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錯就要認,打就要企定!」祖訓: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2020-12-16 嘜媽育兒

俗話說:世人都會犯錯,有做事情就會有機會出差錯,但是要知錯能改!而我們家也有這樣一句祖訓:「有錯就要認,打就要企定!」說的就是無論做錯什麼事,只要知道自己做錯了就要勇於承認,長輩要懲罰你,你就要站好別跑。現在社會文明,打孩子是不對的,但是可以科學的懲罰!

《左傳》記載這樣一句話:「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大概意思就是一個人犯了錯誤後,能夠認識並改正錯誤,就是最好的事情。但是遇到推卸責任的孩子,你又能怎麼辦?

一、孩子知錯,家長要注意說話方式

今天大寶做了一件讓我不知所措的事情。他站在洗手盆邊上,我幫忙他刷牙,刷牙前我就順手把手機放在邊上的紙巾盒上面。誰料,他左轉右擺「啪」一聲,手機掉馬桶裡面了。我當時第一反應就是「我不能罵他,我要忍著,不然會傷害他的幼小心靈。」

「都怪你,不要把手機放在這麼危險的地方,你看,手機掉坑裡了。泡水了!還能用嗎?」嘜嘜巴拉巴拉地數落我一通。他好像完全忽略了自己的錯誤,明明是他把手機碰掉的,卻怪我把手機放錯位置。

我很平靜地說,「寶貝,你知道自己做錯了嗎?即便是媽媽先把手機放錯位置在先,那它是怎麼掉坑裡的呢?請你不要把所有的責任推卸乾淨,你做錯了什麼,承認錯誤,媽媽不怪你,也不會罵你或懲罰你。你知道嗎?」

他意識到自己做錯了,啪一下撲在我的懷裡,「媽媽,對不起!我知道錯了!」

如果是你的孩子犯錯,你會怎麼引導他?還是選擇姑息,算了?

1)及時發現及時糾正,孩子越小越好教;2)不要忽視每一個細節,細節決定成敗;3)小錯不改,註定鑄成大錯!二、道理任何人都懂,但要把道理教會孩子才是真理

我不否認遇到孩子犯錯會心跳加速,甚至有時候會忍不住暴跳如雷。但是細想,我生氣或者咆哮,對我有什麼好處,對孩子有什麼作用?好媽媽的形象蕩然無存,一心想為孩子的健康成長努力,因為反應過激可能對孩子造成永久的心靈創傷

知錯能改的大道理,任何人都懂,但是要把道理說通透,教會三四歲的孩子懂道理才是真理。比如,周末和孩子逛商場,孩子不小心碰掉了商品,孩子一邊彎腰撿起來,一邊對我說:「媽媽,都怪擺放東西的人沒把東西放好,放進去一點我就不會碰到了。」

孩子又把錯誤推到別人身上,還推得一乾二淨,我蹲在他身邊,平視他:「寶貝,東西為什麼會掉地上?」孩子立刻意識到是自己做錯了,「媽媽,對不起!是我不小心弄掉了,與別人無關。下次我會注意,走路專心,不亂跑不亂碰。」

結果售貨員過來撿起地上的貨物,還嘴裡碎碎念「不買就別碰,要買就看好再買。做家長的看好孩子,別讓他亂碰東西」。令我意外的是,四歲的嘜嘜居然說:「阿姨,對不起,是我不小心弄掉的。但是你也有錯,你擺放物件的時候沒有放好,放太出容易絆倒路人,媽媽說有錯就要認,知錯能改還是好孩子!」

那位售貨員尷尬地笑了笑,「現在年輕媽媽真會教孩子,乖孩子。」那平時要怎麼跟孩子講道理才事半功倍?

