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歆毅:科技應該讓金融更普惠、更平等

2021-01-09 第一財經

韓歆毅:各位嘉賓,大家上午好!今天的話題,新金融,新科技,我們覺得,科技應該給世界帶來更多的平等機會。

一、科技應該讓金融更普惠、更平等。

金融是經濟的血液,要服務實體。小微企業應該是經濟的細胞,我們通常說大型企業是經濟的骨架、骨骼,中型企業更像肌肉,小微企業其實就應該是經濟的細胞。細胞有活力,經濟才會更有活力。所以螞蟻成立以後,一直堅持不懈地做服務小微的工作,也做出了一點成績。整個金融在服務小微企業方面,做得還很不夠,所以接下來,我們想努力跟全體金融機構一起,做好經濟的「毛細血管」,服務好小微企業。

科技給金融服務帶來了什麼改變?有幾個詞一直是講的,移動網際網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這些給金融帶來的改變,其實就是解決傳統金融在服務小微企業的時候,第一觸達不夠,第二信息不對稱,因為很多小微企業,不說財務數據,可能連報表都沒有,這些在金融機構如何服務?這個本質上就是一個信息不對稱,我們用大數據、人工智慧可以解決這個問題。過往金融機構服務小微企業的時候,交易成本、服務成本非常高,雲計算可以在很程度上解決這些問題。

這些改變了金融服務。那金融服務什麼沒有改變?其實金融服務的本質沒有改變。一是注重風險,管理好風險,控制風險。二還是要回過頭服務好客戶、經濟,而不是單純地讓金融空轉。

有三點我們一直堅持在做:一是服務實體,二是服務小微,三是服務綠色、服務可持續。

舉幾個服務實體例子。景德鎮的一個瓷器店的店主,大學是英語專業,但很熱愛瓷器,想做這一行。兩年前在淘寶上開了一家瓷器點,我們給他提供網商旺農貸貸款服務,現在已經僱了110個匠人,變成了一家小微企業。很有意思的是,很多有手藝的老師傅都回來了,金融服務小微企業,一方面,可以服務實體經濟,一方面拉動就業,其實在某些地方還保護了傳統文化。這是線上。線下還有很重要的一塊,就是農村。除了網商旺農貸,我們還有在農村金融的一些探索,當年我去了山西省的榆社縣,這是一個省級貧困縣。我們看到這個縣裡面缺乏產業、缺乏資源,但是我們與中和農信合作,給村民提供貸款,我們看到一個村民做木材生意,從自己做到後來僱傭村中10多人,帶動了當地的就業,村民很感激他,2016年選他做村長。我們在服務實體的時候,可以有效的解決現在的很多問題。如何解決農民就業的問題?如何讓農民回鄉,不僅是務農,而是更好的生活、更好的發展經濟,這就是金融服務實體要做的事情。

網商銀行和螞蟻推出了「310」的模式3分鐘獲得申請,資金1秒鐘到帳,整個過程0人工幹預。最早是在淘寶網店拓展,後來大家說有了電商,有了網商,但我們看到線下幾千萬的小型經營者,他們說我們沒有名字,我們不是電商、網上,我們是什麼?去年開始,幾千萬的小微經營者有了一個共同的名字:碼商。因為現在大家都用二維碼收款,其實線下行動支付催生了一個新群體叫碼商。這些碼商原來都在,只是因為行動支付他們可以得到更好的服務。

今年5月份我們在成都評選的全國十大優秀碼商的三位代表。最左邊1975年生的成都店主,做串串。90年代,20歲的時候他就開始創業,很艱難。現在有了小微信貸和行動支付,他可以更好的獲得資金。蘇威聯是麵包店店主,他在法國的米其林餐廳工作很多年,因為自己熱愛做麵包、甜點,現在回國,藉助我們的貸款他可以更好的創業。中間這位是服飾店的店主,現在很多小微經營者最擔心的,一是信貸資金,二是自己的健康。大家知道,一旦自己的健康出了問題,實際上整個家庭的經濟來源就沒有了。我們推出多收多保也可以更好的服務他們。

