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在和父母一輩聊天時,如果提到「捷克斯洛伐克」這個國家,想必他們都會有印象。如今,捷克和斯洛伐克已經是兩個不同的國家。那麼,它們當年分分合合的故事究竟是怎樣的?
起源
它們倆的緣分要從公元5-6世紀說起:當時,發源于波蘭的斯拉夫人西遷到如今的捷克和斯洛伐克地區。623年,一個名叫薩摩(Samo)的斯拉夫人首領稱王,建立了薩摩公國,領土範圍大致相當於如今的捷克和斯洛伐克。但薩摩死後公國解體,又恢復到部落的形態。
圖為薩摩從戰場歸來。
830年,又一個斯拉夫人首領莫伊米爾(Mojmir)在這裡建立了大摩拉維亞公國,期間發展出了斯拉夫語的書寫體系,還兼併了西邊的波西米亞。數十年後,公國逐漸衰落,波西米亞「後來居上」,成為權力重心所在地。
分開旅行
11世紀開始,兩片地區走上了不同的道路:波西米亞臣服於神聖羅馬帝國,斯洛伐克地區則成為匈牙利王國的一部分。之後的幾百年間,兩片地區間的淵源並不算深。
在這幅16世紀的神聖羅馬帝國紋章集合中,可以看到代表波西米亞的雙尾獅子(雙頭鷹右翅膀第一排左起第一個)。
奧匈帝國時期
1867年,奧地利和匈牙利組成奧匈帝國。其中,波西米亞和摩拉維亞(當今捷克的主要組成部分)屬於奧地利帝國的勢力範圍,斯洛伐克則是匈牙利王國的領土。此時,歐洲各地民族獨立的思潮逐漸高漲,捷克地區也出現了各種謀求脫離奧匈帝國的活動。
奧匈帝國版圖。1為波西米亞,9為摩拉維亞。斯洛伐克位於標號16的匈牙利王國內。
第一共和國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奧匈帝國兵敗瓦解。因為同屬斯拉夫人後裔,波西米亞、摩拉維亞、斯洛伐克等地區團結起來,在1918年10月28日合併成一個新的國家——捷克斯洛伐克共和國,一度成為東歐工業化程度最高、經濟最發達的國家。
1928年至1938年間,捷克斯洛伐克的版圖。
不過,由於捷克區域在奧匈帝國時期已經是重要的工業中心,而斯洛伐克仍是未開發的農業區,兩個地區間的發展並不平衡。
1930年的一幅宣傳海報,展示了捷克斯洛伐克的滑雪場。
同時,雖然有共同的祖先,但在一千多年的發展中,捷克和斯洛伐克實際上已成為兩個民族。政府的官方態度是:沒有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只有捷克斯洛伐克人。但越來越多的斯洛伐克人感到自己淪為了「次等公民」,認為自己被政治精英忽視了,逐漸對捷克人懷有敵意。許多斯洛伐克人開始支持極端民族主義運動。
1938年,希特勒在吞併奧地利後,瞄上了旁邊的捷克斯洛伐克,想要佔領捷克西部的「日耳曼人聚居區」——蘇德臺地區(Sudetenland)。英法等國為避免戰爭爆發,不惜犧牲捷克斯洛伐克的利益,迫使其將蘇臺德區割讓給德國。
二戰時期
1939年3月,德國以接收蘇臺德區為由出兵捷克斯洛伐克,並在捷克地區成立了「波希米亞和摩拉維亞保護國」,首都設在布拉格,由德國人擔任「保護長官」。同時,斯洛伐克也宣告「獨立」,成為受德國保護的 「斯洛伐克共和國」。出於此前的積怨,一些斯洛伐克的民族主義者當時對這個傀儡政權持歡迎態度。
圖為希特勒與斯洛伐克傀儡政府的「總統」Jozef Tiso握手。
人民民主共和國時期
1945年,蘇聯紅軍解放捷克斯洛伐克全境,捷克和斯洛伐克再度合併,並於1948年5月9日成立捷克斯洛伐克人民民主共和國。追隨蘇聯的腳步,捷克斯洛伐克開始快速發展重工業。1948年至1957年間,捷克斯洛伐克的工業增長率高達170%。