1) 利用好書籍等資源,跟孩子一起讀繪本故事,生動的故事情節更能加深孩子的印象;2) 孩子犯錯,大人有不可推卸的責任,不要急著指責孩子的錯,要先看孩子反應聽孩子怎麼說;3) 不要在人多或公眾場合揍罵孩子,孩子也有自尊心,想要孩子聽你說道理,你要先懂得尊重他。

很多家長會覺得,孩子老是犯錯,難道我就該一直原諒孩子的錯誤嗎?孩子犯錯,不是大錯,難道不該被原諒?如果孩子從小就養成偷東西、說謊等不良習慣,你明知道這是錯誤的,還不及時提醒孩子改正,那就真的是姑息養奸。

比如,孩子想要什麼就能得到什麼,突然有一天你不能滿足他的要求了,他把責任推給家長。然後他就通過非法途徑獲取,這就是家長對孩子教育的缺失。

孩子做錯事不可怕,可怕的是沒有及時得到正確的引導,以一種「都是別人的錯」的方式掩蓋自己的錯誤。所以,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相關焦點

  • 兄弟,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家有家規,隊有隊規,國有國法,你我都一樣!從張修維的醉駕,到張鷺的醉駕,再到于漢超塗改車牌,中國足球運動員屢屢觸犯法律,挑戰法律的底線,這是為什麼?如果說只是發生一次可能是偶然,但多次發生類似的事情已經不能說是偶然了。
  • 樸槿惠罪不可恕,文在寅不敢自作主張: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樸槿惠在位時期犯了許多的錯誤,進入監獄之後卻依舊不知悔改,俗話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可樸槿惠不僅不引以為戒,還在監獄當中處處與文在寅作對,不配合檢方和文在寅政府的調查,如此一來樸槿惠又怎麼能夠奢望文在寅特赦自己呢?
  • 《易經》:知錯能改,才是君子德行
    引言:知錯能改,善莫大焉,聖人之心是在於有一顆有過而改之,無過而加勉的智慧。古往今來,有很多知錯能改的事例,比如說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在戰國時期,趙國有藺相如和廉頗兩位大將,藺相如因為完璧歸趙,有功勞被分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非常不服氣,故意找茬,後來藺相如知道之後儘量迴避寬容,並且說:「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我和廉頗將軍,我對廉頗將軍寬容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私仇放在後面。」
  • 建業回應曾稱「感謝新冠」後致歉的大連解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8月2日晚,河南建業隊發表聲明,表示已知曉處理結果,並表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 大連廣電解說稱「感謝新冠」後致歉,河南建業回應: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8月2日晚,河南建業隊發表聲明,表示已知曉處理結果,並表示「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 王楚欽: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歸來後的少年依然前途似錦!
    在這次的最新賽事WTT澳門賽中,沒想到小小少年王楚欽竟然打到了最後的階段,也就是決賽,將與之對決的則是國乒男隊的隊長馬龍,當然,在本次澳門比賽中,男乒方面,樊振東的退賽確實令人惋惜,而頭號種子選手許昕更是遭受大爆冷出局,實在可惜,巧緣機遇下,國乒小將王楚欽竟然出現在了決賽,自從受到三個月的禁賽期
  •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龍樹菩薩的《親友書》說:先是離放逸,若後改勤修,由如雲翳處,良宵度明月。曾作過很多很多身口意的惡業,就像整個天空烏雲密布,看不見陽光、落入黑夜中一般;後來知道這是錯誤,並且知錯必改,那這些烏雲就煙消雲散,像再次非常顯明地能看得到日月一般,所以說人一定要做到知錯必改,這是非常重要的。
  • 知錯能改就是懺悔
    所以學佛的人要尋求心理的平衡,知錯能改就是懺悔。有一年愚人節,紐約的一家報紙為了愚弄眾人,報導了一則馬克吐溫去世的消息,於是悼念的人紛紛走向馬克吐溫的家裡。當人們看到馬克吐溫走出家門接待他們的時候,他們既驚訝,又生氣,紛紛地譴責那家報紙對馬克吐溫的不恭敬行為。馬克吐溫卻沒有發火,而是非常幽默地說:「報紙報導我死了,那是千真萬確的,它沒有錯,只是日期提早了一點。」
