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一波說
臨近年終,不少人會盤算,明年景氣會怎麼樣?同樣的命題,企業大老闆看法都不一樣,有的說樂觀,有的卻表示不看好,對明年的景氣表示是非常悲觀。
對於投資者來說,經營者對未來景氣的預期,或是判斷企業未來成長的重要蛛絲馬跡。
王文淵何故這麼悲觀看未來?
臺塑四寶舉行11月業績說明會
上周,臺塑四寶於12月6日舉行11月業績說明會。所謂「臺塑四寶」,即臺灣王永慶家族臺塑企業旗下的臺塑、南亞、臺化、臺塑化四家石化上市企業。
11月,臺塑四寶營收為1101億元新臺幣,較去年同期大幅衰退22.1%,也較10月環比下滑2.3%。其中,因中國大陸新產能開出、受貿易戰影響,臺化、臺塑化皆創下今年單月營收新低。
業績說明會上,南亞董事長吳嘉昭、臺塑石化總經理曹明、臺化副董事長洪福源均分布介紹各自企業的營收情況。
當然了,再黑暗的隧道也會透出一絲光亮的。比如南亞,雖受到原料丙二酚(BPA)、玻纖絲、銅價格下跌影響,但受惠於5G相關需求發展,如基地臺、網通設備、手機用板等,帶動電路板及各類電子材料產品銷售量增加,營收成長。
參加臺塑企業運動會的總裁王文淵(右1)
事實上,臺塑四寶即便沒有發布經營數據,也可從上月臺塑企業總裁王文淵的一番致詞窺見一斑。
10月上旬,臺北紡織展開幕,臺化董事長王文淵以臺灣工業總會理事長身份應邀致詞,他對未來景氣的看法表示非常悲觀。
王文淵認為,明年的景氣可能還會變壞,需要很長的時間來抗戰。他還表示,石化、紡織都不好,半導體的DRAM也不好。王文淵是工總理事長,也是產業界的大佬,他這麼悲觀看未來產業,到底是為什麼?
其實,並不是每一家企業大佬都持同樣悲觀的看法的,比如和王文淵一道出席紡織展的另一位企業大佬、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卻表示很樂觀。徐老闆說明年景氣不必看壞,新產品持續創新會帶動企業競爭力。另外,像紡織界的聚陽董座周理平、儒鴻董座洪鎮海也認為,明年一定會比今年好。
今年前三季度,臺灣股市前十大市值的上市公司,如聯發科、大立光、臺積電均有很可觀的漲幅,而臺塑四寶卻跌的很慘,其中最慘的是王文淵自任董事長的臺化,跌幅多達17.05%,是臺股前百大市值股價跌的最慘的一隻股票。從2018年第四季度起,臺化的獲利急轉直下,淨利潤持續衰減之中,今年前三季營收數據的表現相當慘烈。
11月業績說明會,臺化副董事長洪福源也介紹了相關營運情況,特別是芳烴方面,受中國大陸「三桶油」殺價、加上浙江石化、恆力石化在大連爭相擴產,壓力不小。
遠東集團董事長徐旭東
那臺灣其他家的石化企業,也像臺塑四寶那樣不堪表現嗎?
非也。像生產散熱組件材料的雙鴻EPS,股價一下從2.8元/股跳升至10元以上,好幾倍的飆漲。同一個年份,處於同一個行業,為何表現差異會那麼大,對未來景氣的預期也大相逕庭呢?
