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堅和趙匡胤都是竊國之人,那麼兩人有什麼區別?

2021-03-04 古今微刊

【免責聲明】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作品版權問題,請與我們聯繫刪除

清朝有一位歷史學家說過,古往今來得國最易者,當屬隋文帝。

隋文帝在中國的知名度還可以,但是受歡迎程度和好評度則不高。對隋文帝高度評價的,反而是一部外國著作《劍橋隋唐史》,書中高度評價隋文帝,主要有三個方面的貢獻:統一中國,創立科舉制,創立三省六部制。

由此三條功績,我覺得評價倒也中肯,雖然當時的科舉很粗糙,但是這個制度的框架是很好的。至於他統一了南北朝,不但是漢族的統一,而且是多民族的統一。三省六部制更是影響深遠,直到清朝滅亡。

但是人們對隋文帝竊國這件事卻有很多非議,他和後來的趙匡胤一樣,都是從孤兒寡母手中得到的國家,這不是大丈夫所為。

仔細對比一下,我覺得他們倆人身上還有一些其他共同點,說出來大家討論討論。

1. 背景接近

在趙匡胤建宋之前的五代十國時期,人們對當時王朝的忠誠度都不高。五代十國有個老臣叫馮道,他在後唐、後晉、後漢、後周,都當過高官,有的官至宰相。這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後世有人批評馮道沒有忠君之心。其實這樣說沒有道理。

像馮道這樣的人在五代十國當中大有人在,比如宋朝建立之後,原來後周的所有大臣全都原封不動,該當什麼官還當什麼官,就是皇帝換了而已。

大臣們都是這樣,何況下面的士兵和普通百姓呢,所以說百姓、士兵、官僚階級,對國家的忠誠度都不高。在他們眼裡,誰手裡掌握兵權,誰腰杆子硬,誰都可以當皇帝。

而在楊堅所處的南北朝時期也是這樣,你想想五胡十六國,這比五代十國還多還亂呢,一個國家建立好好的,說滅就滅了,哪有什麼忠誠度可言。

沒有忠誠度,就容易篡奪,這是一個歷史條件。隋文帝和趙匡胤都有這個條件,所以說歷史背景很接近。

2. 前一任皇帝很接近

在趙匡胤前面的周世宗柴榮是個英武的明君,他執政的時間很短,但是做的事情很多。對外積極擴張,尤其是三徵南唐。然而不幸的是,他英年早逝了,年僅39歲。

楊堅前面的皇帝是周武帝宇文邕,這也是個很了不起的帝王,他最大的功績是滅了北齊,統一了北方。然而不幸的是,他也英年早逝,年僅36歲。

對於這兩個帝王,我想說一句:「工作不要太拼命,身體健康才是第一位的。」

這兩個帝王都是病死的,而且都是突發疾病而死。我估計,都是工作太努力了,太勞累了。年年打仗,每次都是御駕親徵,鐵打的也受不了。

說起這兩人的相似也挺有意思,他們都滅佛。這也許是巧合,也許是因為當時國家的財政都不好,只要是勵精圖治的帝王,都不能視而不見,所以才有相似的舉動。

說起他們的接班人,有點不同,但是總體情形是相同的。

柴榮留下了孤兒寡母,小皇帝柴宗訓只有8歲,太后是新封的小符太后,只有20幾歲,沒有從政經驗。宇文邕的兒子則已經成年,為周宣帝。不過,周宣帝沒多久也死了,他的孫子周靜帝繼位,當時還是剛會走路的娃娃。

3. 相同的讖(chen)語事件

讖語就是預言,在柴榮時代,就有『點檢做天子』的讖語。不得不說,這個讖語真準,後人說這個讖語是趙匡胤放出來的。我覺得有點牽強。因為讖語出現的時候,柴榮還活著,正在去攻打燕雲十六州的路上。柴榮還好好的呢,又沒生病,趙匡胤怎麼知道柴榮會病死呢,這不科學。

楊堅當皇帝之前也有讖語,不過他和趙匡胤有點不一樣,因為楊堅的讖語是自己算命算出來的。當時有個很有名的算命先生叫來和。他說楊堅有皇帝命,楊堅很高興。

後來楊堅當上了并州總管(山西太原),并州這個地方的西門是常年不開的,因為西方面對的是突厥,為了防止突厥進攻,所以這扇門從來不開。因此就有了一個謠言:能開西門者當為聖人。