上周是網商銀行的三周年,昨天在杭州開網商銀行的董事會,我們公布了網商銀行去年的年報。網商銀行及其前身阿里小貸累計服務了1000萬的小微企業。這個很有意思,我們希望通過網商銀行的服務,解決小微經營者融資難的問題。同時,我們也關注到,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的時候,要注意平衡好服務的範圍和風險。一方面我們要擴大,努力的服務好小微企業,另外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也要注重風險。網商銀行,去年在這方面做了一個很好的平衡,整個的不良率去年是1.2%,在服務小微企業當中還是一個相對較低的不良率。

網商銀行平衡了「發展」與「普惠」。我們一直說網商銀行「融資難,融資貴」。網商銀行如何做?去年市場資金成本平均上漲1個百分點,網商銀行給到小微經營者的貸款利率,2017年比2016年大約下降了1個百分點。網商銀行在這個過程當中還實現了淨利潤28%的增長,這個增長和很多新成立的民營銀行相比並不突出,但是我們最自豪的是2個百分點的利差,我們讓給小微企業。同時,在這個過程當中努力平衡網商銀行自身的發展和普惠,解決「融資貴」的問題。我們特別感謝網商銀行的其他股東和董事,大家一直堅定的看好這點,支持服務小微企業。

金融,還要服務「可持續」。我們一直在努力探索綠色金融,坦白說目前還沒有找到非常好的方法,我們從全民的環保意識開始試。2016年,我們推出了螞蟻森林,累計服務超過3.5億用戶,成為全球最大的個人碳帳戶平臺。每一個普通的消費者在日常的點滴環保過程當中可以積累綠色能力,當能量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我們會幫他種下一棵真樹。到現在近兩年的時間,累計種了5500萬棵的真樹,佔地大概400平方公裡,相當於1/3浦東新區。用公益的方式,我們喚起普通消費者的環保意識。我們相信,雖然現在還沒有一個特別好的綠色金融方式,但是我們知道,金融如果堅持服務綠色、服務可持續發展,總有一天我們會變化一個非常好的綠色金融。

二、科技創新是創造未來的驅動力。

我們在去年發布了螞蟻科技戰略,BASIC也就是區塊鏈(Blockchain)、人工智慧(AI)、安全(Security)、物聯網(IoT)和計算力(Computing)。

人工智慧,我們的科技是否有一天會取代人類?我們認為不會取代。我們一直講,機器有「腦」,但是人有心、有愛。科技,應該是一種溫暖的科技,我們應該讓科技更普惠、透明、簡單、安全、可信。

舉個區塊鏈的技術。6月25日,我們發布了全球第一個基於區塊鏈服務的跨境匯款,這是香港和菲律賓之間。屏幕上的這位叫Grace,是在香港工作的菲傭,6月25日用我們的區塊鏈技術,給她在菲律賓的家人完成了一筆匯款。原來菲傭的匯款低效,成本很高,整個付的成本要3、4個點,而且要排很久的隊。使用這些技術,可以幫她更簡單、快捷、低成本的給家人匯款。對於她來講,她看到的一是成本低,二是菲傭每周只有一天的時間休息、放鬆。如果給她每個月省下1、2小時的時間,她可以得到更好的快樂和服務。我們認為,科技應該讓大家感覺到溫暖。

三、科技在監管上的運用,可以有效防範風險,促進創新。

如範主任所講,有很多的科技創新是披著科技的外衣、網際網路的外衣而實施詐騙。螞蟻做區塊鏈,但從來不做ICO。ICO,不是真正的區塊鏈的金融服務。

我們把我們的技術能力匯總,開放給監管機構。我們建了一套監管科技的系統,現在已經在全國的6個省市幫助地方的金融辦去監管風險。我們通過技術可以有效的感知市場的風險,可以給機構做一些智能的評級,有效的在平臺上監控金融輿論、輿情,在這個過程中我們隨時隨地發現風險、上報,我們已經在一些省市有效幫助監管部門發現潛在風險,所以這個模式我們一直在探索。

