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草書,首先要能夠準確地「識草」,這是書法愛好者的基本素質。有很多漢字,在正書當中的字形相差甚遠,但寫成草書卻很相似,這就給我們認識草書帶來很大的麻煩。例如:「與、天」和「知、去」這兩對四個字草書寫法很相似,如果把握不準,似是而非很容易寫錯。
「與」和「天」
區別一:首橫的位置不同
「與」字草書:首橫在右上角,或簡化成一點,如《明 · 韓道亨 · 草訣百韻歌》寫法:
「天」字草書:首橫在上頭,見《唐 · 孫過庭 · 書譜》寫法:
區別二,首橫的長短不同
有時候草書寫快了,沒有在意首橫的位置,那麼此時就要看首橫的長短來分辨了。
「與」字草書:首橫短,見下圖《唐 · 孫過庭 · 書譜》寫法:
「天」字草書:首橫長,見下圖《唐 · 孫過庭 · 書譜》寫法:
「知」和「去」
和「與、天」這一對相似的,還有「知」和「去」,這兩組字的區分是看橫畫上面是否出頭,橫畫上面出頭的是「知」或「去」;沒有出頭的就是「與」和「天」中的一個了。那麼同樣是橫畫上面出頭的「知」和「去」兩個字怎麼區分呢?
區別一:有一點和沒有一點的不同
「知」字有時右邊會有一點、兩點或半圓弧;見下圖《晉 · 王羲之 · 上虞帖》:
「去」字右邊一般是不會有點:如《晉 · 王羲之 · 家月末帖》寫法:
「知」字草書的右邊一點,有時也會省略,更增加了分辨的難度,那麼此時就要採用下面第二種區別辦法了。
區別二:最後一筆長短不同!
《草訣歌》中說「長短分知去」,就是指的這一點。
最後一筆長的是「知」;如下圖《晉 · 王羲之 · 其書帖》寫法:
最後一筆短的是「去」:如下圖《晉 · 王獻之 · 忽動帖》寫法:
知源識草
「識草」,最好能理解草書的來源,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
以「天」字草書來源為例。將「天」字的首橫、次橫、撇、捺連起來快寫,就形成了草書「天」字,見《隋 · 隋人 · 出師頌》:
在上面這種寫法的基礎上,進一步加快書寫速度,就形成今草的寫法,如下圖《宋 · 趙構 · 養生論卷》寫法:
來源:書法思考
@睡前伴你夜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