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我們如何向古人學習寫作
1.要多讀名著名篇。《荀子勸學》當中說到:吾嘗終日而思也,不如須臾之所學也。說的就是這個道理,如果你想寫一篇出眾的文章的話,不讀名著名篇是不行的,你不會了解到那些高手是怎樣的寫作技巧,他們都寫了些什麼,他們為什麼會成為經典。宋代的王安石在寫《泊船瓜洲》的時候,其中有一句詩是「春風又綠江南岸」,被人們稱為神來之筆。但在此之前,他先寫的是「春風又到江南岸」,後來又改為「又過江南岸」,這樣,連續改了幾次,才最終確定了「綠」字。用了「綠」字後,境界全出。
2.要多寫多動手。僅僅是多讀還是不行的,正如一個人吃了很多的飯,卻不去勞動一樣,多寫是提高自己的文章水平的不二法門。一篇文章,必須要能寫出來,才能夠讓人進行評判,否則的話別人就無從評價你文章的價值,是不是符合時代的需要,是不是符合大眾的胃口。
3.要多思考。思想是行動的先導。要想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寫出一篇優秀的文章,不動腦子是不行的。寫文章的開始要提前謀篇布局,哪個地方要詳寫,哪個地方要略寫;哪個地方要出現熱點,哪個地方要讀者產生共鳴,這都是需要提前做好打算的。否則的話,只能和「博士買驢,書券三紙,未見驢字」那樣成為一篇沒有價值的文章。
二、日常的寫作準備有哪些?
1.多收集素材。宋代的朱熹有一句詩寫得非常好,叫做「半畝方塘一鑑開,天光雲影共徘徊,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後兩句寫的特別有哲理,為什麼這樣說呢?因為我們寫文章也要收集素材,素材就是我們寫文章的源頭活水,沒有素材的文章寫出來,就像是無本之木,無源之水,乾巴巴的沒有什麼文採可言,或者說像記流水帳那樣,沒有什麼值得讓人記住的地方。
2.要多與他人交流。要想使自己的文章寫得好,那就要關注身邊的人和事以及生活細節。柳青寫《創業史》的時候,他專門在皇埔村租了一個院子住下體驗生活。為了寫一個農婦如何罵街,他就專門趁一個潑辣的農婦不注意,把水潑到了她身上,藉此觀察農婦的形象。這樣,柳青身臨其境地感受到了生活中人和事的真實狀態,從而納入了自己的書中。要想寫出打動人心的文章,就必須要深入生活,深入實際,我們知道,茅盾文學獎的獲得者路遙在寫《平凡的世界》的時候,為了描寫大學裡的生活,他還專門到大學裡去體驗生活;為了寫煤礦,他專門把寫作的地方搬進了煤礦,並在那裡掛職了一個宣傳部長,這都為他的創作提供了許多真實而有用的素材。
3.要與寫作的高手交流。為什麼這麼說呢?因為要想提高自己的水平,就必須要班門弄斧,因為只有到班門去才能夠讓高手發現你的缺點,從而加以指教。我們平時所上的寫作培訓班,或者說讓老師批改作文,都是這個道理。與高手交流的過程就是交流經驗的過程,只有吸取別人的經驗,才能夠不斷的提高自己的寫作水平。在五代時期,有一個著名的詩僧,他在雪天作了一首名為《早梅》的詩,其中有一句是「前村深雪裡,昨夜數枝開。」
他對自己的詩很滿意,所以拿給朋友鄭谷看。鄭谷看後,覺得「數枝」梅花開了,應該不是早,於是,他建議詩僧改為「一枝開」,詩僧覺得改得很對,於是,就稱鄭谷為自己的「一字師」。這個事情流傳很廣,這也說明了一個道理,文章不厭百回改,弄斧必須要到班門,這樣才能提高自己的文字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