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曉根
在我的故鄉晉源一帶,正月裡的早飯多是以油糕羊肉片兒湯為主,有時為了省事,就舀一勺事先燉好的豬肉,再把切好的灌腸放上燴著吃,但我最愛吃的還是油糕羊肉片兒湯。
正月初一早晨,當我睜開朦朧的睡眼,一股羊肉的香味兒就撲面而來,我知道今天要吃油糕羊肉片兒湯了,不等母親催促,我一骨碌爬了起來,穿好衣服,疊被下炕。此時,母親已把炸好的油糕和羊肉片兒湯端上桌,我和父親脫鞋上炕盤腿而坐,不等母親上桌,我已迫不及待地大口吃了起來。由於羊湯裡放了幹紅辣椒,再加上羊湯的熱呼勁兒,直吃的我滿頭大汗,直呼:「好吃,好吃!」父親看到我狼吞虎咽的吃相後笑著說道:「慢點兒吃,沒人和你搶!」
糕是提前包好的。做糕用的面是用軟大米麵做的,因我的故鄉不生產黃米,但晉祠大米卻不缺,所以家家戶戶都是用軟大米麵來做糕的。當然,軟大米麵做下的糕要比黃米麵做下的軟、筋道,好吃得多。
羊肉片兒湯是現做的。但羊肉片兒湯卻有兩種吃法。一種叫犧湯,一種叫汆羊肉湯。如果年前殺了羊,那喝得的就是犧湯。如沒有,就割點兒羊肉喝汆羊肉湯。當然,湯裡要揪上面片兒的,要不怎會叫羊肉片兒湯呢?但兩種做法各有千秋,相比之下,還是犧湯要好吃的多,因犧湯除了羊肉之外,還有羊頭、羊蹄、羊骨架、內臟和羊血,俗稱全羊湯。
犧湯只有太原縣和周邊的晉中一帶這麼叫。據說是古時先人們宰羊祭神,而被宰的羊叫犧牲,等祭祀活動結束後,就把全羊煮熟後連湯一起食用,故而叫犧湯。而汆羊肉湯則是在沸水的滾頭上把事先切好,加蔥姜鹽醋等調料「餵」好的羊肉氽進去。
我家過年時喝的羊肉片兒湯就是犧湯,因每年臘月,我家都會宰羊以備過年時食用。說起宰羊,童年的我很是糾結,因為那羊是我養大的。我的課餘時間和假期幾乎全用在了放羊和割羊草上了。雖然辛苦,但很快樂,只盼著羊兒快點長大長胖,等到了過年時就可以吃羊肉喝羊湯了。可人畢竟是感情動物,時間久了和羊也會產生感情,所以每年臘月裡宰羊時我從來不看,而是偷偷地躲在屋裡哭,尤其是聽到羊被宰時那悽慘的叫聲,真是揪得人心疼。
雖如此,殺了羊後我照樣吃得很香,不像我妹妹,從不吃羊肉,因她是喝羊奶長大的。她說羊對她有哺育之恩,她是不會吃羊媽媽的肉的。這樣也好,少了妹妹這一口,我就能夠多喝幾頓羊肉片兒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