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大千傳世名跡《金璧雙輝 巫峽清秋》

2021-02-10 當代國畫

張大千傳世名跡

《金璧雙輝 巫峽清秋》

整理編緝_《當代國畫》

文章來源_網絡

張大千 金璧雙輝 巫峽清秋 


作品鑑賞


時光追溯到20世紀30年代,舊京和平門外五道廟,有一家飯莊——春華樓(有人把春華樓列為京城「八大樓」之一),北平解放前歇業,現在很少有人知道了。但由於當年文人、畫家多會於此,尤其掌柜白永吉與張大千的關係,留下了一段畫界領袖與餐飲界高手交好的佳話。

張大千是聞名海內外的大畫家自不待言,而白永吉的出名則與張大千密不可分。白永吉曾被譽為「北平第一名廚」,張大千到北平必至春華樓,白永吉以掌柜身份為張大千親手烹調。

張大千是一風流才子,錢到手便揮霍淨盡。他在春華樓大宴賓朋,白永吉不但不收費,有時還要向張大千提供零用錢,按張大千常用的話就是「把幾個銅板」。但是他倆絕不是金錢與酒肉的關係,而是對書畫的共同愛好。張大千曾答應每年給白永吉畫一幅長卷,至於中堂、條幅與扇面更是不在話下。

這段時期也是張大千、于非闇他們交往最密切、在北平畫壇最活躍、最熱鬧的一段時期。那時他們還成立了一個「轉轉會」,共有12人,分別是:溥心畬、張大千、齊白石、陳半丁、俞陛雲、陳寶琛、于非闇、周肇祥、溥雪齋、傅增湘、徐鼐霖、成多祿。這個「轉轉會」類似於「藝術沙龍」的組織形式。他們商定在每個星期日舉行活動,由會員輪流做東,聚會時大家賦詩作畫、鑑賞評論,以此促進彼此間在藝術領域的借鑑和提高。特別是在于非闇寫的《南張北溥》一文發表後,引起了畫壇上很大的轟動。

巫峽自巫山縣城東大寧河起,至巴東縣官渡口止,全長46公裡,有大峽之稱。其以幽深秀麗著稱,整個峽區奇峰突兀,怪石嶙峋,峭壁屏列,綿延不斷,是三峽中最可觀的一段,宛如一條迂迴曲折的畫廊,充滿詩情書意。巫峽峽長谷深,迂迴曲折,奇峰嵯峨連綿,煙雲氤氳繚繞,景色清幽之極,如一條美不勝收的畫廊。巫峽名勝古蹟眾多,除有十二峰外,還有那刻在江岸巖石上的累累纖痕等,無不充滿詩情畫意。滋潤了歷代遷客騷人的生花妙筆,留下了燦若繁星的詩章。

此作即為民國時期北平春華樓菜館掌柜、素有「北平第一名廚」的白永吉舊藏。因是畫贈摯友,故極精心。

1936年12月,北方遭災,舊京西郊哀鴻遍地。時有慈善家計畫設粥廠放帳,于非闇為其事奔走,商諸大千先生,兩人即決定舉行畫展義賣成此善舉。《救濟赤貧—張大千、于非闇合作畫展》在京展出三天,「大風堂」門人何海霞、巢章甫等亦出作品參加,展品全部售罄。時著名菜館春華樓掌柜白永吉捐重金以襄善舉,大千先生遂以本幅《巫峽清秋》相贈為報。白永吉有北平第一名廚之稱,大千先生精擅飲食之道,與名廚多有交往。他和京劇泰鬥餘叔巖愛到春華樓用餐,因白氏廚藝佳,且張羅配菜,所備者他倆無不愜意。故有人以「唱不過餘叔巖,畫不過張大千,吃不過白永吉」,合稱他們為「三絕」!並把它們硬湊一起拍照留念,成「三絕圖」。白永吉甚嗜大千先生畫藝,先生慷慨豪氣,贈書畫以酬其好。

1936年夏,先生在蘇州網師園寫成著名的金碧山水《華山雲海圖》長卷寄贈,上題「永吉老兄索仿吾家僧繇沒骨山。追憶當時情狀寫此,請正」。復題「此卷初師僧繇法,既而略加勾勒,遂似李將軍矣。」此卷沒骨重彩,大青大綠,復施勾金,瑰麗無比,正畫家壯歲精絕之作。白氏與他交誼之深由此可見一二。同年底再贈本幅,設色技法相同,也許白永吉對重彩設色作品情有獨鍾。大千先生的沒骨山水畫約出現於三十年代中期。在這類作品上多有題跋,述及畫家的淵源家數,上溯宋代王詵,甚至遠及楊升和張僧繇。惟上述楊、張兩家,有的作品已湮沒,有的尚無公認可信畫跡傳世。故先生所據者自畫史記錄外,尚參考後人所仿臨者,如董其昌的《峒關蒲雪圖》等,復加己意寫成。本幅未有題其淵源所自,但參見畫家1935年的《巫峽清秋》,同年的《華山雲海》及1938年的《黃山雲海》,採用的應為他所稱的「吾家僧繇法」。 

