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州盤龍山村:山村蝶變 「獨臂村支書」託起紅旗渠畔致富夢

2020-12-11 中華網河南

在紅旗渠的故鄉、豫晉冀三省交界的河南省林州市,一個「獨臂村支書」的故事,在當地百姓中廣為傳頌。他就是任村鎮盤龍山村62歲的黨支部書記王生有。多年來,「獨臂村支書」王生有在海拔1300米的太行山巔上,帶領盤龍山村群眾譜寫了一曲脫貧攻堅、致富奔小康的新時代發展之歌。

挑重擔 弟兄接力建設家鄉

盤龍山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王生有的大哥王自有,在盤龍山村當了50多年村幹部,帶領村民修路綠化種藥材。2013年6月,為硬化東堖自然村的道路,突發心肌梗死,倒在了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大哥帶著遺憾走了,盤龍山今後怎麼辦?任村鎮黨委領導多方調研後,想讓王生有回村裡接過大哥的擔子。

1958年出生的王生有年輕時參軍入伍,復員後落戶到姚村鎮井灣村,早已不在盤龍山村裡居住。多年來經營貨運,生意做得很是紅火。家中兩兒一女都已成家,子孫滿堂,生活平靜幸福。聽說要讓王生有回老家當幹部,老伴、兒女齊聲反對:「咱不缺吃穿不缺錢,出來都幾十年了,到底圖個啥?再說都快60的人,來回折騰,自己身體也頂不住啊!」2002年跑運輸時,王生有曾經遭遇一場嚴重的車禍,不幸失去了右手,右腿也嚴重殘疾,走路很不方便。

大哥走了,面對黨委政府和盤龍山群眾的期待,王生有心裡想了許多。他想,雖然當前的生活挺不錯,但盤龍山是自己的根,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不能光顧自己的小家,人不能忘本。最終,王生有說服了兒女、老伴,於2013年10月20日回到盤龍山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從此,他接過大哥未竟的事業,繼續帶領群眾建設家鄉。

協調多方 將修山路進行到底

盤龍山村有2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90戶,184口人,是省定貧困村。要想富,先修路。對山裡人來說,路就是擺脫貧窮的金鑰匙。大哥王自有去世前,一直在為硬化盤龍山村至東堖自然村4公裡長的山路奔波,耗盡了心血,最終累倒在工作崗位上。上任伊始,王生有決心把這項工程進行到底,完成大哥的心願,方便群眾出行。

硬化道路需要一大筆資金,村裡幾乎沒有一分錢,怎麼辦?「這錢我來出,我曾答應過大哥,就一定要幫他完成這個心願!」二哥王金有一語定音,讓王生有吃了一顆「定心丸」。

二哥王金有在焦作市從事建築業和房地產業多年,事業紅紅火火,沒少為家鄉建設出力。為硬化通往東堖自然村的道路,保護村口的古樹白皮松,二哥再次捐款80萬元。在林州市紀委、監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二哥王金有的幫助下,昔日坑窪不平的土路變成了平展展的水泥路,村民們打心眼裡感激。

大哥王自有生前,帶領村民千方百計修築硬化了盤龍山村至陽耳莊村的盤山公路。由於路陡彎多,沒有安全防護措施,行人、車輛經過時沒有安全感。在幫扶單位林州市紀委、監委的支持下,村裡開始修建防護墩。王生有帶領村民就地取材,把擴路時開採的大石塊擺在路邊當防護墩。整個工程共花費30多萬元,村裡沒錢,王生有先兌現了8萬多元工人工資,餘款也由王生有個人出資墊上了。

盤山路坡陡彎急,開車上山正常人都得小心翼翼。王生有隻有一隻左手,每次回盤龍山,怕老伴擔心,都要想法給老伴撒個謊。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到盤龍山在王生有的帶領下,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家人終於理解了王生有,覺得他做的一切很值得。

