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視拍的大語文紀錄片真是絕了!強推!

2020-12-18 米粒媽福利社

北京的隆冬,天氣冷到不像話,周末的下午,不出門的日子,米粒就愛磨我跟他一起看各種紀錄片。

這段時間,我也是卯足了勁,給他找了不少好看的紀錄片,第一時間也安利給了老粉們。

之前的推薦戳這裡

驚呆!有這7部紀錄片,娃連動畫都不看了!

這8部神仙紀錄片太香了,快給孩子安排上!

亮家底:是時候讓你們看看老母親的私藏了!

贊爆!這6部歷史紀錄片,值得孩子刷N遍!

有了這6部紀錄片,還怕孩子學不好語文?

今天,米粒媽繼續發力,給大家推薦一部央視出的、跟娃語文學習相關的片子:《跟著書本去旅行》。

找這部片子,我是「夾帶」不少私心的。

進入高年級後,語文真的特別讓人發愁,雞都不知道往哪裡雞?

古詩文和作文不用說,老傳統難點了。

現代文居然也讓我發出了靈魂的顫抖:

字都認識,但也已然不是當年那個「學幾個字詞,造個句,再概括一下中心意思「了的語文了。

內容變多了,融合了其他學科的知識,像歷史、地理、博物學等等,生生逼著輔導的老母親得博學起來。

所以,日常除了在閱讀上給米粒多看看歷史、科普向的非虛構圖書外,米粒媽就是多給他看紀錄片了。

《跟著書本去旅行》開掛的地方在:專家帶孩子一塊兒走進課本中描寫的地點,學習課文中文字和背後的知識。

就跟一節生動的語文課一樣,米粒媽表示太滿意了。

米粒爸也看了,說「去景點也不用找導遊解說了,感覺這個比99%的導遊解說得都好!」

現在節目已經播出了一百多集,每集十幾分鐘,差不多一集動畫片的長度。對孩子來說很友好,沒什麼太大壓力。

米粒媽強烈建議大人小孩一塊兒看,一定會讓他對課本裡的內容,生發出新的認知。

快讀學透一篇課文

米粒媽先帶大家看一看,十幾分鐘的片子裡,是怎麼講清楚課文的?

真心特別有趣。

就拿國寶「馬踏飛燕「來聊,之前被刷屏的不能拍正面照的那匹馬。

現在,小學語文中就有《馬踏飛燕》這篇課文,咱們小時候也學過。

雖然這是一篇說明文,但紀錄片一開始,孩子們就提出了不少問題。

比如「馬的腳下為什麼踩了一隻燕子?」

「馬的尾巴為什麼是豎起來的?」

話說,這些問題問得米粒媽有點慌。

這要是米粒問我,真一時半會兒回答不出來。

而這些問題,也瞬間激發了米粒的極大興趣。

我倆跟隨紀錄片去找答案時,就跟「剝洋蔥「一樣,層層遞進,非常長知識。

知識廣度,讓老母親汗顏。

首先,先單純地說一下馬踏飛燕中,這匹馬。

有意思的是,紀錄片中的孩子來自出土地武威,他們都聽過馬踏飛燕,但近距離接觸也是第一次,孩子們都顯得很激動了。

馬踏飛燕中的馬,跟唐朝和清朝的馬都不一樣,它居然是當年漢武帝夢寐以求的大宛馬,又叫汗血寶馬。

專家還糾正了一個廣為流傳的小謬誤:「馬踏飛燕」裡的「飛燕」準確來說是龍雀。

前兩年,米粒媽陪娃看《國家寶藏》時,一直不太明白為啥要把「馬踏飛燕」叫「銅奔馬」?

看到這,米粒媽才恍然大悟,馬踏飛燕的名字不太準確呀,準確來說應該叫「馬踏龍雀」。

但是因為馬踏飛燕太有名了,米粒媽估計《國家寶藏》乾脆用了馬踏飛燕的另一個名字「銅奔馬」。

跟孩子一起漲知識,真.其樂無窮。

課文對馬形態的形容是:「馬踏飛燕是三隻蹄子騰起,只有一個蹄子踩在燕子的軀體上。「

問題又來了,這馬為啥會站的這樣穩?

