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澤鑑教授訪談錄(上) | 求學生涯:從臺大到慕尼黑

2021-02-08 中德法教義學苑

[1] 蔡章麟(1908年-1988年),別號麟書,臺灣臺北人,著名法學家。1932年畢業於日本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同年通過文官高等試驗行政科,歷任日本青森、神戶、大阪等地方判事、大阪地方裁判所所長。1947年後歷任臺灣大學法律系教授、司法院大法官、監察委員。


[2] 戴炎輝(1909-1992),臺灣屏東縣人,法律學者,法律史學家,曾任中華民國司法院院長、司法院大法官。他所命名且整理的淡新檔案,為目前最完整的清朝縣級行政檔案。


[3] 洪遜欣(1914-1981年),臺灣南投草屯人,臺灣法學家。成長於日治時期,1935年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法律學科,1938年大學畢業,任司法官。1945年國府接收臺灣以後,專任臺灣大學法律學系教授,其專長為民法、法理學、法律思想史等。1976年,洪遜欣被提名為中華民國第四屆大法官。


[4] 梅仲協(1900-1971年),字祖芳,浙江永嘉人。著名民法學家。法國巴黎大學法學碩士,曾於南京國立中央大學擔任民法講席,曾任中央政治學校法律系主任,及臺灣大學法學院民法教授,並主持臺大法律研究所。


[5] 薩孟武(1897—1984),名本炎,字孟武。福建福州人。政治學家、法學家。畢業於日本京都帝國大學,獲法學學士學位。曾任南京中央政治學校政治系教授,中山大學法學院教授,臺灣大學法學院院長(1948—1959)。著有《政治學》、《中國社會政治史》、《中國法治思想》、《中國政治思想史》等。


[6] 翁嶽生(1932年—),臺灣法學家,德國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法律系教授、第三、四、五、六屆司法院大法官,司法院院長。著有《行政法與現代法治國家》等書。


[7] 俞叔平(1909-1978)浙江諸暨人。1938年榮獲維也納大學法學博士學位。曾任國民黨中央組織部人事室主任、國立重慶大學訓導長兼商學院教授、上海市警察局局長。1949年去臺灣後任司法部政務次長兼刑事司司長、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教授、臺灣中國文化學院教授兼文學部主任。


[8] 施啟揚(1935年-),臺灣臺中縣人,臺灣法學家。1967年取得海德堡大學法學博士學位。1971年起擔任臺大法律系教授。1976年步入政壇,先後擔任法務部部長、行政院副院長、司法院院長。


[9] 赫克1912年發表的演講作品應是《法律獲得之難題》(Das problem der Rechtsgewinnung)。


[10] 該文發表於1914年。


[11] 楊日然(1933年-1994年),臺灣雲林縣人,臺灣法學家,日本東京大學法學博士,臺灣大學法學院教授,教授法理學、法律方法等課程,曾任中華民國司法院大法官。

