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為家》:評分高達9.1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對現實的反抗

2020-12-23 傾若塵

列夫·託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卻各有各的不幸。

對於幸福的家庭來說,不過是父母慈愛,子女仁孝,一家人其樂融融的度過快樂的每一天,但並不是所有的家庭都是幸福的,都可以稱之為家的。

最近熱播的電視劇《安家》中的房似錦就是一個有家不如五家的人。或者我們改叫她房四井,因為她排行老四,差一點扔井裡淹死,取名字多麼的隨意。

家,對於她來說就是一座牢籠,甚至可以說是地獄。從小,為了逃命學會了奔跑,馬拉松也不過是小菜一碟。最可恨的是她明明考上了名牌院校,通知書被那個不配做她母親的母親撕掉了,她的大學夢,也就破碎了。儘管她獨自修完了所有的課程,但是沒有學籍,沒有學歷,無人承認。家中唯一有溫情的是爺爺,奈何爺爺終究會老去,離開了她。唯一的牽掛沒了,她也就自由了。

自古以來,就有重男輕女的思想存在著,總覺得生了女兒最終還是嫁做他人婦,成為潑出去的水,傳宗接待還是只能靠兒子。所以,女孩子對於這樣的家庭來說就是累贅,甚至是工具,賺錢的工具,幹活的工具。

家這個讀起來就溫暖的詞語,對於有這樣家庭的孩子來說是冰冷寒涼的,是地獄,是拼進全力想要掙脫的牢籠。除了重男輕女外,還有就是貧窮。在生活無力繼續的情況下,人性也就被泯滅殆盡,到那時,家也就不能稱之為家。

就像電影《何以為家》中演繹的家一樣,那個家也是個不能稱之為家的地方。《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法國、美國製作的劇情片,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爾·拉菲亞、約丹諾斯·希費羅聯合主演。它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

它主要講述了一個12歲的黎巴嫩男孩扎因悲慘的生活經歷,他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父母生下了他,卻沒有能夠好好的撫養他。

在扎因十二歲的生命中,一共經歷了三個容身之所:自己的家,拉希爾的家和監獄。但這三個地方都不能稱為他的家。這部影片沒有激烈的情節,就連拍攝畫面也以灰白為主,唯一的亮色就是最後給贊恩拍攝的那一瞬間,但卻牽動了無數人的心。

小扎因在來電直播中控訴:「讓那些不能照顧孩子的人不要生孩子,否則給孩子的回憶是什麼?暴力、虐待、侮辱、毆打嗎?是被鐵鏈拴,皮鞭抽嗎?我聽過的最親暱的話是:『給我滾臭小子』或者『走開混蛋』,生活簡直就像一坨狗屎,比我腳上的鞋還髒,我天天活在地獄裡,受著煎熬,就像我做夢都想吃的雞肉一樣,命運為什麼要折磨我?我本來以為,我們會長大,長成個好人,會受人尊敬,還有很多人喜愛,但是真主不想讓我們變成這樣,他要我們像地毯一樣被人踩在腳下。」這些控訴,讓多少人淚如雨下。

這部影片能得到9.1的高分實至名歸,高分的背後是對人性的拷打,對現實的反抗,更多的是能直抵人心,引發人們的思考。

一、本片的戲劇元素是磨難,而磨難是真實存在的

這部影片圍繞的是12歲的扎因展開的,他短短十二年的生命中,全部是灰色的,陰暗的。父母生育了眾多的孩子,但是卻沒有擔負起養育的責任。生活中的重擔都在小小的扎因和一種兄弟姐妹身上,這所有的經歷讓小扎因過分的早熟。

他喜歡自己的妹妹,盡心盡力地照顧自己的妹妹。他害怕妹妹生理期的到來,因為這意為著她將被無情的父母賣掉。只是小小的年紀不懂得,他的小伎倆怎麼能瞞得過一心期盼著賣掉妹妹的父母?他們從生下女孩子開始,就在等待著長大賣掉的那一天。最後,父母還是用三隻鵝賣掉了妹妹。