原來馬蹄、燕子所在的位置,恰巧也是馬的重心,這構成了力學的平衡點。

千年前的物理知識,還是非常給力的。

紀錄片也給了馬正面的特寫。

將它和同時出土的幾十個騎手的銅像放下一起,這些銅像出土自漢代的一個將軍墓。

前面是馬踏飛燕,後面是騎兵隊伍,即便是塑像,它們看著也是氣勢非凡。

但,米粒媽依然要說,馬踏飛燕的正面真的不能看,太戳笑點~

站在許多千年前的文物前,專家告訴孩子們:這支隊伍充分展現出漢朝時中國軍事力量的強盛。

為了從另一方面證明漢朝的偉大,領隊和專家帶著孩子們去了博物館,看了看漢朝的養老、敬老制度。

又來一個知識點:只有社會發達了,人們才有餘力照顧弱小。

漢代皇帝曾下詔書,要善待地方上70歲以上老人,還給老人一個拐杖,作為享受福利的證明。

這樣實物加講解,小朋友立馬就聯想到了書本中的那句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從銅奔馬到漢代養老敬老制度,不僅僅讓孩子們在知識層面舉一反三,還讓他們多了探索生活的熱情,棒呆。

正當米粒媽以為有關《馬踏飛燕》的內容要結束時,節目組還繼續往下挖。

既然是銅奔馬,自然就得講背後的青銅鑄造工藝。

有關這部分,片中也給了很詳細專業的展示。

怎麼判斷一個社會是否進入文明階段?除了有文字、有城市外,還得有一個,就是青銅器的使用。

古代中國人鑄造青銅器,與世界其他地區不太一樣,咱們祖先使用的是範鑄法,就是先用黃泥做出青銅器的造型,叫「內範」,俗稱「模子」

然後,再用黃泥拼接在在造型的外側,叫「外範」。

內範、外範做好之後,合在一起,再往裡面澆灌燒好的銅液,冷卻之後,把內範、外範打破,一件青銅器就製作完成。

因為一件模子只能鑄造一件器物,於是產生了一個成語「一模一樣」

米粒媽也是從這部片子才知道這個成語本來的意思。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詞語,也跟青銅鑄造有關,就是「模範」。

因為鑄造青銅器的過程中,需要內模和外範嚴絲合縫,人們就把值得學習的榜樣稱之為「模範」。

直到看到這些,米粒才終於有點明白了語文課本上說的那句話:

「從這匹踏燕的奔馬身上,我們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具有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和先進的科學知識,看到了他們卓越的創造才能。「

這要讓米粒媽生說,真的完全無法說明白。

比起一般的紀錄片,它的知識密度簡直了,對此,我也只能說,必須繼續追。

如何徹底學習一首詩詞?

我跟米粒已經追了好幾集,印象最深還有《楓橋夜泊》。

以前,米粒在讀這首詩的時候,問了我無數個問題:「媽,為什麼詩人要睡船上?為什麼要半夜敲鐘啊?鐘聲不會打擾到別人嗎?」

我特別頭大,今天終於有人給他解答了。

央視大佬邀請來的主持人是《中國詩詞大會》嘉賓、《百家講壇》主講人、文學教授楊雨

有意境的是,孩子們是跟著老師在京杭大運河的遊船上學習。

這課堂,也是絕了。

首先,楊雨回答了:為什麼詩人要睡船上?

唐朝實行宵禁制度,就是晚上不讓出門,城門關閉,很有可能是詩人沒在城門關閉前進城,只能暫住船上。

那詩人張繼看到的風景是什麼樣子呢?

「月落烏啼」中的「烏」,指代的是「烏鴉」。

「烏鴉」經常出現在跟秋天相關的詩詞中,表現秋天的蕭條。

詩歌中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楓」,指的是「楓橋」。

為什麼叫「楓橋?」

「楓橋」也叫「封橋」,唐代時政府在這裡設卡、封鎖河道,因此得名。

一路行,一路講,終於到了《楓橋夜泊》的第三、第四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米粒的同款出現了,問:這樣不會吵醒僧人嗎?

