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真有那麼容易?600多年後,乾隆道出真相

2020-12-14 拂去歷史的塵埃

對於中國人來說,就沒有一頓飯解決不了的事情。很多重要的問題,都是通過「飯局」拍板的。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飯局」,比如讓藺相如一戰成名的趙、秦「澠池之會」,項羽和劉邦的「鴻門宴」等等。這些「飯局」的過程可謂是步步驚險,蘊藏無數殺機,最終卻以一方人滿意的結果而告終。由此來看,「飯局文化」在我國有著漫長的歷史。

不過,「飯局」一詞卻是直到宋代才被發明出來。而更為巧合的是,就在北宋開國之初,也有一場著名的飯局,那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主導的「杯酒釋兵權」。在後代很多史學家看來,這場飯局,趙匡胤兵不血刃就收回了那些對他頗具威脅的將領們的兵權,這無疑體現了趙匡胤的智謀,因此此事被廣為傳頌,甚至演變為傳奇,給人不真實之感。

宋太祖趙匡胤蒙受後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榮兩代帝王賞識,官居要職,結果在柴榮駕崩之後,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了北周,開創了大宋300多年基業。作為擁兵自立的典型人物,趙匡胤自然深知兵權的重要性,因此,在和宰相趙普商議之後,定下了削奪手下將領兵權的決斷。

根據史書記載,這場本來會引起腥風血雨的事件,是在比較友好的氣氛下進行的。當時趙匡胤三言兩語,就讓幾位老部下誠惶誠恐,交出了兵權,不僅如此,那些將領們還感恩戴德,沒說半個不字。這樣看來,確實比起古代很多奪權的場面,氣氛要融洽得多。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歷史上真正的「杯酒釋兵權」,並沒有史書中寥寥數語記載的那麼簡單,將領們之所以沒有反叛,是因為趙匡胤在此之前,就做了諸多謀劃,事情才能進行得這麼順利。對於這件事情,600多年後,乾隆皇帝一句話就說出了真相。

乾隆的原話是這樣的:「史家無卓識,徒於杯酒詭詞處炫奇,以為秘計神謀,而不於宋主英斷勇為處著眼,而後世遂以為是妙策獨出。籲!可笑矣!」

不得不說,乾隆這句話可是直擊要點,在他看來,殘酷的權力爭奪,最終靠的還是實力,只憑陰謀詭計,耍些小手段,終究不能笑到最後。趙匡胤奪權,也不是靠的酒杯和耍嘴皮子,而是他真正的實力,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趙匡胤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靠著趙匡胤的個人能力和智慧,在稱帝之前和登基之後的種種措施,讓他的領導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已經具有雄主的氣度,而且智慧謀略也是那個時代的翹楚。他的表現,讓石守信、慕容延釗等將領深深感到不是他的對手,從而生不出反叛之心。

其次,得益於那場「飯局」之前趙匡胤的謀劃。就在「陳橋兵變」結束後,趙匡胤就對韓令坤和慕容延釗這兩位禁軍的統帥明升暗降,把他們派到河北做了節度使。雖然兩人還兼職禁軍統帥,卻也是鞭長莫及,失去了對禁軍的掌控權。因此,留下來的將領,相當於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況,趙匡胤提出收回兵權,他們也只好從命。

最後,是因為趙匡胤言而有信,沒有做殺功臣這樣」鳥盡弓藏「的事。這可是歷代很多開國帝王的標配。趙匡胤卻沒有,而是厚待那些解除了兵權的將領,不是把自己的妹妹、女兒嫁給那些將領的子嗣,就是讓趙家皇族的人迎娶將領家的女子,互為親家,確實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如此一來,趙匡胤成功,才算是順理成章。不得不說,趙匡胤確實是難得的明君,僅僅從厚待功臣這一點來看,就表現出了他的氣度,當得起「一代雄主」的稱譽。

