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小康網訊 記者潘晗豔 通訊員李偉紅 11月20日,由中日社會文化研究中心、麗水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麗水職業技術學院共同主辦的2020年中日交流會暨「花園鄉村 田園康養」學術研討會在浙江省麗水市舉行,來自中日兩國的眾多專家學者,共同圍繞鄉村振興進行交流研討、經驗分享,一起為麗水大花園建設出謀劃策。
森林覆蓋率達到81.7%、空氣品質常年居全國前十、生態環境狀況指數連續17年浙江第一……對於麗水市而言,生態就是最大的優勢。2018年,浙江省啟動大花園建設,麗水作為核心區之一,正全力推進「一園五美九大工程」建設。去年,麗水又率先啟動謀劃花園鄉村頂層設計和大推進行動,以更新的理念、更高的要求,全面打造浙江「新時代美麗鄉村」的升級版。
「在新發展階段,我們將聚力解決城鄉協調不平衡不充分問題,打造鄉村振興的全國優等生,為加快高質量綠色發展挖掘新的增長點。」麗水市市委常委、常務副市長杜興林在致辭中表示,要依託豐富自然山水資源稟賦,搶抓機遇沒讓田園康養產業成為下一個鄉村振興的「風口」。
而在麗水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主任饒鴻來看來,建好美麗鄉村、發展田園康養產業,是實施健康中國戰略、「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的重要內容,「麗水豐富的生態資源為打造花園鄉村和培育田園康養產業提供了優越的先天條件,而日本擁有很多好經驗、好做法,希望通過此次研討,能為麗水美麗鄉村的未來發展帶來新業態、新模式。」
事實上,為進一步推進「詩畫浙江」大花園最美核心區建設,2019年浙江大花園建設研究院正式掛牌成立,並落戶於麗水職業技術學院。作為主辦方之一,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校長梁偉樣在致辭中表示,本次研討會的召開,為中日兩國發展花園鄉村和田園康養提供了一個高起點、高水準的交流平臺,也體現了浙江大花園建設研究院的價值所在。
鄉村振興,日本「先行一步」
黨的十九大提出了鄉村振興戰略,當前,包括麗水在內,各地正結合本地實際,探索獨具特色的發展道路。中日社會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劉玉宏介紹,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起,日本「先行一步」,開始實施鄉村振興運動,並推行「一村一品」等發展理念,目的是立足本地資源優勢發展特色產業,提高農民收入,振興農村經濟。「日本的鄉村振興不僅起步早、有特色,同時它的品質和精細化程度也非常高。」劉玉宏在接受記者採訪時如是說。
那麼,日本有哪些值得借鑑的經驗呢?全國日本經濟學會常務副會長張季風從宏觀層面介紹了日本鄉村建設的大背景和有關政策,「在『三農』領域,日本存在農業生產後繼無人、土地流轉和規模經營困難、農業生產成本高但農產品國際競爭力低、糧食自給率偏低等問題。」張季風說,為此,日本提出了農業結構改革的政策,從提高農業農村魅力、鼓勵城市青年去農村創業、發展現代農業和有機農業、擴大農產品出口等方面來解決問題,並同步推進國土建設開發,以及「一村一品」「地方創生」等相關政策。
與會日本專家還選取了幾個典型事例,從微觀層面展示了日本在推進鄉村振興過程中的生動實踐。日本駐華使館經濟部參贊三上善之介紹了石川縣能登町春蘭裡推行的「農泊」模式,這是一種以山野漁村為依託,讓遊客體驗日本傳統生活的逗留型旅遊形態,能夠幫助當地創收、增加就業機會、穩定提供美食,實現宜居可持續發展。
日本自治體國際化協會北京事務所所長宮本貴章介紹的故鄉稅政策,是指日本國民可以自由選定的地域作為「故鄉」並向其捐贈稅收,以縮小地區稅收差距的一種重要舉措,「而個人居住地所繳稅額會相應減少,同時還能獲得回饋的禮品,地方政府也能將這筆稅收用於育兒、教育、吸引人才、產業振興等。」
此外,日本靜岡縣國際經濟振興會上海代表處所長淺原敏治和日本東京大學全球衛生治理研究課題專家土居健市也分別分享了靜岡縣玉川地區為了應對人口減少舉辦夏日流水素麵、採茶體驗活動等,以及日本通過推廣綠色旅遊,將農業和服務業相結合,展示農山漁村魅力,實現鄉村振興的模式。
對標日本,中國如何破題
可以看到,對於同處亞洲地區的中日兩國而言,城鄉發展不平衡,農村發展不充分、「空心化」「老齡化」等問題普遍存在。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再次強調,要優先發展農業農村,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同時,「十四五」規劃建議也重點從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提高農業質量效益和競爭力,深化農村改革,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等方面作出部署。