楊雨解釋,蘇州的寺廟就有一種半夜敲鐘的習俗。

原來如此!

更讓米粒尖叫的是,為了體驗《楓橋夜泊》的意境,孩子和老師一直呆到晚上。

晚上孩子們聽著寒山寺的鐘聲,體會夜晚的清冷,同時也懷想當年張繼的心情。

當老師問孩子們,讓他們用一個字來想像詩人當年的心情,他們不假思索,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答案:「靜」、「冷」、「愁」……

這理解真是到位了。

以上只是《跟著書本去旅行》當中的兩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我其實,一直以來都在思考怎麼輔導孩子的語文。

孩子數學不好,根子在語文沒學好。

語文不僅僅是讀故事、古詩,還包括大量的非虛構文字,比如科普類、人文社科類等。

前面是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後面鍛鍊的是孩子的抽象思維、分析能力、邏輯和信息整合能力。

想想中高考的語文考試、英語考試,裡面有多少非虛構文字?

大學更不用說了,查文獻、做課題、寫論文都是非虛構文字,還有出國留學必考的託福、雅思,100%的內容都是非虛構文字。

閱讀非虛構文字比較枯燥,所以才需要從小開始訓練孩子,讓他習慣非虛構文字的寫作風格和語氣,才不至於等長大後「硬扛」。

《跟著書本去旅行》中有關說明文、歷史地理文章的講解,就是孩子怎樣學習非虛構文章一個很好的例子。

先讓孩子去觸摸實物,形成感性認識,產生問題

然後由專家帶領著逐一解謎,這樣下來小朋友既加深了對課本的認識,又拓展了的文學常識、科學、歷史甚至地理知識。

整個內容直觀又飽滿,很適合孩子的學習節奏和接受水平。

這也是米粒媽最推薦這部片子最重要的原因。

另外,這部紀錄片不僅有塞北江南,還會聊到祖國的其他地方。

從新疆吐魯番到福建武夷山,從盛唐長安聊到北京胡同,從皮影戲聊到涮羊肉,真正做到了跟著書本去旅行。

看完之後,米粒媽也恨不得自己拉著娃,到大好河山走一圈。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

相關焦點

  • 央視紀錄片《蘇東坡》,看了是不是想罵娘?
    央視《蘇東坡》紀錄片可改叫《蘇東坡在日本》2017-07-19愛情詩經  拍攝歷時15個月,先後踏訪惠州、儋州、眉山、杭州以及臺灣等國內20多個城市和地區,美國、日本、英國等多個國家,行程10萬餘公裡,拍攝素材3萬分鐘,採訪了國內外50名重量級嘉賓,專門的動畫團隊運用了CG特效技術,打造蘇東坡進京趕考、風雪下黃州,
  • 小學生的造句「絕了」,語文老師氣得拍桌子
    現在社會的小學生真的厲害得不得了,思維常常都很天馬行空,連大人都跟不上他們的思維,小學生們腦洞大開,做出來的事,說出來的話,有時候可以讓大人嘆為觀止,招架不住,讓人忍不住感慨:現在的小學生都是天之驕子!
  • 拍紀錄片麼?票房6000塊錢那種丨紀錄片
    今年3月,因為新片《礦民、馬夫、塵肺病》不能公開放映和傳播,紀錄片導演蔣能傑只能在豆瓣私信觀眾資源,希望自己紀錄的塵肺病患者被更多人看到。拍這部片子用了蔣能傑10年時間,但除了觀眾零星的打賞,他沒拿到一分錢。
  • 央視經典紀錄片
