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匡胤謀朝篡位,為什麼當時的大臣沒有一個人站出來反對?

2020-12-23 吳阿靜1

「兔死狗烹,鳥盡弓藏」,古代皇帝對於功臣大多遵守這樣的法則。於是有了劉邦殺韓信,朱元璋殺李善長。相比較,趙匡胤能夠對功臣杯酒釋兵權,讓他們安享晚年,已經是非常夠義氣了。

都說商場如戰場,如今的社會物慾橫流,每天都有新的富豪誕生。一個公司從無到有,從微小到壯大。作為老闆,接下來要面臨的一個難題往往是怎麼對待當年和自己奮鬥白手起家的草根兄弟或者是合伙人了。

當今社會,法律制度健全,老闆當然不能像古代帝王那樣,濫殺功臣。不過,能同患難,不能同富貴的人還有許多,於是當年情同手足,如今大吵一架、一拍兩散的情況比比皆是。

趙匡胤通過兵變的手段奪取了後周江山,多少有些不講道義,然而後世卻很少有人指責他的行為,在偉人的詩裡有提到「秦皇漢武、唐宗宋祖」,宋祖指的就是趙匡胤,可見趙匡胤在歷史上的地位還很高。那麼問題來了,為何趙匡胤謀朝篡位沒有人罵他呢?

在古代也比較講究正統,趙匡胤黃袍加身,換成別的人,在登基以後肯定會把柴氏一族消滅掉,以防柴氏一族以後會造反覆闢。

但是趙匡胤卻沒有這麼做,在趙匡胤登基以後卻十分善待符太后和柴氏一族,降封柴宗訓為鄭王,遷往房州。並且頒布聖旨優待帝母子,儘管姓柴的不再做皇帝,但在宋朝的生活還算不錯,趙匡胤做到這份上也算仁至義盡。並且賜柴氏「丹書鐵券」(免死金牌),保證柴氏子孫永享富貴,即使犯罪也不得加刑。在符太后去世後,趙匡胤厚葬了符太后。

不管宋太祖趙匡胤從哪一方面考慮,對殺柴氏後人的厚待可以看出,趙匡胤是明智的,也可以是是一位仁義之君,而正是他有這樣一顆寬容仁義的心,才能讓他最終成為一代明君。

趙匡胤的寬厚不僅是對待前朝皇族,對追隨自己的人也很好。像劉邦、朱元璋,做了皇帝之後翻臉不認人,大肆屠戮陪他一路走來的功臣良將,可以說同患難卻不能共安樂!

再看趙匡胤,雖然害怕武將謀反,卻採用杯酒釋兵權這種比較和平的方式,既解除了武將兵權保衛了宋朝皇室的穩定,對於那些被解除兵權的人也給予優待,讓他們可以平安度過一生。

當然,僅僅是這些,宋太祖趙匡胤不可能名垂青史,就好比公司裡的「老好人」,即使人緣再好,如果自身是個草包,也不能能成為領導核心,最重要的還是這個人的能力。

北宋初期,國家處於四分五裂的局面之下,北有契丹和北漢、南有南唐等國家。趙匡胤在位期間,採取「先南後北、先易後難」的戰略,使國家逐步走向統一。同時通過採取「收其精兵,削奪其權,制其錢穀」的三大綱領,巧妙施行的「杯酒釋兵權」、「削弱相權」、「罷黜支郡」、「強幹弱支」、「內外相維」、「三年一易」、「設置通判」、「差遣制度」等措施加強中央集權,進行政治、經濟、軍事改革,革除了五代弊政,使國家呈現出和平、安定的局面。

趙匡胤的功績是基本結束了自五代十國以來混亂的局面,完成了全國大部的統一,使得百姓得以安居樂業,使得宋朝經濟空前發展,還天下一個大治有功於黎民蒼生,自然也會得到擁戴。

當然之所以沒有熱罵趙匡胤還有一個因素就是筆桿子的喜好,宋朝皇帝進一步完善了科舉制度,使得文人能夠大量步入朝堂實現個人報復。另外宋朝實行重文抑武的國策,太祖規定「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對文人如此厚待,那些掌握筆桿子的人還要黑趙匡胤,只能說良心被「旺財」給吃了!