相關焦點

  • 王澤鑑之於中國大陸民法:知識與方法
    來源 | 燕大元照王澤鑑先生的著作持續不斷在影響著大陸的民法學人。今天思考王澤鑑先生對於中國民法的意義,我以為可以從知識與方法兩個方面進行分析。20世紀70年代後期,中國恢復高等法學教育時,面臨著嚴重的法學書籍荒。而兩卷影印的《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不知對於多少渴望知識的人,猶如久旱逢甘霖。
  • 金賽研究所周煉紅教授訪談錄:性是人生的度量
    為此,華東師範大學教授、印第安納大學訪問學者李明潔女士採訪了美國最早、最大的性學研究機構——金賽性、性別和生殖研究所圖書館館長兼檔案館館長周煉紅教授。獨家特稿性是人生的度量——美國金賽研究所圖書館館長兼檔案館館長周煉紅教授訪談錄李明潔、、本訪談得到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現階段我國社會大眾精神文化生活調查研究
  • 甜心主播簡懿佳受邀上韓國《Super Radio 訪談錄》 暢談心路歷程
    tbs eFM(首爾交通電臺外語頻道)是韓國第一個全外文的廣播電臺,旗下有英文節目和中文節目,這次邀請簡懿佳赴韓專訪的節目叫做《Super Radio 訪談錄》;知名的韓國人妻Youtuber兼作家 Fion擔任主持人,利用20分鐘簡短的內容,讓外界透徹特殊的人生故事。
  • 回憶楊武之——陳省身教授訪談錄
    從20年代末到40年代末,清華大學數學系的學生,差不多都受過楊先生的教育,他教書教得很好,人緣也好,對學生很負責任,不僅在學業上,其他各方面都很關心,學生們把他當成可靠的朋友,遇事願意去找他商量或幫忙。楊先生最早學習研究初等數論,發表過有價值的論文。他後來的工作,偏於教育方面。在中國當時的環境,這個選擇是自然而合理的。
  • 訪談名家 || 守正創新,開闢中國比較文學研究的新天地 ——黃維樑教授訪談錄
    編者按:張叉教授對黃維樑教授所作的專題訪談由兩部分組成,這裡刊出的是第一部分。第二部分即將另行刊發,詳見:張叉、黃維樑,《加強「以中釋西」文學批評,構建中國比較文學的話語體系——黃維樑教授訪談錄》,《燕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8年第1期,曾與2018年2月8日在本公眾號推送,詳情請見文後連結。
  • 德國:慕尼黑大學
    大學logo慕尼黑大學人才輩出,名聲斐然,以35名諾貝爾獎得主在全球院校諾獎排名中位列16名。馬克斯·普朗克、馬克斯·韋伯、沃納·海森堡,歐姆,赫茲,貝時璋等都曾在此求學任教。1510年,馬丁路德最難以消除的對手之一Johannes Eck被任命為教授。1776年,光明會,一個致力於激進啟蒙運動目標的巴伐利亞秘密社會,在英格施塔特建立。1800年,慕尼黑大學從英格施塔特搬到了蘭加德,並在前多米尼加修道院定居。在被遷到慕尼黑之前不久,慕尼黑大學有1000名學生。
  • 【文化名家訪談錄】用筆墨書寫千華勝境
    【文化名家訪談錄】用筆墨書寫千華勝境 2020-10-16 10:49 來源:澎湃新聞 政務
  • 華師「女神教授」,首秀《最強大腦》圈粉無數,求學履歷讓人羨慕
    其中,聯合領隊中首次出現了女性身影,由經濟學專家薛兆豐教授和心理學專家攸佳寧教授擔綱;嘉賓被冠以「壓力體驗官」的新名號,分別是王祖藍、郭麒麟和劉維三人。自2012年入職華師以來,攸佳寧常年活躍在教學、科研一線,課堂深受學生追捧,主持和參與了多項國家級課題,取得了不少科研成果,用六年時間從講師晉升為教授。上過攸老師課的華師學子,應該都能感受到「女神教授」的課堂極具專業性、且信息量大。
  • 繼往聖,開來學--登堂入室乃見宗廟之美--—追憶魏稼教授早年入室求學往事 魏稼教授針灸學術國際研討會內容
    登堂入室乃見宗廟之美                              —追憶魏稼教授早年入室求學往事
  • 怎麼讀王澤鑑老師的民法書?|LEGAL書單
    為方便大家入手王澤鑑老師的著作學習,編者在文中插入了相關圖書連結。怎麼讀王澤鑑老師的民法書?如此一來,也方便在具體的問題點上對兩岸規則與學說作細緻的比較。 三、介於教科書與專題之間的專著:《不當得利》《人格權法》《損害賠償》這三本書的專題色彩較為濃重,適合學習完民法主幹課之後作為進一步研究的參考書。
  • 學費高於本地生 僑陸生直指"在臺求學,大不易"
    (圖片來源:臺灣《中時電子報》))華夏經緯網7月6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臺灣高等教育產業工會5日舉辦「外籍生也反高學費──從本外生學費脫鉤造成的困境談起」座談會,現場有陸生及僑生指出,臺灣的大學學費標準不公,公立大學外籍生一學期的學費是本地生的兩倍,收費相當於私立大學,直指「在臺求學,大不易」。
