皇帝曾經在這裡拜祭日神,遍求長生不老之藥,並留下了「秦橋遺蹟」、「秦代立石」、「射鮫臺」、「天盡頭秦東門(秦丞相李斯手書)」等歷史遺蹟和人文景觀。
「成山頭」既然被始皇帝稱為「天盡頭」,當然也就是名副其實的「天涯」了。山東的「海角」則是另一座海濱城市,日照。
據清代康熙年間的《日照縣誌》記載,日照的名字是取「日出初、光先照」的意思而得名。清晨日出時,此處無山為障,故可得以先照。
不過,日照的名字最初在西漢時期是叫做海曲的。海曲和海隅是同義的,隅的意思是「角落」或者「邊沿」,海隅就是指海的邊角、也就是「海角」。
唐代著名詩人王勃在《滕王閣序》中,有「馮唐易老,李廣難封。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其中的海曲,說的就是日照一帶。
王勃以「竄梁鴻於海曲」來表達明珠暗投的意思,顯然,當時的日照是一個公認的偏避之所,也就是現在說的「海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