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無情最是帝王家,但趙匡胤為何卸兵權,而不殺大臣?

2020-12-26 顏史君

唐朝滅亡之後中國再度進入了亂象叢生的年代,也就是我們並不是那麼熟知的五代十國,而結束這一切的,就是後來開創宋朝的趙匡胤。其實大部分人並不了解趙匡胤這個人,大家只是知道他是宋朝的開國皇帝,關於他的杯酒釋兵權這件事情。對於這個人我們了解並不是那麼深刻,想要進一步了解這個人就必須,知道他是怎麼當上皇帝的,他又是如何「杯酒釋兵權」這兩件事情。

趙匡胤出生於今天的河南省洛陽市的軍人世家中,其父親、祖父都曾經在唐朝時期擔任駐守邊關的重要職位。由於良好的家庭教養,趙匡胤自幼就對軍事領域的事情十分感興趣,年紀輕輕就把帶兵打仗,為國效力當作自己的人生追求。由於其父親在軍隊中有大量追隨者,尚還年少的趙匡胤一到軍隊就引起了,各個級別的將領的重視,所以歷練的機會也就多了。幾年之後,趙匡胤已經可以自己帶領起一隻完整的軍隊,但是當時時局混亂,趙匡胤並不知道自己打仗是為了什麼,只是看見敵人就殺死他們罷了,一直到趙匡胤遇到了一個精通數學的老和尚,在老和尚的教導之下,趙匡胤逐漸曾漲了才能,也明晰了自己的目標,於是他帶領軍隊北上。

再有了一個確切的目標之後,軍隊打起仗來更加遊刃有餘,沒過幾年,趙匡胤的名聲就響徹大江南北,也就成為了後周朝廷最為器重的將軍。趙匡胤持續採用由南至北、由簡到難的攻佔策略,一路打到了北方,此時天下已經在向,趙匡胤所在的後周傾斜,其實準確說是在向趙匡胤傾斜。顯德元年開始,趙匡胤更是屢立奇功,在「高平之戰」和「後周攻打南唐之戰」中挽救了後周的軍隊。整個軍隊也開始變得唯趙匡胤命令行動。顯德八年,後周朝廷在此陷入戰爭之中,於是有派出趙匡胤前去徵伐。就是這次戰役徹底改變了趙匡胤的一生,也改變了中國的發展走向。

一個夜晚,趙匡胤的親弟弟認為時機已經成熟,於是率領眾人把黃袍穿在了假裝喝醉的趙匡胤身上,並且大聲呼喊,就好像是自己也不知道怎麼回事一樣,把事情故意往鬼怪的方向上去引。趙匡胤假意醒酒,裝作一副什麼都不知道的意思。但是身邊的手下聲嘶力竭的喊著,這是天意呀,這是老天想讓趙匡胤當皇帝,趙匡胤百般的推脫,說自己的才能怎麼能夠當皇帝呢?自己若是稱了皇帝,豈不是不孝不忠於後周天子,但是趙匡胤架不住身邊人的擁護,最後假裝懷著萬般無奈的心,說到:好吧!我就當作是為了天下蒼生。但是趙匡胤對手下說,絕不可以傷害,皇宮內的顯德皇帝的生命,也不可對朝廷中的大臣刁難,更不可殺害對此事議論的百姓。

就這樣趙匡胤的身份變成了皇帝,由於其才能出色,又有大權在握過多久趙匡胤就重打敗了所有的對手,而其中較弱的對手,看見趙匡胤已經勢不可擋,於是就紛紛投降。終於趙匡胤重新統一了中國,最終在開創了宋朝。趙匡胤最燃開創了宋朝但是也時刻沒有放鬆。因為他知道自己是如何得到皇位的,於是他積極地展開了對各方功臣手中的兵權削弱的工作。而在這其中,不少大臣已經知道他是什麼意思,於是紛紛向趙匡胤尋求榮華富貴,並且主動放棄自己手中的軍隊。但是趙匡胤還是不放心,他是可能想起自己被迫「黃袍加身」的故事,始終在尋找機會。終於,宋朝邊疆戰事全部停息,他能把所有手握重兵的將軍們召集到一塊,於是著名的杯酒釋兵權的故事就發生了。

