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世民朱元璋都大殺功臣,為何趙匡胤不殺一人坐穩天下?

2020-12-26 葉之秋

歷代以來,開國之君多濫殺功臣,可是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即位之後卻善待功臣,不殺一人而坐穩江山。這是為什麼呢?

從秦漢以來,歷代開國之君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人,其一本身就是世代勳貴,其二出身草根。

歷代開國之君多濫殺功臣,為何趙匡胤不殺一人就坐穩江山?

第一種人以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為代表。

唐高祖李淵本是隋朝外戚,李淵的老婆與隋文帝的老婆是兩姊妹,在隋文帝年間李淵就手握重兵,鎮守山西。隋煬帝年間,李淵權柄更重,這就為他起兵自立奠定了根基。

不過隋末大亂後,各路諸侯紛紛造反,加上民間又有大大小小的義軍,民間傳說有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煙塵。在群雄紛起的情況下,李淵建立的唐朝佔據一定優勢,但也不是說李淵一登基天下人就拱手臣服。

唐朝初建時,河北有竇建德,洛陽有王世充,山東一帶還有李密的瓦崗軍等,隋煬帝在揚州留守的部隊也割據一方自立,因為種種原因,各路諸侯彼此攻伐,損傷不小。

最終,李淵的唐朝翦滅群雄,一統天下。一些人雖然表面投降,一旦情勢有變,又蠢蠢欲動。比如李密,就是先降後叛,這也就讓唐高祖李淵不得不揮起屠刀,將那些懷有異心的功臣,逐一滅殺。

到後來,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爭奪皇位,彼此拉幫結派,李世民奪得皇位後,自然要肅清李建成餘黨,於是許多開國功臣都被清洗。最有名的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唐朝開國功臣劉文靜也被誅殺。

像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宋武帝劉裕、隋文帝楊堅等人也是如此。

他們雖然都因為出身豪門,在奪取皇位時擁有一定優勢,但要想坐穩江山,還必須面對許多敵對勢力。那些開國功臣大都也是各大勢力的代表。

為加強皇權,他們少不了對一些功臣揮起屠刀。

歷代開國之君多濫殺功臣,為何趙匡胤不殺一人就坐穩江山?

第二種人是草根出身,比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

漢高祖劉邦本是四水亭長,亭長相當於治保主任的小角色,連品級也沒有,稱劉邦為草根並不為過。劉邦取得帝位後,大殺功臣。不單是象韓信那樣的手握重兵的大將遭到誅殺,就連早年間一些親朋故舊也被他清洗。

韓信在臨終之時悲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道盡了許多功臣辛酸。

相比劉邦,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更加卑微,取得皇位後心腸也更加狠辣。幾乎跟隨在他身邊的所有開國功臣,都被他找尋各種理由誅殺。

劉邦朱元璋為何要濫殺功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出身貧賤,那些開國功臣或者是他們的親朋故舊,或者是曾經對等的諸侯,甚至是他們曾經的上級,這些人都對劉邦朱元璋的底細一清二楚。

早年間劉邦朱元璋能與這些人稱兄道弟,拉胳膊摟肩膀,一團和氣,等到當了皇帝後,眾功臣見到昔年那個劉季、朱重八竟然高高坐在上位,人模狗樣,自己卻要三跪九叩,行君臣大禮,心中鐵定彆扭。

一些人難免就會生出別樣心思——正所謂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劉邦朱元璋能得皇位,憑什麼我們不能?

就算是這些功臣沒有造反的念頭,劉邦朱元璋也容不下他們。

許多功臣自恃功勳不凡,與皇帝關係親密,往往桀驁不馴,一旦皇帝死去,太子即位,那些老功臣確實很難控制。像朱元璋,他的兒子朱標早死,只能立皇太孫朱允炆為帝,朱允炆的輩分更低,為了讓朱允炆坐穩江山,朱元璋想方設法將那些刺頭功臣除掉。

歷代開國之君多濫殺功臣,為何趙匡胤不殺一人就坐穩江山?

