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病?為出名?被催眠?約翰·列儂被槍殺原因之謎,你信哪種?

2021-01-12 古今獵奇

約翰·溫斯頓·列儂(1940年10月9日—1980年12月8日),英國男歌手、音樂家、詩人、社會活動家 、搖滾樂隊「披頭四」的成員,出生於英國利物浦。

約翰·列儂曾於1965年獲英國女王頒發的大英帝國勳章,1994年入選搖滾名人堂,2004年入選《滾石》雜誌評出的「歷史上最偉大的50位流行音樂家」。代表作品有Come Together,Give Peace a Chance,Imagine等。

1980年12月8日晚上10點49分,約翰·列儂在紐約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據稱患有精神病的美國狂熱男性歌迷馬克·查普曼槍殺,年僅40歲。

約翰·列儂為何會被人槍殺?這背後有何不可告人的秘密?

約翰·列儂被槍殺時的情形:

1980年12月8日晚,紐約曼哈頓區的達科塔公寓門前,約翰·列儂身中四彈倒在了血泊裡。他的妻子小野洋子抱著他的頭,痛苦地大叫:「他中槍了!他中槍了!救命!」一位略顯矮胖的年輕男子站在不遠處,低著頭呆呆地看著手裡的一本平裝書。而稍早之前,他完全是另一副姿態:雙腿展開,兩手死死地握住手中的點三八口徑左輪手槍,然後對著列農開了5槍。前兩發打中了列儂的背部,讓他身子轉了半圈,接著的兩槍打中了他的肩膀,最後一槍沒有射中。奇怪的是,之後槍手並沒有逃跑,而是呆立了一會,接著開始胡亂翻著隨身攜帶的一本小說,那是美國作家塞林格的《麥田裡的守望者》。達科塔公寓的看門人傑伊·哈斯廷對著這位暗殺者大叫:「你知道你剛才幹了什麼嗎?」「我殺了約翰·列儂。」槍手異常平靜地回答道。接到報警,紐約警署的警官史蒂夫·斯皮羅和彼得·庫倫最先到達案發現場,逮捕了這位叫做馬克·大衛·查普曼的男子。

關於約翰·列儂被殺的原因,主要有三種說法:

1、精神病說

事後,大眾對這件血案的普遍看法是:馬克·查普曼患有嚴重的精神分裂,他的瘋狂導致了槍擊的發生。查普曼後來的言談似乎也證明了這一點。

「當他走過我的身邊時,我突然聽到一個男人的聲音在我腦袋裡不停迴響:『幹掉他,幹掉他,幹掉他!'這個聲音不停地催促我,一遍又一遍,『動手啊,動手啊,幹掉他!'」獄中的馬克·查普曼對前來採訪的英國BBC記者這樣回憶,「我不記得我事先是否瞄準了列儂,我只是連續扣動了手槍的扳機,好像是5次,就這樣發生了。之後我沒有任何情緒波動,沒有任何憤怒,我的腦袋裡死一般的寂靜。」

2、為了出名說

一些人認為馬克·查普曼並沒有精神分裂,神智健全的他只是為了出名,才瘋狂地朝自己的偶像開槍。

查普曼在接受法院假釋委員會的訊問時首次「透露」了他殺害約翰·列儂的原始動機:為了出名。「我承認我的行為只是為了要引起公眾的注意。或者換句話說,就是要竊取約翰·列農的名氣,放到我自己的身上,因為我只是一個小人物。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我再也不是以前的小人物了,因為至少有許多人非常恨我。」

3、被人催眠說

在各式各樣對暗殺背後原因的揣測中,一位名叫芬頓·布雷斯勒的英國記者提出的「陰謀論」十分引人注目。

芬頓·布雷斯勒經過8年的調查採訪,搜集和摘錄了大量相關的檔案資料,於1989年出版了《誰殺了約翰·列農》一書。他認為,這次暗殺並不是一次簡單的個人過激行為,而是一出精心策劃的陰謀,並筆鋒尖銳地將矛頭指向了「某些極端保守的右翼勢力」。在書中他寫道:「馬克·查普曼,他只是被許多想殺害列儂的人挑出來的犧牲品。」他指出,馬克·查普曼12月8日下午就見到了列儂,並請他在唱片上簽名留念,如果他有預謀要殺害列儂的話,當時完全就可以動手。