因地制宜 攻堅克難帶群眾致富

路修成了,極大方便了群眾出行。但多年來盤龍山村的自然條件惡劣,資源缺乏,群眾生活水平一直不高。盤龍山村是省定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9戶16人。如何帶領群眾脫貧,如何帶領群眾致富,成了擺在王生有面前的新問題。

經過多方考察,結合村裡的現狀,王生有想方設法改善村裡環境,尋找新的致富路子。他千方百計籌資10多萬元,建設了村裡的文化廣場;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危房改造項目,村裡有20戶人家每戶領到了5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補貼資金,對破舊的房屋進行了維修,為村裡發展「農家樂」奠定了基礎。

2015年春,王生有又開始扶持村民家家種中藥材,前後共種植花椒、核桃等經濟林木700餘畝,中藥材200畝,為群眾致富找到了新的門路;當年,王生有又自籌資金10萬元,拆除村口廢棄豬圈羊圈20餘座,建成了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停車場,既美化了環境,又為山外遊客停車創造了便利條件。在王生有的努力下,盤龍山村先後爭取上級資金和社會捐助近800萬元,新建觀光平臺8個400餘平米,停車場兩處近800平米,新建七級跌瀑式景觀帶一處700餘平米,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和民房外牆面改造工程,鄉村旅遊景觀初步形成。同時,大力發展大紅袍花椒產業,全村種植面積超過200畝,年均產值超80萬元;先後發展中藥材種植100餘畝,發展林下養雞項目,人均養雞超50隻,群眾致富道路更加多樣。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殘缺的身軀不能阻擋奮鬥的腳步,高聳的山峰不能阻擋追夢的決心,在王生有的努力下,盤龍山村2016年完成脫貧摘帽,邁向更加幸福的明天。

多面開花 打通脫貧致富路

盤龍山村脫了貧,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但這不是王生有的目標,他想讓自己的家鄉發展得更好,變得更美更富裕。王生有開始思考更多的致富方向,多方尋找致富門路。他深知,只有根深樹壯,才能枝繁葉茂。做大做強集體經濟,是做好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盤龍山生產的大紅袍花椒個兒大味兒濃顏色紅,遠近聞名。王生有和駐村幹部探討之後,採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成立了合作社。貧困戶與合作社籤訂務工合同,合作社需要用工優先照顧貧困人口。註冊「盤龍豐」農產品商標、申請成功了「大紅袍花椒」外包裝專利,建立了「盤龍雲端」淘寶網店,逐漸形成品牌。現在,合作社每年收購本村貧困戶和群眾花椒5000餘斤,統一包裝銷售,在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也帶動了貧困群眾增收。

帶領盤龍山村的群眾走出大山、走出貧困,是大哥的遺願,更是王生有的奮鬥目標。幾年來,觀光平臺、停車場、七級跌瀑式景觀帶的相繼建成,使盤龍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盤龍山也成了三省交界地帶的網紅村,來盤龍山旅遊的越來越多。

2018年,王生有等支村兩委班子在幫扶單位林州市紀委、駐村第一書記等人的指導、協調下,把目光瞄準到農村民俗旅遊項目上來,大力建設美麗鄉村。該項目總投資300餘萬元,其中爭取上級資金100萬元,爭取社會捐助200餘萬元。截至目前,盤龍山村美麗鄉村建設已投資100餘萬元。建成以後,盤龍山村將更加美麗,旅遊內容更加豐富,依託民俗旅遊帶動群眾增收效果更加明顯,未來發展更具有潛力和空間。