技術,對新金融的深遠影響才剛剛開始,就像萬米長跑,我們只有跑了前面的100米,希望各方共同努力,平衡規範與發展。

剛才幾位領導都在講,中國的金融科技是全世界領先的。大家沒有意識到的一點,正是中國監管環境的寬容與包容,中國才可以更好的平衡了發展與風險之間的關係。所以,我們也希望大家共同努力,一起打造一個包容、透明、安全、可信的新金融生態,謝謝大家!

王海明:謝謝韓總。接下來是圓桌討論環節。

聽眾:請問螞蟻金服的韓總,你們的網商銀行昨天剛剛公布了2017年的年報,你們的貸款規模好像增加不多,但是利息收入增加了很多。貸款的利率還下浮了,我們是如何做到這些目標的?感覺你的貸款規模應該更大才可以有淨利潤,但是今年好像沒有體現這一點。

今年的總資產規模增加好像比較慢,這是什麼原因?

韓歆毅:其實我們的資產規模、收入規模,包括利潤規模基本都是同比增長,網商銀行去年的資產規模增長是27%左右,和利潤的增幅差不多。第二個,在整個的經營當中,銀行目前受限於資本金的規模,所以很多地方對小微企業的服務,坦白說能力確實有限。現在我們一方面是和金融機構的合作,另外也希望可以努力的解決資本金規模限制的問題。在這兩點的基礎上,回過頭來,一是服務更多的小微企業,二是我們看到小微企業很大的需求,傳統2、3萬的貸款規模,不能滿足小微企業的全部經營需求,我們迫切需要和金融機構、銀行一起合作,所以3周年的時候我們宣布,希望未來能夠和1000家金融機構一起服務3000萬的小微企業。

網商銀行,並不追求我們做多大的資產規模,不追求我們有多少的收入、多少的貸款餘額和利潤,還是希望網商銀行可以作為一個平臺,變成連接小微企業、小微經營者,以及金融機構之間的連接橋梁,大家一起服務好我們的「毛細血管」和「細胞」。