然而當晚查普曼判若兩人,是因為他被人「編程」了,其手段就是通過藥物控制和催眠,他當時腦子裡不停迴響的那個神秘聲音,就是被人催眠所造成的有力證據。布雷斯勒認為,對查普曼進行催眠進而控制其射殺列農的幕後黑手就是美國中央情報局,這次事件是一次徹頭徹尾的政治暗殺。

芬頓·布雷斯認為,查普曼精神上沒有異常之處,也沒有刺殺列儂的動機,而他突然失常做出的暴行正是被人催眠控制了。布雷斯勒甚至認為,催眠的關鍵口令就是《麥田裡的守望者》一書中的那個詞「守望者」。

馬克·查普曼於1980年12月23日被控二級謀殺,紐約法庭於1981年6月22日對此案開庭。因為在此以前的25年間,紐約還沒有過死刑的先例,1981年8月25日,他被判處20年至終身監禁,並且在2000年前不得假釋。

1981年,馬克·查普曼被押往阿提卡監獄正式開始服刑。2002年,49歲的查普曼第一次提出假釋請求,但當即被駁回,未被受理。2004年,查普曼再次提出假釋請求,而這次他終於得到了聽證的機會。

在此次假釋聽證前,列農的妻子小野洋子以及大批歌迷都強烈要求法庭駁回查普曼的假釋申請。小野洋子表示「查普曼是我永遠不會原諒的人」。而有些憤怒的歌迷甚至稱,如果查普曼獲得假釋,他們將親手殺了他給列儂報仇。

約翰·列儂被槍殺之謎,精神病說、出名說和被催眠說,你更相信哪種說法?