再說宋太祖趙匡胤。

論起出身,趙匡胤和李世民有點像。趙匡胤本是軍人家庭出身,他父親曾經在五代後代後周朝廷擔任指揮使,算是一個中級軍官。

不過,趙匡胤本人的崛起與他父親並沒有太多關係。趙匡胤二十歲從軍,跟隨在後周太祖郭威身邊,因作戰勇猛,很快就被提拔為親兵隊長。

郭威建立後周,趙匡胤主動投靠到郭威養子柴榮門下。原本郭威有四個兒子,可都被後漢皇帝誅殺。當時有三個人都有資格繼承皇位。其一是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其二是郭威的女婿張永德,第三是郭威的夫人的外甥柴榮。

在當時,朝野上下對李重進的呼聲最高,畢竟李重進與郭威是親甥舅,二人之間有著血緣關係。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唯獨柴榮與郭威沒有半點血緣關係。

不過,趙匡胤早早看出柴榮氣度不凡,見識高遠,於是主動加入到柴榮麾下。等到柴榮被確立為皇子,趙匡胤也水漲船高,成為柴榮的心腹。

郭威當皇帝沒幾年就去世了,柴榮三十歲出頭即位,此前他沒有任何統兵經歷,然而,就在他即位的同年,北漢與遼國大舉兵馬,來攻後周。文武百官驚慌失措,甚至有人提議遷都。柴榮毅然決定御駕親徵。

只是兩軍交戰時,那些禁軍老將自詡戰功累累,打起仗來個個惜命。眼看一敗再敗,整個戰線就要崩潰,是趙匡胤率領親衛隊忽然出擊,殺入敵方大軍之中。

趙匡胤勇武非凡,在歷代皇帝中單論武藝絕對是第一強者。他一衝出,如虎入羊群,往來衝殺無人可擋。他身邊眾多戰友也都是趙匡胤精心挑選的精兵良將,人人可以一當十。

張永德是禁軍都指揮使,見到部下趙匡胤都如此勇猛,拼死作戰,於是也率軍衝出,終於將敗勢挽回。

高平一戰周軍大勝,擊退了北漢遼國入侵軍隊,周世宗柴榮趁機將軍中數十位不作為的老將全部擒拿,並由此開展一場組建新軍,整頓軍備的行動。

趙匡胤作為高平之戰的首功之臣,也被周世宗任命為新禁軍的負責人。那時候趙匡胤官職只是指揮使,然而在組建新軍時,他與每一位入選將士都傾心結交,使得整個新軍不但戰力超強,冠絕諸軍,更使得這支精銳部隊成為他趙匡胤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私人部隊。

在周世宗去世那一年,趙匡胤已經成為後周禁軍三大巨頭之一,他曾經的那些老部下也都佔據了後周軍中各處要職,加上周世宗柴榮到死提防的都是李重進、張永德,於是趙匡胤在周世宗死後順理成章成為後周軍中第一人。

陳橋兵變發生時,大軍所向無人抵擋,後周官員聞風而降,除了有個叫韓通的官員拼死抵抗外,整個兵變當天沒有再死一個人。

趙匡胤之所以能如此簡單奪位,仿佛撿一個天下,最重要原因就是那時候的趙匡胤,已經成為後周禁軍絕對的主宰。

建國之後,宋太祖趙匡胤又推行杯酒釋兵權政策,他一方面免去那些功臣在軍中的職務,另一方面卻給那些功臣足夠的政治待遇,豐厚的經濟賞賜,讓那些功臣生前死後都享受無上榮光。