相關焦點

  • 螞蟻金服韓歆毅:科技助力金融風險防範和識別,做到「打早打小」
    7月8日,由上海新金融研究院(SFI)主辦,由中國網際網路金融協會(NIFA)、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和北京大學數字金融研究中心(IDF)提供學術支持的第五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召開。今年的外灘峰會主題聚焦科技和金融融合帶來的新趨勢、新局面。
  • 螞蟻金服韓歆毅:網商銀行並不追求做大資產規模
    中國證券網訊(記者 孫忠)「網商銀行並不追求做多大的資產規模,希望可以作為一個平臺,變成連接小微企業以及金融機構之間的橋梁。」螞蟻金服副總裁韓歆毅在8日召開的第八屆上海新金融年會暨第五屆金融科技外灘峰會上對於網商銀行發展目標做出了展望。
  • 陳文:科技賦能信用卡服務更廣闊普惠金融客戶
    作者:西南財經大學金融學院數字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陳文受全球經濟下行以及新冠疫情雙重影響,發展經濟內循環已得到廣泛重視。消費金融作為拉動內需、促進內循環的有效工具,擁有了全新的戰略定位和時代意義。與之緊密相關的,是在當前形勢下如何做好金融服務脫虛向實,不斷下沉,向廣大的基層市場提供更全面的普惠金融服務。
  • 胡曉明對話王堅談金融普惠:金融科技應做「直升機」,比誰飛得低
    視頻中,胡曉明帶隊找馬雲等人商量準備籌建阿里金融,打算「用網際網路技術去解決小微企業貸款難的世界難題」。當時,王堅博士以「直升機不是飛機」類比了「用科技做普惠金融」的關係。「直升機不是飛機,也不比誰飛得高,而是看能不能做到樹梢高飛行,這是最難的。」
  • 韓歆毅:網際網路金融要兼顧產品創新與風控監管
    人民網北京11月16日電(記者劉陽 實習生石霞)「網際網路亮點在創新,金融核心是風險控制,網際網路金融要兼顧創新與監管,做到有『放』有『收』。」螞蟻金服集團副總裁韓歆毅12月14日在第一財經和零壹財經聯合主辦的「網際網路金融產品創新峰會」上如是說。
  • 「前沿譯文」金融科技的前景:後疫情時代的普惠金融(上)
    對此,國際貨幣組織採取大規模實證研究後發現:在疫情期間以及後疫情時代,金融科技正在提高普惠金融程度,並與國內生產總值的較高增長相關。研究表明,金融科技在緩解持續發生的COVID-19危機的經濟和社會影響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同時,拓寬低收入家庭和小企業的金融渠道也可以支持更具包容性的復甦。
  • 360數科張家興:普惠金融需要精準化、自動化 科技塑造了今天的普惠...
    360數科通過一系列賦能金融機構的科技實踐,讓金融服務在風險可控的前提下,更平等、更有效率。掌聲有請張家興先生!  張家興:謝謝大家,很高興今天在這裡跟各位領導、朋友一起在金融科技領域做一些交流。今天我可能更多聚焦一下在科技層面。
  • 陳穎:金融科技是推動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核心力量
    金融科技已經成為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的核心力量,具體來講我想金融科技從三個方面推動普惠金融提質增效,開啟了普惠金融高質量發展之路。第一是突破空間阻隔,連通信息孤島,提升了金融服務的可獲得性。商業銀行已經實現對小微企業和其他普惠主體的精準畫像,在程序實現線上自動審批、智能監測,正在著力解決普惠金融缺信用、缺信息、缺信任的問題,廣大小微企業金融服務接入渠道更廣了,申請更加便利了,信用主體融資難的問題有了新的破解之法。第二是有效降低邊際成本,提升信貸成本的可負擔性。普惠金融金額比較小,資質差別比較大。
  • 「前沿譯文」金融科技的前景:後疫情時代的普惠金融(下)
    同樣,以相同比例增加移動貨幣代理商的數量也將改善數字普惠金融(儘管規模會小一些)。傳統提供商的效率也很重要。更低效的銀行系統(總資產的間接費用更高)與更多的數字普惠金融相關。在已經大量使用傳統金融服務的地方,金融科技支付服務的使用率更高。
  • 百位金融科技專家齊聚南京 共商江蘇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發展大計
    來源:華夏時報百位金融科技專家齊聚南京 共商江蘇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發展大計12月11日,江蘇省網際網路金融協會與蘇寧金融研究院聯合舉辦的「2020江蘇金融科技與普惠金融發展研討會暨蘇寧金融研究院五周年論壇」在南京舉行。
  • VANKRI平臺安全:金融科技普惠未來
