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公文選萃,ID:liyongxin2017】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常言說,難者不會,會者不難。懂行的人都知道,寫材料並不難,但寫好卻不易。那麼,如何才能在寫作之路上成功進階,實現由叩門到登堂再到入室的蝶變?今天跟大家分享一位資深筆桿子的「心經」。這篇文章從「道」的層面,深入淺出地闡述了寫材料應把握的要義,使人讀後深受啟發,大有「心有戚戚然」之感。希望這篇精品佳作,能給大家有所啟迪和幫助。
寫材料的「十四字訣」
現實中,我們常會看到這種現象:很多人為寫好材料而苦惱不已,甚至不惜重金報各種寫作班、培訓班、速成班,但激情過後往往「一地雞毛」。作為長期從事公文寫作工作的人,對此我亦有同感。但是,在不斷的歷練中也體悟出這樣一個道理:「只要功夫深,鐵杵磨成針。」其實,寫材料並不是想像中的那麼難,只要把握好這「十四字訣」,就不是什麼難事。
第一個字「喜」,就是喜歡
這個尤為重要,假如你是為完成任務而寫,那就談不上喜歡,只能是「不得已而為之」。我體會,要想成為一名優秀的筆桿子,至少得具備四「喜」:喜歡學習。喜歡學習、不斷學習、深入學習、加緊學習,才有助於提升思維層次;喜歡琢磨。大事小情都不放過,家長裡短都不放過,都要抽絲剝繭,才能練就火眼、發現寶藏;喜歡記錄。每月都有寫文的習慣,每天都有日記的習慣,每時都有記錄的習慣,捕捉每個思想火花,收集每條內心活動,跟蹤每條思想軌跡;喜歡寫作。不喜勿噴,不喜勿言,否則會出現「滿紙荒唐言,一把辛酸淚」的無奈,更會墮入「筆下雖有千言,胸中實無一策」的惡性循環。因此,喜歡成就可能,激情推動傳奇,只有善待筆頭,才會被筆頭善待。把寫材料當成機會,它就是機會;當成負擔,它就是負擔。
第二個字「勤」,就是勤奮
勤奮是成功的階梯。要提高寫作能力,就得在別人休息、娛樂的時候,耐得住寂寞,用心思考,用力鑽研。勤於觀察。這個觀察是主動的,就是不計較苦累的貼近、體驗和感悟,善於從工作和生活的細節中發現火花和亮點。勤於思考。思考之勤在於想別人所不願想,思別人所不願思,想所有的不可能、不容易。「沒事找事」的思考,即為真正之勤思。勤於詢問。常常一句「元芳你怎麼看?」更容易掌握大家看法,更容易接近事情真相,不聞不問,孤陋寡聞,坐而論道,豈能賣座?勤於總結。總結就是積累,總結就是基礎,總結就是創新,沒有總結就沒有提升,沒有總結就沒有參悟。總結啟發思考,總結鍛鍊思維。想要寫出好材料,沒有捷徑可走,只有通過不斷求證,才能獲得真知實情,只有通過勤加歷練,才能感應「洪荒之力」。
第三個字「讀」,就是讀書
讀書是個技術活。有目的的讀書,才能凝聚真知、匯聚才智。讀研究成果。各類研究成果都是思想結晶,都是經驗做法,都是勞動成果,仔細揣摩,方有所得。讀領導講話。領導講話有思想,領導講話有政治,領導講話有方向,領導講話有重點,特別是重要講話,更須反覆研讀,反覆對照,如此收穫會很多。讀黨報文章。黨報是匯聚寫作精英的舞臺,是集聚百家爭鳴的課堂,多讀黨報,精讀黨報,有助於掌握技巧,更有助於校正航向。讀優秀作品。優秀作品來源甚廣,來自網絡、來自雜誌、來自公眾號,多讀不僅有助於拓寬視野,更有利於借鑑模仿。多看別人寫,多想想別人為什麼寫,多想想別人亮點在那裡,才能讓文字變成「跳動的音符」,才能窺探世界的本源、大象的全貌。
第四個字「悟」,就是體悟
