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今年有哪一部小說能夠震撼到我的話,那一定是英國作家威廉·博伊德的傳記、日記式小說體《凡人之心》,這本書講述了烏拉圭人洛根·蒙斯圖爾特在人類紀元二十世紀中豐富、離奇的一生(1906.02.27-1991.10.05),一個平凡的人不平凡的一生。
令人難以置信的是,洛根·蒙斯圖爾特完全是一個虛構出來的人物,但在威廉·博伊德的筆下卻顯得如此的真實。在歷史進程最為豐富的二十世紀,洛根的一生都與這個世界緊緊相連,從少年懵懂、青年痴狂、中年充實、老年沉著,無數的女人和財富伴隨在身邊,他的文學創作、他的畫作生涯無不點綴其中,更何況,他人生中的神奇經歷遠遠不止如此。
作為上個世紀歐洲傳統的見證,一戰和二戰的經歷必然不能略過。其中,一戰期間,洛根太小,著墨不多;關鍵在於二戰,正當壯年的洛根被英國政府任命為海軍部進行服役,主要負責相關的宣傳報導以及情報工作。我們說人在一生中總會有一個或者幾個重大轉折點,對於洛根來說,二戰的經歷可以說完全改變了他的人生。
參軍之前的洛根因為創作的作品連續出版以及給各大暢銷報刊撰稿的職業,收入頗豐,並且遇到了一生中最愛的女人芙蕾雅,並不惜與前妻離婚,剩下了可愛的女兒史黛拉;然而命運似乎與洛根開了個很大的玩笑,在一次執行任務的時候,洛根被出賣了,一落地就被捕,突然從人間消失了。當戰爭結束以後,洛根艱難回到家鄉方才得知,芙蕾雅和史黛拉被一枚V-2火箭彈炸死,並在前一年已經改嫁他人…滿懷希望的洛根驟然從天堂墜入地獄,在兩年多的牢獄之中,支持和鼓舞他堅持下去的信念全都失去了,洛根的人生墮入低谷。
洛根·蒙斯圖爾特的人生太過傳奇,從上大學開始立志要當作家,並逐漸實現,他一點一滴的堅持下來了。對於事業的態度,雖然他一幅寵辱不驚的樣子,但其實內心非常渴望在文學界的發展,這是他的畢生追求。再有一點就是他的愛情,他絲毫不避諱對於女人和性愛的理解,也許對於歐洲人來說,愛情是可以天天掛在嘴邊的,在這一點上非常契合歐洲人的特點。如果沒有戰爭的影響,也許洛根的一生就會在一種財富、女人、情感糾纏中度過吧;也許就是因為作者威廉·博伊德太過了解歐洲本土和那段歷史,所以虛構創作出來的人物才可以如此的真實,入木三分,在實際閱讀的感觀上,這就是一個有血有肉,真正經歷了幾十年蹉跎歲月的人,令人無限的唏噓和感嘆。
文學創作來源於生活,但高於生活,但在實際行文中並不容易表達,因為這需要對世界、社會和人性具有相當程度的見解和理解。再有一個印象深刻的地方就是洛根、彼得和本三個人的友情。雖然過程中發生了很多不可描述的事情,但三個人從學生時代培養出來的感情還是捆綁了整整一生,也許這就是羈絆吧,因為三個人的聯繫從未完全斷裂過,直至各歸天命。
在小說寫作中絞盡腦汁,在戰爭時期中蒙受陷害,在畫商事業中堅持本心,還有那些無法阻擋的愛情…一個人的一生就這樣如風一陣吹過去了。雖然在每年的日記中,我們感受到了洛根的得意和意氣風發,但也能體會到他的悲哀和切身之痛,在得過且過的一段日子之後,在他人生中的最後幾年,我們又看到了那個勇于堅持自我、毫不氣餒的人,一個八十多歲的老人。
本書採用第一人稱日記的方式,以年為基本單位,以歷史重大事件為篇章,給我們描述了洛根·蒙斯圖爾特的一生,抽菸、喝酒、外遇、背叛、性愛,充斥著他的一生,尤其是他七十多歲的時候,看到他為了生存不得不從事一些違背本心的工作時,心中產生了極大的感慨,聯想到自己在幾十年以後也將老去、將來不知道面對何種人生的時候,對於這種帶入性極強的心理暗示,心中竟然產生了一種淡淡的憂傷和悲哀。
可能我們每個人都是平凡的人,經歷的也都是平凡的生活,但對於每個人來說,這一生的經歷又都不平凡,畢竟別人的經歷都是無法複製的,個人的經歷必然唯一,就讓我們帶著這顆「凡人之心」好好的享受各自的生活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