那些功臣自然都不會造反,就算是對後周宗室,宋太祖趙匡胤也始終禮遇有加,一直到宋朝被滅,周世宗所在的柴家歷代都與趙宋皇室通婚,是宋朝最頂級的士族之一。

相關焦點

  • 李世民為何和朱元璋不同,沒有屠戮功臣?因為唐朝的功臣不好殺
    如果把李世民和歷史上其他有能耐的老大相比較的話,他居然善待了那些為自己拋頭顱灑熱血的功臣。而歷史上別的老大,特別是一些建立王朝的老大,像朱元璋和劉邦這些人,都沒有善待功臣。特別是朱元璋,將不少功臣都清理了一遍。那麼,為何李世民和這些老大不同,沒有做出大殺功臣這種事?
  • 那些殺功臣的皇帝與不殺功臣的皇帝,本質就不同,區別在這裡!
    我們知道,秦始皇是歷史上一名少有的沒有殺功臣的帝王,他曾經說過,「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顏立於天下?」我們雖不知秦始皇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在什麼場合說的,但是我們卻從後世一些史書當中確實沒有找尋到秦始皇殺功臣的事件,不過話說回來,似乎哪裡不對,不是說秦始皇是一名暴君嗎?
  • 盤點五位不擅殺功臣的皇帝,秦始皇居首
    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狀況,大部分皇帝在登基後直接把功臣給處理了,不過,凡事都不是絕對的,總會有另尋出路不殺功臣的皇帝。那麼,中國史上到底有多少位不殺功臣的好皇帝呢?所謂善惡終有報,老朱不善待開國功臣,老天也沒有善待他,讓他的兒子搶了孫子的皇位,還使他孫子的下落成了千古之謎。圖片:朱元璋與功臣劇照二、不殺功臣的暴君:秦始皇封建史上總共有四百多位皇帝,不可能每個皇帝都像朱元璋那麼絕情。
  • 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先例在,朱元璋為何不採用,卻殺戮功臣?
    有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先例在,朱元璋為何不採用,卻殺戮功臣?開國君主誅殺功臣的現象屢見不鮮,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劉邦和朱元璋。劉邦坐上皇位後先後殺掉韓信、彭越、英布等諸侯王,就連樊噲、蕭何都差點蒙受不白之冤。
  • 劉邦、朱元璋當了皇帝,功臣少有善終,他稱帝後卻沒殺一個功臣
    朱元璋作為明朝開國皇帝,出身非常差,能坐上皇位真不容易,因此他特別珍惜自己得到的一切,特別是權力地位,只要是意識到有一絲威脅,他就會立刻消除掉。熟悉明朝歷史的應該都知道,他身邊有了大臣叫徐達,算是一位開國元老。雖然是農民出身,但是他有志向,年幼時就跟著朱元璋打天下了。
  • 最講義氣的開國皇帝,稱帝後沒殺一個功臣,曾經的兄弟都得以善終
    不殺功臣有君臣兩方面的因素影響,就拿李世民來講,手下李績、李靖都是武廟十哲裡的人物,能力和功業在歷史上都是排得上號的,但這兩個人真的都挺低調挺識趣的,在戰場上不含糊,下了戰場就是老好人,李靖後來直接閉門謝客了,李世民本身也是大度的人,這才能君臣和諧,你看看明朝初年殺功臣的背景,朱元璋本身猜疑心重,加上太子早死,對功臣更加猜忌,明初那些功臣專業能力是不錯,但囂張跋扈
  • 李世民留功臣,朱元璋劉邦殺功臣,究竟哪些原因讓他與眾不同?
    --《史記·淮陰侯傳》 我國古代的君臣間一直存在著「範蠡定律」,即功勳卓著的能臣良將大都會受到君主的猜忌,最終落得悽慘下場,在滾滾的歷史長河中,開國皇帝殺功臣的事情屢見不鮮,例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等,但凡事都沒有絕對,唐太宗李世民就是個例外,同樣是皇帝,李世民為何沒殺功臣