原創作品,未經允許,不得轉載。

相關焦點

  • 約翰·列儂:倒在歌迷槍口下的藝術家
    引1980年12月8日晚上10點49分,列儂在紐約自己的寓所前被一名據稱患有精神病的美國狂熱男性歌迷馬克·大衛·查普曼槍殺,卒時年僅40歲。他們是史上最暢銷的樂隊,全球總銷售量估算為6億到10億間。2004年,《滾石》雜誌把披頭四列為史上最偉大的藝人。1965年,約翰·列儂獲英國女王頒發的大英帝國勳章。「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在商業上取得了巨大成功,不和諧的因素開始出現在樂隊成員中。
  •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披頭四歌手鮮為人知的15張照片
    約翰·列儂出生於 1940 年 10 月 9 日的利物浦,直到 1980 年 12 月 8 日去世,至今已經過去了 40 年。這位前披頭四樂隊成員是在美國 Dakota 公寓自己的家門前被其瘋狂的粉絲馬克·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連開四槍所殺害。
  • 甲殼蟲樂隊主唱約翰·列儂十句名言,獨特詩人氣質,讀完讓你佩服
    可能你並不知道,約翰·列儂還是一位詩人,他的名句與音樂一樣精彩,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欣賞他筆下的十句良言,讀完相信你會被他的文字才華所折服。《樂隊的夏天》正在如火如荼的進行,這些中國樂手無一例外被約翰·列儂所影響。翻開搖滾樂的歷史,能有幾個樂手可以稱得上詩人?能有幾個樂隊演奏出來的作品,可以稱得上詩?約翰·列儂是其中的一個,聽他的作品,就好像一位詩人在吟唱。
  •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永不消失的理想國
    早在樂隊還只是一個勉強維持的酒吧樂隊之時,約翰·列儂便向其他隊員保證。的確,他們做到了。才華橫溢的約翰·列儂融合藍調、布魯斯、流行等音樂風格的精華,大量吸取不同文化中的民族樂器,改造已經死板的四四拍,寫出極具辨識度的搖滾曲風。再加上同樣天才的隊友保羅·麥特卡尼對音樂近乎完美的掌控,披頭四成為那個時代的封神樂隊。
  • 音樂人物|約翰·列儂:愛與和平的夢想者
    【再見列儂】他自幼個性反叛,經常逃學,但熱衷藝術和閱讀;他15歲組建樂隊,23歲率「披頭四」轟動全球;他主張愛與和平,曾因反戰行為頗受爭議。藝術價值 縱橫宇宙 有評論表示,列儂與披頭四樂隊所創造的音樂,是到目前為止唯一一種無論任何時間、任何地點、任何年齡、任何心情、任何性別、任何種族、任何身份聽起來都不討厭的音樂。
  • 第11次申請假釋失敗,殺害約翰·列儂兇手恐在監獄度過餘生
    馬克·戴維·查普曼海外網8月27日消息,據加拿大《多倫多太陽報》消息,美國紐約監獄系統發言人當地時間8月26日表示,近40年前殺害搖滾巨星約翰·列儂(John Lennon)的馬克·現年65歲的查普曼此前曾表示,他早已不再是那個為了博取名聲而槍殺世界上最著名的人之一的問題青年,在承認二級謀殺罪後,他已經服刑20年。約翰·列儂是披頭四樂隊的創始人。這起謀殺案震驚了音樂界,也震驚了伴隨著「披頭四狂熱」成長起來的一代人。1980年12月8日,40歲的約翰·列儂發行了「雙重幻想」專輯,之後他去參加了一次夜間錄音。
  • 殺害約翰·列儂兇手的第11次申請假釋失敗,恐在監獄度過餘生
    馬克·戴維·查普曼海外網8月27日消息,據加拿大《多倫多太陽報》消息,美國紐約監獄系統發言人當地時間8月26日表示,近40年前殺害搖滾巨星約翰·列儂(John Lennon)的馬克·戴維·查普曼(Mark David Chapman)第11次假釋申請失敗
  • 我們愛他,連同他搞砸的一切 | 約翰·列儂
    列儂和洋子當年常在那條小徑散步,列儂死後,紐約市為紀念這位來自利物浦的移民,遂以披頭四的歌為這小廣場命名為「草莓園」(Strawberry Field)。多年前,曾在《滾石》雜誌看到一幅跨頁照片:朱利安·列儂(Julian Lennon)肅然站立,雙手展開一幀父親約翰·列儂披頭四時代的肖像。
  • 約翰·列儂:四顆子彈帶走一代巨星
    自此,開始了以披頭四為主角的搖滾樂「不列顛入侵」。 誠藝信 作品 披頭四的成功震驚了世界,雖然他們被那些媒體專家以及因為他們的成功而受挫的人描繪為「拖把頭」
  • 樂迷紀念列儂逝世40周年
