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2年,上海法租界街頭,一輛結構十分結實的黑色轎車,狂轟起油門,衝向了街邊一位中年婦人。
那位婦人是宋慶齡,她正在街邊獨自一人走著,並沒有發現即將到來的災難……
這是一場有預謀的謀殺,它的實施者是軍統,而幕後指揮者,卻是國民黨最高領袖,宋慶齡的妹夫——蔣介石。
蔣介石為什麼要殺宋慶齡?是什麼原因讓他對中山先生的夫人和自己的大姨子,親妻姐,如此仇恨並痛下殺手?
一、埋下種子
時間倒推到1927年,這年,國民黨公開分裂為南京國民政府和武漢國民政府,7月15日,時任武漢國民政府主席的汪精衛實行「分共」,捕殺共產黨人。7月16日,宋慶齡發表脫離武漢國民政府的聲明,並離開武漢赴上海閒居,謝絕所有來訪者。
正在北伐前線的蔣介石得到這一消息後,大喜過望。蔣介石知道,以宋慶齡的名望,如果能夠支持他,他在國民政府中的地位將會無比穩固,與汪精衛的鬥爭也將佔得絕對的上風,這簡直就是上天賜給他的機會。
蔣介石派何應欽去拉攏宋慶齡加入南京國民政府,但宋慶齡洞察時事,早已看透蔣介石對「三民主義」的陰奉陽違,對這樣的拉攏邀請斷然拒絕。
蔣介石並不死心,暗中散播宋慶齡加入南京國民政府的謠言,想以既成事實的輿論環境迫使宋慶齡就範。但宋慶齡並不吃這一套,在接受外媒採訪時,她明確表示革命如果不在中山主義的軌道上,她絕不會加入任何黨派。
這實際上相當於當面打了蔣介石的臉。
一顆仇恨的種子,就這樣埋在了蔣介石的心底。
二、仇恨加劇
1931年4月,中共中央高級領導顧順章叛變革命,致使共產國際在上海的聯絡員牛蘭夫婦被蔣介石秘密逮捕。這對夫婦對中國共產黨太重要了,共產國際援助給中國共產黨的每一筆資金,都是通過她們夫婦轉交。抓了她們,蔣介石就相當於對共產黨實施了釜底抽薪。
受中共中央的委託,宋慶齡開展了營救牛蘭夫婦的工作。她下了一招妙棋,用公開中統等特務組織秘密抓人行徑的方法,倒逼蔣介石放人。
中統、軍統等特務組織,雖然囂張跋扈,但從來都是秘密抓人,然後按蔣介石的命令私下處置。一旦這樣的秘密行動被公之於眾,私下處置也就無法進行,必須走公開的法律程序。
宋慶齡甚至聯合愛因斯坦、蔡特金、高爾基、史沫特萊等國際知名人士成立了「國際營救牛蘭委員會」,使營救牛蘭的行動演變為一次世界性的運動,這令國民黨根本始料未及。
蔣介石雖然大為光火,但迫於國內國際的壓力,也不敢私下處置牛蘭夫婦,釜底抽薪的計劃就此落空。
仇恨的種子開始生根發芽,並茁壯成長。
三、徹底決裂
除此之外,宋慶齡及其他民主人士也在不斷地抨擊和反對蔣介石的獨裁統治。
1932年12月,宋慶齡聯合蔡元培、楊杏佛等民主人士在上海成立了中國民權保障同盟,中國民權保障同盟的任務是:
「反對國民黨一黨獨裁,援救一切愛國的革命的政治犯,爭取人民的出版、言論、集會和結社自由。」——中國民權保證同盟宗旨
其中,宋慶齡任同盟主席,蔡元培任副主席,楊杏佛任總幹事。
大文豪魯迅,當時也是上海分會的執行委員。
民權保證同盟的成立,徹底得罪了蔣介石,他找來戴笠,商量滅掉這個同盟,尤其是同盟的幾個領導。
戴笠掂量的出事情的輕重,他既知「國母」宋慶齡在國內外的聲望,又知宋家兄弟姐妹的權勢,於是小心翼翼的問蔣介石:是不是讓夫人(指宋美齡,宋慶齡妹妹,蔣介石妻子)和宋部長(指宋子文,宋慶齡弟弟,時任國民政府外交部長)再去勸勸孫夫人。
蔣介石卻已喪心病狂,根本不管那一套,只是要求戴笠要做的萬無一失。
四、暗殺行動
戴笠不敢不從,他立即召集他的得力幹將趙理君和沈醉來商量對策。
對於戴笠傳達的總統意圖,軍統上海站站長趙理君立刻拍胸脯保證完成任務,一旁的沈醉卻是連連搖頭,顯然,這位年紀輕、資格老的軍統四大殺手更清楚暗殺宋慶齡的後果。
宋慶齡住在法租界,那是沈醉的地盤,在自己的地盤搞暗殺,沈醉無論如何都脫不了干係。於是,沈醉想出了寄子彈的恐嚇方法,意圖逼宋慶齡離開法租界,再來解決問題。
誰知宋慶齡根本不吃那一套,沈醉也被戴笠「幼稚」、「沒腦子」地罵了個狗血淋頭。
「攻心」不成,沈醉使出了一招「美人計」。他找了一個面相樸實厚道的男特務扮做司機,通過手段與宋府的女傭相識,並進一步談起了戀愛。沈醉想先用特務打入宋府,再伺機而動的方式,完成暗殺的任務。
戀愛談了一個多月,宋慶齡觀察到了女傭表情和衣著上的變化,進而通過閒聊得知她在和不明身份的人談戀愛,宋慶齡意識到了危險,並明確地告訴女傭和這個男的一刀兩斷,否則就離開宋府。
沈醉的計劃再一次失敗。
聽了沈醉的匯報,戴笠許久沒做聲,然後突然說:要不製造一場車禍?