  • 文化書法的精神魅力——王嶽川教授訪談錄
    王嶽川教授【藝術訪談】文化書法的精神魅力——王嶽川教授訪談錄周明華(書法網執行長):此次應該是我與王教授在書法研究所的第二次見面,時隔二十天。從上一次我聽說北大書法所要搞這個畢業展到現在的二十天之後,整個展覽的諸項事宜已經從當時的千頭萬緒到如今的萬事俱備、只欠開幕了。
  • 火星男孩23歲訪談錄?史前文明存在,地球「保護者」在中國西部?
    從上個世紀40年代開始,地外生命便成了人們茶餘飯後的談資,不論是國內還是國外,每年都有很多人聲稱自己見過外星人。比如真實性最高的羅斯威爾事件,黃延秋的三次瞬移經歷,這些都是歷史上的未解之謎。一開始很多人聽到這番話後,認為波利斯卡肯定是科幻電影看得太多了,只不過在胡言亂語,但是接下來的話更讓人大感震驚,他不僅對天文宇宙了如指掌,而且所說的很多專業名詞就連大學教授都沒有聽說過。
  • 名家訪談||著名史學家濱下武志教授
    訪談人:朱瑪瓏教授(中研院近代史所),撰寫人:袁經緯(臺灣政治大學歷史研究所博士生) 一、我的求學生涯 藉由這次訪談機會在學術生涯的不同階段,我不一定遵循固定的治學方式,或在研究動機上有強烈的因果關係,反而有各種不同的嘗試,到現在亦是如此。我年輕的時候,非常關心社會議題,1960 年美國和日本籤訂安保條約,使我重新思考戰爭對日本和整個亞洲所造成的影響。
  • 【小泥鰍訪談錄】黃冠瑜:一個工科女的完美逆襲
    本次訪談活動方案設想源於他當初的初心,訪談目的是想通過前輩們的經驗或人生感悟來幫助當代的大學生,讓他們少走彎路,讓他們在青春最美好的大學生活中更好地成長起來,也為促進母校的更好的發展提供寶貴的意見和建議。
  • 駐慕尼黑總領事王順卿會見德國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所長辛恩教授
    2012年5月7日,駐慕尼黑總領事王順卿會見德國慕尼黑ifo經濟研究所所長辛恩教授,就當前德國和歐洲經濟形勢等交換看法。他表示希望同辛恩教授和ifo經濟研究所保持密切聯繫,就有關經濟和金融問題聽取專家看法和建議。辛恩教授對王總領事的到訪表示歡迎。他說,中國經濟發展取得世人矚目的成就。鑑於中國對全球經濟的重要影響,Ifo經濟研究所專門設立了中國經濟景氣指數分析,研究中國經濟的走勢。他對中國經濟和貨幣的前景持樂觀看法。
  • 手把手教大學生做生涯人物訪談
    當我們有這樣的疑惑的時候,老師往往會建議我們去做生涯人物訪談。生涯人物訪談是我們通過向實際從事某一職業的人了解該職業的技能要求、行業前景,了解特定職業不為常人所知的要求、工作內容等,可以有效地幫助我們在進入某一行業之前做好職業方面的技能準備。
  • 職業生涯 石河子大學職業生涯規劃教學實踐課程生涯人物訪談指南指導手冊
    每個職業領域的生涯人物應結構合理,既有初入職場的人士,也有工作了一定年限的中高層人士;正式訪談前,對生涯人物的信息掌握得越全面越好,姓名、職務和聯繫方式是必須的,對於可以在生涯人物的講話、文章或者大眾傳媒和單位網頁上可以獲得的信息要儘可能的收集和熟悉。3.擬定訪談提綱確定訪談題目,如《《生涯人物訪談報告——行政工作人員的職業生涯發展及職業倦怠問題》。
  • 約瑟夫·波依斯訪談錄
    波:是的,那確實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因為那時在這個領域中幾乎什麼都看不到,毫無希望,我有過的唯一希望是,有一天我看見一個在希特勒時代被撤掉的雕塑的照片。 人們都知道,在德國的法西斯時期,那是一個普遍孤立的時代,尤其在沒有人感興趣的藝術領域裡更是孤立。在那裡,這也曾經是一種傳統,並非因為人們都沒有創造力,而是因為他們的職業大多在農業上,至於上世紀的工業衝擊,也在這個方面留下了痕跡,他們都是工廠裡的僱傭工人。在這樣一種居民之中,幾乎不存在什麼文化的東西。
  • 族群、政治與文化——哈佛大學歐立德教授訪談錄
    在臺灣的課程結束後,歐教授於1982年申請到美中學術交流委員會的獎學金,前往中國遼寧大學進修一年。當時這些獎學金錄取的人數少,不乏更具學術經驗的博士班研究生申請,歐教授笑說,以他大學畢業生的身分可以被挑上,大概是因為很少有人自願去當時美國學生尚不多的東北;而他之所以要到瀋陽,除了因為東北與他以前學過的俄語稍微有點關係外,其實也是經歷過臺灣的炎熱天氣後,想去氣候乾燥涼快一點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