相關焦點

  • 小柑橘託起致富夢
    脫貧戶秦林曼口中的合作社,正是位於博白縣東平鎮富山村的博白縣富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談起合作社對富山村及周邊貧困群眾的幫扶,博白縣富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總經理劉怡玲笑著說,「我就想把水果產業進一步做強做大,帶領更多鄉親發家致富。」博白縣富山水果種植專業合作社的成立,源於劉怡玲6年前的一次大膽嘗試。
  • 安陽:「獨臂支書」託起鄉親的幸福夢!
    1940年春,八路軍129師和林北縣政府決定將收購的糧食、交納的公糧和其他物資等放置於盤龍山村,因此這裡成為129師的秘密糧倉。抗戰時期,該糧倉發揮了巨大作用,人們親切地稱盤龍山村為「紅色糧倉」。盤龍山村因特殊的地理位置,戰時作為秘密糧倉發揮了至關重要的作用。新中國成立後,該村因地理位置原因「與世隔絕」。
  • 紅旗渠唱響豐收曲
    收穫的喜悅在紅旗渠畔洋溢,絢麗多彩的秋收大幕正火熱拉開。    太行山上百果香,富硒穀子糧倉滿。當天一早,距離林州市紅旗渠紀念館不到2公裡外的中喬大三農產業扶貧基地熱鬧非凡。這裡鑼鼓喧天,喜氣洋洋,農民朋友們聚在一起慶賀豐收,觀看喜慶歡樂的文藝演出,品嘗美味的農家豐收宴,共享辛勤勞作的收穫喜悅。
  • 小村裡的脫貧路 ——平涼華池縣紫坊畔鄉堡子山村發展見聞
    記者 安志鵬 通訊員 郝芳 李彬  堡子山村地處華池縣紫坊畔鄉東部陝甘交界處,精準扶貧精準脫貧行動開展以來,這個小村子迎來了新的發展機遇,發生了許多喜人的變化——村民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自來水,水泥路通到了家門口,種玉米、搞養殖、輸勞務,家家日子過得紅紅火火。
  •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田堂村:窮山村蝶變綠色「天堂」
    【決戰決勝脫貧攻堅】田堂村:窮山村蝶變綠色「天堂」 2020-08-04 16: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山村蝶變」巴東溪丘灣火炮山村:以脫貧過往 奏小康序章
    雲上恩施報導(巴東通聯記者 田智松)梅雨時節,巴東縣溪丘灣鄉火炮山村小雨淅瀝,微風吹拂,難耐的炎熱消失得無影無蹤。「現在還是好,不管是下雨天晴,吃水這個事反正是不用擔心了,水龍頭一開,清亮的自來水譁譁地就來了。」
  • 陝西城固縣:郭家山村的美麗蝶變
    一條條寬闊整潔的瀝青路,一片片綠意盎然的桔柑園,一個個幹勁十足的農民身影,一張張朝氣蓬勃的笑臉……來到陝西省城固縣桔園鎮郭家山村,映入記者眼帘的是一幅綠色生態、欣欣向榮、生活美好的新農村畫卷。
  • 紅旗渠畔,再湧鄉村振興「修渠人」
    今天,「富太行、美太行」的鄉村振興重任,落到新一代林州人肩上。如何激活人才「引擎」?林州市吸引能人回鄉,挖掘人才潛力,搭建幹事平臺,做好政策保障,培養了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人才,匯聚起一支新時代「修渠人」隊伍。
  • 李昌瑞:蝶變了山村的新型農民
    新想法興了窮山村當年,李昌瑞懷揣著從親戚家借來的200元錢到深圳打工,從一名汽車維修工開始,做到一支渣土車運輸團隊的領頭人,他的勤勞、實幹得到當地黨委、政府和同行們好評的同時,他也靠艱辛的汗水賺取了「第一桶金」。
  • 記者在扶貧一線丨湘潭縣虎形山村:一路追趕 虎虎生威
    村民在虎形山村的扶貧車間生產線裝配電子產品。(記者 陳旭東 攝)湘潭在線8月24日訊(湘潭日報社全媒體記者 王芮 付鼎臣)虎形山村位於湘潭縣西南角的分水鄉境內,是被雍正皇帝譽為「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一代廉吏陳鵬年的故鄉。
  • 小小油茶果 託起致富夢_媒體_澎湃新聞-The Paper