《巫峽清秋》是他筆下常見的題材。以他蜀人寫川中三峽名勝之一,自是駕輕就熟。

若與1935年本相比,基本同出一轍,只是主峰的方向相反而已。本幅的構圖較豐富,層次感強,除雲山飄渺、舟過峽山的主景外,局部細節描寫更見繁密精細,如峽中泉湧,與雲水連成一氣;下方山峽樹叢高低排列參差,反襯出主峰的奇兀突出,氣勢雄渾,成全圖的焦點所在。畫中設色之經營極見用心,充份運用礦物顏料色感厚實耀目的特質,令青綠、白粉、金碧相襯,成色彩豔麗、氣派堂皇而富裝飾性的傑作。更難得者乃畫上三題,標題、詞作以及題贈記錄,鈐印位置疏密布局講究,令全幅作品更見完整。

整理編緝_夕月慕畫

本文/圖片 均來自網絡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本文言論不代表本平臺立場

轉載請註明來源

特別聲明

圖片均搜集自網絡公開資料

編輯並不確定作品之真偽,不作為投資收藏的依據

僅供書畫愛好者參考

版權聲明

我們尊重原創,本號所推內容若涉及版權問題

敬請原作者告知,我們會立即處理


點擊「閱讀原文」 閱讀更多《傳承·傳世》文章

相關焦點

  • 張大千作品150幅,看完你就知道他有多厲害了!
    張大千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一、張大千——山水畫
  • 張大千精品200幅,美豔至極!絕版收藏
    張大千特別在山水畫方面卓有成就。後旅居海外,畫風工寫結合,重彩、水墨融為一體,尤其是潑墨與潑彩,開創了新的藝術風格,因其詩、書、畫與齊白石、溥心畲齊名,故又並稱為「南張北齊」和「南張北溥」,名號多如牛毛。與黃君璧、溥心畲以「渡海三家」齊名。二十多歲便蓄著一把大鬍子,成為張大千日後的特有標誌。
  • 張大千精品200幅,美豔至極!
    秋江野鶩圖湖光山色原因是「他對於女性觀察得很精密,能用妙女拈花的筆法,傳出女兒的心聲,這一點是他的藝術微妙,也是他在女性身上曾下了一番工夫的收穫。」大千先生也曾在一首題畫詩中自道:「眼中恨少奇男子,腕底偏多美婦人。」
  • 齊白石傳人-少白湯發周分享:王季遷和張大千說不清道不明的往事
    年輕時期的王季遷王季遷不僅是海外六大古書畫鑑藏家之一,也是一位著名的書畫商人,所以凡是他經手買賣過的許多古書畫,及鈴有「季遷心賞」「季遷鑑定」「王氏季遷曾觀」「王季遷海外所見名跡」「竹裡館」等印的古書畫,也應可視為他的藏品。
  • 不瞞你說:張大千 | 畫家是「無法無天」的
    在我個人的意思,要畫畫首先要從勾摹古人的名跡入手,把線條練習好(寫字也是一樣,要先習雙勾),跟著便學習寫生。金璧雙輝—巫峽清秋怎樣叫掀屋角呢?他說從上向下的角度看起來,看到屋頂,就不會看到屋簷,李成的畫,既見屋脊又見鬥拱頗不合理。
  • 千金盡散名跡留芳:那些民國時期的收藏家
    在這些收藏家中,既有專注於文史研究的專家,也有醉心於收藏的官員,還有金石書畫聞名於世的藝術家,比如,龐元濟、張伯駒、張學良、吳湖帆、王己千、徐悲鴻、張大千、張珩等。而龐元濟、張伯駒、張大千、吳湖帆、張珩、王己千是其中的佼佼者,他們收藏富、品類精、影響大,被譽為「20世紀字畫收藏六大家」。
  • 上海齊白石藝術研究會會長-湯發周解讀張大千的精品書畫!速藏!
    LOT 610張大千 1899-1983巫峽清秋Zhang DaqianAutumn of Wuxia Gorge立軸設色紙本1935年作《張大千研究》第292頁,臺北國立歷史博物館,1996年。3.《藝術大師張大千》第225頁,四川美術出版社,2007年。4.《永遠的張大千─紀念張大千誕辰110周年書畫精選集》第105頁,四川美術出版社,2009年。
  • 美術研究|原創|張大千畫:巫峽千山暗,終南萬古春
    ——王慕石「曾經幾度過三峽,未畫巫山十二峰,暮雨朝雲無限意,可能神女夢先通」,「巫峽千山暗,終南萬古春」。這是大千先生題在《巫峽千山暗》圖上的詩,是寫畫中的景觀,又寫畫外之意,也寫心中之思。畫中主要的兩峰自江面直上太蒼,卻又煙靄中虛,頓使兩峰高而又高,且兩峰上部墨色濃重,而下部卻用擦染結合的畫法處之,更使江面水氣茫茫而生「千山暗」的感覺峰下水邊,高下參差不齊,淡墨中仍有豐富的濃淡變化,而波紋至此卻一筆不畫,留了一線空白給人以一種水面浪花飛濺,激浪滔滔之感;江面近處以烘染法寫之,而稍遠時則用線條勾出長江急流的波濤,再遠處還勾出了急流中的漩渦,更表現了長江巫峽一帶的水流之急
