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隆冬,天氣冷到不像話,周末的下午,不出門的日子,米粒就愛磨我跟他一起看各種紀錄片。
這段時間,我也是卯足了勁,給他找了不少好看的紀錄片,第一時間也安利給了老粉們。
之前的推薦戳這裡
驚呆!有這7部紀錄片,娃連動畫都不看了!
這8部神仙紀錄片太香了,快給孩子安排上!
亮家底:是時候讓你們看看老母親的私藏了!
贊爆!這6部歷史紀錄片,值得孩子刷N遍!
有了這6部紀錄片,還怕孩子學不好語文?
今天,米粒媽繼續發力,給大家推薦一部央視出的、跟娃語文學習相關的片子:《跟著書本去旅行》。
找這部片子,我是「夾帶」不少私心的。
進入高年級後,語文真的特別讓人發愁,雞都不知道往哪裡雞?
古詩文和作文不用說,老傳統難點了。
現代文居然也讓我發出了靈魂的顫抖:
字都認識,但也已然不是當年那個「學幾個字詞,造個句,再概括一下中心意思「了的語文了。
內容變多了,融合了其他學科的知識,像歷史、地理、博物學等等,生生逼著輔導的老母親得博學起來。
所以,日常除了在閱讀上給米粒多看看歷史、科普向的非虛構圖書外,米粒媽就是多給他看紀錄片了。
《跟著書本去旅行》開掛的地方在:專家帶孩子一塊兒走進課本中描寫的地點,學習課文中文字和背後的知識。
就跟一節生動的語文課一樣,米粒媽表示太滿意了。
米粒爸也看了,說「去景點也不用找導遊解說了,感覺這個比99%的導遊解說得都好!」
現在節目已經播出了一百多集,每集十幾分鐘,差不多一集動畫片的長度。對孩子來說很友好,沒什麼太大壓力。
米粒媽強烈建議大人小孩一塊兒看,一定會讓他對課本裡的內容,生發出新的認知。
快讀學透一篇課文
米粒媽先帶大家看一看,十幾分鐘的片子裡,是怎麼講清楚課文的?
真心特別有趣。
就拿國寶「馬踏飛燕「來聊,之前被刷屏的不能拍正面照的那匹馬。
現在,小學語文中就有《馬踏飛燕》這篇課文,咱們小時候也學過。
雖然這是一篇說明文,但紀錄片一開始,孩子們就提出了不少問題。
比如「馬的腳下為什麼踩了一隻燕子?」
「馬的尾巴為什麼是豎起來的?」
話說,這些問題問得米粒媽有點慌。
這要是米粒問我,真一時半會兒回答不出來。
而這些問題,也瞬間激發了米粒的極大興趣。
我倆跟隨紀錄片去找答案時,就跟「剝洋蔥「一樣,層層遞進,非常長知識。
知識廣度,讓老母親汗顏。
首先,先單純地說一下馬踏飛燕中,這匹馬。
有意思的是,紀錄片中的孩子來自出土地武威,他們都聽過馬踏飛燕,但近距離接觸也是第一次,孩子們都顯得很激動了。
馬踏飛燕中的馬,跟唐朝和清朝的馬都不一樣,它居然是當年漢武帝夢寐以求的大宛馬,又叫汗血寶馬。
專家還糾正了一個廣為流傳的小謬誤:「馬踏飛燕」裡的「飛燕」準確來說是龍雀。
前兩年,米粒媽陪娃看《國家寶藏》時,一直不太明白為啥要把「馬踏飛燕」叫「銅奔馬」?
看到這,米粒媽才恍然大悟,馬踏飛燕的名字不太準確呀,準確來說應該叫「馬踏龍雀」。
但是因為馬踏飛燕太有名了,米粒媽估計《國家寶藏》乾脆用了馬踏飛燕的另一個名字「銅奔馬」。
跟孩子一起漲知識,真.其樂無窮。
課文對馬形態的形容是:「馬踏飛燕是三隻蹄子騰起,只有一個蹄子踩在燕子的軀體上。「
問題又來了,這馬為啥會站的這樣穩?