1948年出版的一本畫冊裡,描繪了捷克斯洛伐克的年輕工人。
布拉格之春
1960年的憲法宣告,國家改名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但60年代初,捷克斯洛伐克經濟嚴重停滯,工業增長率在東歐國家中墊底。因此, 1965年,該國批准了新的經濟模式,引入自由市場要素,還進行了政治改革。
圖為蘇聯等華約國家軍隊開進捷克。
而此時,斯洛伐克與捷克的矛盾又浮出水面,斯洛伐克要求將國家政體改為「聯邦制」。1968年1月5日,來自斯洛伐克的改革家亞歷山大·杜布切克成為捷共第一書記,開啟了名為「布拉格之春」的改革浪潮。這場浪潮直到當年8月蘇聯等華約成員國武裝入侵捷克才告終。
天鵝絨革命
作為「布拉格之春」的成果,聯邦制共和國形成:1969年起,斯洛伐克成為捷克斯洛伐克社會主義共和國的一個加盟共和國。到了70年代,它的工業生產水平幾乎與捷克相當,人均收入水平也在1971年趕上了捷克。此外,斯洛伐克的經濟增長速度開始超過捷克。
1970年,蘇聯對捷克斯洛伐克進行大清洗,50萬人被開除出捷共。大清洗之後,捷克斯洛伐克的政治、社會和經濟生活停滯不前。
1985年在布拉格舉行的全民運動會。
對蘇聯的持續依賴讓經濟難以發展:80年代,大約50%的捷克斯洛伐克對外貿易是跟蘇聯進行的。
隨著冷戰矛盾深化,1989年11月,布拉格出現超過十萬人的遊行活動,要求政府結束捷共的統治,也就是「天鵝絨革命」。
最終分開
此後,捷克斯洛伐克政局開始發生變化,捷共失去政權。之後,斯洛伐克的分離傾向日益明顯。1992年11月,兩國領導人經過談判,同意捷克和斯洛伐克分離,聯邦議會通過了聯邦解體法。同年12月31日聯邦解體。1993年,捷克、斯洛伐克分別成為獨立的國家。
圖為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
羈絆仍深
雖然分成了兩個國家,但捷克和斯洛伐克之間的羈絆仍然很深,不僅政府高層來往密切(比如領導人上任後的首訪國家通常會選擇對方),相似的語言和文化也讓民間互動頻繁。一個斯洛伐克網民就說:「在斯洛伐克,我們從小就接觸捷克語。所以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它像就第二母語,不需要學習。在說捷克語的時候,我會摻雜一些斯洛伐克語詞彙,我的捷克朋友們也都明白。」
捷克動畫片《鼴鼠的故事》在全世界都很受歡迎。
也有網民指出,捷克人和斯洛伐克人以前能很好地理解對方的語言,但年青一代捷克人似乎對斯洛伐克語不那麼熟悉了。這或許是因為捷克媒體很少播放斯洛伐克語的節目和電影,而斯洛伐克媒體卻總是播放捷克和捷克斯洛伐克的電影和節目。
一個番外
維城編輯最近去斯洛伐克首都布拉提斯拉瓦玩了一圈回來。路上遇到一些困難,幸虧有一個在維也納上學的斯洛伐克小哥熱心相助。小哥熟練掌握德語和英語。閒聊中他說,很高興有人選擇從維也納來布拉提斯拉瓦玩,因為比起捷克的布拉格,布拉提斯拉瓦似乎存在感不那麼強。很多人甚至不知道有這麼個首都。說到這裡,小哥臉上的神情略顯落寞。其實,作為維也納的「姊妹城」,布拉提斯拉瓦的老城值得一逛,物價也非常友好。如果發愁周末怎麼過,不妨買張船票或大巴、火車票,去這個不到60公裡開外的鄰國首都看一看。
從布拉提斯拉瓦城堡俯瞰城市全景。
- THE END -
(以上內容由歐洲時報唐快哉編譯整理,圖片來源於網絡,轉載請註明Euro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