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鄉鎮高中會不會成為歷史名詞
這兩天,全國政協委員陳小婭成了科技29組的「大紅人」。無論是在小組會上,還是在中場休息,不停有委員找到這位教育部主管基礎教育的前副部長,諮詢同一個問題:如何能避免鄉鎮高中的消失。
幾天前,在小組討論中,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工程院院士甘曉華說起了自己的母校——江西省進賢縣李渡中學的變遷。
這所興建於清末民初的鄉鎮中學曾經非常輝煌:文革前,就連地區所在市(撫州市)內的很多學生都爭相報考這所學校。改革開放初期,這所鄉鎮中學仍有大批高中畢業生考入清華和北大等名校。甘曉華也是從這所學校考入大學,並成長為一名中國工程院院士。
可是,讓甘曉華痛心的是,這所昔日培養了無數英才的鄉鎮高中,如今能考上大學的學生已寥寥無幾。學校更是陷入了愈辦愈差的惡性循環中,留不住優秀教師,也留不住優質生源。
今年春節回鄉期間,甘曉華特地做了一番調研,得知進賢縣內原有6所鄉鎮學校辦有高中,其中的5所因難以維持而關閉,如今僅剩李渡中學一家。
而他的助手在春節期間回到河南老家,也調研了當地的鄉鎮中學,最後得到的結論是一樣的。
甘曉華的講述得到了29組的共鳴:同組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科學院院士武向平和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副所長汪鵬飛的老家都面臨著同樣的狀況:鄉鎮高中辦不下去了。
著名農村教育問題專家、北京師範大學教授袁桂林也認證了這個現象並非個案:多數高中搬到縣城去了,鄉鎮高中所佔的比重越來越小。據他所知,北方的鄉鎮高中幾乎沒有了,南方還有一些鄉鎮高中。
鄉鎮高中怎麼就走到了這一步?
高中的辦學經費相當緊張。高中屬於非義務教育階段,不在財政力保的範圍之內。
甘曉華說,近些年,儘管李渡鎮是人口中心大鎮,被評為「全國重點鎮」,但是按照李渡中學被劃分為農村三類完整中學的分類,每學年只能收取240元的學費,而在物價並無差距的縣城中學的標準卻是760元。
而鄉鎮高中的各方麵條件也無法與縣城中學相比。甘曉華說,李渡中學現聘請有24個代課教師和9個臨時工,才能勉強完成規定的教學任務。每年要自己解決幾十萬元的編外人員的工資。據他了解,在編教師工資每月只有兩三千元,還不如農村的打工族,教師隊伍流失嚴重。
「照這樣的趨勢發展下去,勢必將來我國只有縣以上城市才有條件辦高中,佔全國青少年人口多數、居住在鄉鎮的學生要不就放棄上高中,要不就背井離鄉,甚至帶上他們父母(伴讀)到縣、市上學和居住。」甘曉華說。
而現實情況是,不是所有的農村學生都上得起縣城高中。
最近在甘肅一所鄉鎮中學調研的一幕讓袁桂林印象深刻:一些孩子交不起每月幾百元的午餐夥食費,就跟學校商量,在廢棄的宿舍樓裡,自己用煤油爐煮點粥,再配上自己帶來的乾糧和鹹菜,一頓午飯就這樣解決了。
鄉鎮高中尚且如此。「到縣城學習就必須搭夥交夥食費了。所以很多沒有錢的孩子就不敢去了。」袁桂林說。
在我國,居住在鄉和鎮以下的人口仍佔大多數,大多數青少年是在鄉鎮接受中小學教育後進入大學和社會的。甘曉華委員不明白的是:為什麼中國的經濟愈來愈發展,社會愈來愈發達,鄉鎮孩子上學反而愈來愈難?
針對高中的「弱勢」問題,也有委員提出,目前,與義務教育、高等教育、職業教育相比,唯有高中是沒有法律保障的。
教育部部長袁貴仁3月7日在教育界別聯組會也談到了這個問題。他承認,高中是一個弱項,但是因為它的位置重要,是一個上升的平臺,所以大家都不認為它是弱項。而它之所以成為弱項的原因是有高考壓著,有「三限」政策,撥款標準、收費標準都不規範。袁貴仁表示,高中階段的法制建設「是我們應當加強的公平」。(記者 原春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