墳、墓、冢、陵有啥不一樣?簡單的四個字,體現了嚴格的尊卑制度

2020-12-14 隨手談詩

墳、墓、冢、陵,簡單的四個漢字,體現的卻是尊卑之禮,是中國傳統社會嚴格的等級制度,人活著講尊卑、講等級,死後依然不可以逾越這道鴻溝。

比如,說一個人死去,平民死曰死;士大夫死曰不祿;諸侯死曰薨;帝王死曰崩。

在古人的認知中,人死後會去到另一個世界,在這個世界也有嚴格的尊卑等級,因此,人死後的陰宅,也有墳、墓、冢、陵的區分。

墳墓

墳墓通常是埋葬死人之地的通稱,但也有明顯的區別,《禮記·檀弓上》曰:「古也墓而不墳」,意思很明了,就是說墓是平的,死後不堆土、不植樹,謂之墓。而墳的本義則是專指高於地面的土堆。

嚴格來說,墳、墓沒有太大的區分,普通人死了可以叫墳,有身份的人死了,也可以叫墳,如公主墳;同樣,普通人張三死了可以叫張三之墓,有身份的人死了,也有如杜甫墓、曹操墓。

後來,這兩個字被組成「墳墓」一詞,成了埋人之地的通稱,因此有「築土為墳,穴地為墓」的說法。

冢,高墳也。可見冢的規格就比墳墓高了,普通人哪修得起高墳哦。

另外,冢這個字,也有大、地位高的意思,比如家裡的長子,也可以叫冢子,雖然聽起來有點奇怪,但確實如此。也有表示尊敬的意思,比如對列國君主的敬稱,稱冢君。

因此,冢一般用於稱王侯將相的墳墓,比如我們說曹操墳,同時又有七十二疑冢的說法。

比較有趣的是,荒郊野外的亂墳,也可以叫冢,稱野冢,聽起來跟罵娘似的。

陵這個字,寓意非常奇特,《說文》:「從阜從夌」,阜指大土山;夌是攀越的意思,引申為登臨、上升之意,代表著「升天專用通道」,因此陵也是帝王墳墓的專用詞。因此陵的規模也是相當宏大的,我們常說陵墓,地上為陵,地下為墓。