從趙匡胤不殺後周大臣和皇帝可以看出,趙匡胤不僅有帶兵打仗的才能,而且具備帝王之才,知道不能落人口實,也很會收買人心。而最後的「杯酒釋兵權」中可以看出趙匡胤並不是一個殘暴的皇帝,他還是在心中記著這些大臣的功勞的。但是「黃袍加身」這件事情還是給趙匡胤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記憶。因為從他的國策之中就可以看出,趙匡胤為人變得極為謹慎,必須要設置層層的監察機構,這一做法給後來的宋朝帶去了很大的危機。

聲明:本文內容原創,未經授權不得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告知刪除,以上內容僅代表個人觀點,無任何攻擊或詆毀行為,望諒解!)

相關焦點

  • 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先例在,朱元璋為何不採用,卻殺戮功臣?
    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先例在,朱元璋為何不採用,卻殺戮功臣?開國君主誅殺功臣的現象屢見不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劉邦坐上皇位後先後殺掉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王,就連樊噲、蕭何都差點蒙受不白之冤。
  • 趙匡胤明明是奪了孤兒寡母江山,篡位當上皇帝,為何後世名聲較好
    中國歷史上一朝的權臣通過篡位成功當上皇帝的帝王比比皆是,但大多名聲都不太好,畢竟是篡位,名聲也不可能太好,比如王莽,但並不是所有通過篡位當上皇帝的帝王名聲都不好,比如隋文帝楊堅名聲就不錯。
  • 李世民朱元璋都大殺功臣,為何趙匡胤不殺一人坐穩天下?
    歷代以來,開國之君多濫殺功臣,可是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即位之後卻善待功臣,不殺一人而坐穩江山。這是為什麼呢?從秦漢以來,歷代開國之君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人,其一本身就是世代勳貴,其二出身草根。歷代開國之君多濫殺功臣,為何趙匡胤不殺一人就坐穩江山?
  •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真有那麼容易?600多年後,乾隆道出真相
    而更為巧合的是,就在北宋開國之初,也有一場著名的飯局,那就是宋太祖趙匡胤主導的「杯酒釋兵權」。在後代很多史學家看來,這場飯局,趙匡胤兵不血刃就收回了那些對他頗具威脅的將領們的兵權,這無疑體現了趙匡胤的智謀,因此此事被廣為傳頌,甚至演變為傳奇,給人不真實之感。
  • 最講義氣的開國皇帝,稱帝後沒殺一個功臣,曾經的兄弟都得以善終
    皇帝無法掌握實際權力,而趙匡胤恰好掌握了軍事權力,但他沒有通過製造太多傷亡就改朝換代,可以說不流血就建立了一個大王朝,這就是宋太祖趙匡胤。趙匡胤的朝臣非常忠誠,但他們仍然擁有很大一部分的軍事力量,因此趙匡胤仍對此事感到擔憂。如何收回曾經的兄弟們的軍事力量?趙匡胤的手段非常溫和「杯酒釋兵權」。
  • 趙匡胤謀朝篡位,為什麼當時的大臣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
    於是有了劉邦殺韓信,朱元璋殺李善長。相比較,趙匡胤能夠對功臣杯酒釋兵權,讓他們安享晚年,已經是非常夠義氣了。都說商場如戰場,如今的社會物慾橫流,每天都有新的富豪誕生。一個公司從無到有,從微小到壯大。作為老闆,接下來要面臨的一個難題往往是怎麼對待當年和自己奮鬥白手起家的草根兄弟或者是合伙人了。
