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湖東堤是頤和園重要的湖光景區。在東堤北部,有一座重要的洩水閘——二龍閘。
二龍閘又稱「二孔閘」,是昆明湖東堤上惟一的一座洩水閘,因砌成八字形分水式暗洞,有兩個出水閘口而得名。它由前閘後橋兩部分組成。
二龍閘主要用於調節昆明湖東部地區的用水,可用於洩洪、調節水位、灌溉園外農田,還可接濟圓明園、暢春園等園林用水。這座閘不常提閘板,當閘板提起後,湖水導入兩孔石橋下面流向園外,向東北流經營市街、馬廠橋入圓明園。
「昆明湖」有時可以作為頤和園水面的總稱,包括萬壽山以南、西堤以東的「大湖」、西堤以西的「西湖」(被支堤分隔為西北湖、西南湖)、萬壽山北側的「後湖(後溪河)」,甚至包括與後溪河連通的諧趣園水面。
從這個意義上講,昆明湖曾有多處出水口:青龍橋下三孔閘為溢洪閘;諧趣園附近的眺遠齋前有閘口,諧趣園東北有惠山園閘,這兩處閘口的水出宮牆流向圓明園。諧趣園西還有閘口,這裡的出水經過東宮門橋下與二龍閘出水匯合,也流向圓明園;二龍閘以南原有四涵洞,最初有木板為閘,流出的水灌溉六郎莊一帶水田,經蔚秀園西北側、紅橋,繞清華園入清河;昆明湖南端還有一座繡漪橋閘。
通過二龍閘、四涵洞等閘涵的控制,昆明湖水得以澆灌京西稻田,從而在供給園林用水之外,發揮供給農業用水的作用。
清漪園時期,文昌閣城關以南不設圍牆,從東堤可以看到六郎莊一帶的稻田和遠處的暢春園宮牆。乾隆二十九年御製《西堤》詩中有「堤與牆間惜棄地,引流種稻看連畦」的詩句,記錄了東堤上看到的這番稻作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