相關焦點

  • 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先例在,朱元璋為何不採用,卻殺戮功臣?
    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先例在,朱元璋為何不採用,卻殺戮功臣?開國君主誅殺功臣的現象屢見不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劉邦坐上皇位後先後殺掉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王,就連樊噲、蕭何都差點蒙受不白之冤。
  • 前有推恩令,後有杯酒釋兵權,朱允炆為何非得強硬削藩?
    歷史總是有趣的,在此次事件發生之前,其實也有過類似的削藩事件,只不過當時削藩更多的是削減大臣或者與皇帝相關聯的血親的兵權。像這種直眉瞪眼的對著自己的兄弟、對著自己的長輩痛下殺手,少之又少。而這其中,知名度較高的分別有兩次權利爭鋒,分別是推恩令和杯酒釋兵權。
  •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唯獨漏掉一人,此人將他後人趕盡殺絕了
    當然也有皇帝留下了美名,比如宋太祖趙匡胤的「杯酒釋兵權」,幾乎沒有流血事件,被視為寬和的典範,時常被後世人所稱道。 趙匡胤先後兩次杯酒釋兵權,幾乎將曾經擁立他有功的武將都貶了,此後兵權也沒有再授給其他人,因為趙匡胤知道手握重兵的武將人會有多麼大的影響力,畢竟戰功赫赫的他就是仗著兵權才有了「陳橋兵變」,取得眾人支持,輕而易舉地當上皇帝,所以當上皇帝的趙匡胤一直在提防武將,才有了宋朝一直施行的「重文輕武」政策。
  • 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能夠成功,朱元璋卻不能成功,這是為什麼?
    有的皇帝做得比較開明和委婉,比如趙匡胤,用相對溫和的方法,讓將領們和平交權,回家養老,而有的皇帝做得比較暴力,好比朱元璋,用殺戮的方式直接解決問題,一了百了,不留後患。 那麼為何趙匡胤能用杯酒釋兵權,而朱元璋非要用殺人來解決問題?
  •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未殺害功臣,他是個仁慈的皇帝嗎?
    皇帝尤其是開國之君,都和仁慈沾不上啥關係,如果靠著仁慈就能在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建立政權,並且還能逐漸統一天下,那麼李嗣源早就統一天下了,還有趙匡胤什麼事呢?趙匡胤作為開國皇帝,他沒有殺功臣,但是這就意味著趙匡胤仁慈嗎?這反而能看出來趙匡胤這個人非常的有手段,思路也很清晰。
  •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卻不小心漏掉一個人,15年後此人篡位為帝!
    唐朝滅亡後,政權就像車水馬龍一樣不斷變化,自安史之亂以來的分崩離析尚未解決,藩鎮割據日益加重。而後,周世宗柴榮十分器重趙匡胤,因此讓他掌管兵權。柴榮去世後,趙匡胤假裝抵抗契丹人,欺負孤兒寡婦,在陳橋驛突然發難·,直接殺向開封成為皇帝。
  • 杯酒釋兵權:為何他們願意放棄兵權?因為趙匡胤斷了他們所有退路
    杯酒釋兵權當石守信等人被通知與皇帝陛下宴飲的時候,他們並不知道這位皇帝陛下的葫蘆裡究竟賣的是什麼藥。這頓無緣無故的飯吃得他們戰戰兢兢,如履薄冰,十分的尷尬。酒到微醺時,趙匡胤終於開口了,你們羨慕我九五之尊,我卻羨慕節度使逍遙自在,我天天如坐針氈,吃不香睡不著啊!石守信等人心想,終於說話了:啥,不會吧,陛下這是咋了?
  • 趙匡胤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後,功臣被一擼到底!
    趙匡胤一馬當先,奮勇殺敵。將士們奮不顧身,無不以一擋十。把北漢軍打得大敗。這一戰轉敗為勝,趙匡胤功勞很大。戰後提拔為殿前都虞侯,嚴州刺史,進入後周軍的高級將領行列。石守信、李繼勳十兄弟大多數都參加了高平之戰,和趙匡胤並肩作戰,都有戰功。石守信提拔為左第一軍都指揮史。
  • 朱元璋為什麼不能杯酒釋兵權?局面不同、力量不同,目的也不同
    所以,根本就不能在人性的維度上,來比較朱元璋與趙匡胤。 趙匡胤豁達且大度,所以杯酒釋兵權、所以不殺功臣;朱元璋天性走極端,所以要麼不做要麼做絕、必殺功勳。這就是在從人性與性格的角度來解釋,但這麼解釋一點兒意義都沒有。 當解釋遭遇上帝,那麼思考就該停止了。同理,當解釋遭遇壞人,那麼也就不容置喙。
  • 杯酒釋兵權,錯的不是宋太祖,而是後世子孫