  • 李世民為什麼不殺功臣?因為他做過一件事後,已經不用殺了
    先來給開國功臣下個定義。在這裡,開國功臣,主要是那些掌握兵權的人。其實即使殺了功臣,對於文臣也不必過于謹慎。項羽殺了許多功臣,文臣卻一人未動。趙匡胤也不過是一杯酒而已,並不能解除文臣的職務。在歷史上,文臣武將全部被朱元璋所殺,是絕無僅有的。這就是說,如果李世民想要殺死開國功臣,他想要殺死的,也應該只有武將了。
  • 唐朝八大名將,李淵殺三人,李世民殺四人,最後一人結局怎樣!
    開國皇帝坐上龍椅後,為了穩定自己的地位,往往會收兵權殺功臣,因為開國元勳都有極大的功勞,甚至有的人功高蓋主,他們這些人的存在會使人心不齊,並且威脅皇帝的地位。 例如:漢高祖——劉邦稱帝後以莫須有的罪名屠殺了英布、彭越等人,甚至兵仙韓信也未能倖免。
  • 中國的開國皇帝都殺功臣?拒絕印象流,中國殺功臣的帝王只有三位
    提到中國的開國皇帝,大家可能都會想到殺功臣這件事情。有時候,我寫文章說朱元璋殺功臣,有的網友就來評論「哪個開國皇帝不殺功臣」。如果大家能夠翻閱中國通史的話,就會發現中國歷史上殺功臣的開國帝王最多只有三個,分別是劉邦、曹操、朱元璋。現在對各個朝代開國皇帝對功臣的安置做一個介紹。
  • 趙匡胤被贊為「仁主」,朱元璋被說成「暴君」,只因他們對待功臣的...
    趙匡胤和朱元璋都是開國之君,若論功績,朱元璋明顯強於趙匡胤。宋朝基本上只有半壁江山,燕雲十六州從來沒有收復過,嚴格來說並不是一個統一的王朝,而明朝統一了南北,國土面積比宋朝大得多。
  •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也未殺害功臣,他是個仁慈的皇帝嗎?
    皇帝尤其是開國之君,都和仁慈沾不上啥關係,如果靠著仁慈就能在五代十國這樣的亂世建立政權,並且還能逐漸統一天下,那麼李嗣源早就統一天下了,還有趙匡胤什麼事呢?趙匡胤作為開國皇帝,他沒有殺功臣,但是這就意味著趙匡胤仁慈嗎?這反而能看出來趙匡胤這個人非常的有手段,思路也很清晰。
  • 不殺功臣的皇帝,中國歷史上只有這三個,都是千古一帝!
    崓欺隮竴菨淨餼曺轤屌忔駈帗粩莠債翇唦欃畩漣牅獇餞有慟曞滍豿柗竣駮扼纑毝註祛鬠胢瞊叛鰨簐桭賔鍍戠伿廻仢歷史上,不殺功臣的皇帝,簡直就跟珍稀動物一樣。蹂躀昝朎怯煉核蚤腲啕峨龜鼴錁贛褒弐己暄祅痆聙翇衦燎钂瀮斑仲剭請瓣禣蝌蝖淚坴喥擂梏誆訬莭蘢眥淳媅禔稙瘇大部分的皇帝,殺功臣就跟家常便飯一樣。
  • 朱元璋登基後,為何殺功臣?當年隨他打天下的34人,僅兩人倖免
    朱元璋這個人是非常典型的殺功臣之人,前後利用大獄株連九族的殺掉了4萬多人,這4萬多人幾乎都是跟他打江山的老哥們、老朋友。比如藍玉、李善長、周德興、劉伯溫、胡惟庸等等。朱標逝世不久,朱元璋就把藍玉也屠了,朱標不死,藍玉也不用死。藍玉不死,皇孫朱允炆根本鎮不住他,後患無窮。朱元璋都是為了兒子和孫子殺人,他擔心自己手底下這幫人太過強悍,能力太強,把他那兒子和孫子給廢了。所以先把他們幹掉,這樣一來他乾脆就把宰相給廢了,廢丞相權分六部。
  • 朱元璋打天下後大宴群臣,劉伯溫不敢吃,吃的後來都被殺了
    圖:韓信韓信被殺之前,嘴裡也一直念叨這這一句真是應了那句話:「臣疑主而不反,則主必誅之」古往今來,凡是那些功高蓋主之人,一般都是沒什麼好下場的,當然不排除一些皇帝為了剷除功臣而特意用的手段圖:朱元璋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就是把這一點運用到了極致相比直接殺伐決斷,朱元璋更願意用一些比較隱晦的東西來暗示據說,朱元璋在得到天下後,於皇宮內大宴有功之臣,明朝的建立大家也都知道,基本的都是農民起義成功的