自古以來謀朝篡位者無一不被口誅筆伐,有篡漢的王莽、曹丕,有奪了唐朝天下的朱溫,明朝的朱棣奪得是自家江山,還開創了永樂盛世依然遭到非議……如果說有哪個篡位的人沒有被罵,那麼只有是宋太祖趙匡胤,他自御宇以來,善待前朝皇室、舊臣,獎勵有功之人統一天下,還百姓一個安居樂業,促進了文化繁榮……如此一個有功的皇帝自然只會得到稱頌,至於說什麼篡位,人們只會選擇性地遺忘

這套書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由臺灣大學國文教授、博士生導師黃錦鋐領銜主持,集中臺灣地區多家院校27位教授、學者,歷時3年,合譯而成。這本書參照多個版本,取其精華,反覆校勘,經過國內專家精心編校整理而成,書中的內容儘可能能保證原貌,力爭做到準確科學。而且是精裝典藏版,適合收藏,也可以買來送給朋友,也是很有面子的。

對於這本書,只要能夠讀一遍,就能有巨大的收穫。因此建議大家,趕緊買這套書,多讀幾遍,長長見識,學學權謀。大家可以點下面的連結購買。

相關焦點

  • 趙匡胤篡位後周登基,為何後周政權沒有人起兵反對他?
    趙匡胤篡位後周登基,為何後周政權沒有人起兵反對他? 柴榮死前,當時對朝廷有威脅的一個是郭威的女婿,掌握著禁軍的張永德。 同時在朝中,柴榮還給兒子挑選了一個忠心的大臣範質,他能挑起這最後的大梁。還有一個叫韓通的親軍副統帥也是個忠心的人,可以讓其充當皇宮的保護者。
  • 嬴政駕崩,扶蘇自盡,胡亥到底有沒有謀朝篡位?
    其次是在回朝的途中,一份詔書從秦始皇的隊伍中發出,而目的地就是北方的長城。詔書被送到了公子扶蘇的手裡,而詔書的內容卻令人驚駭,要扶蘇自殺。正是這份詔書,被後來的質疑者認為是一個強而有力的證據,因為一個父親是不會讓自己的兒子自殺的,更何況還是一個最優秀的兒子。後世普遍認為這份詔書是趙高和李斯等人偽造的,為的就是掃除胡亥登上皇位前最大的也是唯一的障礙。
  • 謀朝篡位實屬迫不得已,路人皆知的司馬昭不應該受人唾罵
    也因為司馬家篡奪曹魏之後,西晉很快滅亡,並由此引發了華夏史上第一次大混亂,所以整個司馬家的人基本都受到了唾罵,尤其是弒君的司馬昭!可是事實上,司馬昭謀朝篡位是迫不得已的,他本不應該受人唾罵。為何說司馬昭謀朝篡位是迫不得已的,而且他不應該受到唾罵?其實很簡單,只需要我們設身處地地去想一下,把自己的放在司馬昭的位置,很多事情就能夠理解了。
  • 歷史上謀朝篡位的那麼多,為何後人獨獨對司馬家族評價很低
    當年司馬家族的人要是活到今天,肯定會覺得很不公平。整個一部王朝社會的歷史,其實就是一部篡位史。那麼多人篡位,都沒人批評。
  • 趙匡胤推翻後周時,為何沒人出來維護後周江山?
    或許是從起事到進入京城登上皇位的過程過於簡單,很多人都把趙匡胤稱作上位難度最低的開國君主,認為他發動兵變沒有遭到任何的阻礙。那麼,後周在傾覆之際真的沒有人站出來,沒人願意保衛後周的江山社稷嗎?事實上,當時的情況可能比人們普遍認為的更複雜,而趙匡胤的稱帝之路也不是一帆風順。
  • 歷史上謀朝篡位的人那麼多,為什麼我們只對司馬氏篡位耿耿於懷?
    這一觀點被許多中國人所反對,但其中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就像我們中國朝代更替之中最主要的方式—謀朝篡位。從漢朝末年以來,有曹丕篡奪漢家江山,隋朝篡奪北周天下。後世的趙匡胤篡奪後周的政權,中國歷史上上下下八千多年,其中篡位者沒有一千也有八百。但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我們中國人最恨的就是司馬氏的篡位行為,那究竟是為什麼呢?