  • 趙匡胤黃袍加身,杯酒釋兵權後,功臣被一擼到底!
    唯一流的血,是禁軍副總司令之一的韓通被殺。他匆匆忙忙地往家裡趕,要組織人馬反抗。被將軍王彥升飛馬趕上,一刀砍了,還把其家小都殺了。趙匡胤很不高興,但開國初,隱忍不發。相對來說,石守信幹得就漂亮,沒死傷一人,保證了京城掌控在自己人手上。論功行賞,石守信「翊戴」首功——輔佐擁戴第一人,升任馬步軍副都指揮使。
  •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未殺害功臣,他是個仁慈的皇帝嗎?
    皇帝尤其是開國之君,都和仁慈沾不上啥關係,如果靠著仁慈就能在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建立政權,並且還能逐漸統一天下,那麼李嗣源早就統一天下了,還有趙匡胤什麼事呢?趙匡胤作為開國皇帝,他沒有殺功臣,但是這就意味著趙匡胤仁慈嗎?這反而能看出來趙匡胤這個人非常的有手段,思路也很清晰。
  • 非常人:趙匡胤不是一般的人
    雖然,宋朝最後還是沒能逃脫滅亡的歷史命運,讓人唏噓不已,但同時也讓人好奇:一向印象中的「弱宋」為何會如此繁華?其實,大宋王朝的繁榮,從根本上說應歸功於一個人,這就是大宋王朝頂層設計者宋太祖趙匡胤。在幾千年的中國社會,宋太祖是極少數能經得起推敲的人物之一。
  •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唯獨漏掉一人,此人將他後人趕盡殺絕了
    成語「兔死狗烹」和「鳥盡弓藏」是從「飛鳥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演化而來,這句話起源于越王勾踐臥薪嘗膽後一朝滅吳之後的事情,範蠡和文種都是越國的大臣,跟隨戰敗後的越王勾踐不離不棄,只可惜勾踐滅吳稱霸後,志得意滿,範蠡看出自己不能以復國功臣的身份久留,所以已經功成名就的範蠡急流勇退,隱姓埋名於鄉野村間,通過自己的智慧成為巨富
  • 杯酒釋兵權:為何他們願意放棄兵權?因為趙匡胤斷了他們所有退路
    趙匡胤說,不怕賊偷,就怕賊惦記啊,這可是獨一無二的天子之位啊,誰不想啊?(居此位者,誰不欲為之)你們的忠心我都知道,但你們的部下呢?如有一天黃袍加身,你們怕是推也推不掉啊!(汝雖欲不為,其可得乎)這眼看就要圖窮匕見了,石守信等人的酒一下子就醒了,不等趙匡胤繼續說,便立馬拿出十二分演技,一邊流著淚一邊說:陛下指條生路吧,我們還不想死(惟陛下哀矜,指示可生之途)!經過人生導師趙匡胤的循循善誘,第二天早朝,這些將領們就紛紛上疏稱病,請求解去兵權。趙匡胤則一一允準,並答應給予他們富貴晚年。
  • 為何趙匡胤是最偉大帝王之一:軍人並非無頭腦,禮賢下士重經濟
    在中國古代出現了多個明君,這類人在治國和統兵方面都有著超人本領,這其中趙匡胤也必然屬於這類偉大的君王。但是提到趙匡胤,可能很多人的第一反應都是杯酒釋兵權這樣的事情,以及宋朝後期的靖康之變,但其實趙匡胤即便是真的不如秦始皇或者李世民,其在中國歷史的帝王中,也是絕對的佼佼者,接下來我們看下,趙匡胤身上到底有哪些強大可取之處。
  • 為什麼趙匡胤才是中國歷史上武功最高和最偉大的帝王!
    關於他的武功,水滸傳上第一回就說了:一根杆棒等身齊,打四百座軍州都姓趙。這身功夫著實了得!趙匡胤的武功基礎應該是家傳,他青年時期所處的正好是五代十國的亂世,就在這種亂世中,趙匡胤就是憑他的武功,累積軍功,一步一步爬升到了能影響時代的位置上。宋史上說:「廣順初,補東西班行首,拜滑州副指揮。