值得一提的是,王文淵是「企二代」,遠東集團徐旭東也是,同是家族二代,且同是根基深厚大企業集團的掌舵人,為什麼對明年景氣的看法不一致呢?臺塑企業集團總裁王文淵,是創辦人王永在的兒子,也就是創辦人王永慶的侄兒。
遠東集團創辦人徐有庠,祖籍江蘇海門,世代務農,中學畢業後進入棉花雜糧行,從驗貨員做起,後於上海創辦遠東針織廠,到1949年遷移臺灣時,他已是上海灘成功商人。創辦人為遠東制定的企業文化以「誠、勤、樸、慎」四字為座右銘。到徐有庠之子徐旭東接班後,提出「創新」理念,使得集團不斷成長壯大。
徐旭東,生於1942年,他是上海出生的,如今已成為遠東二代的代表人物、遠東大家長。目前,遠東事業領域橫跨紡織、水泥、百貨、金融、石化、海運、酒店、通訊等多元化服務。您打開遠東集團官網,跳出來的第一條消息是「徐旭東拚行動支付,遠東HAPPY GO Pay上線。」反觀臺塑四寶,多年來一場場業績說明會,出席的那幾位頭頭幾乎是「老面孔」,事業布局上也多是石化、塑膠、紡織、鋼鐵那幾大樣。
客觀地說,臺塑也好、遠東也好,都已經打穩根基,開花結果,但面對這個比以往更複雜、難以預料且變化快速的世界,兩家大企業也在走不一樣的路,正因為如此,各人對未來的景氣預期才會出現不同的看法和態度。
徐旭東常說:「我們不走簡單的路,簡單的路就是如何方便的做一些事情,要有很正規的系統在運作,這是不變的地方,但如果不創新,沒有挑戰性,也不會走到現在。」他經常如此的強調:「全世界都變了,你必須去適應變革,參與變革,甚至創造變革。」
下一個「王永慶」在哪兒?
1998年,臺塑企業創辦人王永慶(右)、王永在(左)昆仲合影
臺塑企業創辦人為王永慶、王永在昆仲,哥哥王永慶生於1917年,弟弟王永在生於1922年,小5歲。王永慶,祖籍福建泉州府安溪縣金田鄉(今長坑鄉),生於臺灣日本殖民時期臺北近郊的直潭(今新北市下轄的新店區直潭),寒門子弟,父親王長庚早年以種茶為生,生活頗為艱辛。
王永慶的祖父叫王添泉,與祖母蘇好育有三子一女,即長子王東平,次子王長庚,三子王水源,女兒王辛。父親王長庚和母親王詹樣,也同樣撫養三個兒子,王永慶為長子,王永在為家中第三子,老二王永成,不幸於26歲那年英年早逝。母親王詹樣,生前被稱為「臺塑阿嬤」,享齡108歲辭世,一生克勤克儉,雖然沒有讀過書,但其行為及理念也深深影響了王永慶昆仲。
王永慶少年時即出外謀生,跟隨叔叔到嘉義當送米工,並細心觀察習得經營要訣,兩年後由父親王長庚借得200元開設米店,開始創業。最小的弟弟王永在年幼時,也追隨兄長到嘉義送米,日後他一邊完成學業,一邊幫助兄長共同經營米店生意。20歲不到,王永在獨自一人到新竹山崎(今新豐鄉)承攬碉堡建築工程,並積累工程管理及指揮調度的專才。
1942年王永慶結婚合照
1954年,王永慶申請美援貸款生產PVC粉(聚氯乙烯),創立了臺塑的前身「福懋公司」。創業從來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經營之始屢遇挫折,但經過50年奮鬥,終成「石化王國」。
王永慶有句名言:「天下沒有簡單的事,也沒有不可能的事。」
胞弟、同時也是臺塑創辦人的王永在,是1954年應兄長徵召前往高雄共同經營臺塑公司,「打虎親兄弟」,1991年「六輕計劃」落腳雲林麥寮時,全面主持「六輕」這個臺塑企業最關鍵轉折點事業的王永在,當時已年近7旬,故被外界譽為「六輕總工程師」。
事實上,創辦人王永在也是繼兄長王永慶之後的臺塑企業第二任掌舵者。兄友弟恭,相愛相敬,加上刻苦耐勞、止於至善的精神,成就了臺塑的成功偉業。在很長時間裡,王永慶、王永在兄弟為臺灣首富,人們仰慕的不是王氏昆仲富可敵國的財富,而是敬仰他們白手起家、篳路藍縷、千錘百鍊、砥礪奮發的創業拼搏精神。