  • 張大千:松下高仕文會圖
    張大千爰。鈐印:「張爰」、「大千居士」「文會圖」是歷代都有名作傳世的題材,如現藏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五代周文矩《文苑圖》卷、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的五代丘文播《文會圖》、北宋趙佶的《文會圖》、明王紱的《山亭文會圖》等,不僅是考察當時衣冠服飾、器具文明的最佳證據,更是當時士人懷想魏晉隋唐人物風流、並寄託自己對此盛會的無限嚮往之意的載體。
  • 誠軒2020秋拍:張大千《大千狂塗冊之三》540.5萬成交
    1956年,張大千自日本向歐洲「進軍」,受巴黎東方藝術博物館館長薩爾之邀,展出臨摹敦煌壁畫及近作,大獲好評,此際張氏還和畢卡索有一次歷史性晤面,引起轟動。張大千就此進入歐洲藝術圈,斬獲國際性聲譽,這與他在巴黎的至交好友、表弟郭有守密不可分。郭有守,字子傑,時任臺灣駐法文化參事,在巴黎文藝界人脈極廣,諸多旅歐畫家、作家、音樂家常至郭寓雅聚。
  • 【法書精賞】清 八大山人書法名跡《臨河敘》
    【法書精賞】清 八大山人書法名跡
  • 張大千初入北京,看他如何從青銅變王者
    說完,離座而去,留下張大千一人在客廳裡坐冷板凳。到了6點多,貴客齊集後,陳半丁先在宴席上講了一通開場白、自稱幸獲名跡、不敢私秘自珍,願為友好共賞。陳半丁與眾畫家一邊聽張大千講,一邊翻看畫冊 ,進行核對,發現張大千竟說得絲毫不差。
  • 繪畫拾遺丨五百年來第一人——張大千
    為得魏晉唐宋藝術之真諦,張大千於1941年遠赴敦煌,克服困難,歷時三載臨摹敦煌壁畫,這對他後來的藝術成就起到了尤為重要的作用。此後,張大千大量收藏五代宋元繪畫名跡,並臨摹其精華,對董源、巨然、王蒙等古代繪畫大師的藝術特徵了如指掌。
  •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賞析】之《漢宮春曉圖》
    《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洛神賦圖、清明上河圖、富春山居圖、漢宮春曉圖、百駿圖、步輦圖、唐宮仕女圖、五牛圖、韓熙載夜宴圖、千裡江山圖《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是中國美術史的豐碑,承載著古老東方民族獨特的藝術氣質,用色彩記錄了中華綿延五千年的悠久歷史和橫亙萬裡的錦繡河山。《中國十大傳世名畫》歷盡磨難,歷經戰火紛繁,流散四海,如今皆為各大博物館鎮館之寶。《漢宮春曉圖》被稱為「中國十大傳世名畫 」之一,作者仇英是「吳門畫派」,四傑之一與沈周、文徵明、唐寅齊名。
  • 【保利拍賣十五周年】張大千的潑寫世界
    我們從張大千早期惟妙惟肖的《仿八大山人筆意》和《仿八大山人松石》開始,到1925年所作曾熙題跋的《後赤壁賦》和創作於三十年代的《促膝清譚》、黃君璧上款的《觀瀑圖》、劉寒楓舊藏的1934年張大千早年仿石濤的《釣歸圖》,四十年代所作《魚樂圖》,上述作品中很清晰的可以辨認到八大和石濤的影子,而1948年作《溪岸閒居》和1947年的《步壑松風》風格上明顯體現出張大千以先賢古人為基石,以自然造化求奇變的臨古、
  • "雅賊"張大千
    張大千提出三種向葉恭綽取得《曹娥碑》的方式:一,原價索回,亦可加價;二,以藏畫交換,多少不計;三,如不肯割愛,情商借半月,以慰老母心願,用後璧還。當王秋湄受託轉述張大千的請求後,葉恭綽不以為然:「烏,是何言也!予一生愛好古人名跡,從不巧取豪奪,玩物不喪其志;此是大千先德遺物,而太夫人又在病篤之中,欲一快睹,予願以原璧返大千,即以為贈,更勿論值以物易也。」
  • 福祿壽喜《傳世吉祥三寶》由霍鐵輝 馮延明 愛新覺羅·啟順 三位...
    由中國文物學會文物仿複製委員會全程監製,中國收藏家協會溯源,中國工藝美術大師霍鐵輝、國家一級美術大師愛新覺羅啟順、高級工藝美術大師馮延明攜團隊精心設計督造《傳世吉祥三寶》,史上首款集詩、書、畫、印於一體的傳世吉祥三寶。中國收藏家協會保駕護航-官方權威保障,全球限量典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