    小小油茶果 託起致富夢 2020-10-30 18:48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話劇《紅旗渠》真情感人:沒有一處拉大旗喊口號
    作為本屆中國上海國際藝術節「河南文化周」的開幕大戲,話劇《紅旗渠》昨晚在滬上演,場下坐著近千名來自本市各行各業的優秀黨員、勞模代表和當年修建紅旗渠的河南林州老勞模,在他們的話語中,最多的一個詞就是「感動」。  小視角大題材  發生在河南林縣紅旗渠的故事,上世紀六十七代幾乎傳遍了大江南北,感動和影響了一代人。
  • 《半月談》刊文:山村農家樂也念公司經
    新華社北京12月24日電 12月25日出版的第24期《半月談》刊發記者譚元斌採寫的文章《山村農家樂也念公司經》。店子坪村,平均海拔1200多米,地勢險峻,因村支書王光國發揚愚公精神帶領村民開山鑿路謀發展而聞名。如今,這個山村已發展成為紅色教育基地。半月談記者在店子坪村走訪發現,依託紅色教育資源發展紅色旅遊,農家樂已成為該村支柱產業。
  • 紅旗渠為什麼能激勵全中國?
    晉冀豫三省相接的省界線在河南境內形成了一個接近九十度的角,這個角的一條邊是漳河的河道,另一條邊是太行山的絕壁,兩邊框住的地方就是林州。山嶺環繞之下,林州以一塊小小的盆地接納了擇居於此、繁衍生息的人們。
  • 《山村老屋》第四章攻略 山村老屋第四章鋼琴怎麼彈
    山村老屋第四章攻略。在完成了第三章的降頭術之後我們獲得了兒童房的鑰匙,而進入兒童房後就來到了山村老屋的第四章。這一章流程相對較短,接下來就讓我們來看一看本關的攻略吧。 山村老屋第四章攻略。
  • 兩任帶頭人十年接力,打通一條山村致富路
    山村多林果,村民吃不完就想著拉出去換點錢,可這七拐八繞的山路卻難壞了幾代酒臺村人。山村就剩果子值錢,果子出不去就得窮一輩子,很多人沿著山路出村闖世界,王安仁就在其中。
  • 紅旗渠要是現在修得多少年?
    紅旗渠被譽為「中國水長城」,在國際上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蹟」。紅旗渠為什麼稱為奇蹟呢?因為它是20世紀60年代林縣(今林州市)人民在極其艱難的條件下,歷經10年,從太行山腰修建的引漳入林的工程,被人稱之為"人工天河",「生命渠」,「幸福渠」。紅旗渠位於河南安陽林州市,現在是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 ,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 微型小說:山村的夜晚
    按山區人的生活習慣,此時的山村早該因酣眠而變得寂靜了。而今它卻因大隊那間廢棄的榨油作坊四射出的燈光、一陣陣嚴厲的斥責聲和時而喊出的幾句震得山響的口號聲而變得亢奮,徹夜失眠了。  榨油坊被吊在房梁上的兩盞汽燈照得如同白晝。
  • 60年前自力更生修「人工天河」,如今——紅旗渠畔,再湧鄉村振興...
    今天,「富太行、美太行」的鄉村振興重任,落到新一代林州人肩上。如何激活人才「引擎」?林州市吸引能人回鄉,挖掘人才潛力,搭建幹事平臺,做好政策保障,培養了一批「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鄉村人才,匯聚起一支新時代「修渠人」隊伍。
  • 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 爭做新時代出彩林州人
    從戰太行、出太行到富太行、美太行,每一代林州人都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詮釋和賦予了紅旗渠精神與時俱進的時代意義和內涵價值。「傳承弘揚紅旗渠精神、爭做新時代出彩林州人」既是貫徹落實中央、省委和安陽市委決策部署的具體體現,也是對標落實省委巡視反饋意見建議的創新載體,更是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保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