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殺功臣的皇帝與不殺功臣的皇帝,本質就不同,區別在這裡!

2020-12-26 北派說書人

我們知道,秦始皇是歷史上一名少有的沒有殺功臣的帝王,他曾經說過,「功臣不能全身而退,嬴政何顏立於天下?」我們雖不知秦始皇說這句話的時候,是在什麼場合說的,但是我們卻從後世一些史書當中確實沒有找尋到秦始皇殺功臣的事件,不過話說回來,似乎哪裡不對,不是說秦始皇是一名暴君嗎?自己的國家一旦統一,殺功臣的事兒,他應該做的很到位呀,但是為何他沒有殺呢?真是讓人百思不得其解。

但是我們回首看看那些曾經殺功臣的皇帝們,諸如劉邦、朱元璋等等,其實他們有一個共同點,那就是在起義的時候,都是窮苦人出身, 身邊的人都是稱兄道弟的,都說什麼等打下天下之後,輪流做皇帝等等的誓言,或者這些本就是他們創業初期的一句拉動每個人自信心的話,但是一旦創業成功,手中有了資本,但是內心卻還保持著當初的那種兄弟之間的情感,在面對當了皇帝的兄弟還是大大咧咧,不會收手,那是遲早的事情。所以劉邦和朱元璋就成了典型的例子。

反之我們看看李世民、趙匡胤、甚至是秦始皇、他們則不同,因為他們本來就是貴族,在打天下的時候,身邊的人本來就是替他們打工的,對待他們的態度本就是主僕之間的關係,所以他們無論何時,無論何地,無論做什麼樣的事情,皆會保持著主僕之間應有的禮儀,說白了,我就是個打工的。

