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克輝,幼名有義,男,漢族人,1928年2月生於臺灣省彰化市,祖籍福建省平和縣安厚鎮馬堂,1948年就讀廈門大學並加入中國共產黨。建國後一直在福建省和中央統戰、對臺工作部門擔任領導職務,直至後來榮任全國政協副主席,成為國家領導人之一。張克輝一生所走過的革命道路光輝燦爛,特別是他將畢生的精力奉獻給祖國統一大業,深受海外華僑、華人和海峽兩岸同胞的廣泛讚譽。
1928年在臺灣省彰化市有個男嬰出生了,這就是幼年的張克輝,他剛出生時取名張有義,張克輝是他進入福建省安溪縣老區打遊擊時才改的名字。
張克輝1942年至1947年在臺灣彰化高級商業學校學習。1947年至1948年在臺灣師範學院學習。1948年8月跨過臺灣海峽,就讀廈門大學經濟系,當年11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49年4月,張克輝受派到安溪遊擊區工作。
張克輝很快就適應住在偏僻農村山區的遊擊隊生活。1949年4月26日晚,遊擊隊開會部署襲擊國民黨龍榜鎮公所的方案,會後凌晨4時,張克輝和遊擊隊員一起,包圍了龍榜鎮公所,由打入內部的鎮丁和炊事員悄悄開門,張克輝等遊擊隊迅速衝入鎮公所,敵人全部被俘,龍門警察所的敵人聞聲逃跑了。遊擊隊共收繳長短槍20多支。清晨,遊擊隊打開糧庫,將10萬多斤穀子發放給貧苦農民。這是張克輝第一次參加的戰鬥,並取得了暴動的勝利。
4月29日成立安南同邊區遊擊大隊,下轄3個中隊,張克輝任第一中隊指導員。5月3日遊擊大隊及民兵500多人攻打官溪鎮公所,張克輝率領的第一中隊也隨大隊攻打官溪鎮公所。5月8日,張克輝參加了解放安溪縣城的戰鬥。
在參加遊擊隊的鬥爭中,生命有危險,生活也艱辛,張克輝參加遊擊隊後,開始每月領2元銀元,由於鬥爭緊張,只執行一個月就停止了,以後幾個月除提供夥食外,沒有任何補貼。雖然生活艱苦,又有生命危險,但為了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張克輝和大家一樣,再苦也堅持革命。6月8日,中國共產黨解放軍閩粵贛邊區縱隊第八支隊第四團成立,張克輝被任命為八支四團獨立第十四連連長,後任副指導員。從6月至8月,敵人多次進犯安南同邊區的龍門及南安英都、翔雲等地,張克輝多次帶領十四連戰士與敵作戰。安溪解放後,獨立第十四連編為安溪縣人民政府警衛連,後改為公安隊,張克輝任指導員,後任縣公安局股長。不久,張克輝和戰友們即投入了轟轟烈烈的剿匪鬥爭。
1951年,張克輝離開安溪到福州參加福建省委幹校學習,後任省委土改工作隊組長。後又到省委黨校學習。1952年至1969年任福建省委統戰部幹事、組長。1969年至1973年下放福建省寧化縣勞動,後任縣革委會宣傳組副組長,1973年至1978年任福建省革委會外事組翻譯。1978年至1982年任福建省政協副秘書長,省僑務辦公室及省外事辦公室副主任、省臺盟主委、省臺聯副會長。1982年至1991年任福建省委常委、統戰部長,省對臺辦公室主任,省政協副主席,省社會主義學院院長、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1991年至1997年任中華全國臺灣同胞聯誼會會長、海峽兩岸交流協會顧問、臺盟中央副主席。1997年11月當選為臺盟第六屆中央主席。同年11月當選為臺聯第六屆名譽會長。1998年3月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1999年7月當選為第六屆中國和平統一促進會會長。2002年12月當選臺盟第七屆中央委員會主席。他是第八屆全國人大常委,第五、七屆全國政協委員。
無論是在福建省工作的40餘年中還是調到北京工作,張克輝的工作都與對臺工作密切相連。無論工作崗位如何變化,他都致力於做好對臺工作,為祖國統一大業服務。他任福建省省委常委、統戰部長期間,經常與各民主黨派、有關人民團體負責人就如何發揮統戰部門的優勢,進一步做好統戰工作進行座談,強調要最大限度做好僑臺港三胞的聯誼工作,為福建經濟的發展和祖國統一大業作貢獻。
20世紀90年代初,張克輝調任國務院臺灣事務辦公室副主任。在1991年5月15日閉幕的第四次全國臺灣同胞代表會議上,張克輝以全票當選全國臺聯新一任會長。張克輝先後撰文或者接受記者的採訪,對海峽兩岸關係的發展和臺聯會等相關機構在海峽兩岸交往中的獨特作用發表自己的看法,要求各級臺聯要加強各方面的工作,聯絡兩岸人民的感情,為祖國統一的偉大事業做出新的貢獻。
1997年11月,張克輝當選為新一屆臺盟中央主席,在擔任臺盟主席期間,張克輝始終致力於祖國和平統一的事業。1998年3月張克輝當選為第九屆全國政協副主席。2000年5月9日,「兩岸關係研討會」在廈門召開,身為全國政協副主席、臺盟中央主席的張克輝,專程趕來廈門出席研討會,並在會上講話指出,海峽兩岸同宗同文,臺灣的倫理觀念、民間信仰以及風俗習慣與大陸相同。我們中華民族兒女共同創造的五千年燦爛文化所產生的凝聚力和親和力,將成為和平統一的基礎,他呼籲海峽兩岸的同胞團結起來,為了祖國的完全統一和中化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共同奮鬥。
在2002年12月3日召開的臺盟第七次全盟代表大會上,張克輝再次選為臺盟第七屆中央主席。他領導臺盟繼續貫徹黨的對臺工作方針,推動盟員和所聯繫的臺胞,致力於祖國的建設事業,反對「臺獨」,為祖國統一大業作出新的貢獻。
張克輝在福建工作長達40年之久,漳州又是他的祖籍地,在離開福建晉京就任之後,一直惦記著他戰鬥過、工作過的故鄉,曾多次回到福建視察、調研,參加福建舉辦的海峽兩岸花卉博覽會等各類經濟、文化活動。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1999年1月23日,身為全國政協副主席和臺盟中央主席的張克輝偕夫人洪小玲到平和縣安厚鎮馬堂祭祖省親,並親筆為「馬堂張氏家廟」寫下題詞「承先啟後」,為張氏家譜《清河張氏馬堂族譜》題寫命名。
不僅僅是濃鬱的故土情緣,張克輝還有著深厚的兩岸情,他在一本《兩岸情》的書中寫道:
我來自臺灣海峽的東岸,臺灣有我童年夢幻、青年的憧憬,有親人的盼望。
我來到臺灣海峽的西岸,大陸有我所追求的理想、熱愛的事業,有同甘共苦的人民。
我愛臺灣,我愛大陸,我更愛走向統一、富強的祖國——中國。
作者:黃榮才 平和縣委宣傳部外宣科科長 陳克振 (安溪縣僑辦退休幹部) 林真文 (平和縣方志委幹部)
林慕理 推薦 歡迎轉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