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戰鋼鋸嶺》主人公--戴斯蒙德 道斯的真實故事

2021-02-23 布道與見證

 《血戰鋼鋸嶺》主人公--戴斯蒙德 道斯的真實生活


              戴斯蒙德 道斯--復臨信徒的榜樣!


                                永遠福音


     戴斯蒙德 道斯(1919-2006)出生於美國維吉尼亞州林奇堡,是木匠威廉,託馬斯 道斯和伯撒 道斯的兒子。

 

     道斯年幼的時候,他被家中懸掛的十條誡命的漫畫所深深吸引,特別是第六條誡命:一副該隱殺他的弟弟亞伯的故事的圖畫。他的父親,是一位一戰退伍老兵,經常酗酒並且患有憂鬱,他的母親是一位虔誠的基督徒,經常帶他去教會。在影片中戴斯蒙德在父母衝突中從他父親手中奪走了一隻槍,這是他生活中同樣的事情的另外一種表現方式。事實上,是父親和叔叔的一次衝突導致這個小男孩發誓永遠不再碰槍。


     當日本偷襲珍珠港時,他在造船廠工作,那個職位可以使他有資格推遲他的軍隊服務,那樣是一種更好的方式使他可以堅守他的信仰。但他感覺到有道德責任去服務國家,因為戰爭並非只是為了自由,而是為了宗教自由。他認為作為一名醫藥工作者,他能夠實踐自己的信仰,「像基督一樣,救人的性命,並非毀滅人的性命」  他也相信作為一名醫藥工作者,可以使他不幹犯第四條誡命安息日(安息日會信徒遵守星期六的安息日)他說:「耶穌在安息日治病救人」。


    二戰期間基督復臨安息日會有許多信徒服兵役,他們中間多人在軍隊作軍醫。道斯是這群安息日會在二戰中服役的士兵的寫照。許多安息日會的信徒在戰爭中恪守信仰原則,《雖有千人撲倒》也記載了類似的故事發送在二戰中的德國。


    事實是 道斯和他的太太Dorothy是在林奇堡安息日教堂相遇,他們在1942年8月結婚,他的太太Dorothy於1991年去世,後來他與Frances Duman 結婚,直到他去世。


    道斯視自己並非一位按照良心反對的人,而是一名按照良心支持的人。不象其他的反對者,他渴望穿著軍服,向美國國旗致敬,服務祖國。但當他開始服役的時候,因著他講話溫柔的舉止及身材矮小,被同伴歧視,正如影片中的所上演的一樣。同伴們因為他遵守安息日逃避工作而討厭他,因為他們感覺不能夠信任道斯在戰爭中保護他們。


    1945年  杜魯門總統授予道斯榮譽勳章,  道斯後來回憶杜魯門握著他的手如同老朋友一樣,他說上帝救了他的性命,他相信上帝多次救了他,使他能夠在戰爭中完成任務。他在戰後五年治病,因著肺結核,他失去了一隻肺,因著他的戰傷,他以後不能夠全職工作,但他把餘生奉獻給自己的教會工作。


(敬請關注永遠福音微信布道平臺)


