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書最易混淆的四個字 評委專找這個茬

2020-12-16 騰訊網

學習草書,首先要能夠準確地「識草」,這是書法愛好者的基本素質。有很多漢字,在正書當中的字形相差甚遠,但寫成草書卻很相似,這就給我們認識草書帶來很大的麻煩。例如:「與、天」和「知、去」這兩對四個字草書寫法很相似,如果把握不準,似是而非很容易寫錯。

「與」和「天」

區別一:首橫的位置不同

「與」字草書:首橫在右上角,或簡化成一點,如《明 · 韓道亨 · 草訣百韻歌》寫法:

「天」字草書:首橫在上頭,見《唐 · 孫過庭 · 書譜》寫法:

區別二,首橫的長短不同

有時候草書寫快了,沒有在意首橫的位置,那麼此時就要看首橫的長短來分辨了。

「與」字草書:首橫短,見下圖《唐 · 孫過庭 · 書譜》寫法:

「天」字草書:首橫長,見下圖《唐 · 孫過庭 · 書譜》寫法:

「知」和「去」

和「與、天」這一對相似的,還有「知」和「去」,這兩組字的區分是看橫畫上面是否出頭,橫畫上面出頭的是「知」或「去」;沒有出頭的就是「與」和「天」中的一個了。那麼同樣是橫畫上面出頭的「知」和「去」兩個字怎麼區分呢?

區別一:有一點和沒有一點的不同

「知」字有時右邊會有一點、兩點或半圓弧;見下圖《晉 · 王羲之 · 上虞帖》:

「去」字右邊一般是不會有點:如《晉 · 王羲之 · 家月末帖》寫法:

「知」字草書的右邊一點,有時也會省略,更增加了分辨的難度,那麼此時就要採用下面第二種區別辦法了。

區別二:最後一筆長短不同!

《草訣歌》中說「長短分知去」,就是指的這一點。

最後一筆長的是「知」;如下圖《晉 · 王羲之 · 其書帖》寫法:

最後一筆短的是「去」:如下圖《晉 · 王獻之 · 忽動帖》寫法:

知源識草

「識草」,最好能理解草書的來源,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以「天」字草書來源為例。將「天」字的首橫、次橫、撇、捺連起來快寫,就形成了草書「天」字,見《隋 · 隋人 · 出師頌》:

在上面這種寫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書寫速度,就形成今草的寫法,如下圖《宋 · 趙構 · 養生論卷》寫法:

來源:書法思考

@睡前伴你夜聽

相關焦點

  • 草書「列」、「別」如何區分?「張」字草書的標準寫法!
    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智永《真草千字文》中"辰宿列張"四個字的草書,先來看一下原帖:(左邊為草書,右邊為真書)首先看「辰 」字:寫法點撥:"辰"屬於左上包圍結構的字,先寫外面的"廠",1筆完成;裡面部分簡化為一個簡體"長"字的寫法,最後一點也可以直接向左下鉤出以便連接下一個字
  • 張旭草書的核心筆法是什麼?四個字:八面出鋒
    上次說到張旭草書最大的特點是筆法變幻無窮,這種變幻體現在哪裡呢?我們做一簡單的分析。 首先,張旭的筆法是豐富的 古詩四帖,我們用草書常用的筆法是寫不出來的,所謂的中鋒側鋒這些基本筆法在張旭的草書裡可以說是雕蟲小技。
  • 「魑魅魍魎」這四個字你能讀出幾個?原來它們並不是指四個鬼!
    就漢字而言,歷經了甲骨文、金文、篆書、隸書、楷書、草書、行書等階段,至今普遍使用楷書,也會是說,漢字經過幾千年的沉澱,是一個由難到易的過程。在近代,漢字也發生過一系列的改革,那就是由繁體字轉化成簡體字,雖是這樣,就目前而言,漢字也是世界上最難寫、最難學的文字,有時候不得不佩服咱們華夏文化的偉大,不得不點個讚,給個雙擊666。
  • 6個常見字古怪的草書寫法
    另外還有一個可能的原因,就是秦始皇統一文字之後,某些極少量的、以前六國的文字作為異體字得以在民間留存使用,就好比我國上世紀70年代公布的簡化字早就被廢除了,至今仍有個別人在使用一樣,而這些古怪的草書寫法正是根據異體字簡化而來。
  • 草書不會寫?看看這3本書,特別是于右任的《標準草書》
    1《草訣百韻歌》草書不像楷書和行書,由於作了簡省和替代的處理,識讀起來非常麻煩。明代的韓道亨為了幫助那些初學者掌握草書的寫法,專門編寫了這個《草訣百韻歌》。在書中,韓道亨將那些比較常見又特別容易混淆的草書寫法,以五字一句的方式進行了簡明扼要地歸納,形象生動,特別有助於我們的記憶。比如下面這句「有點方為水,空挑即是言。」
  • 學習書法必須要警惕的一個基本原則——「龍」字草書技法
    ————————————學習書法必須要警惕的一個基本原則——「龍」字草書技法【本文內容為田蘊章老師書法系列講座《每日一題每日一字》第026集「字外功;『龍』字」文字版之四。點擊文末「閱讀原文」可觀看講座視頻。】
  • 草書的四個標準,沈鵬一個也沒達到!
    草書最飄逸,最能表達書法的心境。
  • 1500個常用草書寫法字彙,備註楷書示意,草書學習的寶典字帖
    1500個常用草書寫法字彙書法應該是形式與內容的結合。書寫在解除技法之後,應該恢復到工具的本然,像初學寫字的孩子一樣,握筆書寫。寫的字要大家認識,又能在形式上表意,而且還要保持應用藝術中所必要的美感。如果要用這個標準來看現代書法家的書寫,真能打動人的作品還是非常少的。所以基於這樣理由,有很多書家在正式的稱呼自己寫字或作品時,很少用「書法」二字,而是就謙慎的用「書寫、寫字」這樣完全中性,不代表任何意義的字眼。畢竟要在書法一途上走得長遠,有著太多需要學習的了。
  • 鄧散木《草書寫法》,一本能教你將草書寫「對」的書
    為什麼草書的寫法難把握?首先,草書的寫法並不固定。比如下面這個草書「永」字,各大高手在具體書寫的時候,各有不同,有些區別還比較大。另外,即使是同一個人,也會有好幾種寫法。在這裡想問大家一句:你準備怎麼學?或者說,你準備學哪個?另外,草書的寫法並不是隨手就來的。
  • 七八個星天外——「上下」二字草書欣賞
    一、古人墨寶 1、上字的草書 上圖是康裡子山寫的上字的草書,就三個點兒,簡潔明快。(需要說明的是,上字的草書不只這一種。)
  • 從草書起源和發展,到于右任創立標準草書的得失:漫談草書
    草書那難以辨認的字體、誇張變形的結構、肆意隨性的用筆使人往往找不到欣賞的切入口。它好像蒙有一層神秘的面紗,好像設置了一道門坎,需要欣賞者掀開它,邁過去才能領略到它那獨特的藝術魅力。需要欣賞者掌握一定的草書書法知識,具備一定的欣賞水平才可以盡情領略它的藝術之美。今天我就試著回溯一下草書的起源和發展。
  • 于右任《標準草書·釋例·附錄》解讀之一:符號之互借與習慣字
    作為《標準草書》最後部分的《標準草書·釋例·附錄》,講了四個問題:符號之互借與習慣字、詞聯、略論書理和疑似字表。作為全書的「豹子尾」,亮點多多,學標準草書者不可不讀,不可不深入體會其中的含義。今天來談談其中第一個問題:符號互借與習慣字。於先生分三點來談這個問題。三點內容加起來總共不到180字,讀起來卻不太好懂。我試著來解讀解讀。大家知道,草書有四個來源。
  • 學習草書就隨這10個師傅 別人就不要找了
    字之體勢,一筆而成,偶有不連,而血脈不斷,及其連者,氣脈通於隔行」,三國魏書家韋誕稱他為「草聖」。晉王羲之對漢、魏書跡,惟推鍾(繇)、張(芝)兩家,認為其餘不足觀。對後世王羲之、王獻之草書影響頗深。  張芝刻苦練習書法的精神,歷史上已傳為佳話。晉衛恆《四體書勢》中記載:張芝「凡家中衣帛,必書而後練(煮染)之;臨池學書,池水盡墨」。後人稱書法為「臨池」,即來源於此。
  • 草書之美,美在哪?1900年前,書法家崔瑗總結了3個關鍵
    西晉書法家衛恆在《四體書勢》中說:「漢興而有草書,不知作者姓名,至章帝時,齊相杜度,號稱善作。」草書字漢代就有了,起初是為了快捷書寫的需要。發展到今天,草書已經成了一種常見的書體之一,同時也是最適合書法家表情達意的一種書體。
  • 欣賞:宋徽宗《草書千字文》下載
    宋徽宗(文後有《草書千字文》分段圖片)訂閱會員回復5下載高清大圖
  • 草書這6個字,差距只在「一點」,能全部認識的都是書法家!
    漢字草書由於高度簡潔,很多筆畫被省略,形成了一種近似「符號性」的表達,因此就有很多字的草書寫法非常接近。筆者在練習草書當中,發現下面這這6個漢字的草書寫法,差距就只有「一點」,可以說,一般讀者是無法認出來的,估計能全部認出來的都是書法家!
  • 12屆書法國展,大字草書有四個亮點
    在全國第十二屆書法篆刻作品展入選的220件草書作品中,大字草書約佔半壁江山,其中八尺整紙大小的大字作品就有80餘件,如此數量的大字草書入展,成為有別於歷屆國展草書創作的最顯著的一個特點。而在具體的筆墨造型上,即便一個點,亦極力發揮出千變萬化之潛能,故為草書之流暢提供了最基本的筆墨形態。在墨色的運用上,亦可見枯潤相間,枯筆不燥,潤而有力,為筆法的變化營造出多種層次,成為這些作品的耐看之處。
  • 這些易混淆的成語,看看你認清了幾個!
    不只球迷們對國足表示「哀莫大於心死」,眾人也對「差強人意」這個成語的用法表示懷疑。「差強人意」絕非是字面上那樣「令人很不滿意」,恰恰相反,它的意思是「稍微能振奮人的意志,大體上使人滿意」。多數網民認為,國足輸給一個處在戰亂當中的小國球隊,實在談不上「稍微能振奮人的意志」。實際上,像「差強人意」這種容易混淆的成語還有很多,我們一起來分辨一下,看看你能認清幾個?
  • 漢字形體的演變:隸書、草書、楷書、行書
    漢字是世界上迄今為止仍在使用的最古老的文字符號系統,是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文字符號體系。(古埃及的聖書文字、古美索不達米亞的楔形文字是與漢字齊名的古文字,但今天已不再使用)殷商的甲骨文,距今已有三千多年的歷史了,從形體和造字法來看,甲骨文已經是相當成熟的文字了。由此可以想到,漢字產生的時間比這要更早。但早到何時?
  • 2500個常用字行書草書字帖,一個字四種寫法的好教程,請收藏
    雖然楷行草的出現時間較短,這之前的書家根本沒寫過,但換個角度來說,如果五體在秦朝就有,那麼李斯索靖等人也絕對是樣樣精通的。既然我們處在當下,那麼就以當下的條件來觀察問題。 2500個常用字行書草書字帖欣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