當時楊堅還不知道這扇門還有這麼個傳說,他就直接開了,開了之後謠言就傳開了,說楊堅將會成為聖人,也就是皇上。楊堅又驚又喜。

喜的是他覺得自己天命所歸,驚的是被人說成是將來的皇上,這是要殺頭的,萬一提前被殺了,皇帝還當個毛線呢。

宇文邕的近臣王軌和宇文憲都聽說了這件事情,都建議要殺了楊堅。宇文憲說:楊堅這個人儀表非凡,有天子之相,一定要儘早除掉。

宇文邕心想,既然說楊堅有天子之相,不如找個看相的來看看。於是就找來了來和,就是那個給楊堅看相的人。

這個來和和楊堅有交情,當然不能說楊堅是帝王之相,就說是將軍之相。宇文邕放心了,本來他也不想殺楊堅,楊堅是一員大將,不是隨便能殺的,而且楊堅也沒有過失,無辜殺大將,這在朝廷內外也說不通。

再者,宇文邕和楊堅是親家,宇文邕的兒子周宣帝娶了楊堅的長女楊麗華。有這樣的關係在,除非是犯了謀反大罪,否則宇文邕絕不可能殺楊堅。

宇文邕沒有聽宇文憲的意見,但是將楊堅打發到偏遠地區任刺史,也算是一種打壓。就算是找了個心理安慰。

說到錯失良機,柴榮也做過這樣的事情,不過他不是打壓,而是換人。因此讖語出現的時候,當時的『御前都點檢』是張永德。為了防止『點檢做天子』的讖語應驗,柴榮將張永德換成了趙匡胤。

柴榮這樣做是因為當時趙匡胤的資歷比較低,而張永德是郭威的女婿,很有威望。要知道郭威無子,他在當時有三個候選人,一個是養子柴榮,一個是外甥李重進,一個是女婿張永德。所以張永德是有政治風險的。

不管怎麼樣吧,都應了那句老話:王者不死,自有天命。不是你打壓或者殘殺就能滅了他們的。

總結:

趙匡胤和隋文帝都有軍事才能,但都不是很突出,隋文帝的軍事才能體現在徵伐北齊的軍事行動中,但是他也沒有立下多大的功勞,主要還是宇文邕自己的功勞。隋文帝在清除北齊殘餘勢力的時候立了一些戰功。但是他能當上將軍,是因為他的爵位顯赫,他繼承了父親隨國公的爵位,起點高。

趙匡胤要好一些,他是一步一個腳印上來的。是憑藉著軍功一點點的從士兵升到宋國公的位置。這一點是值得肯定的。不過因為柴榮總是御駕親徵,所以趙匡胤只是按照柴榮的軍事部署行動,很少有單獨做大將的機會,因此後人對趙匡胤的武功有所懷疑,尤其是元朝,當他滅了宋朝以後,修宋史的時候,著重強調趙匡胤的文治,從側面反應對其武功的不認可。

