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紅旗渠的故鄉、豫晉冀三省交界的河南省林州市,一個「獨臂村支書」的故事,在當地百姓中廣為傳頌。他就是任村鎮盤龍山村62歲的黨支部書記王生有。多年來,「獨臂村支書」王生有在海拔1300米的太行山巔上,帶領盤龍山村群眾譜寫了一曲脫貧攻堅、致富奔小康的新時代發展之歌。
挑重擔 弟兄接力建設家鄉
盤龍山村山高坡陡,交通不便,自然條件十分惡劣,是遠近聞名的貧困村。王生有的大哥王自有,在盤龍山村當了50多年村幹部,帶領村民修路綠化種藥材。2013年6月,為硬化東堖自然村的道路,突發心肌梗死,倒在了村黨支部書記的崗位上。大哥帶著遺憾走了,盤龍山今後怎麼辦?任村鎮黨委領導多方調研後,想讓王生有回村裡接過大哥的擔子。
1958年出生的王生有年輕時參軍入伍,復員後落戶到姚村鎮井灣村,早已不在盤龍山村裡居住。多年來經營貨運,生意做得很是紅火。家中兩兒一女都已成家,子孫滿堂,生活平靜幸福。聽說要讓王生有回老家當幹部,老伴、兒女齊聲反對:「咱不缺吃穿不缺錢,出來都幾十年了,到底圖個啥?再說都快60的人,來回折騰,自己身體也頂不住啊!」2002年跑運輸時,王生有曾經遭遇一場嚴重的車禍,不幸失去了右手,右腿也嚴重殘疾,走路很不方便。
大哥走了,面對黨委政府和盤龍山群眾的期待,王生有心裡想了許多。他想,雖然當前的生活挺不錯,但盤龍山是自己的根,作為一名共產黨員,不能光顧自己的小家,人不能忘本。最終,王生有說服了兒女、老伴,於2013年10月20日回到盤龍山村,擔任黨支部書記。從此,他接過大哥未竟的事業,繼續帶領群眾建設家鄉。
協調多方 將修山路進行到底
盤龍山村有2個自然村、4個村民小組,90戶,184口人,是省定貧困村。要想富,先修路。對山裡人來說,路就是擺脫貧窮的金鑰匙。大哥王自有去世前,一直在為硬化盤龍山村至東堖自然村4公裡長的山路奔波,耗盡了心血,最終累倒在工作崗位上。上任伊始,王生有決心把這項工程進行到底,完成大哥的心願,方便群眾出行。
硬化道路需要一大筆資金,村裡幾乎沒有一分錢,怎麼辦?「這錢我來出,我曾答應過大哥,就一定要幫他完成這個心願!」二哥王金有一語定音,讓王生有吃了一顆「定心丸」。
二哥王金有在焦作市從事建築業和房地產業多年,事業紅紅火火,沒少為家鄉建設出力。為硬化通往東堖自然村的道路,保護村口的古樹白皮松,二哥再次捐款80萬元。在林州市紀委、監委的大力支持下,在二哥王金有的幫助下,昔日坑窪不平的土路變成了平展展的水泥路,村民們打心眼裡感激。
大哥王自有生前,帶領村民千方百計修築硬化了盤龍山村至陽耳莊村的盤山公路。由於路陡彎多,沒有安全防護措施,行人、車輛經過時沒有安全感。在幫扶單位林州市紀委、監委的支持下,村裡開始修建防護墩。王生有帶領村民就地取材,把擴路時開採的大石塊擺在路邊當防護墩。整個工程共花費30多萬元,村裡沒錢,王生有先兌現了8萬多元工人工資,餘款也由王生有個人出資墊上了。
盤山路坡陡彎急,開車上山正常人都得小心翼翼。王生有隻有一隻左手,每次回盤龍山,怕老伴擔心,都要想法給老伴撒個謊。隨著時間的推移,看到盤龍山在王生有的帶領下,發生了這麼大的變化,家人終於理解了王生有,覺得他做的一切很值得。
因地制宜 攻堅克難帶群眾致富