原來馬蹄、燕子所在的位置,恰巧也是馬的重心,這構成了力學的平衡點。
千年前的物理知識,還是非常給力的。
紀錄片也給了馬正面的特寫。
將它和同時出土的幾十個騎手的銅像放下一起,這些銅像出土自漢代的一個將軍墓。
前面是馬踏飛燕,後面是騎兵隊伍,即便是塑像,它們看著也是氣勢非凡。
但,米粒媽依然要說,馬踏飛燕的正面真的不能看,太戳笑點~
站在許多千年前的文物前,專家告訴孩子們:這支隊伍充分展現出漢朝時中國軍事力量的強盛。
為了從另一方面證明漢朝的偉大,領隊和專家帶著孩子們去了博物館,看了看漢朝的養老、敬老制度。
又來一個知識點:只有社會發達了,人們才有餘力照顧弱小。
漢代皇帝曾下詔書,要善待地方上70歲以上老人,還給老人一個拐杖,作為享受福利的證明。
這樣實物加講解,小朋友立馬就聯想到了書本中的那句話:「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從銅奔馬到漢代養老敬老制度,不僅僅讓孩子們在知識層面舉一反三,還讓他們多了探索生活的熱情,棒呆。
正當米粒媽以為有關《馬踏飛燕》的內容要結束時,節目組還繼續往下挖。
既然是銅奔馬,自然就得講背後的青銅鑄造工藝。
有關這部分,片中也給了很詳細專業的展示。
怎麼判斷一個社會是否進入文明階段?除了有文字、有城市外,還得有一個,就是青銅器的使用。
古代中國人鑄造青銅器,與世界其他地區不太一樣,咱們祖先使用的是範鑄法,就是先用黃泥做出青銅器的造型,叫「內範」,俗稱「模子」。
然後,再用黃泥拼接在在造型的外側,叫「外範」。
內範、外範做好之後,合在一起,再往裡面澆灌燒好的銅液,冷卻之後,把內範、外範打破,一件青銅器就製作完成。
因為一件模子只能鑄造一件器物,於是產生了一個成語「一模一樣」。
米粒媽也是從這部片子才知道這個成語本來的意思。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詞語,也跟青銅鑄造有關,就是「模範」。
因為鑄造青銅器的過程中,需要內模和外範嚴絲合縫,人們就把值得學習的榜樣稱之為「模範」。
直到看到這些,米粒才終於有點明白了語文課本上說的那句話:
「從這匹踏燕的奔馬身上,我們看到了古代勞動人民具有豐富的藝術想像力和先進的科學知識,看到了他們卓越的創造才能。「
這要讓米粒媽生說,真的完全無法說明白。
比起一般的紀錄片,它的知識密度簡直了,對此,我也只能說,必須繼續追。
如何徹底學習一首詩詞?
我跟米粒已經追了好幾集,印象最深還有《楓橋夜泊》。
以前,米粒在讀這首詩的時候,問了我無數個問題:「媽,為什麼詩人要睡船上?為什麼要半夜敲鐘啊?鐘聲不會打擾到別人嗎?」
我特別頭大,今天終於有人給他解答了。
央視大佬邀請來的主持人是《中國詩詞大會》嘉賓、《百家講壇》主講人、文學教授楊雨。
有意境的是,孩子們是跟著老師在京杭大運河的遊船上學習。
這課堂,也是絕了。
首先,楊雨回答了:為什麼詩人要睡船上?
唐朝實行宵禁制度,就是晚上不讓出門,城門關閉,很有可能是詩人沒在城門關閉前進城,只能暫住船上。
那詩人張繼看到的風景是什麼樣子呢?
「月落烏啼」中的「烏」,指代的是「烏鴉」。
「烏鴉」經常出現在跟秋天相關的詩詞中,表現秋天的蕭條。
詩歌中第二句,」江楓漁火對愁眠「中的「楓」,指的是「楓橋」。
為什麼叫「楓橋?」
「楓橋」也叫「封橋」,唐代時政府在這裡設卡、封鎖河道,因此得名。
一路行,一路講,終於到了《楓橋夜泊》的第三、第四句:「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鐘聲到客船。」
米粒的同款出現了,問:這樣不會吵醒僧人嗎?
楊雨解釋,蘇州的寺廟就有一種半夜敲鐘的習俗。
原來如此!
更讓米粒尖叫的是,為了體驗《楓橋夜泊》的意境,孩子和老師一直呆到晚上。
晚上孩子們聽著寒山寺的鐘聲,體會夜晚的清冷,同時也懷想當年張繼的心情。
當老師問孩子們,讓他們用一個字來想像詩人當年的心情,他們不假思索,紛紛說出了自己的答案:「靜」、「冷」、「愁」……
這理解真是到位了。
以上只是《跟著書本去旅行》當中的兩集,大家可以自己去看。
我其實,一直以來都在思考怎麼輔導孩子的語文。
孩子數學不好,根子在語文沒學好。
語文不僅僅是讀故事、古詩,還包括大量的非虛構文字,比如科普類、人文社科類等。
前面是培養孩子的想像力;後面鍛鍊的是孩子的抽象思維、分析能力、邏輯和信息整合能力。
想想中高考的語文考試、英語考試,裡面有多少非虛構文字?
大學更不用說了,查文獻、做課題、寫論文都是非虛構文字,還有出國留學必考的託福、雅思,100%的內容都是非虛構文字。
閱讀非虛構文字比較枯燥,所以才需要從小開始訓練孩子,讓他習慣非虛構文字的寫作風格和語氣,才不至於等長大後「硬扛」。
《跟著書本去旅行》中有關說明文、歷史地理文章的講解,就是孩子怎樣學習非虛構文章一個很好的例子。
先讓孩子去觸摸實物,形成感性認識,產生問題。
然後由專家帶領著逐一解謎,這樣下來小朋友既加深了對課本的認識,又拓展了的文學常識、科學、歷史甚至地理知識。
整個內容直觀又飽滿,很適合孩子的學習節奏和接受水平。
這也是米粒媽最推薦這部片子最重要的原因。
另外,這部紀錄片不僅有塞北江南,還會聊到祖國的其他地方。
從新疆吐魯番到福建武夷山,從盛唐長安聊到北京胡同,從皮影戲聊到涮羊肉,真正做到了跟著書本去旅行。
看完之後,米粒媽也恨不得自己拉著娃,到大好河山走一圈。
個人簡介:@米粒媽頻道(歡迎關注),美國海歸、原500強高管麻麻一枚,專注於5-12歲孩子的教育和升學,英文、數學、科學啟蒙,以及全世界的新奇好物推薦,歡迎關注!(0~5歲寶媽請關注:@米粒媽愛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