如果你覺得本文不錯,感謝點亮在看

相關焦點

  • 太祖和高祖有何區別?為何趙匡胤叫宋太祖,李淵只配叫唐高祖?
    「惜秦皇漢武,略輸文採,唐宗宋祖……」,這裡面的唐宗宋祖指的是李世民與趙匡胤。唐太宗與宋太祖指的是這哥倆的廟號。古代的帝王講究入主太廟,也就是所謂的「宗廟」。如果哪一任統治者的「宗廟」都被毀了,那麼也就宣告了他統治的結束。廟號的基本原則:有功稱祖,有德稱宗。開疆拓土,創下一片家業的為祖,守業有功,將家業發揚光大的為宗。
  • 太祖和高祖有何區別?為什麼朱元璋叫明太祖,李淵只配叫唐高祖?
    定廟號的基本原則是「有功者稱祖,有德者稱宗」、「開疆拓土曰祖,守業有成曰宗」,所以一般來說,只有開國皇帝才能被稱為「祖」,而其他繼任皇帝則只能被稱為「宗」。相對比於「宗」的多樣化,如太宗、仁宗、高宗、中宗、神宗、世宗、光宗等,「祖」的分類則比較固定,最常見的就是太祖、高祖和世祖,另外還有聖祖。
  • 什麼是普世觀?封建統治者中,誰更接近普世觀?參考趙匡胤的行為
    是西方社會所倡導的主流價值觀,那麼中國的封建王朝中,有沒有帝王是具有普世價值觀的呢?其實但凡做皇帝,基本上就不會存在這種價值觀,因為最初的皇權是通過戰爭和殺戮奪來的,那麼被殺戮者的下場,豈不就違背了普世價值觀?
  • 為什麼劉邦、李淵的廟號是高祖,而趙匡胤、朱元璋廟號是太祖?
    祖有功而宗有德。按照規則來說,「祖」是一個皇朝的開拓者,而「宗」則是皇統的合法承繼者。讀過歷史的朋友都知道,這個「祖」有好多種,常見的例如「太祖」、「高祖」和「世祖」。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幾個「祖」的區別,舉幾個例子加以說明。一、太祖比較有代表性的有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宋太祖趙匡胤和明太祖朱元璋。首先要給大家糾正一個概念了。
  • 趙匡胤明明是奪了孤兒寡母江山,篡位當上皇帝,為何後世名聲較好
    中國歷史上一朝的權臣通過篡位成功當上皇帝的帝王比比皆是,但大多名聲都不太好,畢竟是篡位,名聲也不可能太好,比如王莽,但並不是所有通過篡位當上皇帝的帝王名聲都不好,比如隋文帝楊堅名聲就不錯。
  • 後周柴榮與趙匡胤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說柴榮是趙匡胤最崇拜的人?
    後周世宗柴榮五代時期後周第二位皇帝,宋太祖趙匡胤是北宋開國皇帝,在悅史君看來,這兩個人的關係非常複雜,需要深入分析。柴榮,是後漢樞密使郭威的義子,十五歲時便隨著郭威徵戰殺場。趙匡胤,洛陽的軍人家庭出身,二十一歲離家,尋求建功立業之路。
  • 楊堅給後代貢獻了什麼呢?他的個人功績都足以名垂青史
    楊堅給後代貢獻了什麼呢?隋文帝楊堅留給我們後人的貢獻很多,隋文帝楊堅徹底結束了南北朝,讓我們漢的族人再一次成功的站了起來。雖然楊堅的皇位是真的搶過來的,但那個時候底下一片混亂,百姓也是怨聲載道,很多人都吃不飽,很多人覺得楊堅這個皇帝坐不長久就會被人拉下來。
  • 趙匡胤的幾個結義兄弟,幫趙匡胤做了皇帝之後,都是什麼結局?
    時年27歲的趙匡胤,這時還是後周的一個中層軍官。這一天,趙匡胤和其他九個意氣相投的後周軍官,歃血為盟,結為異姓兄弟。這就是後來歷史上大名鼎鼎的『義社十兄弟』了。不過,我們有理由相信,在幾人義結金蘭的這一天,不管是趙匡胤還是其他幾人,大概都不會想到,他們這幾個人的結義,將會對歷史產生多大的影響。
  • 屢次被人點評有「帝王之相」,周武帝宇文邕為什麼不殺掉楊堅
    不過關於隋文帝楊堅的相貌可能還真不是杜撰的,而且是得到過好幾位皇帝認證的。楊堅和他的父親楊忠還在效命北周的時候,周太祖宇文泰就說楊堅的相貌看著就不像凡人。等到了周武帝宇文邕即位的時候,先是齊王宇文憲也跟周武帝說:「楊堅這個人相貌非常,不像是久居人下的人」,而後內史令王軌也跟周武帝說,楊堅此人相貌異常,未來一定要造反自己當主子。
  • 趙匡胤能善待前任皇帝柴宗訓,為何朱元璋容不下前任皇帝韓林兒
    趙匡胤奪取了柴榮的後周江山以後,對柴榮的所有兒子都寬大處理,都讓他們得到了善終。尤其是原先的小皇帝柴宗訓,趙匡胤一點兒也沒有為難他。而且還給他丹書鐵券,讓他出藩房州,而不是留在京城裡拘押起來,對他非常放心。 但是朱元璋對待韓林兒,卻一點兒也不客氣。
  • 隋朝開國的隋文帝楊堅結束了中華之亂局面之人
