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路遙來說,四十餘歲正是一個作家大有發展的年齡。
憑藉他對生活深刻的體驗和思索,嚴謹認真的創作態度和他的筆力,如果他沒有去世,一定還有更多優秀的作品出世。
這句話,說的就是路遙,可是,沒有如果。
在路遙的人生裡,共遇見五個女人,但無一陪伴他終老
路遙用一輩子讀懂了人生,可他卻從未讀懂女人,以至於彌留之際含淚問道:"我老婆怎麼就跑了呢?"
農村少年立志要改變命運
事情都要從路遙小時候說起。
1949年12月3日,路遙誕生在陝西的貧困家庭,一家老小都是面朝黃土背朝天的農民。
兄弟姐妹八個,他是長子,父母給他取名"王衛國",路遙是後來的筆名。
在這種環境下成長的路遙,冥冥之中註定了要被貧窮和苦難貫穿一生。
8歲那年,家裡實在負擔不起幾個孩子的生存壓力,父親決定把路遙送給延川縣的哥哥撫養。
父親帶著路遙一路乞討,好不容易才到了伯父家裡,他給了路遙幾毛錢和不能穿的衣服後,頭也不回的離開了。
雖然路遙當時只有七歲,但他知道父親再也不會回來了,自己被拋棄了。
小學畢業前,路遙都沒有吃過一頓飽飯,想要在伯父家繼續生活,就只有下地種田。
年少的路遙發誓,自己一定要逃離這望不到頭的苦難,改變命運,唯有讀書!
21歲和初戀相識,為愛放棄機遇,慘遭拋棄
在當知青期間,路遙認識了同為知青的林紅,兩人度過了短暫又幸福的時光,讓路遙飽經風霜的心靈得到治癒。
正巧上頭給了路遙一個機會,讓他去銅川縣當工人。但路遙毫不猶豫把這個名額讓給了林紅,並拿出自己的錢替她買了許多生活物資。
可路遙萬萬沒有想到,林紅離開他的一周後,火速愛上了一位支工的解放軍下級軍官,書信中告訴路遙,因其"農民身份"而提出斷交。
工人和農民之間的階級差距,以及林紅的離開,這些都對路遙內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讓他從此走上了寫作的道路。
和妻子林達相識,卻成為永遠的遺憾
路遙用寫作來宣洩心中的痛苦,過了半年時間,因其在《山花》上發表的詩作優秀,被調到縣委通訊組,在這裡,他認識了林達。
林達家境優渥,父親是歸國華僑,她性格開朗、溫柔體貼,文筆也很好。兩人都被對方的才華所吸引,開始了愛情長跑。
路遙考上延安大學後,林達明白路遙出身貧苦,每個月都會拿錢給路遙,從某種意義上看,是林達幫助路遙讀完了大學。
畢業後路遙因為出色的成績成為《陝西文藝》的編輯,林達也被安排到西安工作,陝北的窮小子和北京大家閨秀成立家庭。
幸福的日子並沒有持續多久,林達畢竟出生大戶人家,她有自己的理想和事業,路遙卻還抱著農村出生的傳統觀念,每次路遙開始寫作,就會投入百分百的精力,忽視一切生活行為,不但對家中大小事不管不顧,有一次還讓正在上班的林達趕回家做飯。
林達不是誰背後的女人,她要的是平等的愛人和對家庭負責,而不是高高在上的大作家,她不止一次提出離婚。
兩人終究還是形同陌路,路遙在病床前籤下了離婚協議。
路遙的"婚外情"
據路遙好友王天樂回憶:
在1986年秋冬左右,寫《平凡的世界》第二部的路遙曾有過一段婚外情。
當時路遙還將三封很長的戀愛信給王天樂看,隨後,路遙還叫上王天樂一起去看這個女人,但半年後這段戀情已告吹結束。
至於這個女子的姓名,王樂天沒有透露。
最疼愛的親生骨肉
1979年,女兒路遠的出生無疑給路遙帶來極大的幸福感。