    杯酒釋兵權,已經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故事了,我們也常常以此來標舉宋太祖收兵權,對後面的大宋朝重文輕武,軍事力量低弱,產生了深遠的影響甚至以此抨擊宋太祖,認為正是他此舉,使得整個宋朝被遼、金、夏、蒙古,打得抬不起頭來。
  • 宋太祖——趙匡胤
    後唐明宗天成年間(927年3月21日)生於洛陽夾馬營(今河南省洛陽市瀍河回族區東關),祖籍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父親趙弘殷,母親杜氏。  說到趙匡胤,很多人會想到與之相關的「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等歷史事件,便覺得趙匡胤是個有心計的人,其實不盡然,趙匡胤除了篡位這件事遭人詬病,他本人還是個寬厚的人。
  • 都說無情最是帝王家,但趙匡胤為何卸兵權,而不殺大臣?
    唐朝滅亡之後中國再度進入了亂象叢生的年代,也就是我們並不是那麼熟知的五代十國,而結束這一切的,就是後來開創宋朝的趙匡胤。其實大部分人並不了解趙匡胤這個人,大家只是知道他是宋朝的開國皇帝,關於他的杯酒釋兵權這件事情。
  • 中國古代史上最貴的一杯酒,350萬美元一瓶的龍舌蘭都沒它貴
    如果有人問:「世界上最貴的酒是什麼?」懂酒的人或許會回答:「萊伊.925龍舌蘭(Tequila Ley .925),此酒標價350萬美元/瓶。」但細細去探究的話,中國歷史之上有一杯酒可比這貴多了,這頓酒出現於宋朝宋太祖趙匡胤時期,即杯酒釋兵權。
  • 漢武帝推恩令,宋太祖杯酒釋兵權都能成功,為何明建文帝削藩失敗
    漢武帝實行推恩令進一步削弱同姓諸侯王,宋太祖杯酒釋兵權讓手握重兵的開國將領放棄兵權只享榮華富貴,都是為了保證江山社稷的穩定,漢武帝和宋太祖都能成功,為何明建文帝削藩卻失敗了?
  • 趙匡胤黃袍加身,學的是前任老闆,先南後北、杯酒釋兵權居功至偉
    老僧見多識廣,雖然身在寺中卻坐觀天下,知道北方樞密使郭威正在崛起,前途無量,遂拿出一筆積蓄周濟趙匡胤,指點他北去。趙匡胤北上,經過自己的家門而不入。路過歸德(今河南商丘)時,見有一座巍峨廟宇,想起老僧厚助,不免愛屋及烏,走了進去。大雄寶殿中香菸繚繞,卻悄無一人,正中供著寶祠莊嚴的三世佛,佛前香案上擺有佔卜用的杯。趙匡胤一時興起,便拈來問卜前程。
  • 王彥超十貫錢打發了趙匡胤,北宋建立後,他用一句話解除了危機
    郭威輔佐劉知遠建立了後漢,成為後漢手握兵權的權臣,趙匡胤能投在郭威麾下,起點是非常高的,只要趙匡胤爭氣,他建功立業的機會就會有很多,而他也的確爭氣,很快就脫穎而出。等到他投奔郭威的第三年,郭威就黃袍加身,建立了後周,而趙匡胤也成為滑州副指揮使。
  • 杯酒釋兵權真相:丁謂、王曾、司馬光3位宰相誰講的故事是真的?
    北宋建國後,宋太祖趙匡胤為了加強中央集權,避免手下大將起兵篡位的情況再次發生,未雨綢繆地通過酒宴方式,威脅利誘高級將領和平交出兵權。「杯酒釋兵權」的故事現在可謂家喻戶曉,仿佛這就是一件歷史上真實發生過的毋庸置疑的事情。然而,隨著時間的推移,有不少人產生了疑問。
  • 非常人:趙匡胤不是一般的人
    趙匡胤溫厚的個性透過這個石碑遺訓,表現在整個宋朝的政治上。單是這一點,凸顯了一個帝王的寬廣心胸。民間傳言:有一次,他設宴招待群臣,其中有一個翰林學士王著,原先是後周世宗柴榮信任的臣子,由於喝醉了酒,思念故主,當眾喧譁起來。群臣大驚,都為他捏一把汗。趙匡胤卻毫不怪罪,命人將他扶出去休息。王著不肯出去,掩在屏風後面大聲痛哭,好容易才被左右攙扶出去。
  • 擁立趙匡胤上位,北宋六大開國將領,趙匡胤欽定的翊戴六大功臣
    翊戴就是擁立的意思,翊戴六功臣就是擁立趙匡胤陳橋兵變的六位有功之臣,也是北宋的六大開國名將。他們本來都是後周的禁軍將領,卻都選擇擁立趙匡胤,今天我們來看看翊戴六大功臣是哪六大名將。同年九月,淮南節度使李重進在揚州起兵,趙匡胤又派石守信為為南徵主帥。十一月,石守信率軍攻佔揚州,李重進自焚死。建隆二年(961年)七月,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石守信深知趙匡胤的心意,自己上表請求解除兵權。石守信此後專任天平軍節度使的虛職。宋太宗即位後,石守信出任天平軍節度使十七年,斂財數萬。太平興國二年(977年),石守信任河南尹。
  • 【每月賽事】河北省楹聯學會系列賽事決賽評選結果:趙匡胤
    籍兵山  邯鄲杯酒釋兵權,誓碑定國策,開三百年文化昌明,史鑑豐功,漢武唐宗何遜色?幽燕其未復,社稷尚難安,慨十六載皇圖艱巨,天不延壽,燭光斧影有餘悲。3.張穎  石家莊漫道兵權強似虎,且添來清酒三巡,看鳥盡弓藏,驕日初升光赫赫;何堪燭影動如旌,終輸與誓碑九鼎,縱南徵北戰,罡風攬月夜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