扎因徹底對這個所謂的家心灰意冷,於是逃離了出去。小小年紀,在外舉步維艱,這個時候他認識了拉希爾,一個帶著幼小孩子的單親媽媽。拉希爾把他留在了自己的家裡,但是要照顧她的小兒子。

最後拉希爾因為沒有證件被捕,扎因沒有能力繼續撫養她的小兒子,只能忍痛賣掉,回到家找尋能證明自己身份的證件,卻被父母告知他的妹妹已經死了。怒火攻心的小扎因,拿把刀就衝了出去,把買妹妹的壞蛋捅傷了,他自己也被判入獄。

我們總說藝術來源於現實,誰能想到,這些苦痛磨難,不是來源於現實,而是實實在在發生的。扮演扎因的小男孩,原名叫贊恩,影片中的故事大多數是他親身經歷的。為了躲避敘利亞境內的戰爭,贊恩跟隨家人來到了黎巴嫩,成為了難民。他是在一個平民窟裡被導演發現的,並出演了本片的主演。當時12歲的他,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能觸動人心的,讓人感同身受,往往是最真實的東西。他們摒棄掉繁華的外衣,去除矯揉造作的裝飾,留下的是真正的自身。影片能吸引人的地方也在於此,那些難以置信的重重磨難,都是真實存在的。

二、畫面灰暗,但最後那一抹帶來的是希望

這部影片的畫面,讓人看了極度壓抑。以黑白灰創造出來的世界,本身就很沉重。更不用說每個孩子穿著破爛,在不停的工作著。

難民,一個讓人瞬間想到貧窮和飢餓的詞語。破爛不堪的窩棚,衣不蔽體的裝扮,面黃肌肉的容貌,亂七八糟的頭髮等等,所有不好的詞語都能形容他們,更不用提屈辱和折磨。

扎因的生活條件就是這樣的,自己的家中,幾個孩子躋身在一處,不論男女。雞肉,只存在於夢中。衣服,來來回回就那麼一套。一言不合,就遭到父母的責罵。為了防止小妹妹亂跑,用繩索捆綁住她的腳。小小的年紀,就要去打工。

當他說想去讀書時,父母想到的是讀書提供一日三餐和其他東西,這些東西拿回家還可以貼補家用,至於影響到的工作,可以晚上加班。呵,父母眼中他就是一架機器,是可以利用的工具,哪裡有半點溫情可言。對於家中的女孩子來說,只有唯一的一條路可走,那就是有了初潮後賣出去。並且是賤賣,可能只需要三隻鵝。

這一幕幕,全部都是灰色的畫面。看不見陽光,也望不到希望。除了這些,處處是髒亂差,這些畫面是可以直抵心靈深處的。

影片結束,扎因在照相。攝影師說:「笑一笑,你這是給身份證拍的,不是死亡證。」扎因笑了,他笑的那麼燦爛,那是全部影片中他唯一的笑容。那一身明黃色的衣服,衝破了眼前的黑暗。

身份證,黃色衣服,明亮的笑容,從此後他可以在明亮的陽光下有身份的活著,那是希望,是未來。這十幾秒的瞬間,又有多少人淚目?現實中的贊恩,也得到了他夢中的生活。這是影片要告訴我們的,不論有多少灰暗的過去,不論生活多麼的悲傷痛苦,但都要勇敢與命運搏擊,終有一天,我們可以讓臉上展現明媚的笑容。

三、背後是對人性的拷問:貧窮不是泯滅人性的理由

有人曾說過這樣的一句話:人類處於神與禽獸之間,時而傾向一類,時而傾向另一類;有些人日益神聖,有些人變成野獸,大部分人保持中庸。毫無疑問,故事中的很多人都是禽獸,比如扎因的父母,導致妹妹死亡的商店老闆,千方百計想要奪走拉希爾孩子的黑幫等等。