    終結中華之亂局之人楊堅西魏恭帝二年(555年),楊堅十四歲時,京兆尹薛善徵辟他為功曹。楊堅的地位和威望日益做大,周宣帝十分忌憚。周宣帝有四位寵幸的姬妾,與楊麗華一起為皇后,諸家爭寵,相互詆毀對方。周宣帝發怒之時,對皇后楊麗華說:「一定要將你家滅族!」於是召楊堅入宮,對左右侍衛說:「楊堅的臉色稍有變化,就殺了他。」不料楊堅到了宮內,神情和臉色自若,於是周宣帝沒能殺了他。
  • 獨孤天下「伽羅與楊堅,當上皇上的你,三宮六院還是你的嚮往」
    在古時候,高官人家的婚姻大多由不得自己做主,都是父母做主。《獨孤天下》相信很多人去看過,裡面的主角有三個,分別是獨孤般若、獨孤伽羅、獨孤曼陀,三人成為皇后的故事。獨孤伽羅與楊堅其實是,父母喜歡才會結婚的,因為楊堅喜歡的是伽羅的二姐。
  •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真有那麼容易?600多年後,乾隆道出真相
    很多重要的問題,都是通過「飯局」拍板的。中國歷史上也有很多著名的「飯局」,比如讓藺相如一戰成名的趙、秦「澠池之會」,項羽和劉邦的「鴻門宴」等等。這些「飯局」的過程可謂是步步驚險,蘊藏無數殺機,最終卻以一方人滿意的結果而告終。由此來看,「飯局文化」在我國有著漫長的歷史。不過,「飯局」一詞卻是直到宋代才被發明出來。
  • 明明有兒子,趙匡胤為何就不立太子?趙匡胤:繼承人只能是趙光義
    大家都知道,趙匡胤死後,弟弟趙光義繼承皇位,是為宋太宗。有人就產生一個疑問,為何趙匡胤不立自己的兒子呢?趙匡胤一共有四個兒子,長子滕王德秀,次子燕王德昭,三子舒王德林,四子秦王德芳。趙德秀和趙德林都早夭,所以實際上趙德昭就是長子,趙德芳就是次子。在北宋第二位皇帝登基過程中,「燭影斧聲」已經爭議了千年,說是趙光義殺死了趙匡胤,可歷代史學家始終找不到實據,已然成為了千古之謎。關於趙匡胤之死,《宋史》中描述很簡單,「癸丑夕,帝崩於萬歲殿,年五十。」越是這樣簡單,越是讓後人產生質疑。
  • 伽羅死前對楊堅說的一句話,引起了很多人的共鳴,但這真的對嗎?
    在獨孤天下最後一集中,獨孤伽羅因為楊堅寵幸宮女被楊堅質問後,生氣離宮出走,回獨孤府居住!楊堅也因為此事與伽羅置氣,但經過大臣們的勸說和分析後一句:「皇后雖妒,但絕非不明大體之人」徹底點醒了楊堅!但等楊堅醒悟後來找伽羅時,宮女們卻告訴楊堅皇后因觸怒皇上,無顏居於宮中,已回舊居思過了!
  • 隋文帝楊堅做了這麼多了不得的大事!
    文:張遠方(讀史專欄作家)你沒聽錯,中國最偉大最有影響力的帝王是隋文帝楊堅,這是西方史學家封的。其中,在被公認為最權威的美國學者麥可哈特的榜單裡,只有兩位中國皇帝入圍,秦始皇和楊堅,而且,楊堅排名在秦始皇之前!恐怕很多人對這個排名不服,認為老外不懂中國。
  • 李世民朱元璋都大殺功臣,為何趙匡胤不殺一人坐穩天下?
    歷代以來,開國之君多濫殺功臣,可是宋朝開國之君宋太祖趙匡胤即位之後卻善待功臣,不殺一人而坐穩江山。這是為什麼呢?從秦漢以來,歷代開國之君大概可以分成兩種人,其一本身就是世代勳貴,其二出身草根。歷代開國之君多濫殺功臣,為何趙匡胤不殺一人就坐穩江山?
  • 那位給趙匡胤算命的「神秘」道士
    現實中的道士在趙匡胤還沒登上皇位之前,他經常與這位道士一同飲酒,動輒酩酊大醉。一天,兩人又在一起飲酒,酒酣之時,道士便引吭高歌。這年三月,趙匡胤到京師西邊的水邊行拔楔之禮,忽見那位道士坐在岸邊樹蔭之下,趙匡胤走過去打招呼,道士向趙匡胤拱拱手說:別來喜安?兩人寒暄了幾句,趙匡胤將道士接到宮中,兩人又像從前那樣在一塊飲酒。席間,趙匡胤給道士說:能不能幫我算算我能活多久?道士沉吟片刻說:今年十月二十日夜,如果天空晴朗無雲,陛下壽可延一紀(12年),如果陰雲密布,則請陛下另作安排。
  •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卻不小心漏掉一個人,15年後此人篡位為帝!
    趙匡胤並不十分信任外姓的將軍,但他非常相信一直和他出生入死的弟弟,這兩人可以說是在刀光劍影中、歷經重重艱險,最終統一了天下,他們之間的感情彌足深厚。不過太祖實錄重修多次,野史固然有添枝加葉聽風就是雨的毛病,但正史也是疑點頗多。比如我剛才說趙光義是趙匡胤打江山的合作夥伴,很多人就對此有疑問。
  • 趙匡胤和一個武將之子開玩笑,說了6個字,誰知武將立即起兵造反
    後周的開國功臣李重進和李筠曾隨周開國皇帝郭威一起出生入死,在朝野上享有很高的威望,李重進本人也是郭威的親外甥。後周太祖郭威和周世宗柴榮,都視他們為親信,屢次升官,他們受恩甚深,立誓效忠後周。但是周世宗病逝後,情況發生了變化。趙匡胤利用手中掌管的禁軍,篡奪皇位,以黃袍加身成為皇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