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中國出了一部電視劇,叫做《虎媽貓爸》,由趙薇和佟大為領銜主演。趙薇飾演的「虎媽」畢勝男是個十分嚴格強勢的母親,對孩子要求極高;而佟大為飾演的「貓爸」羅素則處處順著女兒,對孩子呵護有加。這部劇播出後,網上關於「虎媽」式的育兒方式產生激烈的討論。
其實早在2011年,耶魯法學院華裔女教授蔡美兒就曾出版過一部自傳式作品,叫做《虎媽戰歌》,裡面主要講述了蔡美兒以中國式教育方法管教兩個女兒的全過程。這本書連續數月位居美國暢銷書榜首,一時間,「虎媽」蔡美兒火遍了全美,甚至她還因此登上了《時代》周刊雜誌。
作為「虎媽」的典型代表,蔡美兒的教育堪稱嚴厲殘酷,甚至很不「人道」。比如,她不允許女兒看電視、玩電腦遊戲,不準女兒在練琴時喝水上廁所,不準女兒在同學家留宿過夜,在學習成績上每門功課都必須得A。這些規則可不只是說著玩的,有一次,她的大女兒在一次數學競賽中只得了第二名,蔡美兒十分不滿,逼著孩子又做了2000道數學題,直到取得第一名才肯罷休。
蔡美兒在書中指出,正是因為這樣的高壓教育方式,她才培養出了兩個成績非凡、多才多藝的女兒。她認為,「虎媽」比一般的媽媽更優秀,她們能夠培養出「超越一般」的優秀兒童。
其實在中國,有很多這樣的「虎媽」或者「虎爸」,他們的出發點都是一樣的,孩子就應該從小多接受挫折教育,這樣才能贏在起跑線上,長大了出社會才不會過於脆弱。
「虎媽虎爸」式的教育觀念,也許能夠培育出成功的孩子,但卻不一定能夠把孩子教育成人,因為在「高壓」成長的過程中,他們失去了嬉戲的精神,失去了對生活全方位的欣賞。他們的時間全部被學習所充滿,並沒有多少時間來獨立思考,更別提了解自己內心的聲音。
他們在長大之後,也可能陷入與周圍人攀比的競爭中,不能以一種輕鬆的心態去欣賞生活,擁抱自己的熱情和樂趣。
「虎媽虎爸」式的教育觀念還折射出一點,那就是在中國或者華裔文化圈裡,父母是最大的權威,孩子要從小聽從父母的安排和教導,父母很難真正平等地跟孩子對話,遵從孩子的真實意願。
如果說對孩子過於嚴苛是不可取的,那麼「人牆父母」的危害也不可小覷。
「人牆父母」的現象,是在高考期間,有些父母為了給孩子創造一個更好的考試環境,自發組成人牆,擋住來往車輛,減少考場噪音。高考是孩子人生中的大事,父母這麼做可以理解,但其實每年高考期間,都會有嚴格的交通管制,父母的這個舉動有些多此一舉。
後來「人牆父母」就引申為,父母過於充當孩子的保護傘,像一堵人牆一樣把孩子包裹起來。事事由他們操辦,讓孩子像一個溫室的花朵一樣,不經歷風雨和挫折。
其實這些父母的本意是好的,他們希望給孩子創造一個良好的成長環境,讓孩子快快樂樂長大。但問題是,父母提早把孩子成長路上可能遇到的陷阱和障礙都去除了,也就是剝奪了他們體驗人生的機會。人生終究是需要自己去體驗的,酸甜苦辣鹹都是一種經歷,有經歷才會有成長。
「人牆父母」讓孩子一直呆在他們所營造的「舒適區」裡,表面上是對孩子好,其實會讓孩子產生依賴性,缺乏獨立生活的能力,甚至像「溫水煮青蛙」一樣,逐漸失去戰勝困難的勇氣和信心。沒有經歷過挫折和苦難的人,很難產生對他人的同情心,使他們對生活的理解過於片面和膚淺。
這兩種看似矛盾的教育方式都有不好的一面,那究竟什麼樣的育兒方式才是真正值得提倡的呢?究竟孩子成才更重要,還是成人更重要?這兩個是完全不同的概念,有才華的人,不一定人格健全;成功的人,不一定內心富足快樂。
心理學家認為,真正好的教育,應該是引導小孩走向獨立,讓孩子不再需要父母,讓孩子即便脫離父母的懷抱,也能夠過得很好,這裡所講的「獨立」是指人格和生活上的獨立,而非情感上的隔離和疏遠。這才是,孩子真的長大了,孩子真的能夠「自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