在他創作《平凡的世界》的那段與世隔絕的日子裡,他忘了世界,忘了自己,忘了病痛,卻唯獨沒有忘記女兒。
有一天路遙看著桌上自己和女兒的合影,黯然淚下:
"現在,對你來說,是無比歡欣的節日裡,我卻遠離你,感到傷心。不過,你長大後或許會明白,爸爸為什麼要這樣做。這也是的確是為了給你,最深沉的愛。"
路遙去世時女兒路茗茗才13歲,後來林達在北京嫁給了一位教授,路茗茗也在北京讀書。
遠方的母親
路遙在7歲時被父親送給了遠方親戚,從此離開母親身邊。
在生命的最後階段,路遙躺在病床上,安靜地看著天花板,這一生經歷像走馬燈般從眼前晃過,他忽然看到那個貧瘠的山村,和有些笨拙的母親,他想家了。
"等我出院以後,我先回王家堡老家,讓我媽把我餵上一個月。我媽做的飯好吃,一個月就把我餵胖了。"路遙念叨著。
但是這頓飯,他再也沒吃上,他在臨終前的呼喊:"爸媽還是離不得,爸媽親著哩..."
至此,這個給了他生命的女人再也沒有見到過自己的大兒子。
路遙一輩子所愛的5個女人,最終沒有一個人陪他告別這個世界。
這就是:久病床前無知己,一腔熱血付筆中。
路遙燃燒生命也要創作出《平凡的世界》,將自己內心真摯,滿腔熱血和對生活的無奈留在世上,書中每一個字都帶有溫度。
《平凡的世界》影響千萬中國人
文學者說,路遙的現實主義創作,厚重、真摯又充滿理想主義,他作品所探討的是人類永遠需要思考的"我想飛得更高"的問題,這是貫穿人類始終的問題,所以每一代青年都能在裡面找到共鳴。我想,這也是三十年後我們依然離不開路遙的原因。
真可以說,路遙的一生,與他的《平凡的世界》,是一部血淚,更是一部當代中國人都該必讀的"超級勵志書"。
著名企業家馬雲說:
"對我影響最大的人是路遙。是路遙的作品改變了我,讓我意識到不放棄總有機會,否則我現在還在蹬三輪車呢。"
潘石屹連看7遍,每看一遍都以眼淚結束。
"每天晚上看著看著就哭了,每一次的人生低谷,覺得這個坎過不去了,我都要拿起來讀一遍,以至於每個細節都記得很清楚。"
清華大學校長邱勇,第一次給清華新生推薦書的時候,推薦的就是《平凡的世界》。
目前,他的單部作品年銷售量已遞增至300萬冊,文集也多次再版。
2018年12月18日,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大會在北京人民大會堂隆重召開。在這次大會上,已故著名作家路遙被授予"改革先鋒"榮譽稱號。
這份榮譽對路遙來說,實至名歸。
作為改革開放的親歷者和見證者,他用手中的筆深刻描繪了1975年至1985年間波瀾壯闊的生活場景。這是黨和政府給他的最高褒獎,也是對他文學創作的再一次肯定。
然而,這位被授予"時代先鋒"的人,離開這個世界將近30年了。
相信很多人都知道路遙,也都看過他的名著,我就沉迷他的《平凡的世界》不能自拔,為了能更好的理解他的作品,我還去翻閱了資料,去了解了他的一生。讓我沒想到的是路遙的一生是如此的坎坷。
讀路遙,就像是在讀自己,讀《平凡的世界》就像是完成了一次人生的救贖。
《平凡的世界》值得成為每個人的枕邊書,更值得成為你奮鬥之路上最堅固的陪伴。
如果你的一生只能讀一部作品,那首選就是《平凡的世界》。
世界遼闊,沒必要跟自己的平凡為敵。
人生實苦,好在還有路遙與你我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