  • 歷史過往:不殺功臣的皇帝,歷史上只有三個,無一例外都是千古
    朱元璋是最具代表性的帝王,老朱家祖上三代都是農民,而朱元璋卻一步登天,成了皇帝,驟然乍富的朱元璋也想讓兄弟們過上好日子,然而事實卻血腥無比。,然而朱元璋卻將這些人都殺了個乾淨,還是抄家滅族,一殺全都殺光,不留任何活口,明朝的開國功臣,到最後只剩下一個半身不遂的湯和,苟活於世。
  • 最講義氣的開國皇帝,稱帝後不殺一位將領,全部都得到了善終
    在我國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上,有過不少的開國皇帝,而大多數都有一個共性,就是特別喜歡殺功臣,其背後的原因無非就是幾點:擔心功臣會威脅到自己的皇位;性格和登基前的種種經歷;歷史教訓。其中比如漢高祖劉邦就是知名的殺功臣皇帝,韓信彭越等就死在他的刀下,以及明太祖朱元璋也是殺功臣出了名的皇帝,一同打天下的功臣除了一人之外都無人倖免,所以生在朱元璋時期官吏們日子都不太好過。但要說起不殺功臣的皇帝,也不是一個都沒有。有一位皇帝在稱帝之後不僅沒有誅殺任何一位將領,還讓他們全部都得到了善終。他就是趙匡胤。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真的將所有開國功臣都殺了嗎?
    概括言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不少,留下來的極少,死因存疑的也不少。一、胡惟庸案、藍玉案大量牽連,前後被殺數萬人,其中包括大量涉案人的家屬,實為濫殺1、胡惟庸。朱標先朱元璋而死,朱元璋立朱允炆為太孫,為保朱家天下,洪武二十六年,以謀反誅殺藍玉,據說誅殺萬人以上,開國大將馮勝(開國六公之一)、傅友德都被牽連而死。在以上兩場大案中,牽連甚廣,藍玉案後,活著明朝開國功臣已經所剩無幾。二、開國六公及明初最出名功臣的結局疑雲開國六公:李善長、徐達、常茂、李文忠、馮勝、鄧愈,是朱元璋開國後封爵最高的六人。
  • 李世民當上帝王要殺秦瓊,最後卻遲遲不動手,這是什麼原因?
    「鳥盡,良弓藏;兔死,走狗烹;敵國破,謀臣亡」,這幾乎是歷代君王都要走的路,而李世民登基後,面對秦瓊昔日的戰友和夥伴,最後卻不動手,這是什麼原因?因為這些人很有力量,將來有可能直接影響帝王的統治,皇上為防止皇權不受侵犯而除掉他們;另一個原因是歷史上曾有開國元勳謀權篡位的例子,這給歷代皇帝敲響了警鐘,那些手握重權的大將們必須警惕。正如劉邦殺韓信、朱元璋殺徐達一樣,沒有一個不是皇帝鞏固政權的受害者。
  • 朱元璋為什麼殺了這麼多開國功臣,卻偏偏留下湯河
    朱元璋這麼喜歡殺功臣,卻偏偏留下了湯河,這到底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就來分析一下原因,首先來給大家朱元璋講講為什麼要殺功臣。話說在明朝初期,朱元璋勤奮治國,慢慢的把大明朝建立起來了,那些被戰爭所摧毀的行業也慢慢復甦,國家經濟也得到了恢復,整個神州大陸都恢復了生機,天下都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朱元璋很是滿意。現在國家穩定了,要做的就是要一個完備的管理系統,朱元璋又開始把心思放在了治天下的方面,為了維持帝國的長久發展,他為帝國建立了一系列完備的系統,比如錦衣衛、內閣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