相關焦點

  • 古代皇帝殺功臣司空見慣,清朝皇帝為何很少殺功臣
    君臣關係,是歷代皇帝都要面臨的一個棘手問題。尤其如何處理與功臣之間的關係,更是老大難。功臣大都才幹傑出,聲望極高,又為國家立過蓋世之功,如果皇帝不給於其優厚尊崇的地位權力,則難免讓人心寒,何以激勵天下人報效國家。
  • 盤點五位不擅殺功臣的皇帝,秦始皇居首
    怎麼安頓這些功臣,才是皇帝們最頭疼的,因為這些人如果沒有安置好,好不容易得來的江山將會再次出現動蕩,甚至直接被搶走。為了避免出現這種狀況,大部分皇帝在登基後直接把功臣給處理了,不過,凡事都不是絕對的,總會有另尋出路不殺功臣的皇帝。那麼,中國史上到底有多少位不殺功臣的好皇帝呢?
  • 不殺功臣的皇帝,史上僅有三位,最終都成為了千古一帝!
    每一個朝代都有各自的特點,但絕大多數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開國後屠殺功臣。在整個華夏歷史上,不殺功臣的皇帝,僅有三位,最終都成為了千古一帝! 開國皇帝殺功臣,目的也很簡單,就是那些功勳卓越的大臣們功高蓋主。開國皇帝在位的時候,可以壓住他們,一旦開國皇帝去世,第二任皇帝很難能夠降服這些開國元勳。
  • 不殺功臣的皇帝,歷史上只有三個,都有一個共同點,全部都是千古一帝
    中國歷史上,不殺功臣的開國皇帝只有三位,這三位無一例外都是千古一帝,他們的事跡被後世歌頌千年,中國第一位皇帝,秦始皇就是一個不殺功臣的人。
  • 最講義氣的開國皇帝,稱帝後沒殺一個功臣,曾經的兄弟都得以善終
    這是歷史上最講義氣的開國皇帝。他稱帝後沒有過河拆橋,而是讓曾經的兄弟們無一例外都得以善終。趙匡胤不殺功臣集團的原因是沒必要殺,五代末期禁軍實力已經遠強於地方藩鎮。一些人對中國古代開國皇帝的分類也是錯漏百出。開國皇帝必須對前朝統治進行批判性繼承,不然權力合法性哪裡來。
  • 李世民為何和朱元璋不同,沒有屠戮功臣?因為唐朝的功臣不好殺
    如果把李世民和歷史上其他有能耐的老大相比較的話,他居然善待了那些為自己拋頭顱灑熱血的功臣。而歷史上別的老大,特別是一些建立王朝的老大,像朱元璋和劉邦這些人,都沒有善待功臣。特別是朱元璋,將不少功臣都清理了一遍。那麼,為何李世民和這些老大不同,沒有做出大殺功臣這種事?
  • 歷史過往:不殺功臣的皇帝,歷史上只有三個,無一例外都是千古
    ,然而朱元璋卻將這些人都殺了個乾淨,還是抄家滅族,一殺全都殺光,不留任何活口,明朝的開國功臣,到最後只剩下一個半身不遂的湯和,苟活於世。歷史上像這樣的事情何其多,難道就沒有哪位帝王不殺功臣嗎?還真有,雖然不多只有三個。
  • 歷史上唯一沒殺過功臣的皇帝,後世子孫卻慘遭滅族,名字家喻戶曉
    似乎偉大的皇帝都繞不開殺功臣這個套路,讓人覺得皇帝真是一種心狠手黑的職業。 說到這裡,我們不禁要問,歷史上到底有沒有不殺功臣的皇帝呢?他們是不是在歷史上留下了美名呢?
  • 這位開國皇帝沒殺功臣,結果他的子女全部慘死,實在可悲又可憐
    在中國古代封建時代,皇帝似乎有殺害功臣的習慣,尤其是開國皇帝最喜歡這一手段。從吳國的勾踐、到漢朝的劉邦、再到明朝朱元璋,這似乎是帝王們的共同手段。但是每件事也有例外。歷史上也有開國皇帝不殺功臣的人,其中完全不殺功臣的人有一個。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位皇帝,即秦始皇嬴政。
  • 中國的開國皇帝都殺功臣?拒絕印象流,中國殺功臣的帝王只有三位
    提到中國的開國皇帝,大家可能都會想到殺功臣這件事情。有時候,我寫文章說朱元璋殺功臣,有的網友就來評論「哪個開國皇帝不殺功臣」。如果大家能夠翻閱中國通史的話,就會發現中國歷史上殺功臣的開國帝王最多只有三個,分別是劉邦、曹操、朱元璋。現在對各個朝代開國皇帝對功臣的安置做一個介紹。
  • 歷史見聞:不殺功臣的皇帝,歷史上只有三個,無一例外都是千古
    虧衦丄晥劸鐩慬垸笜海悍尫筲桒嵻霞摯斠闁猄戸痱潉轕厷琰儉棴愓饚鏿覛鴟忄鄵脰糩娧躉蒯矲鰢钀訪媏硫囸憶洉寗按照道理來說,吃過苦的朱元璋本該善待那些一起打天下的兄弟,然而朱元璋卻將這些人都殺了個乾淨,還是抄家滅族,一殺全都殺光
  • 不殺功臣的皇帝,中國歷史上只有這三個,都是千古一帝!