    不知道有沒有人跟我一樣喜歡看歷史類的紀錄片,央視近幾年還是拍出過不少精品,下面推薦一些我認為很不錯的紀錄片給大家。 1、歷史的拐點 這部紀錄片主要介紹了中國歷史上五個重要的節點:商鞅變法、漢匈之戰、澶淵之盟、下西洋、甲午戰爭,通過這種重要歷史事件來反思歷史的進程,不可多得的精品。
  • 專訪|央視紀錄頻道總監梁紅:希望孩子看著我們的紀錄片長大
    對於扶持紀錄片人才,梁紅表示,我們現在也培養推新,不僅僅是培養頻道的人才,更多的是培養全國紀錄片業界的這種年輕人才、包括傳幫帶,推動業界的發展,都還是我們平臺的一個使命。拍紀錄片不嫌年齡大,這和寫書差不多,我覺得做紀錄片更多是有閱歷,有認知、有對世界的理解以後,他更容易往精品去發展,所以有很多愛好者、學生、初學者鼓勵他們有熱情,但是他往往是要積累到一定的程度,才能厚積薄發。
  • 為什麼我們拍不出BBC那樣的紀錄片?
    為什麼我們拍不出BBC那樣的紀錄片?但在這幾年,紀錄片是在和抖音、快手、慶餘年、電影院競爭關注時間,它如果不變成一種(有教育成分的)娛樂產品,能競爭過誰?好在這幾年有些新的紀錄片製作方已經轉變了思路,做出了不少情懷滿滿、知識豐富但又娛樂性強的片子,尤其是和吃相關的那些個系列,相當好看。但是,中國人自己做的自然紀錄片,還是沒起來。所以,我們還是不妨看看BBC NHU是怎麼做的。
  • 推薦幾部歷史紀錄片:不只BBC,NHK,還有央視和Netflix
    B站真是個神奇的網站,所有喜歡看紀錄片的小夥伴都不應該錯過這個網站。今天小編給同學們推薦幾個歷史紀錄片,不只BBC,NHK,還有央視和Netflix。我們央視CCTV9,CCTV10,CNTV是紀錄片播放的主要陣地。
  • 央視紀錄片《鳥瞰地球》掀熱潮 老鷹背攝像機俯拍
    年初《舌尖上的中國》的熱播就像是一把撬棍,撬開了紀錄片和高收視之間那扇冰冷的大門。  國慶期間,六集紀錄片《鳥瞰地球》登陸央視綜合頻道,再掀收視熱潮。  飛翔,是人類始終追尋的一個夢想。而你可曾幻想過,像鳥兒一樣張開雙翼遨遊天際,又將目睹怎樣的景象?
  • 央視六套放映詹姆斯紀錄片釋放信號!NBA央視復播有望?
    央視體育頻道負責人在5月11日明確回應NBA復播問題,截至目前,央視體育頻道與NBA方面沒有任何接觸和交往。在事關中國主權的問題上,央視體育頻道的態度是嚴肅的、鮮明的、一貫的,不會有任何含糊和迴旋的餘地!
  • 央視花3年拍出杜甫紀錄片,9月即將刷屏
    今年上半年疫情期間,BBC的紀錄片《杜甫,中國最偉大的詩人》爆紅網絡,引起中國網友的熱議。也有不少網友發出不滿:憑什麼唐代詩聖,反而先被英國人拍出來了?唐代詩人曾走過的風景,如今的文人依舊在走其實早在2017年,央視紀錄片頻道的導演李文舉和團隊,就開始籌備《跟著唐詩去旅行》的項目,依照杜甫、孟浩然、王維、岑參四位唐代詩人的生活軌跡
  • 聲明不播NBA後打臉,央視播放詹皇紀錄片!人民日報早已給態度!
    首先是5月11日央視體育強勢回應關於NBA轉播問題,央視體育頻道相關負責人表示:「截止目前,央視體育與NBA方面沒有任何的接觸和交往。並重申強調在事關中國主權的問題上,央視體育頻道的態度是嚴肅的,鮮明的,一貫的,絕不會有任何含糊和迴旋的餘地。這個態度很多球迷也表示贊同,原則問題不容讓步!
  • 南京市委書記見了拍紀錄片的日本導演
    拍紀錄片的日本導演據南京當地媒體稱,在抗擊疫情這場沒有硝煙的戰鬥中,一批在南京的外籍人士挺身而出,通過各種不同的方式,為抗擊疫情作出了積極貢獻。日本導演竹內亮拍攝了紀錄片《新感染數為0的城市——南京》,客觀記錄了南京的防疫努力。據新華社報導,這個紀錄片登上了雅虎日本首頁,並在朝日、TBS、富士等日本各大電視臺反覆播放。