對標日本,中國如何破題?中國農業大學農民問題研究所所長、教授朱啟臻從產業融合的角度進行了解讀,「要實施鄉村建設行動,一定得了解鄉村、了解農業、了解農民需求。」朱啟臻認為,鄉村是發展融合產業的一個重要要素,而融合一方面是產業鏈的延伸,另一方面是功能的擴展,要發掘放大鄉村所擁有的良好的生態環境和特色農產品等功能,將其轉化為經濟價值。
「同時,發展田園康養產業,最重要的是要有康養文化。」朱啟臻認為,不僅要打造既有高品質的生活質量、現代化的設施,又能和老百姓的生產生活文化融為一體的3.0版本鄉村民宿,此外,低碳且與自然節拍相吻合的鄉村生活、農業勞動、鄉村娛樂等健康生活方式,都要求人們重新分析和認識鄉村的生活價值。
「實施鄉村建設行動是十四五時期全面推進鄉村振興的重點任務,要通過大規模的鄉村建設,力爭在十四五時期使農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有較大的改善。」農業農村部國際交流中心處長洪志傑這樣說道。
具體有哪些工作重點?在洪志傑看來,主要就是完善水、電、路、氣等服務於農村生產生活的各類基礎設施建設,一是大力加強農村基礎設施現代化,二是推進農村基礎設施網路化,三是農村生活實施便利化,四是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五是環境友好型農業建設和農村整治行動。「未來,還將進一步促進中日農業文化遺產地之間的硬、軟體交流,比如石川縣的裡山裏海和青田縣的稻魚共生系統。」
聚焦麗水,推動大花園建設
作為鄉村建設行動的先驅,早在2003年,浙江就率先啟動了「千村示範、萬村整治」工程,今年農業農村部也邀請了第三方對全國所有省市進行了全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監測調查,浙江省以96.39的成績名列第一,而麗水在浙江又是鄉村建設上的領頭羊和排頭兵。
接下來,麗水應如何建設花園鄉村、發展田園康養?當天下午,還舉行了相關主題分論壇。「我們應該借鑑國際經驗。」麗水職業技術學院黨委書記梁憶南表示,日本的農業政策可以大致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發現日本(60年代末70年代初),即村莊整治,第二階段是振興日本(80年代),一村一品發展每個村莊的特色產業,第三階段是往來日本(2000年代),即行走在城市和鄉村之間,和綠色產業結合開發全域旅遊。
《小康》雜誌社副社長賴惠能則著重圍繞數字經濟下的「兩山」轉化、未來鄉村建設進行了闡述,「鄉村一定要區別於城市,有屬於鄉村的文化、風俗和生活體驗。」在賴惠能看來,建設花園鄉村首先要利用信息化手段,實現鄉村基礎設施和大都市無縫對接;其次,鄉村要保留原有的特色文化;第三,所有產業理念和國際化接軌。「未來已來,網際網路為麗水的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提供了成熟的賽道,大花園建設最終的標杆一定是實現網際網路建設和基礎設施與城市無縫對接,讓年輕人回到鄉村創業、生活。」
在花園鄉村營造上,浙江大學農業與生物技術學院教授夏宜平認為,環境美是重要基礎,要堅守鄉村原先的格局風貌,保留傳承傳統村落,選擇體現鄉土植物材料的花園類型,同時他也指出「最重要的是鄉村不能丟了魂。」 浙江農林大學教授、文法學院院長王長金同樣表示,大花園建設不能忽視鄉村文化內涵,即使是在植物的選取種植上也有固定的文化取向,同時鄉村蘊含的農耕文明,也體現了人與自然協調發展。浙江農林大學文法學院副院長、教授魯可榮也指出,花園式鄉村應該是市民和村民能夠和諧共融,要遵從鄉土性,充分挖掘利用鄉村價值,下一步要在花園鄉村基礎上建設田園康養。
具體如何打造?麗水職業技術學院旅遊與貿易學院副院長蔡敏華提出,要結合麗水地方特色,定位山系品牌融合,打造鄉村旅居式田園康養,首先要建共享式的村落旅居空間,形成豐富的社區活動;其次要打造舒適的居住空間,如把24節氣的養生文化融入其中,要有非常重要的主客共享的茶空間。麗水職業技術學院繼續教育學院副院長劉亮則認為,要把24節氣與當地非遺文化結合,串點成珠,打造為旅遊路線。
同時,品牌塑造也是大花園建設中的一項重要內容。「打造花園鄉村,要有底線思維、政策引領、需求導向、頂層設計、集聚力量、功能配置、價值實現、不斷提升。」浙江省華夏民生與公益研究院副院長葉偉軍分享了八個關鍵詞,他表示,要把麗水大花園打造成IP,變成全世界人嚮往的地方。鄉村如何走出具有自身特色又可重煥活力的發展道路?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文化研究室博士郭佩以「熊本熊」為例,強調了地域品牌形象塑造的重要性,「在花園鄉村建設中,要結合本地特色,打造鄉村品牌形象;要推進鄉村文化體驗旅遊,拉動經濟發展;要運用創新的手段經營品牌形象,擴大鄉村影響力。」
此外,南京大學社會學學院教授張玉林還強調:「大花園建設要加強農民的主體性,加強中國文化的主體性。」在張玉林看來,打造花園鄉村要回到人的基本需求,要保證鄉村的生產功能,保證糧食自給率,農民一定是主體核心。麗水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鄭建強表示,鄉村生活就是花園鄉村最根本的東西,麗水在打造花園鄉村過程中既有龍頭企業的帶動,也一定有地道農戶的參與。