五、暗殺中止
在戴笠與沈醉的密謀下,一個策劃周密的車禍謀殺計劃逐漸成型。與此同時,特務部門也找到了一輛結構結實、經得起衝撞的汽車。
1932年的一天,當宋慶齡獨自一人出現在法租界街頭的時候,開始的一幕出現了。
但這輛汽車卻最終沒有撞向宋慶齡,在最後一刻,沈醉得到了戴笠的命令:對宋慶齡的一切活動停止。
於是,伴隨著刺耳的剎車聲,那輛結構堅固的黑色轎車在地面上劃出了清晰的車輪印記,然後匆匆變向,迅速駛離現場。
得承認,沈醉雖然對「活動停止」的命令百思不得其解,但執行命令還是徹底的,軍統四大殺手確有過人之處。
那到底是什麼原因,讓戴笠在最後時刻,放棄了這樣一個策劃周密的暗殺行動呢?
因為宋美齡。宋美齡與宋慶齡畢竟姐妹情深,在知道軍統要對親姐姐不利後,立即找到蔣介石下最後通牒:如果宋慶齡遇到什麼不測,或者遇到什麼危險,她絕不會與蔣介石善罷甘休。
蔣介石沒有辦法,只能讓戴笠把針對宋慶齡的暗殺活動停下來。
六、楊杏佛遇難
蔣介石真的會對處處和自己作對,堪稱心腹大患的民權保障同盟就此善罷甘休了嗎?
顯然不會,既然宋慶齡殺不了,那就殺民權保障同盟的其他重要人物。蔣介石、戴笠的目光落在了同盟副會長,總幹事楊杏佛身上。
在蔣介石和戴笠看來,宋慶齡是民權保障同盟的精神領袖,而楊杏佛卻是組織內真正幹實事的人,如果宋慶齡失去了楊杏佛這個左膀右臂和得力助手,必然會重創民權保障同盟的基礎,也會給宋慶齡和其他組織成員以震懾,從而達到制止民權保障同盟肆無忌憚地攻擊政府的目的。
1933年6月18日早上8點,楊杏佛與兒子走出家門,駕車外出。早已埋伏好的軍統特務們,突然從不同的方向衝出來。對著楊杏佛開槍就打。
楊杏佛聽到槍聲,知道是衝著他來的。生死關頭,他用身體壓住兒子,保住了兒子的性命,他自己和司機卻中彈身亡。
得到楊杏佛被暗殺的消息後,宋慶齡知道幕後黑手就是蔣介石,也清楚蔣介石這樣做就是為了警告震懾她。但她沒有被嚇倒,在楊杏佛的追悼會上,她發表了激動人心的講話:
「這些人和他們僱來的打手們以為靠武力、綁架、施刑和謀殺,他們可以粉碎爭取自由的鬥爭……但是,鬥爭不僅遠遠沒有被粉碎,而且我們應當更堅定地鬥爭,因為楊銓(楊杏佛名銓,編者注)為了自由而失去了他的生命。我們必須加倍努力直至實現我們的目標。」
而魯迅,也寫下了一首傳誦一時的悼詩:
「豈有豪情似舊時,花開花落兩由之。何期淚灑江南雨,又為斯民哭健兒。」——魯迅《悼楊銓》
這樣充滿譴責而影響廣泛的追悼會,不僅讓蔣介石殺楊杏佛的目的沒有達到,反而惹了一身的麻煩。而戴笠及其軍統特務們,也就此成了過街的老鼠,人人喊打。
圖片來源於網絡,侵權必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