路修成了,極大方便了群眾出行。但多年來盤龍山村的自然條件惡劣,資源缺乏,群眾生活水平一直不高。盤龍山村是省定貧困村,全村建檔立卡貧困戶9戶16人。如何帶領群眾脫貧,如何帶領群眾致富,成了擺在王生有面前的新問題。
經過多方考察,結合村裡的現狀,王生有想方設法改善村裡環境,尋找新的致富路子。他千方百計籌資10多萬元,建設了村裡的文化廣場;積極向上級部門爭取危房改造項目,村裡有20戶人家每戶領到了5000元至10000元不等的補貼資金,對破舊的房屋進行了維修,為村裡發展「農家樂」奠定了基礎。
2015年春,王生有又開始扶持村民家家種中藥材,前後共種植花椒、核桃等經濟林木700餘畝,中藥材200畝,為群眾致富找到了新的門路;當年,王生有又自籌資金10萬元,拆除村口廢棄豬圈羊圈20餘座,建成了一座2000多平方米的停車場,既美化了環境,又為山外遊客停車創造了便利條件。在王生有的努力下,盤龍山村先後爭取上級資金和社會捐助近800萬元,新建觀光平臺8個400餘平米,停車場兩處近800平米,新建七級跌瀑式景觀帶一處700餘平米,實施傳統村落保護和民房外牆面改造工程,鄉村旅遊景觀初步形成。同時,大力發展大紅袍花椒產業,全村種植面積超過200畝,年均產值超80萬元;先後發展中藥材種植100餘畝,發展林下養雞項目,人均養雞超50隻,群眾致富道路更加多樣。
日日行,不怕千萬裡;常常做,不怕千萬事。殘缺的身軀不能阻擋奮鬥的腳步,高聳的山峰不能阻擋追夢的決心,在王生有的努力下,盤龍山村2016年完成脫貧摘帽,邁向更加幸福的明天。
多面開花 打通脫貧致富路
盤龍山村脫了貧,是值得高興的一件事。但這不是王生有的目標,他想讓自己的家鄉發展得更好,變得更美更富裕。王生有開始思考更多的致富方向,多方尋找致富門路。他深知,只有根深樹壯,才能枝繁葉茂。做大做強集體經濟,是做好脫貧攻堅、實施鄉村振興的有力支撐。
盤龍山生產的大紅袍花椒個兒大味兒濃顏色紅,遠近聞名。王生有和駐村幹部探討之後,採用「支部+合作社+貧困戶」模式,成立了合作社。貧困戶與合作社籤訂務工合同,合作社需要用工優先照顧貧困人口。註冊「盤龍豐」農產品商標、申請成功了「大紅袍花椒」外包裝專利,建立了「盤龍雲端」淘寶網店,逐漸形成品牌。現在,合作社每年收購本村貧困戶和群眾花椒5000餘斤,統一包裝銷售,在增加集體經濟收入的同時,也帶動了貧困群眾增收。
帶領盤龍山村的群眾走出大山、走出貧困,是大哥的遺願,更是王生有的奮鬥目標。幾年來,觀光平臺、停車場、七級跌瀑式景觀帶的相繼建成,使盤龍村的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盤龍山也成了三省交界地帶的網紅村,來盤龍山旅遊的越來越多。
2018年,王生有等支村兩委班子在幫扶單位林州市紀委、駐村第一書記等人的指導、協調下,把目光瞄準到農村民俗旅遊項目上來,大力建設美麗鄉村。該項目總投資300餘萬元,其中爭取上級資金100萬元,爭取社會捐助200餘萬元。截至目前,盤龍山村美麗鄉村建設已投資100餘萬元。建成以後,盤龍山村將更加美麗,旅遊內容更加豐富,依託民俗旅遊帶動群眾增收效果更加明顯,未來發展更具有潛力和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