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信部電子信息司司長丁文武透露,工信部正在會同有關部門制定扶持太陽能光伏產業的有關意見,並有望於近日獲得討論通過;扶持政策將涵蓋補貼、科技創新、分區電價等方面,準入門檻有望成為最先出臺的政策之一。結合此前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也有類似表述,可以確認,國務院光伏新政「國五條」的實施細則已是呼之欲出。
本文引用地址:http://www.eepw.com.cn/article/144269.htm值得注意的是,丁文武在談及即將出臺的準入門檻時,強調這並非行政許可,未來不會硬性幹預企業進入光伏業,而將因勢利導。他還表示,政府將用市場力量來推進光伏行業的兼併重組。這或許表明,政府正在試圖走出以往「包辦式救市」的誤區。的確,正處迷惘彷徨的中國光伏業亟須政府、企業共同摒棄投資衝動和規模躁動,以足夠理性和智慧的靈魂指引果敢前行的腳步,而不是穿新鞋走老路。惟其如此,中國光伏才能真正擁抱行業的春天。
政府:告別救市誤區 重拾市場力量
關於政府出臺新一輪救市的初衷,丁文武表示,太陽能光伏產業最近一兩年正陷於寒冬期,大多數企業虧損;在多晶矽領域,大概85%以上的企業已經停產,處於虧損狀態,所以有必要儘快推出政策扶持光伏產業的發展。
在無錫尚德破產重整後,伴隨龍頭企業的垮臺,中國光伏似乎是到了「最危險的時候」。一方面,培育內需市場不可能一蹴而就,多項催熱舉措尚未顯著起效;而歐盟對華「雙反」大棒已高高舉起,中國光伏在海外市場節節敗退。伴隨光伏業步入冰點,業界對於救市的探討和反思卻逐漸升溫。
來自中國光伏產業聯盟的數據顯示,2011年統計的光伏企業數為262家,2012年已經降至112家,這意味著超過一半的企業退出了光伏行業。即便如此,2012年我國光伏組件產能達4500萬千瓦,仍是2009年的700%。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專家李俊峰認為,中國光伏走到今日這般田地,根源在於過多的投資擾亂了光伏市場的供需平衡。2007年,光伏產業的回報率高達200%-300%,而2011年就僅剩10%。他認為,光伏企業經營應當回歸理性,要「接地氣」,不能盲目擴張;向下遊及終端市場延伸產業鏈,才是獲得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
廈大中國能源經濟研究中心主任林伯強則表示,從無錫尚德破產來看,現在地方政府已經沒有選擇,不得不去兜底;以往光伏是民營企業最活躍的地盤,但今年可能會迎來大規模國有化的風潮。
但丁文武的表述則顯示,至少從國家政策層面來看,並不贊成地方的「國有化」救市。他強調,政府不應限定企業該不該投入光伏產業,準入門檻的提出,只是讓企業參考該不該上光伏項目,相關部門參考有無必要支持;如果企業達不到條件,可能在銀行貸款、土地審批和環保方面對企業有所要求。不變相為企業做主,不替企業大包大攬,明確政企的界限,各行其道、各負其責,才能跳出以往「一放就亂、一管就死」的怪圈。
企業:自助者天助 自強者恆強
政府自身定位和角色的轉變固然可喜;經歷大起大落的光伏企業,對於「救市」也更加理性和成熟。以往一些企業處處以鄰為壑,為了一己之利大搞惡性競爭,損害同行和行業整體利益而不惜;碰到問題就習慣向政府伸手,篤信「會哭的孩子有奶吃」。而無錫尚德的破產,宣告「政府依賴症」行不通了;對於企業而言,自助者始有天助,自強者方能恆強。
天合光能副總裁楊曉忠日前出席會議時就指出,中國光伏市場的開發要有理性、有規劃地進行,裝機規模要持續增長或者保持穩定,不能大起大落;上下遊企業尤其是組件企業和電站運營商之間要互利合作,保證合理利潤,共同推動行業從混亂走向有序持續的局面。關於政府在光伏復興中的作用,楊曉忠建議中國應效法德國,順應發展太陽能的市場規律,避免由於政策缺乏開放性和連續性而致使產業發展出現大幅非常規波動。
在中國光伏「山重水複疑無路」的當下,聆聽那些行業黑馬們逆勢崛起的秘訣,往往也能讓困頓中的光伏人「柳暗花明又一村」。以中盛光電來看,2012年實現銷售總額80多億元,綜合毛利率達到14%,全年實現盈利3億元。如其董事長王興華所言,其實中盛起家之初也主要從事光伏組件加工,但很快放棄了「產能至上」的傳統模式,開始向下遊延伸和擴展,主攻光伏電站的設計、建造和服務一體化。正是選擇了獨特的商業模式入手,經營上選擇了先做強再做大的戰略,避免了同質化競爭的產業紅海。
其實,中國光伏業目前存在三類企業。一是蠻幹型企業,既不懂行也不做準備,抱著「撈一把」的心態,憑藉資本優勢染指光伏業;二是苦幹型企業,中規中矩,完全複製成名企業的發展模式和道路,不敢越雷池一步;三是巧幹型企業,有自身獨特的定位和方向,凡事講求謀定而後動。很顯然,目前陷入水深火熱的,大多是前兩類企業;而類似中盛光電這樣的異類,則無一例外屬於後者。這也足以驗證,世上沒有做不好的行業,只有做不好的企業。無錫尚德破產後,將有越來越多企業被淘汰出局或者難以為繼;而有明晰的定位、具有核心競爭力的光伏企業,在行業調整的關鍵時期則將擁有更多機遇。
行業:擺脫路徑依賴 創新才有春天
對於中國這樣的後發國家,有前人的經驗教訓可供借鑑,光伏行業本應有更為樂觀的前景。正所謂「欲速而不達」,這幾年中國光伏超常規大躍進,帶來的是如今的一蹶不振;行走太快的時候,不妨坐下來等一等自己的靈魂,對於一個慣於急功近利的行業更是如此。畢竟,在新時期的產業發展進程中,我們已沒有太多的資本來一再重蹈覆轍。
按照傳統的經濟學原理,市場這隻無形的手可以通過價格自動調節餘缺,但中國光伏產業產能過剩卻是多種原因造成的結果。政府也好、企業也好,長期漠視市場規律,這才是導致今時產業困局的「原罪」。就無錫尚德來看,不論股神巴菲特是否出手,不論是以何種方式獲得重生,都不要忘記當初為何跌倒;而地方政府在參與重組過程中,熱情可以有,但也需時刻警醒,切不可把重整打造成新一輪投資盛宴。
說到底,政府也好、企業也好,在對中國光伏的艱難拯救中必須擺脫原有的路徑依賴;兼併重組的進程,除了產能過剩的逐步消納、資本實力的匯聚壯大,更要注重高新技術的提升和商業模式的培植,才不會重演從天堂瞬間跌落地獄的悲劇。在我國加快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戰略訴求下,如果技術不能快速提高、產業鏈不能得到優化與整合、沒有有效的發展模式創新,所謂的「國五條」光伏新政終會淪為笑談。另一方面,中國光伏業的復興與發展,沒有現成的路徑可循,也許今後還會有這樣那樣的問題產生;如果不再看重「戰略性新興產業」這樣的光環,以平常心看待這一行業,或許光伏業的春天已經離我們不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