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來,翻閱已經泛黃、褪色的老剪報,一篇1976年6月6日發表在《煙臺日報》上的600餘字的報導——《光輝指示照徵程,巡回醫療十二年》,再次映入我的眼帘。反覆觸摸、細細品讀這篇不同尋常的「處女作」,我心潮起伏,浮想聯翩,思緒一下子拉回到了44年前……
那是1976年夏天,在哥哥的引導下,還在上高中的我萌發了向媒體投稿的念頭。為紀念毛主席發出「把醫療衛生工作的重點放到農村去」重要指示12周年,我提前半個月到掖縣(今萊州市)西由衛生院進行了採訪。萬萬沒有想到的是,就在紀念日當天,我的稿件被《煙臺日報》採用了,這是我第一篇變成鉛字的報導。捧著這張散發著濃濃墨香的報紙,我心裡甭提有多高興了,由此暗下決心以後要做一名新聞工作者。從此,我與《煙臺日報》結下了一生的情緣。當時就讀的高中正實行教改,我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通訊寫作班」。半年多時間,所在公社轄區內的企業、村莊都留下了我採訪的足跡。
1977年7月,我高中畢業回鄉務農,仍放不下手中的筆,堅持不懈做「土記者」。這期間,《煙臺日報》又發表了我多篇沾著泥土芳香的報導,引起了掖縣縣委宣傳部的關注。在1977年12月召開的全縣通訊報導會議上,讓我作了典型發言,隨後推薦我到縣商業局做了秘書,這是我人生路上的一次重要轉折。在做好公文寫作的同時,我主動承擔起了《煙臺日報》通訊員的職責。在編輯曲維鑑、李曉燕等老師的熱心指導下,我摸準了財貿專欄的需求,「對號入座」供稿,先後發表了《喜氣洋洋選年畫》《人歡馬叫鬧新潮》等集市見聞、《富裕農戶消費趨向時髦》等市場調查、《萊州餐館道道環節嚴把關》等維護消費者利益的報導,還採寫了《敲不開的「鐵門」》等典型人物報導,選題廣泛、題材多樣,將商業系統幾乎寫了個遍,稿件的數量與質量同步提升。其中,我撰寫的《一項建議節省開支三萬五千元》的消息,被評為《煙臺日報》1980年度好新聞,這是我在媒體上摘得的首個獎項,對我是莫大的激勵和鼓舞。1984年初,我將目光瞄向了商業系統外。令我自豪的一篇報導《掖縣氣象站積極為專業戶服務》同時登上了《煙臺日報》頭版和《人民日報》。這篇報導讓掖縣氣象站成了全國典型,上級還為此獎勵了氣象站一輛吉普車。在縣商業局工作的六年中,我在《煙臺日報》共發稿160餘篇,連年被評為優秀通訊員。
1984年2月,煙臺市委宣傳部召開新聞工作會議,讓我做了「如何利用業餘時間搞好通訊報導」的經驗交流。不久,我以農民合同工的身份被破格借調到縣委宣傳部新聞科工作。從業餘通訊員轉變為專職報導員,我發自內心感謝《煙臺日報》提供的一次次施展抱負和改變命運的機遇。在新崗位上,我與日報社的各位領導和編輯記者們接觸學習的機會多了,他們對基層通訊員親如一家人,無私幫助扶持,給我留下了極其深刻的印象。
那是1988年,我赴海南採訪「玉米大王」李登海後,用心撰寫了人物通訊《種子的品格》,在《煙臺日報》二版頭題以較大篇幅刊登,引起了強烈反響,被報社推薦參評山東新聞獎。當我收到獲得二等獎的藍色證書,又看到附後由報社總編室主任劉漢君老師親自撰寫的推薦理由時,不禁潸然淚下。一代代老報人以作品質量為唯一標準,無論作者是誰,均一視同仁,他們能把寶貴的參評名額給我,實在難能可貴。1989年,我依據萊州紀委公開處理失實匿名信的新聞線索,跟蹤採寫的稿件《旗幟鮮明支持企業家》,經報社積極推薦,先後獲得中國地市報好新聞二等獎、山東新聞獎三等獎。萊州紀委這一經驗,還在全省紀檢系統作為典型推廣。1990年,我了解到萊州銀磊石材公司主動作為,用硬功夫攻克「軟市場」,為此深入調查撰寫了深度報導《辦法總比困難多》,《煙臺日報》安排在顯著位置發表,並慧眼薦評,榮獲了山東新聞獎二等獎。一名縣級報導員,連續三年斬獲山東新聞獎,這既是對我刻苦鑽研、不懈追求的褒獎,也飽含了日報社從編輯、評委到領導的厚愛與支持,進一步激發了我在新聞事業上繼續創精品、拿大獎的信心和力量。1991年,我被煙臺市委宣傳部和《煙臺日報》分別授予「最佳通訊員」榮譽稱號,被萊州市評為專業技術拔尖人才。
有夢想就有廣闊舞臺。1994年5月,經過十多年的業餘和專職通訊員的歷練積累,我被組織上任命為煙臺電視臺副臺長,分管新聞宣傳工作,實現了人生又一次具有重要意義的角色轉換,真正成為了一名夢寐以求的新聞人。在同一個城市,又同屬新聞單位,與《煙臺日報》的那種特殊情感始終未減。當辦公室的同志徵求訂報意見時,我脫口而出:「《煙臺日報》!」這時,我突然頓悟,我的人生與《煙臺日報》已密不可分了。它已經成為我深入了解黨的方針政策的「瞭望哨」和「親密伴侶」,每天必備的精神食糧,讓我從中不斷汲取營養,拓展新聞思路。1996年,我敏銳發現和組織挖掘採制的系列報導《煙臺推行社會服務承諾制》,引發全國上百家媒體的跟蹤報導,並被中宣部確定為重大典型。這組系列報導也讓我首次叩開了中國新聞獎的大門,榮獲三等獎。
2001年8月,我的新聞生涯軌跡再次改變,不惑之年挑頭創辦膠東在線網站,由傳統媒體華麗轉身為新媒體。在擔任網站總編輯18年的時光裡,我的辦公桌上始終擺放著《煙臺日報》,主要宣傳部室也訂閱了《煙臺日報》。我借鑑學習日報的報導經驗,貼近民生,銳意創新,在創辦品牌欄目、品牌活動方面實現了重大突破。2009年,創意的「網上民聲」欄目一舉獲得中國新聞獎一等獎;2012年,策劃的「接力尋美,溫暖中國」專題再次榮膺中國新聞獎一等獎;2014年,我個人榮獲第十三屆長江韜奮獎。
回眸自己44年的新聞生涯,從一名農民出身的「土記者」到榮獲新聞最高獎,《煙臺日報》始終陪伴著我,記錄和見證了我的成長。我將永遠銘記老報人對我的辛勤培養和大力扶持。現在我雖已退休,但在未來的日子裡,仍將以一名「老通訊員」的身份,繼續為鍾愛一生的《煙臺日報》撰稿,盡綿薄之力。同時,衷心祝福具有紅色基因傳承的《煙臺日報》75周歲生日快樂,永葆青春!真誠祝願充滿活力的《煙臺日報》為新時代的煙臺高質量發展再添濃墨重彩,再立新功!
(作者為煙臺廣播電視臺原副臺長、膠東在線網站原總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