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月本是春暖花開之時,萬物復甦,也正如現在困難終將過去。提起國內著名的古鎮古村,你大抵想到江南柔情似水周莊,被譽為「中國第一水鄉」的周莊,每年吸引了大量的遊客。而其實在福建漳州,有一個村莊不僅擁有小橋流水的水鄉風情,還擁奇特的土樓建築,集溫柔和剛強為一體,且保留著淳樸的民風。來過的人都說比周莊更有風韻,比雲水謠更具風情,那便是位於漳州市南靖縣書洋鎮西部的塔下村,它也是漳州著名的僑鄉。
這是一個如詩如畫的村落。放眼四望,兩座大山如巨臂攬住一道生機勃勃的峽谷,山中古木參天,翠接雲天;林蔭深處,淡淡雲霧劃出幾道弧線,託出古村落的幾處起伏的簷角;層層山崗,茶園翠綠,果樹飄香,人們走在山間,不時可聽到採茶姑娘嘹亮的歌聲在山谷迴蕩。環顧四周,一道彎彎曲曲的溪水從峽谷中穿過,清澈碧綠;村裡炊煙嫋嫋,橋下洗衣女歡聲笑語,呈現一幅小橋流水人家的迷人景致。
行走在村間,沒有商業化的喧囂,耳邊只有小溪潺潺,沒有高樓大廈,只有原生態的黃磚土樓和綿延大山,空氣都格外的清新。
相比起周莊的建築多為明清古宅,塔下村的建築更具特色,是被列入建築奇蹟的客家土樓。土樓沿河而建,並非常均勻地分布在兩岸,形態豐富,有常見的方形、圓形土樓,還有圍裙形、曲尺形土樓,最獨特的是還有浙杭水鄉模式單院式土木、磚木結構的吊角樓,形成大樓帶小樓、高低錯落布局的奇妙景觀。
跟田螺坑土樓群的規劃一樣,塔下村在整體布局上也是經過了嚴密的設計。塔下村兩座圓樓裕德樓和順昌樓坐落於溪流兩側,結合溪流形似太極,因此塔下又被譽為「太極水鄉」。
土樓大都是族群居住,塔下村為張姓後人居住。明代,張姓入閩始祖張化孫派下九代孫小一郎偕妣華一娘由南靖金沙蕉坑遷廣東大埔,又遷至緊鄰南靖的馬頭背張屋坪。後移居平和小溪打鐵,生二子,小一郎和長子留居小溪,華一娘攜次子光紹遷回張屋坪,明代宣德元年(1426年)肇基塔下。因為客家話裡,「踏下」與「塔下」諧音,因此多年後,張氏子孫為了紀念先人,把該地叫做「塔下」。村內現存的張氏家廟,就是著名的德遠堂。
德遠堂修建於清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距今已有300多年歷史,是目前中國可見到的最完整的古代姓氏祠堂建築之一。作為家廟,風水自然是極好的,家廟後面是一片眉月形斜坡的草地,宛若天然地毯。草地連著一片蔥鬱的風水林。家廟前是一口半圓形池塘,塘中魚兒遨遊,給人增添了優美的意境。
最引人注目的就是池塘前邊兩側石坪上聳立24支高過10米的石龍旗杆,它是中國古姓氏祠堂現存石龍旗杆最多的一處。石龍旗杆是客家人特有的建築形式。若是族中有人取得了科舉功名,村中都會在家廟的半月池周圍豎立石質的旗杆以示慶祝。根據功名的級別高低和文武區別,石龍旗杆的長度、底座的樣式和桿身的雕刻都有區分。
每一座石龍旗杆都有一個故事,或是功成名就,或是有重大功勳,或是孝敬父母,這也是塔下村歷史文化的傳承,是塔下張氏族人嚮往文明教化,尊重傳統文化思想的體現。
塔下村離南靖著名景點雲水謠其實很近,但很多遊客卻不知道,而這邊也幾乎沒有什麼商業化的足跡,民風較為淳樸,更適合慢慢的逛。
福建群山環抱間藏一個閩南水鄉,土樓姿態各異成太極分布,24座石龍旗杆有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