他們中間,有人貧窮,有人富有,但他們同樣都是禽獸,都泯滅了人性。所以,貧窮並不是成為禽獸的理由。

拉希爾很窮,她被人欺騙感情,但是勇敢的生下了兒子約納斯。不管阿斯普羅開出多麼優厚的條件,她都絕不會賣掉自己的兒子。走投無路,也不會賣掉。本身生活就夠困難的她,遇見扎因時,還果斷的收留了他,給了他一席之地。這溫暖,是扎因從沒有得到過的。

生而為人,難道因為貧窮就六親不認,鬻兒賣女嗎?那他不配稱之為人。這部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影片,給人的是當頭棒喝,貧窮困苦下,依然有善良的人存在。為人父母,並不是給予生命就可以的,生養是連在一起的,既然生下,就必須養育。

貧窮也好,痛苦也好,生活在煉獄也好,統統不能成為泯滅人性的藉口。生而為人,不能說抱歉,要對得起人這個稱呼。

當某些不堪入目成為社會常態時,需要這樣的影片敲醒沉睡的人,應該讓他們知道,他們的所作所為給下一代造成了怎麼樣的反面影響。

《何以為家》告訴我們的怎樣讓家成為家,把孩子生下來,到底是為了什麼,磨難的背後,痛苦的背後,貧困的背後,隱藏的是怎麼樣才能成為一個人,怎麼樣去創造一個家。它是對現實的反抗,是對人性的拷問。