除了作為皇帝專屬詞以外,特殊時期、特殊人物的墳墓,也可以叫做陵,如孫中山先生的墳墓,稱為中山陵,因為孫中山先生對中華民族作出過傑出的貢獻。

湖北當陽的關羽墓相傳埋葬了關羽的身軀,這裡被稱為關陵,因為關二爺在民間的地位,是一個逐漸神話的過程,稱為陵,也說明了關羽在中國百姓心中的地位。

小結

除了墳、墓、冢、陵之外,還有塋、林也可以代指埋葬人的地方,塋的本義和墳一樣,不消多說。

林則是專指埋葬聖人的地方,如孔林,也叫至聖林,是孔子及其後代的家族墓地。

總的來說,古代社會階級森嚴,一個人不論活著、還是死去,都有嚴格的等級規定,這一套規定是萬萬不能打亂的,否則天下就不太平了。

相關焦點

  • 陵、冢,墓、墳的區別
    原來這是我國封建時代的一種等級制度:   帝王的墓叫陵,如北京的十三陵,那兒埋了明朝十三個皇帝。東陵,西陵是大清皇帝的墳墓。皇陵一般依山而建,氣勢宏偉,佔地面積廣大。自然金銀財寶也就多。考古價值也高。一些遠古時代的帝王被後人祭祀,後人根據傳說,在他們死亡的地方蓋廟紀念,這種廟也叫陵,如黃帝陵,炎帝陵,那兒不一定真有炎黃二帝的屍體。
  • 陵、冢、墓、墳意思相同,但不能混為一談,亂用違法,有啥區別?
    再來說說陵、冢、墓、墳,大家都知道這幾個詞的意思是相同的,其實在古時候,這幾個詞是被嚴格區分的,絕對不能亂用。首先說說陵,一座墳墓能夠被稱之為陵,是需要幾個要素的,第一點墓主人的身份得是皇帝,陵是皇帝專屬的詞,根據歷史記載來看,大約戰國中後期帝王的墓開始使用這個詞。
  • 聖人墓稱「林」,全國僅有四座半「林」,最後半座誰都不服
    最常見的通稱,當然就是「墓」。墓字從莫從土,土表意,莫表音。從「莫」的字,如「幕」「暮」「慕」等,均有「昏暗」、「隱秘」之意,因為「莫」字本身是個會意字,就是太陽落在草叢裡。「墓」自然也不例外。不管有沒有堆土都可以叫「墓」,如果有了堆土,就可以叫「墳」。再高一些的封土叫做「冢」。
  • 光武帝原陵之謎
    首先,從光武帝劉秀開始,東漢的皇帝大多主張儉葬。所以,東漢帝陵往往沒有西漢時期帝陵高大的封土,也不設置陵邑。比如,漢武帝茂陵的封土經過了兩千多年的風雨侵蝕,現在仍然有四十多米高。東漢帝陵封土就要比西漢時期小很多。西漢時期從漢高祖劉邦到漢宣帝,都修建有陵邑。而東漢的帝陵都沒有陵邑。西漢帝陵附近往往有規模宏大的陵寢建築,東漢帝陵則往往很簡略。
  • 秦始皇陵到底有多麼複雜?到現在都不能打開,源於四個條件的制約
    陵、墓、墳、冢都是下葬逝者遺體的建築,下葬平民的稱作墳,下葬有一定名望和身份之人的稱作墓,冢用來埋葬諸侯將相等身份地位較高的人,或者埋葬他們的遺物,陵則是專門用來埋葬帝王,為了彰顯帝王的身份,所以建造得非常氣派。
  • 灌南堆溝港:「零、亂、散」墳冢有了歸向
    這個公墓12.4畝,可容納2000多個碑位,截至目前,已有880餘座墳冢搬進墓內。除此之外,該鎮還出資10餘萬元,擴建了原老港鎮的西寧公墓。該鎮把公墓管理納入目標考核序列,對公墓進行統一登記、統一管理。(胡可群 翟玉軍 孫連海 朱貴傑)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並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 探秘福建福州閩國帝陵,地宮淪為垃圾場,僅剩兩座巨大墳冢
    歡迎關注我的最新探索主題:《荒野探墓之探尋福建十大古墓》,希望能夠喚起人們對福建本土古墓文化的關注。宣陵入口很多人都不知道,在我們福建省會福州的郊區隱藏一座巨大帝王陵:宣陵,距今已有千年歷史,堪稱福建最古老陵園,令人不可思議。
  • 【邙山陵墓群】——西晉帝後陵寢之晉宣帝司馬懿高原陵
    有一次曬書忽遇暴雨,司馬懿不由自主地去收書,被家中一婢女看到。張春華擔心此事洩露招致災禍,便親手殺婢女滅口,由此得到司馬懿的看重。後司馬懿寵幸柏夫人,張春華很難有機會見到司馬懿。司馬懿臥病時,她前去探望,遭到司馬懿奚落,於是羞慚怨恨,絕食想要自殺,她的幾個孩子也不吃飯。司馬懿驚恐而賠禮道歉,張春華才停止絕食。司馬懿出來後對別人說「老東西不值得憐惜,只是擔心苦了我的好兒子們罷了。」
  • 當陽非遺風採---當陽關陵廟會
    關陵廟會是以祭祀關羽為主要內容的大型民俗活動,在當陽關陵舉辦。當地民眾,沮漳河流域、外省市及臺港海外等地多有關公信眾來趕廟會。關陵位於當陽市區西五裡,今屬玉泉辦事處雄風村,佔地130畝,現有建築1萬平方米。 關陵廟會由祭祀關羽引發而來。當陽古屬楚國,境內有長坂坡、當陽橋、麥城、昭丘等古蹟,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其民喜巫鬼,尚淫祀。」