  • 趙匡胤為什麼不殺柴氏子孫?原因很現實!
    建隆初年,趙普多次建議宋太祖解除武將們的兵權,太祖一開始不同意,朕對將軍們都很好呀!他們肯定不會背叛朕的。趙普就說:當年周世宗待陛下也很好呀!霎那間,趙匡胤被駁的啞口無言,場面極其尷尬。好吧,宰相大人說得對,關係再鐵、再硬,就算恩如父子,也難以抵擋利益的腐蝕。如果周世宗多活二十年,或者柴宗訓是個成年的新君,趙匡胤能不能當上皇帝真的很難說。柴家給了趙匡胤軍權,又賜予他篡位的良機,無論如何,心裡多多少少都是感激的。所以他自己不殺柴氏子孫,還要求後人儘量也不要殺,這個規矩要世世代代遵守下去。
  • 趙匡胤推翻後周時,為何沒人出來維護後周江山?
    只能說,支持趙匡胤者比不支持者佔據了更大的優勢。那麼,為何面對後周的滅亡,幾乎沒人維護呢?顯德七年(960),被部下們黃袍加身後的趙匡胤率領兵馬返回後周首都開封,而當時的守將石守信、王審琦都和趙匡胤關係很好,他們樂於見到好友當皇帝,於是積極響應。只不過,趙匡胤也並非人人喜愛,像馬步軍副都指揮使韓通就堅決要捍衛後周,倉促間連忙組織禁軍抵抗。
  • 楊堅和趙匡胤都是竊國之人,那麼兩人有什麼區別?
    至於他統一了南北朝,不但是漢族的統一,而且是多民族的統一。三省六部制更是影響深遠,直到清朝滅亡。但是人們對隋文帝竊國這件事卻有很多非議,他和後來的趙匡胤一樣,都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得到的國家,這不是大丈夫所為。仔細對比一下,我覺得他們倆人身上還有一些其他共同點,說出來大家討論討論。1. 背景接近在趙匡胤建宋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人們對當時王朝的忠誠度都不高。
  • 前有推恩令,後有杯酒釋兵權,朱允炆為何非得強硬削藩?
    作者是這麼說的:古代關係最複雜、最難纏的,其實就是帝王關係。一入帝王深似海,在帝王家庭裡面很少有父子關係,很少有兄弟關係,有的只是權力的爭奪。當然,這句話其實是有失偏頗的,在部分帝王家庭中他們的父子關係或者叔侄關係還是不錯的,在面對一些大是大非,在面對一些關鍵問題時,能夠攜起手來共同抵禦外敵。
  • 趙匡胤的幾個結義兄弟,幫趙匡胤做了皇帝之後,都是什麼結局?
    不單單是年紀,在這十人之中李繼勳的官職也是最大,晉升的也是最快的。李繼勳在後周建國的時候,就已經擔任殿前司散員都指揮使,算是一名高級將領了。而趙匡胤則一直都是跟在李繼勳屁股後面弟弟,此時的趙匡胤還只是中層軍官。
  •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卻不小心漏掉一個人,15年後此人篡位為帝!
    而後,周世宗柴榮十分器重趙匡胤,因此讓他掌管兵權。柴榮去世後,趙匡胤假裝抵抗契丹人,欺負孤兒寡婦,在陳橋驛突然發難·,直接殺向開封成為皇帝。他的寶座來得並不光榮,因此在趙匡胤統一天下後,就一直提防著各地守衛將軍,擔心他們也會像自己的一樣黃袍加身,但他不能殺光所有的開國功臣,因此他巧妙地奪取了武將們的兵權。
  • 盤點五位不擅殺功臣的皇帝,秦始皇居首
    怎麼安頓這些功臣,才是皇帝們最頭疼的,因為這些人如果沒有安置好,好不容易得來的江山將會再次出現動蕩,甚至直接被搶走。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狀況,大部分皇帝在登基後直接把功臣給處理了,不過,凡事都不是絕對的,總會有另尋出路不殺功臣的皇帝。那麼,中國史上到底有多少位不殺功臣的好皇帝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