  • 錯在哪了?
    錯在哪了?「知錯能改,善莫大焉。」針對近日「9歲女孩被限制消費」一案引發的熱議,涉事的河南省鄭州市金水區法院16日公開發布致歉聲明:近日,金水區法院執行人員對一名九歲兒童採取限制高消費的執行措施,引發廣大網友高度關注。金水區法院立即對案件進行了複查,現在,金水區法院鄭重地對大家說一聲:我們錯了!金水區法院已依法解除了限制消費令。
  • 知錯能改,善莫大焉——浪子回頭金不換
    那時候嶽陽的農村都還沒有搞網改。這位電工一家四口人,什麼都不要做,吃的、穿的都比別人好,而且聽說他那時候外面還有一個情人。既然做個電工有這麼多的油水,就有人想辦法把他推下來自己上位了。然而情況完全不是他所想像的那麼美好,一年下來虧損上萬,沒辦法,只得提著菸酒禮品去求教以前的那位師傅。具體情況不得而知。反正這個電工接著又搞了幾年,直到有一天東窗事發。
  • 瓊瑤望於正知錯能改:遲來的道歉!總算為沉重的2020 畫下休止符
    有一天能像您這樣,站在創作故事的巔峰,便是我最大的夢想。然而我卻把這一切搞砸了,不僅僅傷害了您,也把自己的生活搞得一團亂。我知道,這不是一句道歉所能彌補的。04不過,我沒有看到瓊瑤說「我接受你的道歉」或者「我原諒你」。哈,老人家還是有些耿耿於懷。可能吧,就這樣也能夠很好的表達心意。
  • 楊過之「過」,是「見善則遷,有過則改」
    楊過,名過、字改之,取意知錯能改,過而能改,善莫大焉。楊過從一個任性、衝動的少年,磨礪成一位神鵰俠,就傳遞了「過而能改、善莫大焉」的道理。人生,就是一個不斷修正的過程。君子養成、英雄長成,都是一個修正錯誤、艱難進益的過程。
  • 寫在《問政山東》開播兩年: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句話最早出自《左傳·宣公二年》。春秋時,晉靈公無道,濫殺無辜,臣下士季進諫。靈公當即表示:「我知過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興地對他說:「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知錯就改,既是個很簡單的道理,又是個很重要的道理。
  • 培養團結合作知錯能改的品格
    本冊教材最後一個單元開頭有這樣一句話:「美好的品質,猶如溫暖的陽光,帶給我們希望和力量。」這個單元選用的四篇課文,分別講述了少年司馬光智救同伴的故事、殘疾學生得到大家鼓勵的掌聲後勇敢面對生活的故事、列寧巧妙地引導小男孩自覺改正錯誤的故事和白求恩冒著生命危險搶救傷員的故事。
  • 德雲社「燒餅」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對於兩個人的出走,郭德綱無比痛心,此前就有多名德雲社骨幹選擇了退出,德雲社也元氣大傷。為何郭德綱現在卻不計前嫌,甘願力捧燒餅這個昔日的「叛徒」呢?燒餅,也叫朱雲峰,1991年生於東北哈爾濱。2004年,他進入德雲社相聲班學習,短短兩年時間,就順利拜師郭德綱,成為郭德綱的第五個徒弟,就連如今的德雲一哥嶽雲鵬,也得叫他一聲師兄。
  • 錯認漢字鬧笑話,復旦女神因此人設崩塌
    我之前的大學老師,也許在學術界頗有名氣,但是在社會上卻鮮有人知。大學老師的走紅,必須藉助某種公共媒介。和易中天、於丹等藉助《百家講壇》電視節目走紅的大學老師不同,陳果的走紅靠的是網際網路。網際網路時代,因為某件事或者某種行為而受到網民關注,引起廣泛的討論,這樣的人我們稱之為「網紅」。
  •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
    李玫瑾教授:孩子有4個行為別慣著,該打就要打,6歲後很難改正3-6歲孩子對事物認識和理解能力增強,有了自我意識,是孩子性格形成關鍵期,在這段時間內,父母沒有對孩子進行正確教育,就會影響到孩子性格養成。孩子有此行為是因為情緒不知道該如何發洩,只能跟隨本能去做一些破壞,對於孩子這種行為父母要及時安撫並語言教育。第一次語言提醒,第二次語言提醒,但要是孩子有第三次第四次,屢教不改時父母就該要就要打了,不然以後更難糾正。
  • 做人,有時候就要學會「翻臉不認人」
    大多數的人,都是喜歡安分守己,過著屬於自己的平靜安詳的日子的有時候,我們卻發現,事與願違,當我們想好好生活的時候,總有些人,總有些事,變著法兒戲弄我們,所以,關鍵時候,我們就要學會「翻臉不認人」。人生在世,總要學會拒絕的,可是,當有時候連拒絕都達不成目的的時候,我們就要學會「翻臉不認人」。這樣的翻臉不認人,看似得罪了一些人,其實,卻是最大程度低保護住了自己,有時候,也是變相地保護住了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