  • 歷史上謀朝篡位的國家很多,為什麼只有司馬家最被後人詬病?
    在中國歷史上,改朝換代和謀朝篡位這兩件事,似乎並不如何稀奇。甚至可以說,是非常常見的時期。比如王莽篡漢、趙匡胤陳橋兵變等等。數千年的古代中國史,似乎一直在重複著這個權力的遊戲。古代權臣謀朝篡位,這其實也並不是什麼太難理解的事情。
  • 趙匡胤明明是奪了孤兒寡母江山,篡位當上皇帝,為何後世名聲較好
    歷史上是一個通過篡位當上皇帝的人是王莽,王莽篡奪了西漢的江山,改名為新朝,可是僅僅過了15年而已,就弄個天下大亂,要是論名聲,王莽的名聲其實在西漢是非常好的,要是沒有篡位,王莽簡直是個聖人了,王莽之所以被後世罵得很厲害,導致其名聲很差的根本原因就是:王莽的統治沒有給整個天下帶來穩定和繁榮,激起了天下各個階層的反抗,最終新朝只是一個短命王朝,所以王莽名聲不好。
  • 史上謀朝篡位的那麼多,為什麼我們只對司馬氏篡位耿耿於懷?
    東漢是一個偉大的帝國,可惜的就是沒有延續到西漢以來的長期盛世。我們書中一直強調的是東漢自漢桓帝,漢靈帝以後,就進入了一個苟延殘喘的狀態。朝廷之中沒有能夠主持大局的人,就像當年孟子所言:內無法家拂士,外無敵國患者,國恆亡。東漢自從開國消滅匈奴以後就在周圍沒有了對手,所以在一種停滯狀態之中陷入了滅亡,到漢獻帝的時候更是變成了諸侯手中的玩物和傀儡。
  • 趙匡胤之死,竟然是因為一個女人?殺兄篡位的趙光義實在無恥至極
    為什麼史料中沒有給出細節呢?後人根據這段奇怪的文字,推敲出所謂「燭影斧聲」不過是趙光義想要殺掉兄弟奪取皇位的幌子罷了。趙匡胤已是一國之君,他自然不會單獨約見晉王喝酒,這樣的做法風險不言而喻。至於「燭影下退避」和「玉斧刺雪」只不過是一種隱喻而已,或許史官覺得如果寫的太明白容易遭到趙皇帝的封殺罷了。關於兄弟因何而反目,《燼餘錄》給出了一種比較特別的說法。
  • 趙匡胤杯酒釋兵權,卻不小心漏掉一個人,15年後此人篡位為帝!
    趙德昭比趙光義小不了幾歲,就在太祖死那年,他開始登上政治舞臺,吳越王錢燮來朝,太祖派他去迎接的。雖然沒封王,但是趙匡胤死得太倉促,很可能是有意培養但沒來得及。再想想高梁河戰後諸將謀立德昭,繼而趙光義用言語逼死他,讓人玩味。總之,趙匡胤登上皇位之後,趙光義也被封為晉王,他最初就掌握了很大一部分的兵權。
  • 趙匡胤為什麼不殺柴氏子孫?原因很現實!
    第一:「柴氏子孫,有罪不得加刑,縱犯謀逆,止於獄中賜盡,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連坐支屬。」第二:「不得殺士大夫及上書言事人。」第三 :「子孫有渝此誓者,天必殛之。」 誓碑的大意主要是兩條:禮遇柴氏子孫,厚待士大夫。趙匡胤把不殺前朝宗室作為祖訓,這在中國歷史上並不多見。南北朝以來,改朝換代的新皇帝,往往會把前朝統治者肉體消滅。
  • 李斯被腰斬之時,滿朝文武大臣,為何沒有一人站出來為他求情?
    秦始皇死後,李斯為趙高和胡亥所迫,與之秘密背叛了始皇帝,與趙高合謀偽造詔書,逼秦始皇長子扶蘇自殺,另立始皇幼子胡亥為帝,其作為為自已埋下禍患,最終身敗名裂,落得一個腰斬而亡的慘死結局。秦二世胡亥登基後,趙高自任郎中令,胡亥雖為秦朝的二世皇帝,但整日只知道吃喝玩樂,趙高才是秦朝的實際掌權者。
  • 歷史上謀朝篡位的王朝那麼多,為什麼只有司馬懿家族被罵得最慘?