    我們不熟啊!湸焫鰟磯彷暕櫶鑣堯栣屋膩兌嫥茽麅醨仔驐掃傠亠鉶堶剻鐹陔伊燉壪虎鑌旔鑚蔮伮炇冽齅縶德啷疄蔲鑖鵮莏哏吱鴬而這種只能共患難不能同富貴的普通人共性,放到皇帝這種奇異的生物身上,更是表現的淋漓盡致。崓欺隮竴菨淨餼曺轤屌忔駈帗粩莠債翇唦欃畩漣牅獇餞有慟曞滍豿柗竣駮扼纑毝註祛鬠胢瞊叛鰨簐桭賔鍍戠伿廻仢歷史上,不殺功臣的皇帝,簡直就跟珍稀動物一樣。蹂躀昝朎怯煉核蚤腲啕峨龜鼴錁贛褒弐己暄祅痆聙翇衦燎钂瀮斑仲剭請瓣禣蝌蝖淚坴喥擂梏誆訬莭蘢眥淳媅禔稙瘇大部分的皇帝,殺功臣就跟家常便飯一樣。
  • 中國歷史上不殺功臣的3位皇帝,其功績皆可稱為千古一帝
    都說伴君如伴虎,皇帝的兄弟是最難做的,這句話真的一點也不假。對於皇帝尤其是開國皇帝來說,只能共患難,不能同享福。那些開國的功臣們,不管你有沒有造反之心,皇帝都會對你心存猜忌,自古以來狡兔死走狗烹,大肆屠戮開國功臣的皇帝實在是太多了。
  • 劉邦、朱元璋當了皇帝,功臣少有善終,他稱帝後卻沒殺一個功臣
    祖宗以來,未嘗輕殺一臣下,此盛德之事。朱元璋作為明朝開國皇帝,出身非常差,能坐上皇位真不容易,因此他特別珍惜自己得到的一切,特別是權力地位,只要是意識到有一絲威脅,他就會立刻消除掉。熟悉明朝歷史的應該都知道,他身邊有了大臣叫徐達,算是一位開國元老。雖然是農民出身,但是他有志向,年幼時就跟著朱元璋打天下了。
  • 李世民朱元璋都大殺功臣,為何趙匡胤不殺一人坐穩天下?
    歷代以來,開國之君多濫殺功臣,可是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即位之後卻善待功臣,不殺一人而坐穩江山。這是為什麼呢?從秦漢以來,歷代開國之君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人,其一本身就是世代勳貴,其二出身草根。歷代開國之君多濫殺功臣,為何趙匡胤不殺一人就坐穩江山?
  • 堪稱沒有缺點的開國皇帝,不殺任何一位功臣,臨終前的遺言令人感動
    ——卡爾·貝克 曾經有歷史學者說過,中國的開國皇帝不是混混就是世家貴族。其實這裡大家漏算了一個人,此人就是一個讀書人,而且你幾乎找不到他的缺點。 中國歷史上開國皇帝一共有以下幾位:秦始皇嬴政、漢高祖劉邦、漢光武帝劉秀、隋文帝楊堅、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世祖忽必烈、明太祖朱元璋和皇太極。 這些皇帝當中唯獨只有漢光武帝劉秀是一介儒生(長安的太學生),而且他只是一個遠支皇族,王莽篡漢後,正統的劉氏一族早已衰落,就更別說劉秀了。
  • 歷史上大多數皇帝建國後都屠殺功臣,可是這三個皇帝卻沒有
    歷史上很多皇帝登上皇位後,為了自己的江山能夠穩固,後人能保住江山,都會找藉口除去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功臣。他們都會覺得,應該想辦法避免被謀朝篡位的可能,特別是自己不在了以後,那些和自己一起打江山的功臣權力又大,有的手中還握有兵權。如果這些人謀反的話,自家的天下就會不保。
  • 為何出身低微的皇帝,往往對功臣大開殺戒,世家出身的卻不會?
    忠臣也好、功臣也好,所有人都不例外。唯一的區別在於,他是直接不爽拿刀砍你,還是埋在心裡等哪天爆發。那麼,這和皇帝殺功臣有什麼關係呢?當然有,有很大的關係。因為皇帝殺不殺功臣,在於臣子們滿不滿意皇帝的利益分配方案,會不會跳出來激烈對抗。
  • 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真的將所有開國功臣都殺了嗎?
    概括言之:開國功臣,朱元璋殺了不少,留下來的極少,死因存疑的也不少。一、胡惟庸案、藍玉案大量牽連,前後被殺數萬人,其中包括大量涉案人的家屬,實為濫殺1、胡惟庸。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名實兼具的宰相,由明朝開國第一功臣李善長推薦而入相,有才能魄力,但喜好弄權,而且還專權,由此和朱元璋產生巨大矛盾。洪武十三年被誅殺滅族,之後朱元璋開展清查,延續十來年,據說前後共誅殺3萬餘人,李善長(開國六公之一)、陸仲亨、唐勝宗、費聚等大量功臣被牽連而死。2、藍玉。明初大將,常遇春妻弟,本屬太子朱標一系。
  • 同樣是皇帝,為什麼劉秀會給人一種從不殺功臣的錯覺?
    劉秀也殺功臣,而且剛當上皇帝就開始布局殺功臣了。劉秀一生,至少殺死過真定王劉楊、劉讓兄弟,彭寵、龐萌、劉揚、鄧奉、韓歆、蔣橫、歐陽歙、李軼……等十幾或幾十個功臣。 相較於劉邦殺功臣喜歡拿呂后來頂鍋,劉秀殺害功臣卻是他自己一手策劃的,劉秀的大小老婆都沒能力為他頂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