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上唯一一個說「你又吃胖了」,而你又不會生氣的人,大概非袁隆平莫屬了,我們確實是吃「他家大米」長大的呢!
記得上學時這張袁隆平蹲在田間,查看水稻的照片,就一直出現在教科書中。
袁隆平,中國工程院院士,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主任,是享譽全球的「雜交水稻之父」。先後榮獲國家發明特等獎、首屆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世界糧食獎」、「共和國勳章」等20多項國際國內大獎,並當選為美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他所發明的雜交水稻,被西方專家稱之為「東方魔稻」,比常規水稻增產20%以上,每年因種植雜交水稻而增產的稻穀可以多養活7000萬人口,從而從根本上解決了中國人吃飯難的問題。如今,雜交水稻已經推廣到全世界20多個國家和地區,不僅為解決中國人的溫飽和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做出了傑出貢獻,更為世界和平和社會進步樹立了豐碑。
「追求高產更高產,是我們永恆的主題。」
---- 袁隆平
袁隆平團隊研製的雜交水稻,真的造福了中國甚至世界人民。
從100公斤到700公斤,再到1000公斤,甚至衝到1200公斤,這些數字的增長,就像高鐵提速一樣振奮人心!
如今,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還在不斷突破。近日,袁隆平院士表示,他對實現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預期目標充滿信心。
5月7日,廣州市黃埔區、廣州開發區與國家雜交水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湖南雜交水稻研究中心在湖南長沙籤署戰略合作框架協議,選址黃埔長洲島建設隆平院士港,共同打造現代農業科技「黃埔軍校」。
該項目由袁隆平院士領銜,中國工程院院士羅錫文、鄒學校、劉少軍、劉仲華等鼎力支持。袁隆平院士表示,他對第三代雜交水稻種植基地項目實現雙季稻畝產1500公斤的預期目標充滿信心。
▲ 隆平公園示意圖。
隆平院士港選址黃埔長洲島,位於正在推進建設的隆平國際現代農業水稻公園(以下簡稱隆平公園)內。項目建成後,將深入貫徹落實國家糧食安全戰略,建設院士科研中心、現代農業科創孵化中心、隆平水稻博物館、院士專家服務中心、現代農業國際交流培訓中心,大力推動廣州水稻科研、生產與產業持續健康發展,提高黃埔區乃至粵港澳大灣區水稻種質創新、新品種培育以及產業發展等方面的研發水平。
▲ 隆平國際現代農業水稻公園水稻試驗田航拍圖 方偉文/攝
隨著水稻的成熟,相信在今年的秋收時節,大吉沙水稻公園將華麗變身,金黃稻田與綠水青山、秀美村莊將構成一幅金秋豐收圖。
提到袁隆平,就不得不提到他的一句名言——書本和電腦種不出水稻。要想搞好水稻,光看書看電腦是不夠的,更要深入到田間地頭去觀察和思考。
1953年8月,23歲的袁隆平從西南農學院畢業後,被分配到了湖南懷化的農校當老師,同時也當起了地地道道的「農民」。不過對袁隆平來說,這才是研究水稻的基本「操作」,首先當好農民,把地種好,然後才是科學家,把科研做好。
中國三年經濟困難時期,身在湖南安江農校的袁隆平親眼目睹了中國大饑荒的慘狀,發誓要解決飢餓問題。就像那隻蘋果砸中了牛頓一樣,袁隆平幸運地發現了天然雜交稻。
從1960年開始研究雜交水稻,十餘年攻關,袁隆平的雜交水稻技術在1975年把水稻平均畝產從100公斤提高到了300公斤,產量提高了3倍,極大地解決了溫飽問題。
上世紀九十年代,美國經濟學家布朗曾向世界發問:「誰來養活中國?」在此背景下,中國農業部於1996年提出了超級稻育種計劃。此後,袁隆平領銜的科研團隊通過形態改良和雜種優勢利用相結合的技術路線,成功攻破水稻超高產育種難題,不斷刷新畝產產量。
袁隆平說,糧食始終是國計民生最重要的戰略物資。目前,超級稻計劃的五期目標已經全部完成,分別是畝產700公斤、800公斤、900公斤、1000公斤和1100公斤。
從「南優2號」到超級稻,幾十年來,袁隆平對雜交水稻不斷改良。雜交稻目前已經覆蓋了全中國和許多國家。僅在中國,雜交水稻種植面積就達2.5億畝,面積佔比57%,產量佔比65%。現如今,超級雜交水稻的畝產已經達到1200公斤,不僅解決了中國的糧食危機,同時也為世界上的其他國家帶來了新的希望。
為此,很多人都在問袁隆平成功的「秘訣」是什麼,其實用他自己的話來說就是「八個字」:知識、汗水、靈感、機遇。
中國農業科研發展的道路上,袁隆平帶著自己的團隊通過多年的努力,為祖國披荊斬棘拿下了農業科技大國的桂冠,同時也讓祖國人民端起了滿滿的飯碗,不得不說,袁隆平能夠獲得「共和國勳章」絕對是實至名歸的。
在泱泱稻田裡,袁隆平一次又一次創造了人類糧食生產的歷史高度。在奇蹟與榮譽中,各種高產稻穀相繼問世,殊不知,在稻穀飄香中,袁隆平自己也成為了一個傳奇。
如今,袁隆平已經90歲高齡了,但他卻依然每天都工作在一線崗位上,而我們作為新時代的年輕人,也應當和袁隆平一樣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並用畢生的精力去為之努力和奮鬥!
監製/任帥
主編/黎晶
編輯/李蕾蕾
來源/綜合央視新聞 新華社 北京晚報 中新網 網友評論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