體悟就是鑽研式的學習,就是不斷的梳理、不斷的求實,以達到得悟本真的道理。領會上級意圖。對各級領導講話的研習,不僅要從字面理解把握,而且需要結合形勢分析。看清形勢、找準意圖,行文方可有的放矢。直面工作坎坷。道者如水之流,越是坎坷的事情,越包含更多的真理;遇到問題越多、解決問題越多,離真理就越近。感悟生活本真。工作生活無小事,事事有人情,事事有政治。從生活中求得自然、求得順暢、求得完美,這是寫作者的責任與使命。運用哲學思辯。哲學是聰明的學問,豐富的邏輯思維源於哲學。增強對哲學的理解和感悟,需要主動研習,需要實踐運用,才能融會貫通。
第五個字「心」,就是本心
寫材料既需要擺正心態,也需要純正心靈,因為它是一個由內而外的過程。從公心出發。不僅要注意個性發揮,也要注意公共立場,站在公眾角度思考問題,始終做到客觀全面。向內心求證。凡事要從良心出發,在判斷是非問題的時候,不能依憑主觀好惡,對就是對,錯就是錯,必須無愧於心。絕私心雜念。把寫材料當作一種享受,當作一種自我超越,種種功利、種種應付,都應該堅決克服。除三心二意。一篇材料的構思,需要專心致志,需要淡泊寧靜,如果內心不純、心猿意馬,則多半難以成文。
第六個字「真」,就是本真
真實是寫作的基本原則。只有真實才有生命力,才能引起受眾的共鳴。知道現象在哪裡。面對紛繁複雜的世事,要善於從中拾取自己想要、需要的東西。明確事實是什麼。面對萬千資料,有的是事實,有的卻不是,要做到與事實相符,就要弄清事實,不矇混過關。參透本質為那般。察覺和發現問題,是人之共有的本能,但透過現象看本質,卻並非每一個都能做到,既有現象也有本質,則文必為佳。搞清規律可否察。一文既出,規律相隨,才顯其可貴之處。求真對於文章的意義,勝過華麗的辭藻,勝過工整的結構。
第七個字「新」,就是出新
新事物的生命力最強。人云亦云,難於創新。展現與眾不同,展現獨特思維,展現新鮮亮點,才是其真正的價值所在。抓住最新線索。這個線索稍縱即逝,可能是事之未兆,可能是靈光一閃,抓住了它,就等於抓住機遇。看準新鮮熱點。網絡上流行什麼,時下盛行什麼,即使一組圖片,即使一通怪談,只要是流傳甚廣,就有研究、發掘和利用的餘地。推敲常見難點。司空見慣、見怪不怪、人所共知的事,誰都沒有注意到,往往是隱蔽性更強的新事物,研究價值往往也更大,須用心留意。常憶銘心痛點。經過痛苦才會難忘,經過痛苦體會深刻,工作挫折、任務困難,林林總總都是閃閃發光的金子,全在於作者會不會「淘」。
第八個字「恆」,就是持恆
持恆是行文必備的素質,沒有堅韌、沒有恆心,則難成佳作。持恆必須有決心。有了寫好的決心,即使再苦、再累、再難,也要堅定寫下去,這就是恆之決心。持恆必須有信心。文章就是語言的符號化、再加工,只要足夠自信,只要勤加磨練,即便文化水平不高,也能有所體會、有所收穫。持恆必須有耐心。寫材料是個累人的事,反覆推敲、精雕細琢是常態,無耐心者不可為之。持恆必須有誠心。心之所誠、金石為開,只要用心、只要想寫,人人都能成為優秀的筆桿子。持恆必有定心。不斷給自己吃「定心丸」,耐得住批評,經得起挑刺,面對打擊和嘲諷欣然接受,不會隨便懷疑和否定自身,這是成就好文的關鍵。
第九個字「苦」,就是吃苦
吃苦是長本領、增才幹的墊腳石。寫材料也不例外。工作必須好好幹。與工作的重要性相比,寫材料只能算是「副業」。好材料從好工作中來,越是用心體會越深刻,要想搞好這個「副業」,就要犧牲工作以外的時間。放假時間常加班。作為文字工作者,忙到深夜是常事,而只有晚上周圍最安靜、頭腦最清醒、思維最活躍,這個時間搞文字梳理時機最佳,這也是不少機關部門頻繁加班的重要原因。天上不會掉餡餅。想要出成果、有成績必須要付出代價。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