相關焦點

  • 《何以為家》:真實的如同一部紀錄片,絕對值得你一看
    文/阿旨 校正/松松《何以為家》豆瓣評分高達9.1分,該片曾榮獲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最佳外語片提名與2019年英國電影學院獎最佳非英語電影提名。其實據筆者了解這部紀錄片式的電影在上映前,曾遭受西方世界的強烈反抗,因為它真實地揭露了以黎巴嫩為代表的被戰爭和貧窮包裹下的難民的傷疤。而電影一經上映便引發人們的強烈關注和討論,但往往都是褒獎多。
  • 《何以為家》影評——何以為(wéi)家?何以為(wèi)「家」?
    01何以為(wéi)家?今天觀看了評分達9.1之高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法庭上,十二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官狀告他的親生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他訴求希望法官判決他的父母不要再生孩子。是什麼樣的經歷讓一個孩子做出如此不可思議的舉動?
  • 《何以為家》要賣3個億!回看黎巴嫩小片在中國電影市場走紅之路
    那麼,《何以為家》贏在了哪裡?在這部影片取勝背後又折射出內地市場的哪些信號?這部影片所具備的意義對於中國電影發展又有哪些啟示?  回看《何以為家》潛力爆發之路  9.4、9.1、8.9,這是截至目前貓眼、淘票票和豆瓣三家平臺給出的《何以為家》的評分,這個成績不僅高出五一檔所有影片,甚至超過了五一檔霸主《復聯4》,堪稱今年五一檔的最高口碑影片。
  • 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影片《何以為家》近期上映
    由娜丁·拉巴基執導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音譯《迦百農》)將於近期上映。這部獲得第71屆坎城電影節評審團獎和今年奧斯卡最佳外語片提名的高口碑電影備受國內觀眾的喜愛和期待,豆瓣評分高達8.7分並連續三周獲得「一周口碑榜」冠軍。
  • 評分9.1《何以為家》:家庭之間親情愛與恨的矛盾解讀
    朋友心血來潮,於網上訂購了兩張電影票——《何以為家》。朋友果然懂我,知我想看之心久矣。我二人靜下心來,細細品味。觀罷,心潮湧動,思緒萬千,喟嘆萬裡!然,遺憾的是,當日隨身沒戴眼鏡,片中細節之處多有遺漏,僅憑個人猜測,無法窺其全貌。今春節間隙,受疫情影響,足不出戶,花五個大洋,在網上果斷購買,再次觀之。
  • 淺析評分高達9.1的《飛越瘋人院》影片中,所潛藏的人性弱點
    腦額葉切除術是對人性的摧殘,是對病人自我意識的剝奪。在美國作家肯·克西創作的小說《飛越瘋人院》中,就提到了腦額葉切除術,反映了精神病院濫用職權對病人進行電療及前額葉切除手術的問題。這本小說讓肯·克西一舉成名。
  • 豆瓣9.1《何以為家》,看贊恩如何破局,揚湯止沸不如釜底抽薪
    最近看了影片《何以為家》,看完後沉思良久。想談談這部電影,卻又覺得有些沉重。贊恩的反抗從最開始的「揚湯止沸」到最後的「釜底抽薪」,他努力的去打破自己命運的枷鎖。對於這部影片,我想從劇情人物、世俗觀念與現實思考這三個方向來探討一下。
  • 眼淚收割機《何以為家》|從電影到現實,我看到了這五個東西
    本電影原名《迦百農》是聖經中的名,傳說中耶穌曾經居住的地方,翻譯過來就是《何以為家》。該影片是由納迪.拉巴基導演的一部豆瓣評分高達9.1的阿拉伯電影,影片一上映,便有很高的評價,並且拿到了第91屆奧斯卡金像獎。
  • 人·人口·人類——《何以為家》的啟示
    兩次點映散場後,我都聽見有觀眾小聲地彼此告誡:咱們這樣多好,珍惜和平、珍惜幸福吧……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宣傳海報1《何以為家》講述了一個名叫贊恩的黎巴嫩窮孩子的故事。贊恩出生在一個一貧如洗的多子家庭,自小生長在貝魯特的貧民窟。因為家裡窮,他無法上學,早早地就去雜貨鋪做起了幫工,憑藉瘦小的身軀給人送水送煤氣罐送各類雜貨。
  • 《何以為家》:「人來世間,苦海一場,未知苦處,不信神佛。」
    他努力保護妹妹,可是最終還是無法反抗父母,於是他賭氣逃出了家,一路流浪,遇到了收養他的非洲女人和她剛出生的兒子又失去了他們,再一次回到家裡卻得知妹妹去世的消息,氣急之下他拿刀捅傷娶了妹妹的男人……故事回到了法庭,贊恩擲地有聲的向所有人說:「從我小時候起,我只記得暴力、侮辱、毆打、鏈子、管子、皮帶,我聽過最溫柔的一句話是,′滾,狗娘養的東西′,生活是一堆狗屎,比我的鞋子更髒,我以為我們能活得體面,能被所有人愛
