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為蠻荒之地的廣西,
竟有如此巧妙神秘的古蹟!
清 鶴
古代,在經濟重心沒有南移之前,廣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都被視之為蠻荒之地,通常是統治者流放朝廷重犯的地方,加上少數民族聚居,形成自給自足的經濟狀態,不管是經濟水平還是藝術文化水平,發展程度都不是很高。後來,經濟重心南移,廣西的經濟文化水平有所發展,通過歷朝歷代的積累,遺留下了一些充滿奧秘的古蹟。
容縣真武閣是廣西寫上歷史教科書的建築,真武閣位於玉林容縣縣城東門外人民公園內,與嶽陽樓、黃鶴樓、滕王閣合稱江南四大名樓,在幾百年的風吹雨打中,真武閣的每一根木頭的時間都像靜止了一般,依舊沒有被蟲蛀而腐爛,是四大名樓中唯一沒有經過重修而依舊完好保留至今的一座古樓,是國家重點保護文物。
真武閣的奧秘在於它的建築方式,真武閣利用槓桿結構,以格木構件而成,全樓不用一件鐵器,一根釘子,便能巍然不動。第二層的4根大內柱柱腳懸空,布局精巧。
據說,在古代,真武閣最初用於操練軍士,朝會習儀所用。在明朝時,為祭奉真武大帝以鎮火災,才將此建為三層,也就是今天所看到的真武閣。
在古建築中,有一種極美的建築物,那就是風雨橋,風雨橋造型美觀,橋如其名,可以供人避雨、休息、避陽,風雨橋廣泛存在於我國的湖南、貴州、廣西等南方地區。說到風雨橋,不得不提廣西侗族的風雨橋。造風雨橋是侗族人民的傳統習俗,廣西的三江城陽橋獨具一格,規模很大,可稱為世界之最。
程陽橋的造工工藝高超,橋墩以方石砌成,橋身全部以木建構,程陽橋採用榫卯結構,全身不用一根釘子,全靠木頭的穿插與交錯,雖然如此,其堅固程度並不亞於鐵,經多年動蕩,依舊屹立不倒。
據說,郭沫若曾為程陽橋題詩賦詞,橋中央的三個大字「程陽橋」便是他的手筆。
侗族人民不僅是天生的歌舞家,個個能歌善舞,還非常有建築天分,他們善於用木頭建築房樓,這馬胖鼓樓便又是侗族的著名木樓之一,馬胖鼓樓全身上下皆用木頭構建而成,沒有用一根釘子。與風雨橋的作用不同的是,馬胖鼓樓的作用比較正經,一般在重大事件的時候才啟用,如商議重大事件,典禮,迎重客等。馬胖鼓樓的設計很有藝術水平,不僅造型美觀,其封簷板上的雕花與壁畫也十分精美,其元素多為鳥獸花卉,在樓柱上,還刻有當地的民風民俗活動圖案,風格生動活潑,無限的侗族風情便寓意其中。
站在今日的桂林,滿眼皆是秀麗的山水與種滿大街小巷的桂花,當桂香飄起,我們不能忽略在七星區東郊堯山的靖江王陵,即使它的王朝早已消失幾百年,但這座王陵依舊靜靜地守護著地下的亡魂。
靖江王陵規模龐大、氣勢磅礴,仿佛還能通過這氣勢一瞥當時的華盛,據說,此地葬有靖江歷代藩王11位,厚葬妃嬪墓3座,以及其他王公貴族墓300座,靖江王陵有「嶺南第一嶺」之稱。
靖江王陵內古樸肅穆,石像、雕塑比比皆是,花木茂盛,恢弘的府衙巍然不動地佇立在園內,安靜地守護著幾百年的歷史餘光。
這不僅僅是幾座建築,是閃耀的廣西勞動人民的智慧之光,是幾百年歷史的光輝餘光,值得我們去欣賞與保護!
弘揚優秀文化 創造美好生活
《民間正報》:來自民間,反映世事,關呼仁聲,匯集民智的正義報導!
《民間正報》:集趣味性,哲理性,文學性,公益性於一體,喜聞樂見,秒變在前.
詩云:
風習正能扶大公 雲閒端足泛舟東
帆高寒勢須揚武 關險忽然文惠通
聲明:以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存在侵權,請儘快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