和臺灣老五大家族(基隆顏家、板橋林家、霧峰林家、鹿港辜家和高雄陳家)不一樣,被譽為「臺灣經營之神」王永慶昆仲,是白手起家的,得不到祖輩的福蔭和恩賜,是靠自己一步一個腳印打拼出來的。
創辦人王永慶常說:「要求得一分的收穫,必先有一分的耕耘。」在他看來,「先天環境的好壞,並不足喜,亦不足憂。成功的關鍵,完全在於一己之努力。」
1970年,創辦人昆仲、董座夫人及王文淵(左3)在英國
創辦人王永慶,於2008年去世,另一個臺塑創辦人王永在於2014年離世。「天底下沒有容易的事,也沒有做不到的事」,他們二人開創的思維、刻苦的精神和具體的實踐,將每一個尋常,轉化為不尋常,書寫下時代傳奇。
正如紀念影片《時代傳奇》中說的,「每一個時代,都有牽動時代巨輪的動人故事;在特別的時代,就會誕生特別的人物。」也許,要誕生出「下一個王永慶」很難,畢竟時光在變,每一個時代有每一個時代特殊的人物,且承載著不同的使命。
二代掌門人、臺塑企業總裁王文淵,是2006年起從兩位創辦人手中接棒的。王文淵說:「接棒之後,承續經營重責大任,自擔任行政中心總裁以來,承襲著兩位創辦人的經營理念,如履薄冰,不敢稍有懈怠。」
老話說:「創業維艱,守成不易。」對於王文淵來說,他當不成「王永慶」,他考慮更多的是如何永續長青,「富過三代」,做起事來會將風險置於第一位,總是戰戰兢兢、如履薄冰,這也決定了這位掌舵者只會是「守成之君」,而非一位敢於衝鋒陷陣之帥。
HTC董事長兼CEO王雪紅
當然了,臺塑王氏家族成員中也不乏「創業之帥」。
過去,王永慶很有錢,「生女當如王雪紅」,她的女兒、現為HTC董事長兼CEO王雪紅也曾一度很有錢,這位靠自身奮鬥打拼的女企業家,曾取代郭臺銘成為福布斯富豪榜上的「臺灣首富」。
王雪紅頗有乃父之風,她的HTC曾抗衡過蘋果之父賈伯斯,與全球IT巨頭英特爾「扳手腕」做對手,她常說:「要成功就得做最困難的事!」
在商界,王雪紅有「鐵娘子」之稱,即便是近年來歷經坎坷的HTC不如以前的,她依舊是豪情萬丈,對HTC的未來仍持積極的看法。今年6月,面對股東的指責,王雪紅表示,她將繼續帶領公司變革,「經過一年的努力,現在HTC的未來發展方向和發展前景已經十分明確了,並且,HTC緊跟世界前沿技術發展,不管在5G、VR還是AI方面都是世界第一。」
王文淵生於1947年,他的堂妹王雪紅生於1958年,年齡上差了十一歲,當年王永慶曾希望王雪紅來幫忙,在人生關鍵的選擇中,她卻選擇的走自己的路,而不是遵循父親為她的安排,當了個「叛逆的女兒」。往事已成追憶,在王雪紅44歲,她當上了「臺灣女首富」,48歲創造了「雙股王」奇蹟,52歲躋身「臺灣首富」。
「懶惰的人會很苦,你如果再睡的話,你的糧倉就要被別人搶光了。」這是王永慶常常告訴兒女的一句話。
和王雪紅不一樣,他當年是被伯父王永慶、父親王永在「欽點」而坐上總裁寶座的。接棒以來,經歷金融海嘯、家族爭產、投資失利等風波,不過,這13年來他和臺塑企業經營團隊的表現也是相當不錯的。換成王雪紅來做,也不一定比王文淵幹的更好,畢竟傳統產業的管治風格和新興產業有著很大的不同。
古人說: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如今的王文淵,已經到了這個年齡,假如要問他有什麼最急迫的大事,那可能是「尋找臺塑下一個接班人」,如果還能碰上一個「王永慶」,哪可是一個奇蹟!
本文內容為一波說原創內容
未經授權嚴禁任何形式的轉載和摘錄發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