第十個字「體」,就是形體
做什麼事情就要像什麼樣子,寫什麼材料就要有什麼形式。不管使用什麼風格和體裁,都要堅持像模像樣與靈活把握相結合。調研報告要數據詳實。調查研究就是找問題、察實情、研對策、攢經驗,重在察實情,詳實的數據是文章的命門。經驗做法要授人以漁。介紹單位經驗、好的作法,必須實事求是,能給人啟發,讓人可信可學可借鑑。授課材料要有理有據。既要有海量信息,又要能發人深思,真正能教育人、感化人、勸導人、警示人。評論文章要主題鮮明。看似形散,實則不散,看似輕描淡寫,讀來百味迴轉,雖形式靈活,卻不落俗套。
第十一個字「美」,就是審美
材料如何脫穎而出?中心突出、主題鮮明是基礎,除此還要有特別之處。以短小精悍為妙。濃縮的是精華。寫短文更受歡迎,那些言簡意賅、精煉通達的文章,有時更有生命力。以感情真摯為妙。涉及歷史、涉及紀念、涉及評論等材料,往往需要感情真摯,發自於內心的真情實意,無論是在價值上、還是在感覺上,都比虛構編造要強很多。以條理清晰為妙。一篇材料看過一次以後,如能輕易被記住,如能回憶起內容,往往與條理清晰相關,相反,那些讀了半天不知所云的材料,其結構一般都不夠順暢。以工整對仗為妙。雖然不能太「八股」,但適當的加工、美化,是提升材料「顏值」的技巧。這對作者的文字功底要求甚高,刻意生硬的拼湊,必將「畫虎不成反類犬」。
第十二個字「改」,就是修改
任何佳作都是反覆推敲、反覆修改的結果,鮮有倚馬千言、一氣呵成之作。多讓同事瞧一瞧。眾人拾柴火焰高。多讓同事提提意見,對於材料質量的提升很有幫助,這是克服「閉門造車」的最佳手段。多給大家看一看。群眾的眼睛是雪亮的。如果大家不同意、不理解,甚至反感、反對,就要檢查反思,看是否有失偏頗、是否脫離實際、是否不接地氣。多讓高手審一審。高手之所以為高手,正因為其經驗豐富、見解獨到,往往簡單地調調結構、捋捋次序、順順文字,就能點石成金,化腐朽為神奇。多叫自己改一改。不能僅僅依靠別人提醒,自己要有自我批判的清醒,反覆察看必有所得,反覆修改能成佳作。
第十三個字「熟」,就是純熟
針對細節現象、觀察體會和矛盾問題,想要建言,就要認真思考、周密籌劃,做到成熟在胸。問題有沒有想清楚。要反映什麼問題,要採取什麼方法,要運用什麼風格,都要先想清楚,然後再動筆。結構有沒有整明白。不同類別的文章,需要不同的表述方法。欲先行文必造其骨,清晰合理的提綱,能有效提升材料的質量和效率。細節有沒有考慮全。行文需要援引的資料有沒有出入,需要引用的講話有沒有錯漏,需要借用的數據有沒有差錯,都要加以考慮,以消除行文瑕疵。
第十四個字「德」,就是品德
當官要有官德,練武要有武德,撰文也要有「文德」。不因功利而撰文。材料本是公務行為,如摻雜功利因素,則必然降低層次。如站在研究問題的立場,則必然收穫意外之驚喜。不因批評而動怒。眾口難調,一千個讀者心中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寫材料挨領導批評很正常,領導批評必定有其道理。挨一次批評就能提高一步,吃一塹才能長一智。不因私心而失實。針對工作矛盾問題研究撰文無可厚非,但應站在客觀公正之立場,切忌摻雜個人情緒,以免行文失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