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刺繡,簡稱「蘇繡」。以其表現手法細膩、逼真而文明,其發源於蘇州吳縣一帶,現已遍及江蘇全境,在我國工藝美術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與粵繡、湘繡、蜀繡合稱為中國「四大名繡」。
蘇繡扇袋
由於文獻和實物的限制,蘇州刺繡究竟始於何時,目前尚難以確切說明,但據劉向《說苑》載,早在兩千五百多年前的春秋時期,吳地已有「繡衣而豹裘者」。三國時,東吳丞相趙達之妹,已能運用刺繡繡出了我國第一張山川地勢軍陣圖,時人謂之「針絕」。
蘇繡荷包
宋代,蘇州刺繡已有了欣賞性的作品出現,並達到了一定水平。在張應文著的《清秘藏》一書中說:「宋人之繡,針線細密,用線僅一二絲,用針如發細者之為,設色精妙,光彩射目。」描繪了宋代蘇繡已具有精工細作、形象真實的特色。
喜幛《送子麒麟》
明代,蘇繡已成為蘇州地區一項普遍的群眾性副業產品,形成了「家家養蠶,戶戶刺繡」的盛況。江南已成為絲織手工業中心。在繪畫藝術方面出現了以唐寅 (唐伯虎)、沈周為代表的吳門畫派,推動了它的發展。藝人結合繪畫作品進行再製作,所繡佳作栩栩如生,筆墨韻味淋漓盡致,有「以針作畫」 「巧奪天工」之稱。自此,藝術在針法、色彩圖案諸方面已形成獨自的藝術風格,在藝苑中吐芳挺秀,與書畫藝術媲美爭豔。
雙面繡《貓》
清代是蘇繡的全盛時期,真可謂流派繁衍,名手競秀。蘇繡具有圖案秀麗、構思巧妙、繡工細緻、針法活潑、色彩清雅的獨特風格,地方特色濃鬱。繡技具有「平、齊、和、光、順、勻」的特點。當時的蘇州更有了「繡市」的譽稱。清代中後期,蘇繡在繡制技術上有了進一步發展,新出現了精美的「雙面繡」,僅蘇州一地專門經營刺繡的商家就有65家之多。特別是到了清末民初,在西學東流的潮流中,蘇繡也出現了創新的兆頭。
蘇繡大家沈壽
光緒年間,技藝精湛的藝術家沈雲芝聞名蘇州繡壇,她溶西畫肖神仿真的特點於刺繡之中,新創了「仿真繡」。光緒三十年(公元1904年)慈禧七十壽辰,沈雲芝繡了佛像等八幅作品祝壽。慈禧備加讚賞,書寫「壽」、「福 」兩字,分賜給沈雲芝和她的丈夫餘覺。從此沈雲芝改名沈壽,嗣後她的作品《義大利皇后愛麗娜像》,曾作為國家禮品贈送給義大利,轟動了意國朝野。
蘇州繡花弄
民國時期整體來講,由於常年戰亂,蘇繡業曾一度衰落。
蘇州刺繡研究所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蘇繡得到進一步的恢復和發展。1950年後,國家專門設立了蘇州刺繡研究所,並開辦刺繡訓練班。蘇繡的針法由原來的18種發展到今天的40餘種。2006年,蘇繡入選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