相關焦點

  • 原來他才是《血戰鋼鋸嶺》真正的男主
    《血戰鋼鋸嶺》是梅爾-吉布森自2006年《啟示錄》後,暌違導演椅十年後再次擔任導演的作品。
  • 好電影《血戰鋼鋸嶺》
    今天,我想推薦一部聲譽良好的戰爭片《血戰鋼鋸嶺》《血戰鋼鋸嶺》主要是二戰衝繩戰役中75名拒絕攜帶武器上戰場,徒手空拳解救的戰友的傳奇故事。拯救戰友是如此簡單。在日本鬼魂的瘋狂行動中,要挽救近80名同志的生命,實在是太難了。
  • 另類英雄養成記,電影《血戰鋼鋸嶺》的史實和劇情賞析
    2016年執導《血戰鋼鋸嶺》時,礙於年齡原因以及分身乏術,吉布森並未在《血戰鋼鋸嶺》中出場和露面,但整部電影的風格卻徹底的貫徹了吉布森的「簡單風」,只不過在這份簡單粗暴的風格下
  • 《血戰鋼鋸嶺》不是數字。這是生命
    《血戰鋼鋸嶺》講述的是德斯蒙德和哥哥以及父母生活在美國的小城市的故事。雖然處於戰時狀態,但明媚的春花盛開著。如果不上戰場,戴斯蒙德可以自由地戀愛,可以安心地工作,像遵守秩序的公民一樣,過著輕鬆的日子。但是戰爭爆發了。所有的年輕人都為國家獻出了生命。戴斯蒙德也不例外。
  • 美國人看《血戰鋼鋸嶺》:戴斯蒙·道斯的真實故事
    (美國聯邦政府/圖)(本文首發於2017年01月12日《南方周末》)編者按:基於醫務兵戴斯蒙·道斯(Desmond Doss)真實故事的電影《血戰鋼鋸嶺》,在美國和中國等市場票房頗佳,亦受觀眾好評,並得到多個電影獎。但這個以二戰中衝繩戰役為背景的電影,卻遲遲沒有在日本放映的計劃。衝繩是二戰期間在日本唯一成為與美國之間戰場的地方,雙方及當地居民死亡總數接近30萬人。
  • 《血戰鋼鋸嶺》:信仰的力量,這次我信了
    作為一個無神論者,以前我從不明白外國人對宗教的推崇與信仰,談不上不屑一顧,但也絕對算不上尊敬,最近看了《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我才了解真正的信仰確實是可以升華一個人的。太平洋爆發之際,瘦弱的戴斯蒙德也志願成為救死扶傷的軍醫,戴斯蒙德是一個善良虔誠的基督教,他理想中成為軍醫是只救人,不傷人,所以他不願拿起槍枝操練,而既然選擇參軍,哪能不會拿槍?哪能不服從軍令呢?
  • 信仰的力量——影片《血戰鋼鋸嶺》
    《血戰鋼鋸嶺》根據真實歷史故事改編,以二戰時期的衝繩島戰役為背景,講述基於宗教信仰而拒絕持槍上陣的醫療兵戴斯蒙德·道斯,赤手空拳闖入槍林彈雨,隻身勇救75名戰友生命的故事。梅爾·吉勃遜的《血戰鋼鋸嶺》用最傳統的方式和毫無保留的手段,超真實還原了這場戰役的宏大奇景和點滴細節。還原了這場戰爭的殘酷,影片的後一小時幾乎全部是戰爭場面,其血腥程度令人震驚。梅爾·吉勃遜在雪梨郊外炸平了一個農場,打造成被炮火炸成焦土的鋼鋸嶺。而片中所有被炮彈炸飛和被火焰燒焦的場面,全部都是現場實拍。《血戰鋼鋸嶺》是一次對信仰和堅守信仰的人的偉大致敬。
  • 《血戰鋼鋸嶺》,人性的光輝,靈魂深處不滅的信仰
    電影《血戰鋼鋸嶺》顛覆了觀眾對傳統戰爭電影中英雄形象的認知。影片塑造了一個平民化的英雄形象,以他的人道主義精神,呼喚人們對和平的思考。電影延續了導演梅爾吉·布森一貫的風格,在恢宏的戰爭場面下,又閃耀著人性的關懷。
  • 《血戰鋼鋸嶺》戴斯蒙德·道斯的信仰與全球著名40座城市雕塑
    清明假期,再次被《血戰鋼鋸嶺》的故事和場面所震撼,震撼之餘,更被故事原型戴斯蒙德·道斯和他對信仰的篤志所感染。
  • 以《血戰鋼鋸嶺》為例,解讀戰爭片對於人性和信仰的思考
    《血戰鋼鋸嶺》是 2016 年 上映的影片,由梅爾·吉勃遜執導,是繼《勇敢的心》之後的又一部以「二戰」為題材的佳作。延續了梅爾·吉布一貫的風格,在融合真實美學和暴力美學的基礎上,重現戰爭場景。影片榮獲第 89 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音響效果獎、最佳電影剪輯,被稱為是繼《拯救大兵瑞恩》後最偉大、最震撼的戰爭片。
  • 《血戰鋼鋸嶺》「別人都在殺人,我在救人,這才是我參軍的目的」
    今天小編給大家帶來一部真實故事改編而成的二戰電影《血戰鋼鋸嶺》,這部電影為我們描述了在那個充滿戰爭的烽火歲月裡,一個拒絕拿槍的士兵,卻依靠自身的力量拯救了75條生命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戴斯德蒙·道斯是一個虔誠的基督教徒,體格瘦弱,性格內斂,同時他也是一個軍醫。因為自身的信仰和來自於童年的陰影使道斯堅決拒絕在戰場上拿起武器,因為在道斯的眼裡自己參軍入伍,不是拿起槍來傷害生命的,而是拯救生命的。正是因為道斯堅守的信仰與與原則使他在軍營中不得不忍受戰友的排擠和嘲笑,甚至為此上了軍事法庭。