    【新華社微特稿】一些樂迷8日來到美國紐約中央公園,紀念40年前在附近遭槍殺的甲殼蟲樂隊前成員、英國音樂人約翰·列儂。美聯社報導,樂迷們來到中央公園「草莓地」,在地面馬賽克鑲嵌的英文單詞「想像」周圍擺放鮮花、唱片和列儂的照片等物品,紀念列儂。
  • 約翰·列儂:想像不同的世界
    如果偉大的夢想家約翰·列儂今天還在世,他就已經80歲了。 不過,他永遠只有40歲。 我14歲那年,在音像店買到了兩盒列儂的磁帶。 我之前聽過甲殼蟲,但還沒聽過列儂在那之後的音樂。
  •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對多位日本作家影響深遠
    約翰·列儂逝世40周年,對多位日本作家影響深遠新京報  作者:  2020-12-09 村上春樹、伊坂幸太郎等日本作家都用披頭四的歌名當過書名
  • 人們都說約翰·列儂代表了披頭四 保羅·麥卡特尼表示不滿
    保羅麥卡特尼爵士認為,在他的前樂隊隊友,約翰列儂在紐約街頭被槍殺之後,約翰列儂就成為了殉道者,對此他表示很失望。在一次《時尚先生》雜誌的採訪中,保羅麥卡特尼表示,列儂的死使他成為了和同樣被刺殺的甘迺迪一樣的人物,這讓已經73歲的保羅麥卡特尼在這些年間都耿耿於懷。
  • 約翰·列儂:我的歌詞就是隨便找一些字拼湊在一起
    「他們會一起聽音樂、看書、讀粉絲寄來的信。幾乎所有音樂類的報紙他們都會看,因為他們想知道樂壇正在發生的事情。」 再加上洋子是一個概念藝術家,腦子裡總是有一些奇怪的點子,這是她吸引列儂的地方,也恰恰是外界認為她是一個精神病的原因,大家認為列儂和她在一起後也失去理智了。 一次電視採訪中,主持人問他:「洋子是披頭四內部關係不合的原因嗎?」
  • 博爾赫斯、村上春樹、畢卡索、約翰·列儂……作家、藝術家和他們...
    這位《老人與海》和《喪鐘為誰而鳴》的作者無論何時都擁有幾十隻貓。「只要有了一隻,就會有下一隻,」他在1943年給他第一任妻子哈德利·莫勒的信中寫道,「地方太大了,根本就不像是有很多隻貓,直到餵食的時候,他們全出動了,像大規模的遷移。」海明威的貓總是能得到最好的照料,他們在這位作家古巴的家中甚至有自己的客房。
  • 披頭四前成員保羅參加反槍遊行 講述列儂被殺經歷
    據報導,現年75歲的保羅接受採訪時談及自己參加遊行的原因:「我最好的一個朋友當年就在離這兒(遊行地點)不遠的地方被槍殺了,所以這次遊行對我來說很重要。」保羅的這位朋友,指的就是「披頭四」樂隊前成員——約翰-列儂(John Lennon)。「我不知道(能否制止槍枝暴力)。」保羅補充道:「但參加遊行,至少是我目前能做的事。」
  • 外媒:粉絲紀念約翰·列儂遇刺40周年 小野洋子呼籲加強對槍枝管控
    列儂的遺孀小野洋子呼籲加強對槍枝的管控。報導稱,人們在紀念活動現場擺放玫瑰、雛菊、照片和一株小的聖誕樹,一名吉他手彈奏著甲殼蟲樂隊的名曲,大家又唱又跳。列儂的兒子們也在社交媒體上向他致意,發表列儂生前的照片。甲殼蟲樂隊另一名歌手保羅·麥卡特尼和鼓手林戈·斯塔爾也發文紀念。據報導,現年87歲的小野洋子發表了一張列儂生前戴過的破碎並沾有血跡的眼鏡的照片。
  • 致敬約翰·列儂——羅敦司得復古圓框爆款來襲
    10月9日是搖滾史上傳奇人物約翰·列儂的生日,而圓框眼鏡的icon絕對是約翰·列儂。上世紀60年代,披頭四的音樂席捲全球,列儂的標誌性圓框眼鏡也風靡世界。人手一副圓框眼鏡成為熱愛搖滾的象徵!它的貼合度非常好,更像是為每一個人專門量身打造的一樣。追求極致到變態的德國製造工藝,在R2288的身上體現得淋漓盡致。每一個邊邊角角都處理得恰到好處。水滴型鼻託葉片柔軟舒適,對鼻梁兩側沒有壓迫。高品質板材和鈦的結合,使鏡架非常輕。玳瑁色玲瓏通透,品質感十足,時尚且充滿文藝氣息。
  • 博爾赫斯、村上春樹、約翰·列儂……作家、藝術家和他們貓
    在那裡,你能找到40到50隻多趾(六趾)貓,全部以名人的名字命名。故事是這樣的,海明威曾經從一個船長那裡得到一隻名為白雪公主(Snow White)的白色的六趾貓。這些現居博物館的貓全是白雪公主的後代。海明威曾這樣描述他眾多的貓咪朋友們:「貓能做到情感上的絕對坦誠。人,出於這樣或那樣的原因,總會隱藏自己的感覺,但貓不會。」
  • 披頭四樂隊的成員:約翰·列儂
    著名的歌手兼作曲家約翰·列儂創立了披頭四樂隊,這支樂隊對流行音樂界的影響是前所未有的。約翰·列儂是誰?約翰·列儂約翰·列儂1940年10月9日出生於英國利物浦。1957年,他認識了保羅·麥卡特尼,並邀請麥卡特尼加入他的音樂組合。他們最終形成了音樂史上最成功的歌曲創作夥伴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