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代以來,開國之君多濫殺功臣,可是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即位之後卻善待功臣,不殺一人而坐穩江山。這是為什麼呢?
從秦漢以來,歷代開國之君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人,其一本身就是世代勳貴,其二出身草根。
歷代開國之君多濫殺功臣,為何趙匡胤不殺一人就坐穩江山?
第一種人以唐高祖李淵唐太宗李世民為代表。
唐高祖李淵本是隋朝外戚,李淵的老婆與隋文帝的老婆是兩姊妹,在隋文帝年間李淵就手握重兵,鎮守山西。隋煬帝年間,李淵權柄更重,這就為他起兵自立奠定了根基。
不過隋末大亂後,各路諸侯紛紛造反,加上民間又有大大小小的義軍,民間傳說有十八路反王,三十六路煙塵。在群雄紛起的情況下,李淵建立的唐朝佔據一定優勢,但也不是說李淵一登基天下人就拱手臣服。
唐朝初建時,河北有竇建德,洛陽有王世充,山東一帶還有李密的瓦崗軍等,隋煬帝在揚州留守的部隊也割據一方自立,因為種種原因,各路諸侯彼此攻伐,損傷不小。
最終,李淵的唐朝翦滅群雄,一統天下。一些人雖然表面投降,一旦情勢有變,又蠢蠢欲動。比如李密,就是先降後叛,這也就讓唐高祖李淵不得不揮起屠刀,將那些懷有異心的功臣,逐一滅殺。
到後來,太子李建成與秦王李世民爭奪皇位,彼此拉幫結派,李世民奪得皇位後,自然要肅清李建成餘黨,於是許多開國功臣都被清洗。最有名的自然是大名鼎鼎的唐朝開國功臣劉文靜也被誅殺。
像漢光武帝劉秀、魏文帝曹丕、晉武帝司馬炎、宋武帝劉裕、隋文帝楊堅等人也是如此。
他們雖然都因為出身豪門,在奪取皇位時擁有一定優勢,但要想坐穩江山,還必須面對許多敵對勢力。那些開國功臣大都也是各大勢力的代表。
為加強皇權,他們少不了對一些功臣揮起屠刀。
歷代開國之君多濫殺功臣,為何趙匡胤不殺一人就坐穩江山?
第二種人是草根出身,比如漢高祖劉邦、明太祖朱元璋。
漢高祖劉邦本是四水亭長,亭長相當於治保主任的小角色,連品級也沒有,稱劉邦為草根並不為過。劉邦取得帝位後,大殺功臣。不單是象韓信那樣的手握重兵的大將遭到誅殺,就連早年間一些親朋故舊也被他清洗。
韓信在臨終之時悲嘆:「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道盡了許多功臣辛酸。
相比劉邦,明太祖朱元璋出身更加卑微,取得皇位後心腸也更加狠辣。幾乎跟隨在他身邊的所有開國功臣,都被他找尋各種理由誅殺。
劉邦朱元璋為何要濫殺功臣?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們出身貧賤,那些開國功臣或者是他們的親朋故舊,或者是曾經對等的諸侯,甚至是他們曾經的上級,這些人都對劉邦朱元璋的底細一清二楚。
早年間劉邦朱元璋能與這些人稱兄道弟,拉胳膊摟肩膀,一團和氣,等到當了皇帝後,眾功臣見到昔年那個劉季、朱重八竟然高高坐在上位,人模狗樣,自己卻要三跪九叩,行君臣大禮,心中鐵定彆扭。
一些人難免就會生出別樣心思——正所謂皇帝輪流坐,明年到我家。劉邦朱元璋能得皇位,憑什麼我們不能?
就算是這些功臣沒有造反的念頭,劉邦朱元璋也容不下他們。
許多功臣自恃功勳不凡,與皇帝關係親密,往往桀驁不馴,一旦皇帝死去,太子即位,那些老功臣確實很難控制。像朱元璋,他的兒子朱標早死,只能立皇太孫朱允炆為帝,朱允炆的輩分更低,為了讓朱允炆坐穩江山,朱元璋想方設法將那些刺頭功臣除掉。
歷代開國之君多濫殺功臣,為何趙匡胤不殺一人就坐穩江山?