  • 《血戰鋼鋸嶺》——蜘蛛俠不用槍
    大家好,今天與大家一同回憶的電影是《血戰鋼鋸嶺》一把槍的威力有多大?軍迷們會扔出來一堆數據加上一點帶髒字的形容詞來描述它。那炮的威力呢?估計不用加數據了,帶髒字的形容詞就行了。那飛彈……估計就剩髒字了。我來總結一下吧,地球上,不存在人類殺不死的生物個體,即使是人類本身。
  • 《血戰鋼鋸嶺》主題解析:多斯堅守的既是信仰,又是人性的善良
    《血戰鋼鋸嶺》以二戰太平洋戰爭為題材,由真人真事改編。醫務兵德斯蒙德·多斯堅定地信仰基督教,在新兵訓練中拒絕練習槍械,被戰友和長官視為懦夫,遭到百般羞辱,並因此上了軍事法庭,差點被判為逃兵。但是,在爭奪衝繩島鋼鋸嶺的戰役中,多斯雖然不拿槍,卻在槍林彈雨中創造了奇蹟:救下75名負傷的戰友。作為謳歌英雄的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的獨特之處在於,主人公不是武力值爆表的殺敵硬漢,也不是以一己之力拯救地球的孤膽英雄,而只是一名不拿槍殺人的普通醫務兵。
  • 《血戰鋼鋸嶺》戰場天使,真實的戰爭題材影片
    接下來給大家聊的是《血戰鋼鋸嶺》這部戰爭類型的電影,傳統的戰爭題材作品很多都是以戰爭和殺戮為主,這部作品且是以救人為主,而且就算是敵軍也聽同樣救。這部作品在豆瓣評分8.7,是屬於為數不多比較有特色的戰爭類型的作品,備受大家好評。接下來就給大家分析一下為什麼這部作品備受關注,且得到了眾多好評。
  • 《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中英文字幕)
    《血戰鋼鋸嶺(Hacksaw Ridge)》是熙頤影業、麒麟影業出品的戰爭歷史片,由梅爾·吉勃遜執導,安德魯·加菲爾德、薩姆·沃辛頓、盧克·布雷西、泰莉莎·帕爾墨、雨果·維文、瑞切爾·格裡菲斯、文斯·沃恩主演。
  • 「潛意識意識化,用自我成長去療愈創傷」:《血戰鋼鋸嶺》觀後感
    很早就看過二戰影片《血戰鋼鋸嶺》,不過也就僅此一次而已,本以為已經看懂了。 近來偶爾機會,陪著家人又看了一次,才發現之前是白看了。 再看《血戰鋼鋸嶺》,可以毫不誇張的說,看似是戰爭片,其實是心理片,或者說就是生活片,只不過特殊的背景是戰爭年代而已。 無論什麼年代,我們總是要活著,身處生活中,經歷著心理困惑,因此縱觀那些優秀經典影片,無不是展示生活與心理的佳片,畢竟打動人心的不是故事背景,而是背景下這個人的心理世界。
  • 大家看過 有中國版《血戰鋼鋸嶺》之稱的《血戰湘江》嗎?
    眾所周知好萊塢在2016年出品的《血戰鋼鋸嶺》一經播出大獲好評,斬獲2項奧斯卡大獎,影片講述的是二戰時期美國軍醫戴斯蒙德·道斯在衝繩戰役中冒著戰火救下75位戰友的傳奇故事。其實在2017年我國也拍攝了一部史詩級戰爭大片,叫做《血戰湘江》,又名《第四道封鎖線》,絕對的好看,是可以媲美《血戰鋼鋸嶺》的存在,看完保準你熱血沸騰。影片講述了1934年長徵時期紅軍34師掩護黨中央和群眾渡過湘江、成功突破封鎖的悲壯故事。
  • 電影「血戰鋼鋸嶺」
    大家好,歡迎收看妖靈追劇,今天給大家帶來一部高分戰爭電影【血戰鋼鋸嶺】 故事開頭男主多斯來到一個奇葩的軍營,多斯一進軍營就看到一個新兵在全裸健身,十分辣眼睛。另一邊兩個男的在互擲飛刀,這時長官來了,一個人正好被飛刀插中了腳。
  • 從《血戰鋼鋸嶺》看人性的兩個極端:善與惡
    《血戰鋼鋸嶺》是美國導演梅爾·吉勃遜在2016年的作品,主要講述二戰後期美國與日本展開的衝繩島戰役,透過電影探索藏在人性中的善與惡。01 長鏡頭丨展現生活的美好①主人公戴斯蒙德,從小生活在維吉尼亞一個恬靜悠閒的小鎮,家裡有一位年紀相仿的哥哥。
  • 「精神之甘,信仰之甜」 ——八年級全體學生觀看影片《血戰鋼鋸嶺》
    「精神之甘,信仰之甜」                  ——八年級全體學生觀看影片《血戰鋼鋸嶺》為增強學生的國家榮譽感和歷史使命感,豐富德育主題教育活動,4月15日,校團委組織八年級全體學生利用晚上時間在文匯廳觀看了一場震撼人心的教育影片《血戰鋼鋸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