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有著名的西湖,是世界文化遺產地,凡來杭州者,西湖是必到之處。蘇軾詩云:「水光瀲灩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妝濃抹總相宜。」這首詩把西湖在晴、雨、霧中的景象描述得淋漓盡致,讓人產生美好的聯想。
在西湖之中,為人們熟知的主要是兩條堤:白堤、蘇提。其實,在這西湖之中共有「四堤」:白堤、蘇堤、楊公堤、趙公堤。
白堤,東起「斷橋殘雪」,西止「平湖秋月」,全長約四裡。其實這條堤並不是白居易在任時所築,早在白市長來杭州時就有這條堤,古時稱它為白沙堤,白市長還寫下一句「最愛湖東行不足,綠楊蔭裏白沙堤」的詩句。當然白居易在杭州時也修過一條堤,是在舊日錢塘門外的石涵橋附近,現在早已經找不到蹤跡了。
現今這條「白堤」,是後人為了紀念白市長而命名的,千萬不要認為這堤是白居易當年主持修築的,那是會鬧笑話的。
蘇堤,北起嶽廟,南止南屏山麓,全長約五裡半,杭州人也稱它為「六吊橋」,即在這條堤上有「即映波、鎖瀾、望山、壓堤、東浦、跨虹」六座石拱橋。蘇堤確是蘇軾東坡市長主持修築,蘇市長曾在詩中說:「我來錢塘拓湖綠,大堤士女爭昌豐。六橋橫絕天漢上,北山始與南屏通。」
要說明的是當年蘇市長主持修築這條堤壩,並不是為了要營造什麼風景旅遊區,市長只是為了要疏浚西湖,但從湖裡取湖泥和葑草沒有地方堆,所以把堆築成了這條南北向的湖中通道。
可謂是「無心插柳柳成蔭」,後來這裡竟成了西湖十景之首的「蘇堤春曉」,蘇市長當初也想不到他會有這麼大的功績,讓一代代的杭州人民所懷念。
楊公堤,位於蘇堤以西,與蘇堤並行,北起靈隱路,南至虎跑路,約摸七裡,堤上也有六橋:環璧、流金、臥龍、隱秀、景行、浚源,它與蘇堤六橋前後呼應,合稱為「西湖十二橋」。
楊公堤始建於明代,與蘇堤相隔有500年之久。楊公堤是紀念主持修築的杭州知州楊孟瑛而命名。楊孟瑛,大家都不熟,他是重慶豐都人,明弘治十六年(1503年)出任杭州知州。
楊孟瑛到任杭州知州後,發現這個西湖並不是東坡市長所描述的「淡妝濃抹總相宜」的優美景象,而是一副敗落的狼狽不堪的樣子,正所謂「十裡湖光十裡笆,編笆都是富豪家。」楊市長決心好好整治一下曾經優而美的西湖,還湖於民。他的西湖整治規劃在得到朝廷批准後,便大刀闊斧地開始了湖底清淤和湖岸改造工作。在這整治的其中,毫無疑問會得罪一些既得利益者,後被御史胡文璧參劾,說他開浚西湖無功,浪費官帑二萬三千餘兩,便罷官歸鄉。但受益的杭州人民還是記著他,把這條提稱之為「楊公堤」。
楊公堤到民國時改稱為「凱旋路」,後又改稱為「西山路」,現又重改為「楊公堤」。
趙公堤,更鮮為人知了。它始建於南宋,比楊公堤要早三百年,主持築堤的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後人趙與岅。趙與岅是嘉定十三年(1220)進士,官至吏部尚書兼臨安知州。趙公堤自北新路第二橋(原蘇堤東浦橋)至曲院築堤,以通靈隱、天竺。此堤不長,只有一裡半多一點,現在還存有趙公堤路。
介紹了西湖這「四堤」後,回到題目,人們都知道白堤、蘇堤,那為何還有兩堤鮮為人提呢?
一、從介紹中,大家也都知道了白堤、蘇堤的地理位置比較楊公堤、趙公堤有優勢,它們都處在西湖的主要位置,是遊人首到之處。
二、白居易、蘇軾兩人在中國文學史上的地位實在是太重要了,而楊孟瑛和趙與岅在中國文學史根本毫無地位可言,所以說無論你官多高,錢再多,能讓後人記著你的,必須你是文化人,最好是詩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