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中國人來說,就沒有一頓飯解決不了的事情。很多重要的問題,都是通過「飯局」拍板的。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飯局」,比如讓藺相如一戰成名的趙、秦「澠池之會」,項羽和劉邦的「鴻門宴」等等。這些「飯局」的過程可謂是步步驚險,蘊藏無數殺機,最終卻以一方人滿意的結果而告終。由此來看,「飯局文化」在我國有著漫長的歷史。
不過,「飯局」一詞卻是直到宋代才被發明出來。而更為巧合的是,就在北宋開國之初,也有一場著名的飯局,那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主導的「杯酒釋兵權」。在後代很多史學家看來,這場飯局,趙匡胤兵不血刃就收回了那些對他頗具威脅的將領們的兵權,這無疑體現了趙匡胤的智謀,因此此事被廣為傳頌,甚至演變為傳奇,給人不真實之感。
宋太祖趙匡胤蒙受後周太祖郭威和世宗柴榮兩代帝王賞識,官居要職,結果在柴榮駕崩之後,通過「陳橋兵變」,黃袍加身,取代了北周,開創了大宋300多年基業。作為擁兵自立的典型人物,趙匡胤自然深知兵權的重要性,因此,在和宰相趙普商議之後,定下了削奪手下將領兵權的決斷。
根據史書記載,這場本來會引起腥風血雨的事件,是在比較友好的氣氛下進行的。當時趙匡胤三言兩語,就讓幾位老部下誠惶誠恐,交出了兵權,不僅如此,那些將領們還感恩戴德,沒說半個不字。這樣看來,確實比起古代很多奪權的場面,氣氛要融洽得多。
然而,事實真的如此嗎?其實,歷史上真正的「杯酒釋兵權」,並沒有史書中寥寥數語記載的那麼簡單,將領們之所以沒有反叛,是因為趙匡胤在此之前,就做了諸多謀劃,事情才能進行得這麼順利。對於這件事情,600多年後,乾隆皇帝一句話就說出了真相。
乾隆的原話是這樣的:「史家無卓識,徒於杯酒詭詞處炫奇,以為秘計神謀,而不於宋主英斷勇為處著眼,而後世遂以為是妙策獨出。籲!可笑矣!」
不得不說,乾隆這句話可是直擊要點,在他看來,殘酷的權力爭奪,最終靠的還是實力,只憑陰謀詭計,耍些小手段,終究不能笑到最後。趙匡胤奪權,也不是靠的酒杯和耍嘴皮子,而是他真正的實力,事實上也確實如此。趙匡胤之所以成功,主要有三個原因。
首先,是靠著趙匡胤的個人能力和智慧,在稱帝之前和登基之後的種種措施,讓他的領導才能得到了充分的展現,已經具有雄主的氣度,而且智慧謀略也是那個時代的翹楚。他的表現,讓石守信、慕容延釗等將領深深感到不是他的對手,從而生不出反叛之心。
其次,得益於那場「飯局」之前趙匡胤的謀劃。就在「陳橋兵變」結束後,趙匡胤就對韓令坤和慕容延釗這兩位禁軍的統帥明升暗降,把他們派到河北做了節度使。雖然兩人還兼職禁軍統帥,卻也是鞭長莫及,失去了對禁軍的掌控權。因此,留下來的將領,相當於處於「群龍無首」的狀況,趙匡胤提出收回兵權,他們也只好從命。
最後,是因為趙匡胤言而有信,沒有做殺功臣這樣」鳥盡弓藏「的事。這可是歷代很多開國帝王的標配。趙匡胤卻沒有,而是厚待那些解除了兵權的將領,不是把自己的妹妹、女兒嫁給那些將領的子嗣,就是讓趙家皇族的人迎娶將領家的女子,互為親家,確實履行了自己的承諾。
如此一來,趙匡胤成功,才算是順理成章。不得不說,趙匡胤確實是難得的明君,僅僅從厚待功臣這一點來看,就表現出了他的氣度,當得起「一代雄主」的稱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