  • 在全球獲得極佳口碑的黎巴嫩電影——《何以為家》
    在電影《何以為家》中所有演員本人的個人經歷都與影片角色非常貼近,哪怕是作為背景的群演,都是真實生活在那裡的當地人,因此,影片中所呈現出的藝術與生活之間的真實連續性可以說真實還原了黎巴嫩底層社會的現狀。
  • 以《何以為家》為例,解讀導演娜丁·拉巴基創作背後的思考與情感
    《何以為家》是由黎巴嫩導演娜丁·拉巴基執導,贊恩·阿勒費亞、Yordanos Shiferaw……等主演的劇情片。於2019年4月29日在中國內地上映。他在現實生活中,也是出生在黎巴嫩,也同樣在黎巴嫩的街頭長大,也沒有上過學,跟劇中男主角的經歷有些相似,所以也難怪他在電影中的表演能如此的真實。影片的中文翻譯名為《何以為家》,非常直白,這表示了主角贊恩的痛苦經歷。但是,電影的原版片名卻是《迦百農》,這是什麼意思呢?
  • 《何以為家》導演娜丁·拉巴基:以電影作武器去戰鬥
    截止到5月9日,電影《何以為家》的票房達到了2.12億,作為進口的小語種影片,已屬突破,很難得。這也說明,我們的觀眾審美水平在提高。可以把《何以為家》定義為文藝片,也可以說它是災難片,又或者是紀錄電影。總之,這部電影的標籤多樣,已經不能用成功去為它定義。
  • 豆瓣9.1高分電影《何以為家》:贊恩的三次反抗
    一.贊恩反抗爸媽13歲的贊恩,不停對各藥鋪撒謊,幫媽媽買「馬曲諾」,兌水賺錢;白天去雜貨鋪搬東西,舉著比自己還高的貨物,賺取少量工資;晚上帶著弟弟妹妹擺攤賣糖水,既是保姆,又是店主。二.贊恩反抗社會贊恩成熟得讓人心疼,但他終究還是孩子,會因為被「蟑螂俠」吸引,決定了下車地點。會在遊樂場中扒開夢露雕像的衣服,撫摸她的乳房。
  • 影評|《迦百農》(《何以為家》)
    關鍵詞:兒童、黎巴嫩電影、詩意現實主義、何以為家緒論:《迦百農》(又稱《何以為家》)作為黎巴嫩美女導演娜丁·拉巴基的第三部長片電影,提名第71屆坎城電影節主競賽單元和第91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影片展現了贊恩作為力量弱小的孩童,面對家庭迫害、社會全面壓制後的異化和反抗過程。和《佛羅裡達樂園》一樣,孩童對遊樂場的嚮往是一種天性的展示。父母賣掉妹妹後,憤然出走的贊恩來到海濱小鎮的遊樂場時,他脫去了設施中女性模型的外衣,使其露出乳房,這樣荒誕的行為體現出他在潛意識裡尋找「真正的母親」。
  • 豆瓣評分9.1《何以為家》:比貧窮更可怕的是生而不養
    這是影片《何以為家》中剛開始時主人公贊恩和法官的一段對話。影片主要講述了一個12歲的男孩贊恩向法庭控告自己的父母,原因是他們給了他生命。故事中,贊恩的父母明知養不起還在不停地生育,甚至為了生計把11歲的妹妹賣給商販為妻,最後導致妹妹流產死亡。而贊恩在得知這個消息後,持刀捅了商販,也因此鋃鐺入獄。
  • 《人狼》——從人性拷問的電影變成了愛情片
    和許多同類型作品類似,押井守在1999年的經典動畫《人狼》不只是基於架空歷史的科幻作品,而是通過描繪那些處在非常情境下的殘破的靈魂,以此實現對人性本質的挖掘,拷問與升華,為作品帶來了深刻的社會反思,以及(對官僚制度的)強烈批判屬性。在這些作品中,背景和氣氛往往有著非常重要的位置,甚至要比故事本身更有吸引力。
  • 影評丨《何以為家》,你的平平無奇可能是別人的奢望
    《何以為家》就是這樣一個壓抑、現實的影片。男主贊恩的家庭在難民聚集的社區,一個樓房裡。可房子內部陰暗、狹小,還遠遠不及房子外觀來的漂亮。僅僅12歲的贊恩在阿薩德的雜貨店裡打工。下班時間到的時候,他看到其他孩子坐著彩色的校車,快樂地跑回家。仿佛此刻贊恩跟他們並不是同一個年紀。
  • 影評|今日分享《何以為家》觸碰心靈深處
    今天想和大家分享一部豆瓣9.1分的影片《何以為家》,這個影片是根據真實故事改編的電影。影片以兩條故事線展開,一條是鏡頭前將父母告上法庭的12歲男孩贊恩,一條是從衣索比亞偷渡進入黎巴嫩的單親媽媽,他們偶然之間的相遇,也間接改變了兩個人的命運,下面文案君帶大家一起來重溫一下這部影片。
  • 《三隻猴子》:親情疏離背後的人性拷問
    他們一家三口生動闡釋了生活就是一場無休止的考驗這一現實,在這些考驗中他們摒棄了溝通這一重要環節,選擇了沉默,選擇了隱忍,選擇了懦弱,最終將這個家庭推向深淵。故事並不新穎,但錫蘭通過象徵和隱喻的敘事手段,富有張力的鏡頭語言以及異常出色的細節掌控力,使影片從頭至尾籠罩著一種濃濃的無奈情緒,讓人融入其中,深陷關於人性和親情的沉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