    在不犧牲金融安全性的前提下,經過智能系統構建完結了典當借款的全流程線上化、極速化。  有理由信任,這個更便捷更舒暢的方式,會在國家方針的明確支撐下快速普及。而咱們在感嘆技能晉級帶來便當的一起,或許也要深究另一個問題:為什麼安全普惠總能將最前沿的技能才能最早歸入到金融流程當中。
  • 金融科技對普惠金融發展推動效用的實證分析
    摘要在金融科技高速發展,對普惠金融賦能作用日益增強的背景之下,本文以城鎮收入差距作為普惠效用指標,基於向量誤差修正模型,研究金融科技對於普惠金融的推動作用,對2008年至2018年我國面板數據進行分析發現金融科技的發展有助於推動普惠金融水平的提高,促進了普惠金融發展水平提高,進而城鄉收入差距越小。
  • 問道普惠金融:數字普惠成主流 多部門推進求合力
    當前,普惠金融已經深入人心,成為金融體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國家金融與發展實驗室理事長李揚表示。展望未來,「十四五」時期普惠金融事業向何處去?將面臨哪些新問題、新機遇?讓弱勢群體得實惠「普惠金融既要錦上添花,更要雪中送炭,統籌解決好融資難融資貴問題。」
  • 金融科技賦能灣區普惠金融 交通銀行創新實踐打通普惠最後一公裡
    交通銀行深化金融科技實踐提升普惠金融服務效率在粵港澳大灣區落地之際,普惠金融便被市場視作金融機構大有可為的領域之一。在民營經濟發達的廣東,小微企業佔據了90%以上的市場主體,50%以上的生產總值和稅收,是經濟發展及大灣區建設的重要基石。
  • 最聰明思考者,這樣「點擊」普惠金融
    雖然切入角度各有不同,但普惠金融是嘉賓普遍認同的觀點,站在全球的視角,他們呼籲各國加快推進金融科技,擁抱前沿技術,克服疫情挑戰,更好造福人類。  克裡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  各國應加快推進金融科技  「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在昨天的外灘大會開幕主旨演講中,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總裁克裡斯塔利娜·格奧爾基耶娃引用了一句中國古話,呼籲在全球範圍內加快推進金融科技,「普惠和金融科技將推動全球經濟更公平、更快速、更智慧地復甦」。
  • 簡普科技CEO葉大清:數字普惠金融要有強包容性 不可一家獨大
    用數位化的技術去服務更多的用戶,更便宜、更簡單、也更安全,基於此,它一定要百花齊放,不能一枝獨秀,一旦一家獨大,就不可能實現真正的普惠。只有數字普惠金融百花齊放,用戶才有選擇,市場上提供金融產品和服務的機構才能充分競爭,在合規的前提下去創新,從而推進技術的發展。無論是大數據、人工智慧、雲計算、5G,都有可能徹底改變數字普惠金融的各個領域。
  • 擁抱監管以科技助力金融機構精準服務,百融雲創讓"金融普惠民眾"
    「我國的數字普惠金融生態系統正在形成以銀行類金融機構為中心,以網際網路企業為支撐,以非銀行金融機構為補充,金融科技企業賦能,基礎設施不斷健全的全方位發展格局。」
  • 關注弱勢群體:金融科技要創新,也要更包容
    新需求、新經濟、新技術共同驅動著金融科技的發展,為各行業賦能,提高服務效率並降低運營成本。金融科技的創新與產業變革不斷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使每普通人都享受到了更加便捷的金融服務。科技的發展最終是要以人為本的,金融科技的創新發展也要更加具有包容性。
  • 保險業協會王玉祥:保險科技助力 提升普惠金融商業可持續性
    王玉祥認為,新型數位化保險生態在促進中國普惠金融的發展中發揮著重要作用,豐富了數字普惠金融的實踐。普惠金融在保險業的創新和發展,同樣需要保險科技地紮實推進,從而助力普惠金融的發展。他還建議,保險科技應加強全行業合作,實現高質量發展。  他表示,疫情發生以來,保險業數位化水平提速,保險與科技進一步融合,行業發展表現出三大趨勢。  首先是數字驅動趨勢加速。
  • 《中國金融科技與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發布
    來源:新浪財經12月17日,2021中關村金融科技論壇暨第八屆普惠金融論壇在北京隆重召開。論壇聚焦國內外科技創新前沿和熱點問題,邀請國內外相關政府組織領導、優秀專家學者、領軍企業家、新銳創業者等共同參與、縱論創新、交流分享、思想碰撞、深度思考,為「後疫情時代」金融科技和數字普惠金融發展提供新思路、凝練新模式、引領新發展,並共同見證了《中國金融科技與數字普惠金融發展報告(2020)》的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