  • 那些讓你過目難忘的央視紀錄片海報 - 央廣網
    《大太平洋》央視紀錄頻道與紐西蘭自然歷史公司(NHNZ)、美國公共廣播電視臺(PBS)、德國電視二臺(ZDF)等機構聯合攝製的4集大型自然類高清紀錄片《大太平洋》。紀錄片《大太平洋》運用4K高解析度攝像機進行拍攝,打破陸地與海洋的界限,以前所未見的方式呈現太平洋的故事。該片拍攝的物種和故事多達近30個,分布在全球14個國家和地區。
  • 央視播詹姆斯紀錄片無需苛責
    最近在頭條熱榜上看到這個話題,引發公眾廣泛討論,如果放在一年前,播放詹姆斯紀錄片本是一件普通的放映事件,但今時不同往日,尤其是鑑於5月10日,央視體育頻道負責人表達了NBA道歉之前對轉播NBA堅決抵制態度獲得公眾的一致好評。
  • 央視拍了10年的紀錄片,狠狠打了「問題孩子」的家長一耳光
    央視曾重磅推出家庭教育紀錄片《鏡子》。這一部央視播出的紀錄片,分別揭露了三個「問題孩子」身後的教育真相。片子只有三集,一共90分鐘。短短一個半小時,卻是央視耗費了10年時間策劃而成。這也是中國「首部」深度探討家庭教育的紀錄片;為此,人大附中還專門停課半天,組織了300多名學生和家長一起觀看。
  • 被央視拍下換衣服的大胸肌體育生火了
    前兩天被央視鏡頭,拍下脫衣瞬間的冰壺運動帥哥-許靜韜。央視這次真是大放送,除了許靜韜,另一位叫做凌智的冰壺運動員,也被拍下了脫衣服的瞬間。當然想擁有這麼好的身材,他們平時的運動量也是相當大的
  • 大型文獻紀錄片《上黨戰役》今晚央視7套播出
    而作為這部片子的製片人、總導演張榮貴,欣聞是我們上黨區吳村人,今天上午記者專門連線了遠在北京工作的張榮貴,並就其拍攝《上黨戰役》文獻紀錄片事宜進行了專訪…… 央視工作20年,拍出多部好作品
  • 《王會悟》登陸央視!這部紀錄片,每個桐鄉人都值得一看!
    《王會悟》登陸央視!這部紀錄片,每個桐鄉人都值得一看!該欄目從CCTV1《紀錄片》欄目延續而來,是央視創辦時間最早也最專業的紀錄片欄目之一。根據欄目組要求,此次登陸央視的版本片名改為《紅船衛士王會悟》,主創人員對總時長150分鐘的影片進行了重新分集,將原有三集、每集50分鐘的版本改成四集、每集35分鐘,並為每集增加製作了導視和預告,以符合央視欄目的時長和包裝。
  • 李棟旭趙寶兒合體拍大片,溼身造型又冷又欲,顏值真是絕了
    今天的主人翁是李棟旭和趙寶兒,這次兩人合體為我們帶來了一場毫無瑕疵的視覺盛宴,同框拍雜誌效果真是絕美。當李棟旭的欲遇到趙寶兒的冷,兩個人的感覺最華麗的詞藻也形容不出來。據悉,這次合體也是為了由兩人主演並且即將上映的新片《九尾狐傳》做宣傳,不得不說,這波宣傳效果真的很到位。
  • 視頻 | 央視史詩級紀錄片《喋血長平》,豆瓣打出罕見高分
    其實,像《喋血長平》這樣的紀錄片,是完全可以避開戰場的具體描述與展示的。但我還是在預算範圍內儘量對戰場的殘酷與冰冷進行了直接表現,因為我想告訴觀眾,戰爭在任何時代都是無比殘酷與血腥的。在我看來,戰場上只有兩種人:倖存者與犧牲者。   《喋血長平》總時長200分鐘,對於一部歷史戰役的專述紀錄片而言,這個時長已然不算太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