    唯一不同的是,有的人只限於想想,而有的人卻付諸於行動。中華歷史上下五千年,帝王將相層出不窮,王朝更替也不斷上演。翻開史書,我們不難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古往今來,最高權力的更迭,無非兩種方式:武裝革命、或是和平演變(禪讓)。簡單粗暴的武裝革命,我們就不多說了;而所謂的和平演變(禪讓),說白了其實就是「謀朝篡位」。
  • 趙匡胤為什麼將皇位傳給弟弟?
    那些認為是宋太宗趙光義殺了宋太祖趙匡胤而繼承皇位的,無非是從宋朝初年文瑩和尚著的《湘山野錄》中關於斧聲燈影得到的推斷,認為宋太祖死於非命,太宗弒兄篡位,先不說「斧聲燈影」本是稗官野史的傳聞,其可信度有多高,從以下幾個方面也可知太宗殺太祖是謬論:第一,《湘山野錄》中記述太祖出殿「引柱斧戳雪」,宮女和宦官聽不到二人談話內容,卻單單聽到「太祖柱斧戳雪聲」、「好做,好做」以及「鼻息如雷」的聲音呢?
  • 宋朝國號來源於宋州,因為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是宋州節度使
    宋朝國號來源於宋州,因為趙匡胤在陳橋兵變前是宋州節度使在宋以前國號的變更都是有嚴格章程的,在成為皇帝之前,那都是諸侯,一般取代了前朝的王朝,都會以自己的封地來成為新朝的國號。而趙匡胤所建立的宋朝也是如此。柴榮在世時,趙匡胤受封為歸德軍節度使,也就是宋州節度使。而在唐安史之亂以後,節度使開始做大,已經被人普遍認為是屬於諸侯的代稱,唐柳宗元甚至寫過一篇封建論,以此來反對藩鎮。其次,以前中原朝代,登基、或者篡位的君王,都是以先前的稱號為國號。
  • 朱棣篡位後為什麼沒有更改國號,而是繼續使用「大明」?
    明朝也是我國歷史上非常有故事的朝代,首先從朱元璋說起,真正的一個布衣皇帝,但是他開創了276年的大明基業!朱元璋登基以後,立朱標為太子,朱標作為朱元璋的長子,在他的諸多兄弟裡面威望也比較高,如果不是因為英年早逝,大明的格局將會被打破。
  • 在古代加九錫究竟有多尊崇,為何「加九錫」的人後來大多都篡位了
    這九樣東西,乍一聽似乎也不算什麼,但其實這都是天子作用之物,古代被加九錫的大臣地位幾乎都是極其尊崇。盤點一下被加封過九錫的大臣,如王莽、曹操、司馬昭等等。這些人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都謀權篡位了。那么九錫究竟有何魔力,使得受封的人都篡位了呢?
  • 趙匡胤的幾個結義兄弟,幫趙匡胤做了皇帝之後,都是什麼結局?
    義社十兄弟的誕生趙匡胤出生於洛陽的一個官宦家庭之中,也算是一個高管子弟。但是這樣的家庭並沒有讓趙匡胤變成一個沉醉於紙醉金迷的公子哥,而是變成了一位從小就胸懷大志,心懷天下的少年郎啊。當時正是亂世之秋,但是不得不說趙匡胤也是真的生在了一個好的時代,正所謂是「亂世出英雄」,正是五代十國那樣的亂世年代,才給趙匡胤提供了幹出一番事業的機會。
  • 趙匡胤兵變代周,後周舊將並不是沒有站出來的,最後都是自焚殉國
    這就給很多人造成一個錯覺,似乎趙匡胤奪取後周皇位時,後周已經氣數將盡,沒一個人替後周說句話,沒有一個將軍出兵討伐趙匡胤。其實不是這樣的,後周舊將舊臣還是有人站出來的發兵討伐趙匡胤的。誰呢?有兩個,一個叫做李筠、一個是曾經和趙匡胤爭權的李重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