再說宋太祖趙匡胤。
論起出身,趙匡胤和李世民有點像。趙匡胤本是軍人家庭出身,他父親曾經在五代後代後周朝廷擔任指揮使,算是一個中級軍官。
不過,趙匡胤本人的崛起與他父親並沒有太多關係。趙匡胤二十歲從軍,跟隨在後周太祖郭威身邊,因作戰勇猛,很快就被提拔為親兵隊長。
郭威建立後周,趙匡胤主動投靠到郭威養子柴榮門下。原本郭威有四個兒子,可都被後漢皇帝誅殺。當時有三個人都有資格繼承皇位。其一是郭威的外甥李重進,其二是郭威的女婿張永德,第三是郭威的夫人的外甥柴榮。
在當時,朝野上下對李重進的呼聲最高,畢竟李重進與郭威是親甥舅,二人之間有著血緣關係。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唯獨柴榮與郭威沒有半點血緣關係。
不過,趙匡胤早早看出柴榮氣度不凡,見識高遠,於是主動加入到柴榮麾下。等到柴榮被確立為皇子,趙匡胤也水漲船高,成為柴榮的心腹。
郭威當皇帝沒幾年就去世了,柴榮三十歲出頭即位,此前他沒有任何統兵經歷,然而,就在他即位的同年,北漢與遼國大舉兵馬,來攻後周。文武百官驚慌失措,甚至有人提議遷都。柴榮毅然決定御駕親徵。
只是兩軍交戰時,那些禁軍老將自詡戰功累累,打起仗來個個惜命。眼看一敗再敗,整個戰線就要崩潰,是趙匡胤率領親衛隊忽然出擊,殺入敵方大軍之中。
趙匡胤勇武非凡,在歷代皇帝中單論武藝絕對是第一強者。他一衝出,如虎入羊群,往來衝殺無人可擋。他身邊眾多戰友也都是趙匡胤精心挑選的精兵良將,人人可以一當十。
張永德是禁軍都指揮使,見到部下趙匡胤都如此勇猛,拼死作戰,於是也率軍衝出,終於將敗勢挽回。
高平一戰周軍大勝,擊退了北漢遼國入侵軍隊,周世宗柴榮趁機將軍中數十位不作為的老將全部擒拿,並由此開展一場組建新軍,整頓軍備的行動。
趙匡胤作為高平之戰的首功之臣,也被周世宗任命為新禁軍的負責人。那時候趙匡胤官職只是指揮使,然而在組建新軍時,他與每一位入選將士都傾心結交,使得整個新軍不但戰力超強,冠絕諸軍,更使得這支精銳部隊成為他趙匡胤召之即來,來之能戰的私人部隊。
在周世宗去世那一年,趙匡胤已經成為後周禁軍三大巨頭之一,他曾經的那些老部下也都佔據了後周軍中各處要職,加上周世宗柴榮到死提防的都是李重進、張永德,於是趙匡胤在周世宗死後順理成章成為後周軍中第一人。
陳橋兵變發生時,大軍所向無人抵擋,後周官員聞風而降,除了有個叫韓通的官員拼死抵抗外,整個兵變當天沒有再死一個人。
趙匡胤之所以能如此簡單奪位,仿佛撿一個天下,最重要原因就是那時候的趙匡胤,已經成為後周禁軍絕對的主宰。
建國之後,宋太祖趙匡胤又推行杯酒釋兵權政策,他一方面免去那些功臣在軍中的職務,另一方面卻給那些功臣足夠的政治待遇,豐厚的經濟賞賜,讓那些功臣生前死後都享受無上榮光。
那些功臣自然都不會造反,就算是對後周宗室,宋太祖趙匡胤也始終禮遇有加,一直到宋朝被滅,周世宗所在的柴家歷代都與趙宋皇室通婚,是宋朝最頂級的士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