  • 力士村的「東冢」,一個到現在都沒有解開的謎
    尤其是關中地帶以現在的西安、鹹陽為中心,先後西周、秦、漢、唐等十四個政權在此建都。三千多年來,孕育了豐富多彩又濃厚的歷史文化。歷史遺蹟、印記處處皆是。尤其在陝西來旅遊的人,最大的感受是陝西到處是帝王將相陵墓和看不完的古遺蹟。成為全國乃至全世界的陝西旅遊名片。 在中國,好多村名都有歷史的印記或者歷史典故。尤其是歷史文化厚重的陝西,這種以古遺蹟、歷史典故、古名人起名的村莊處處皆是。
  • 張作霖墓雜草叢生,張學良墓如詩如畫,張學良:遺憾從未掃父親墓
    張作霖和張學良都是中國近代歷史上的著名人物兩人都頗具爭議性,誰也不能說清楚到底誰是誰非,不過可以肯定的是,兩人都對中近代史的發展走向起了決定性作用,是舉足輕重的人物,死後墓地一墓亂草遍地,一墓如詩如畫,也是千差萬別。對比之下,讓人感慨萬千。
  • 1966年孔子墓蒙難:墳冢被掘 聖賢頭顱被當球踢
    許多年後劉亞偉說,自己是個罪人。其實,他只是一個看熱鬧的孩子。     幾天的破壞,幾百年也恢復不了    1980年代,劉亞偉還是曲阜縣委報導組成員,看到了縣政協一位同事的報告,這份2萬字的報告,搜集了「文革」時譚厚蘭等人如何討孔、砸碑、挖墳的事實,還列有一些數據。
  • 當陽關陵,關雲長的安臥之地
    想想古人關於墓地的稱呼也頗有意思,帝王的墓地叫「陵」;王侯的墓地叫「冢」,有的冢內沒有屍骨,只有一些生前用過的物品、衣帽等,所以稱之為「衣冠冢」;將相的墓地叫「墓」;而普通老百姓的,則叫作墳。只有古時聖賢的墓地叫「林」。
  • 古代分餐制,是尊卑的體現
    區別於現代的古代分餐制,是尊卑體現在中國人們聚餐吃飯大多數都是再一次吃,雖然有公筷的使用,也是吃一盤菜。從《周禮》等古代典籍中,我們可以了解到,周朝的分餐制不僅形式上的分餐,並且在所用的餐具樣式、菜品樣式、座位方向等方面都有嚴格的規定。《鴻門宴》中就有項王、項伯東向坐,亞父南向坐,沛公北向坐,張良西向侍由他們的座次來看,我們可以知道他們吃飯的形式就是分餐制的形式,並且尊貴的人是面向東坐,其次面向男,次之面向北,最卑賤的面向西。這就是分餐制當中體現的尊卑。
  • 武川,盛樂,昭君墓
    再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從來沒有進過大青山,古詩「但使龍城飛將在,不叫胡馬度陰山」。中的陰山就是這大青山。這武川縣就在陰山深處,陰山北麓,我們到達那裡就翻過了陰山最高的地方了。名詩名山重鎮,值得繞行去看一看。 去武川的山路不太好走,路上還遇到了小雨,但從武川往呼和浩特的路就都是高速公路了。其實進了武川也沒有找到啥歷史遺蹟,只是看到了一個碑,寫著「北魏重鎮」四個字。
  • 秦始皇陵究竟有何古怪,明明已經發現入口,為何卻不敢開挖?
    而墓室彎頂上還裝飾有寶石明珠,象徵著天體星辰;下面則是用機械灌輸了水銀,製造的百川、五嶽和九州的地理形勢,象徵江河大海川流不息,墓室的石壁上還浮著金制的野雞;墓室內點燃著用鯨魚油製成的"長明燈",主陵墓周圍還有多個從墓,比如已經被我們發掘的兵馬俑從墓,算上所有從墓據說整個秦始皇陵共計約56萬平方公裡,也就是78個北京故宮的大小。
  • 紹興這個最大最完整最高規格的南宋墓主人是誰
    它和這個墓園是對應的,很有可能是墓地賜享的墳寺。而我們那時候一來,老百姓就說那裡是寺廟,說案山後面還有尼姑庵。我去找過,現在是找不到了,但是能看到老門石臼一樣的門軸,寺和庵相距很近,可能只有200米左右。」什麼意思?這是功德墳寺,就像嘉定十四年(1221),朝廷下限詔改賜智國寺為嶽墳的功德墳寺,並賜額「褒忠衍福禪寺」。
  • 河南滑縣|村名來源於名人冢的村落知多少
    滑縣歷史悠久,名人輩出,有很多著名的歷史人物或生於此或葬於此。滑縣有許多古村落的村名就來源於名人冢。史書有記載的主要有:八裡營鎮八裡營村,原稱八裡塋,是因春秋時期衛靈公墳塋在此,且此地距衛國都城楚丘八裡而得名。衛靈公(前540年——前493年),春秋時期衛國第28代國君,姬姓,名元,在位42年。
  • 隋煬帝墓專家回應質疑:有牙齒及遺骸 非衣冠冢
    現階段不適合看清楚幾個字就公布一下,應該是等到階段性有成果再公布比較合適。  是否是第四次下葬?  只能確定是最後一次入葬  胡戟:有媒體朋友告知的墓誌比以前多了幾個字,「隨故煬帝墓誌。惟隨大業十四年太歲……一日,帝崩於揚州江都縣……於流珠堂。其年八月……西陵荊棘蕪……永異蒼悟……貞觀元年……朔……葬煬……禮也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