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謝您的閱讀,如果覺得本篇文章對你來說有幫助的話,別忘了點讚、評論、轉發和收藏哦
一直以來人們對於臺劇的印象就是灰姑娘逆襲的浪漫偶像劇,像《青蛙變王子》、《綠光森林》和前段時間爆火的《想見你》都離不開「浪漫」,但組成生活的元素不僅僅只有「浪漫」而已,更多的是「現實」。現在已經不是「浪漫偶像劇」當代的時期了,比起羅曼蒂克的愛情,大家更關注現實題材的影視作品。
這一次臺劇將目光從愛情、善惡轉到了「窮人」身上,說實話如今真正的去了解小人物、社會底層平凡人物的電視劇少之又少,大家似乎都沉浸在烏託邦的瑪麗蘇生活中。這部《做工的人》只有短短的六集,豆瓣評分就高達9.0,要知道之前高分的臺劇幾乎都是十集左右。能靠著短短的六集,就拿下如此高的分數,在劇情上《做工的人》明顯非常的緊湊流暢。
「打工人,打工就是人上人」這個段子一直流傳在我們的生活中,在生活中百分之九十的痛苦都是來自於工作,可大家都知道如果不工作就意味著沒有「錢」,沒有錢又如何能在這個社會生存下去呢?所以即使「打工」是痛苦的,依然有人無怨無悔。
《做工的人》講訴的是一群人在工地上演「發財」戲碼的故事,「工地」這個詞給人的感覺就是被鋼筋水泥壓迫的人,「工人們」總勞動、體力換取工資,但就在這樣一個地方,雖然「做工的人」每天只能拿著微薄的工資,但每個人在這裡都能收穫到快樂。「發財」成為他們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看起喜劇的背後其實將現實生活展露無疑。
「喜劇的內核實際上就是一個悲劇」。
大家還記得最佳臺劇《我們與惡的距離》嗎,這部被人人稱道的電視劇的製作團隊正是《做工的人》的製作團隊,而整部劇的故事也是原著作者親身經歷過的故事,真實地反映出了工地人們的生活。
作為第一部以「工人」為主角的臺灣電視劇,《做工的人》毫不掩飾地將工人們的生活揭露出來,雖然在「工地」打工,但主角之一的阿祈看到家裡的現狀—老父親臥病在床、妻子忙裡忙外、兒子還在上學,嘗試了各種各樣的生財之道。中藥生意、加盟娃娃機、甚至是養鴿子他都參與過,可都以失敗告終,甚至還得向兒子借零花錢。
在其他電視劇中,小人物想要以努力工作來換取成就是很容易的事情,一路上升級打怪最終走上人生巔峰。但現實卻是,沒有本錢沒有文化的人,在沒有系統的規劃目標之後做生意基本上都是血本無虧,被人騙至傾家蕩產的也不在少數。
工地事故頻頻發生,到醫院救治必須先繳費才能救人,出事了各方推卸責任,最後拖工資,倒黴的還是「工人」。雖然《做工的人》只有短短六集,但幾乎都是在工地拍攝外景。工地不能為了劇組停止工作,於是在拍劇的過程中真正的「工人」們在一旁實打實的工作,劇組又在另一邊和演員們從早到晚地完成拍攝任務。
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